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讀(80):未知,焉得仁?—仁需要智識才能達到

2024/03/0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公冶長第五)。

raw-image


子文,楚國有名的宰相,姓鬥,名谷於菟(tù)。令尹是楚國的官名,相當於宰相。已,罷免。知,同智。

 

子張問孔子說:『令尹子文幾次做楚國宰相,沒有顯出很得意;幾次被罷免,也沒有顯出有不快。交接時,一定把過去的政事向新宰相交代清楚。你看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可算得上忠了。』子張問:『算得上仁了嗎?』孔子說:『這算不上智,怎麼能得仁呢?』

 

崔子,即崔杼(zhù),《左傳》記載他殺了齊莊公,和如實記載此事的史官三兄弟;陳文子,名須無。兩人皆是齊國大夫 。

 

一輛車配四匹馬,十乘即四十匹馬。有馬十乘,代指陳文子享有的待遇。違,避開。

 

子張又問:『崔杼殺了齊君,陳文子享有四十匹馬的待遇,都棄而離開了齊國。到了它國,則說,「這裡的當權者也和我國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離開了。到了另一個國家,又說,「這裡的當權者也和我國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離開了。這個人你看怎麼樣?』孔子說:『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張說:『算得上仁嗎?』孔子說:『這算不上智,這怎麼能算得仁呢?』

 

孔子雖然肯定了這兩人的行為,一為忠一為清,但認為他們還做得不夠好,他們的所為不是明智通達的行為,還達不到仁的高度。孔子認為,仁道要通過智識來到達,不智就不能到達仁。

 

如果孔子自己處於這兩人的境地,孔子就不會像他們那樣固執。令尹子文是一味地堅守,對楚國不棄不離;而陳文子則一味地逃避,不做絲毫的努力去嘗試另外的選擇,或堅守或試圖改變。而孔子則不同,在魯國不受待見,就去其它國家。去了其它國家,就努力遊說推行自己的主張。遇到困難和不中意的人和事,總得先嘗試一番。不成,再另做打算。

 

孔子特別強調『時』,所作《易經》十翼中頻繁出現『時大矣哉』、『時義大矣哉』。而知時就需要有智。有智識才能充分發揮仁心,惠及更多的人,成為仁者。

 

美國神學家萊因霍爾德·尼布林有一段著名禱文,『我的上帝,請賜我寧靜,去承受我不能改變的一切;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所能改變的一切;並賜我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這段禱文與孔子強調仁道需要智識才能達到很是相通。愛需要智慧才能知曉應當平靜承受還是奮起抗爭,仁則需要智識才能知曉應當堅守還是毅然而去。

 

2020年7月2日

 

81會員
280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