2023-05-17|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武訓傳》

    《武訓傳》,一部於五十年代初期,曾被禁播六十年的大陸電影,而且與電影有關的人士亦遭到嚴厲的批鬥。故事是以真人真事,講述一位於道光與光緒年間的乞丐,歷經三十九年行乞,做牛做馬,多番受到奚落白眼,幾經受騙欺侮,但他仍然堅持他人生唯一的一個理想、一個目標,就是要興辦義學。
    根據維基百科的資訊,武訓五歲喪父,隨母親行乞度日。七歲時求私塾教師收留讀書,卻遭鄙視驅趕。十七歲替人家做長工,三年不發工資,並反遭毒打。武訓痛感窮人不識字的不幸,決心興修義學,讓窮孩子讀書識字明理,免受人欺侮。
    1896年,武訓在義塾微聽著讀書聲中,含笑離世了。由於他以行乞來辦義學,事跡感人,聲名遠播,感動了全世界,他被收入《世界教育辭典》中,被尊稱為無聲平民教育家。1934年,民國政府發起對武訓的九十七歲冥誕紀念活動,並將武訓同孔子塑像供奉在一起,也就是說,把武訓視作聖人。
    這讓我想起《論語》的一段故事:
    子貢有一次請教孔子,怎樣才可以稱得上「士」呢? 孔子分別回答說,有三類人都可稱之為「士」:
    頭一類,有知恥之心(有國格),如代表國家出使,不辱君命(因為子貢曾有好幾次代表魯國出使)。
    次一類,在宗族鄉黨裡能被稱得上孝弟的人。
    下一類,就是那些老老實實,說到做到,不起二心的下人。
    最卑下的人,沒有讀過書的,在孔老夫子的眼裡,往往都可以稱得上為「士」,因為他/她們老老實實的,說到做到,而且他們的信念堅定,就好像石塊互相踫擊時所發出硜硜然的聲音,既堅貞,又清脆,無雜音,一點不含糊,完全不起二心。這種人,雖然是下人,但他們老老實實,信得過,有骨氣,所以都可以稱之為士。
    這則《論語》,最關鍵的在子貢的最後一問:「今之從政者何如?」
    子貢聽完孔子講述有三類人都可稱之為士,於是就問:「現在當權執政的人,老師您怎樣看呢?」子貢言下之意,哪些當權執政的人,算不算得上稱為士呀?
    孔子卻斬釘截鐵地說:「他們那些斗筲之人,器量狹小,言而無信,根本就不入流,焉能稱為士?」
    武訓,在孔子的眼裡,當然是值得尊重的士。只可惜,這則《論語》在大陸,卻被嚴重曲解。唉!真是戚戚然,小人哉!
    寫於2023年5月17日於海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