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6編輯 下篇 看過就懂的投資理財--指數投資(下)
投資--累積資產改善生活為目的。為什麼投資很重要?在台灣,薪資面臨停滯30年,房價卻連年上漲之下,難以透過簡單存錢生活--更精確形容是「生存」,難道甘心於這種苦日子嗎?
貧富差距也逐步擴大,主計處統計今年的貧富差距已創金融海嘯以來最大紀錄;該納稅讓所得重分配的富人避稅的狀況到什麼程度?根據研究,大型跨國企業藉由避稅的手段,最終繳給政府的稅不到0.05%,納稅重責落到了本就有生活壓力的中產階級上;更悲哀的是,台灣企業獲利配息給股東平均高達60%,認真付出勞力的員工薪酬及績效獎金很少,比出資無事的資本家拿到的分潤低,出資方永遠剝奪企業與經濟成長報酬,所以很遺憾的,你的財富正在被資本家掠奪。
工作無法透過薪資取得經濟報酬,房價又高企連漲、政府的稅收失職無法合理將財富重分配,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的背景下,早期人們只要學會存錢就能生活,然而很遺憾的是,當今只能透過風險的投資以滿足生活所需,維持生存以及貨幣購買力。但是,有的投資風險遠大於報酬、甚至會讓人民陷入更糟糕的財務處境,因此本文將介紹重新取回經濟成長果實、風險最低、最具標竿性、近千篇學術論文一再證明可行有效,而且簡單適合大眾的理財投資;理財,並非有錢人才做,小資更應該將資金投資在每個正確的資產配置決策。
我寫的不一定完全正確,但我每條論述都會拿出證據佐證,應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小心面對各種理財文章,證據並非指的是對帳單,對帳單可以用模擬交易、製圖假造、可能運氣好,真正的證據是,透過科學化、同儕審查過的論文資料比對,確實是如此,這才叫證據。
請各位小心別誤信檯面上付費假名師真割韭菜、不明人士詐騙,許多糟糕案例聳動標題:破產後靠幾萬翻身,成億萬富豪。終於找到投資訣竅,破產三四次後終於發現投資秘訣,虧損10幾年,最終找到投資必勝新法。安心領息最重要、零成本投資。靠XXX方法,輕鬆打敗大盤。
上面都是標準的垃圾文起手式,專門割傻韭菜,最好減少接收錯誤資訊。
殘酷的事實是,輸10年、把自己玩到破產、根本就是無藥可救了,人生有多少財富可以破產又輸10年?請問那破產又有多少人可以翻身,新聞怎麼不播報破產後走上歪路、頂樓輕生的人?這些錯誤的投資方式難道值得鼓勵?再偷偷跟你說個秘密,輸10年的財富投資成本是多少:2倍的本金報酬,長期投資每10年平均至少翻1.5倍,行情好甚至2倍。
看文章如同一項投資,投資本文1小時,學習新知識,吸收理財觀念。或許能改變你一生,不熟處筆記,有疑惑歡迎和我討論,我會持續更新本篇文章。
投資之前,最重要的事情是拿回生活的健康幸福與財富主導權
哈佛長達 75 年的研究裡,退休後最快活的受訪人,是積極用新玩伴取代同事的人們。被研究者身為剛出社會的年輕人確實曾深信「名氣、財富與高成就」 是他們為了要有美好的人生需要追求。但是長達這 75 年來哈佛研究,日子過最好的人是傾重與家人、朋友、社群人際關係的人。
在一段好的關係中,帶來的幸福大於千萬財富能夠給予的感受。
你現在認為感到不開心、壓力大,確定是因為錢太少的因素嗎?如果是,那變有錢後,你的人生會因此發生重大改變嗎?哈佛研究就是在反證這道命題並挑戰之,那就是糟糕的人際關係及人際網路狀態,即便有錢了,還是不開心,根本不是資本主義創造電影演的夢幻泡泡,一有錢後變得永遠開心。事實上,有錢帶來的開心總是非常短暫,只有難忘的人際回憶,才是長久的快樂,你的生活環境沒有改善,有錢也沒有用,永遠和他人處在陌生、敵對中,只會感到身心俱疲。
讀者朋友可以靜下心想想,錢或許很重要,但其他更重要的事有沒有先達成呢?好好和家人出遊,一起露營,或者找朋友一起玩耍呢?
人生的過程體驗帶來的回憶無比珍貴,而許多回憶往往與人際互動有關,譬如某些志同道合興趣的朋友,曾經社團的友誼。
人生的終極幸福,真的只剩錢了嗎?
錢永遠沒有賺完賺夠的一天,但是人的壽命非常有限,甚至可能還沒與重要的人相處到就生病離開了。
如果不照顧身體,面臨癌症,再多的財富也無法挽回殘破的身體,因此,開篇最重要的是:容易辦到的部分請先嘗試從微小的步驟改變。有本書剛好在談這件事,叫做<不要把你的錢留到死>,有興趣深入研究可以翻閱該書。
先規劃哪些錢是閒錢,才進行投資,本文提到的投資方法,基本上不會提供任何短期獲利與現金流之保證,而這也正是長期投資應該遵守的紀律。
這段落是緊急且重要的步驟,投資前,需劃分出何謂閒錢,何謂臨時使用緊急資金,並且建立預防系統,應付可能的人生風險:
1. 確認是否已有基本保險涵蓋可能的風險:好的保險是支應高額負擔不起的費用,而非小額的零碎開支與儲蓄。EX: 意外險、醫療險都是好的保險。儲蓄險、壽險等都不應該保,會隨著通膨貶值的保險,理財應交由自身規劃,當把這個理財規劃權交給保險,就會付出非常高昂的成本代價。
2. 將資產進行分類:每月生活費是必然不可投資的,這部分是最基本該放入活存隨時取用的資金;再者,根據統計,成年人面臨失業往往需要1~2個月後才能重新就職取得薪資,而每年每戶家庭意外開支大約佔1個月的薪水,所以最好請預留3~6個月的緊急預備資金,應付短期可能的變故,如果身上本身就有貸款者,預備金應包含這3~6個月應還款額度。接著請先找尋、確認平常可借貸之管道(信貸、房屋增貸、理財型房貸、股票質押)低利率貸款、利率太高也不該考慮,確保借貸作為後盾,應付可能高到預備金臨時無法負擔的緊急開支。
3. 調整每月收支:
a. 縮減消除非必要且有害的開銷與負債:
講到信用卡,若時間允許,每半年定期檢視信用卡優惠,優惠的原則最好優先讓生活中必要的開銷取得最大的優惠,水電、保險、超商、連鎖超市優惠、運動場館折抵等減少開支,而非追求娛樂開銷取得的優惠,當多餘的享樂優惠大時,有些自制力差人反而讓自己的消費支出增加,開銷提升達到反向效果。
而這個50%原則可以適用在一些奢侈消費,調整收支的過渡階段,消費時,要求自己將相等的錢也拿去儲蓄,就可以既滿足消費快感與滿足感,又能夠理財。
如果財務狀況目前屬於月光族,我強烈建議除了收支改善外,強迫在支出端額外規劃儲蓄投資支出,每個月都應該有儲蓄投資的開支,這個儲蓄習慣無關乎你的資本與收入有多少,完全個人有沒有心去實踐,完全是習慣的養成。
原因是在台股,零股市場已經非常熱絡,每股投資不到100元,全球股市150元附近,只要不到400元台幣,就可以組合健全的理財模型相同的投資組合,即便在台灣領基本時薪的人,都必定有辦法擠出這個錢去投資,所以說,到底是有沒有心去實踐,還是找了各種理由搪塞迴避不儲蓄?
投資無關乎收入與資產有多少,是一個習慣、一種理財的態度。養成好的儲蓄習慣很重要,把能存的錢存下來,就是成功的一半。當然,這裡能存的錢是指,不要省掉最基本的飲食、醫療開銷,而是改善娛樂與社交開銷。
設立一個理財目標:旅遊、買車、買房、教育基金、養小孩、退休等等都可以,有了目標後,進一步提升存錢的動力,讓儲蓄與理財能夠準確切實執行。
b. 將一些開銷轉向低成本,且長期有益身心健康的方向
根據心理學研究發現,長久快樂並無法直接用錢變現取得,快樂是生命的意義,我知道有人認為沒錢一定不快樂,但在討論如何理財前,先將簡單能辦到的事情完成,就很容易可以提升快樂感,接著理財,讓財富不成為你的壓力,譬如升職加薪、買車、吃大餐,這類外在快樂感消失的速度非常快,大約1~2個月就會恢復到一般平時的情緒。
但是長期的運動、與他人的深刻的人際關係、深度的探索旅遊、悠閒的旅遊度假、與心愛的家人朋友露營、探險活動、爬高山、潛水、划船等、具有小難度的一份任務,完成後具成就感的體驗都會讓快樂感延長1至2年。多進行延長快樂感的活動,就能長久持續增加自己的快樂。
筆者非常認同錢是滿足個人幸福感的一種工具,所以才撰寫這篇文。但理財是長期的過程,有些幸福感是可以透過自我改變立即提升,光靠理財不可能辦到,追求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甚至比理財重要,賺錢是為了快樂,但可能最後賺了依然不快樂,白忙的人生。
好的飲食減少肥胖、心血管等疾病風險,食品的營養成分標示中,筆者只關注這項指標而已:選擇公克數蛋白質>脂肪的食物,最好是超過2:1,超商的雞胸肉、統一無糖高纖豆漿都是這個比例。
肥胖是來自脂肪堆積,醣類會讓基礎代謝下降,代謝緩慢脂肪多,就會造成脂肪堆積以及肥胖等身體問題,所以減少醣類及脂肪攝取;而蛋白質是構建身體肌肉、酵素等各種用途的基礎,改由蛋白質提供身體熱量,應能有效改善體質。
改變飲食不必想的太困難,幾個方法可以簡單做到:
1.只把最油、最不健康的一個食物,改成健康的食物
2.緩慢漸進的改變,從每周吃一次健康營養的餐點,到適應後,增加食用頻率
3.含糖飲料改喝無糖茶、無糖豆漿、真的不行就喝蔬果汁、養樂多、優酪乳
我認為健康餐盒,挑選喜歡的主菜、最貴也沒關係。重要的是,能夠堅持下去健康的飲食,就從微小的飲食決定改善。
將食物自製成四象限,我認為,最優先吃的食物是好吃且健康,吃這類食物不會痛苦,又顧健康,如薄鹽牛肉及里肌豬,高蛋白又好吃。
第二、四象限的食物盡量朝第一象限改進,可以是變更烹調方式、心態轉換,應拒吃不好吃也不健康的食物。
只是當長期失眠造成「睡眠不足」,會導致身體出現各種異常,例如免疫力減弱、抑鬱、頭痛,嚴重者可能引致心臟衰竭、肝病、腎病、高血壓等。有長期失眠問替建議找專業醫師協助。
另外,台灣人蛀牙盛行率高達99%,牙周病問題更高達90%,維護牙齒健康將可降低醫療支出,若最後得牙周病,植牙或口腔矯正等費用,可能需要多花十幾萬的費用在上面。另外,保養眼睛,偶爾出門踏青也是必要的。
身體健康的投資,例如運動飲料、運動場地支出,較高的健康飲食花費投資,短期無法見效,但身體健康與本篇講究的資產投資殊途同歸,都需要長期投資累積,千萬不要賺了錢,沒得花,又賠了醫療費。
時間寶貴的有錢人都願意每天撥時間運動,對他們來說,每分每秒都值好幾萬的人,都願意犧牲,反而投資在健康與運動上。
這不難看出,好的習慣不論能否賺更多錢,都值得犧牲賺錢機會以換取的健康,好習慣確實要培養,從而改善生活,與其躺在床上划手機30分鐘,不如起床走路散步30分鐘邊散步邊划手機。
c. 增加人力資本投資:
無關乎人力投資是否立刻反映在薪資報酬上,但是越多的技能與能力,在工作選擇及待遇上有更多談判的空間,因此,即便每天工作勞累,嘗試撥時間提升自我,或許可以脫離窮忙循環。增進人力技能之進修,譬如一本自我提升的書、讀書會、技能研習、證照及測驗。政府對勞工進修有很大的協助,勞動部提供補助參訓勞工80%或100%訓練費用,每人3年內最高補助7萬元,以激發勞工自主學習,加強專業知識或技能,提高職場競爭力,補助細節可以多關注勞動部資訊。
加入互相支持的讀書會或進修團體,同儕壓力提升學習動力,筆者就有加入一些小紅書中的讀書群,且利用許多可進修的好文章、資源值得閱讀學習。進修不一定都是高昂費用的,可以多從免費資源下手,經常不定期免費開課的Coursera也是不錯的進修管道,愛爾蘭的高等教育在線教育平台Alison或是很多大企業(Google, JP Morgan, IBM)都公開內訓課程了,甚至Youtube知識頻道都很棒。
筆者也是常常利用免費資源進修,花了三個月,成為了美國夢學院Alumni。
是一個人的知識、技能、教育程度、培訓和工作經驗等資源。它代表了一個人在職業和事業中所擁有的潛在價值和能力。是一種無形的資本,但它可以轉化為經濟價值。一個人的知識和技能可以使工作中更有競爭力,獲得更高的薪資和更好的職業機會。教育和培訓是提高人力資本的主要途徑,並且增加一個人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提就業機會。
一個人擁有的財務資產和資金,例如儲蓄、投資、不動產和其他投資工具。這些資產可以產生被動收入和增值。個人的財富累積的基礎,它用來實現長期財務目標,例如退休、購房、教育等。管理和增值需要良好的財務規劃和投資策略。這包括投資多元化、風險管理和長期財務規劃。
人生的外在成就和經濟狀況通常受到他們人力資本和財務資本的影響。一個有豐富人力資本和有效財務資本管理的人,通常更容易實現個人和職業生涯中的目標。因此,投資時間和資源來提高你的人力資本,同時有效地管理你的財務資本,是實現長期財務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所有的這些投資會以各式各樣形式回報於自身。
低流動性風險:如果投資不使用閒錢,這類投資人承擔更多的風險是在需要錢的時候,無法以合理的價格將投資換成現金,這也是一種個人風險。所以投資時,千萬不要把三個月內用到的生活費拿去投資(除非是投資0-3個月到期的國庫券或是定存)
投資最糟的是讓自己成為強制賣家,被迫不計價格賣出股票,通常市場發生強制賣家時,都是市場跌幅劇烈時,標的呈現不理想的價格:
1.使用融資槓桿,保證金不足時斷頭
2.基金指數規定要求債券評級或股票篩選標準不合時
3.市場恐慌蔓延,投資停損
4.臨時需要用錢時
這些賣家無法選擇價格的好壞,他們別無選擇的不論價格多少都必須賣出,因此成為他們的交易對手就能得到更漂亮的投資價值。 這時強制賣家出現的賣壓都會進一步加劇市場下跌,但同時也會是許多標的價格低於價值的時候。
安排好你的財務很重要,要確保在最艱困的時刻都能持有股票,不用被迫賣出,這既需要長期資金,也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忍受下跌過程帶來的痛苦。堅信價值、少用槓桿、擁有長期資金與強大的忍耐力。
上圖是我前陣子看到最接近前段提到重要理念的示意圖。
總之:將資金分類、調整收支、自我提升,樣樣都需要改變,投資才有意義
我需要先介紹最強大的金融武器──ETF,它完全是投資小資族的救星,ETF是上市交易所基金,可以跟股票一樣在市場交易,風險較低。
推薦的投資管道:
1.開立台股+複委託證券戶 2.投入本文建議之投資ETF標的。
只要知道ETF各自的代碼,在券商下單軟體直接搜尋就可以買進本文提到的資產,歐股的需要注意複委託券商有沒有提供,若嫌太麻煩則投入美股。
早期幾乎只有有錢人才能完善投資組合的分散性,但是今天的ETF足夠強大,只要約300元台幣,就能構建一個分散投資全球股票債券的投資組合,實務持有近2萬種資產,如果按ETF追蹤的指數看,持有的資產大約是3萬5千種,相當划算以及實用,在台灣即便領取基本時薪的小資,工作不到兩小時就可以買進投資。
ETF具有幾大優勢:
1. 成本超低,平均較基金低近20倍
2. 好取得,直接開戶股市就能立刻交易
3. 流動性好,想賣隨時都可以賣立刻變現
4.建構便宜的分散組合,1股150元台幣就能分散投資
若沒有ETF,投資人自行買每一支股票則需要很大的本金
5.透明且投資可預期,因為ETF都是追蹤特定指數走勢,
只要確保追蹤正確的指數及誤差低,投資收益更穩定
006208富邦采吉50,就是追蹤台灣50指數
複利在投資、儲蓄和貸款等金融場景中都很常見,它可以幫助資金在長期內實現更大的增長或減輕債務的負擔。複利的概念強調了時間對資金增長的重要性,因此越早開始投資或儲蓄,複利效應就越明顯,可以在未來累積更多的財富。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類似的話,複利是人類的第八大奇蹟。又另一個有趣的說法是:當上帝給你一億元,我可以把它變成兩億再還給上帝,這中間是透過複利的豐碩成果。指數投資正可以實踐之。複利是乘法報酬,反覆乘以倍數增長。
本圖顯示初始本金相同,一位21歲就開始投資,另一位30歲才投資,晚投資9年,退休總報酬就只有別人的50%。
可以見得複利要越早開始,越長久,不論本金大小,沒有站在起點的賽跑永遠沒有辦法走到複利終點。
不過讀者也不必因為晚投資而灰心,這張圖強調的只是時間的效果,投資最好的時機是在10年前,其次是現在,沒有站在起點的賽跑,怎麼可能跑向終點呢?而且圖片也未考量每月薪資定期定額投入堆壘投資,所以不到最後一刻,仍然有機會參與複利,創造財富增長。
為了達成資產的複利效應,我們找到一個適合產生複利的投資產品,並且專注投資在上面,就是本篇文章最希望帶給大家的,一起參與複利。
而高股息等持續除息的產品,並不是追求複利的產品,而是提升現金流的投資,是一種持續提領股息的單利投資,單利與複利的差異究竟有多大?
本金100萬,年利率8%,每月定期定額10,000元,假設高股息都能配息恆定殖利率8%,單利與複利投資在最終成果上,複利總金額是單利的兩倍。這就是投資選擇差異造成重大的理財結果差異
台灣大多數人買的高股息,入袋為安的是你的財富,還是網紅的業配收入?
再想想一個問題,為甚麼財富分配出現八二法則,投資高股息從眾心態真的是對的嗎?後段文章將近一部破解高股息的最大弊害及迷思,因此不要買任何高股息
如果您在 1926 年初向標準普爾 500 指數投資 10000 美元,假設您將所有股息再投資,到 2023 年底您將擁有大約 115,631,916.59 美元。 這是 1,156,219.17% 的投資回報率,即每年 10.10%。
上面是真實數據,這裡提供複利計算機,有興趣的人可以點進去看
https://www.officialdata.org/us/stocks/s-p-500/1926?amount=10000&endYear=2023
複利的特徵:一開始平緩的資產變動,而後有明顯的拉升及最後幾乎垂直成長的複利爆發,透過底下檢驗每月報酬,後期也沒有明顯陡升,而是來自時間指數型成長的資產翻一萬倍的效果。另外,後期的市場報酬會放大強調報酬的結果,若經歷熊市可能會出現明顯的下降(但並非必定虧損),第七段【報酬時序不一】會特別提到這現象,以及解法。
得證,市值型指數可以發生很明顯的增長複利效應,這也是本篇投資最推薦市值型ETF的原因,而非其他任何產品,不需要投資人複雜操作,買進持有享受時間及企業股本營利增長帶來的指數複利效應,讓投資可以很簡單的創造複利。
不投資會有什麼問題?
假設全球的政府很乖,能夠好好經營,按表操作,不做多餘的干預,且達到理想的通膨百分比,讓每年通貨膨脹維持在2%,即便在這個情況下,在30年後購買力也只剩50%。
但殘酷的現實是按現在各國政府的通膨控制很糟糕,現在台灣年平均通膨2.5%,複利計算後,30年後只剩40%的購買力,0.5%的差距長期就能拉開到10%。
也就是現在100萬元的現金,理想在30年後只剩50萬元的價值。實際上大概剩40萬,通膨若惡化更糟的情況是更低。
講個更實際的案例,假設投資早餐店的漢堡,以前30元,現在漲到45元,但如果你過去不投資漢堡,手握現金,現在買不起漢堡,而在期間漢堡的漲幅高達50%,只有投資它,才能維持購買力把錢無損存到未來。
你會說,漢堡這個例子也太荒謬,沒有人在投資漢堡的吧?
沒錯,就連這種最日常普通不過的東西,去哪都買的到,也不稀奇,但就是都會上漲,以管窺天,生活中的任何開銷,哪個不是如此呢?東西越來越貴,錢越來越便宜;而談到資產,更何況是引領世界的科技股或是醫藥等,他們推陳出新的新東西,難道更便宜?iphone手機在台灣都突破四萬元了。這些商品的價格上漲都是意味著資產價格上升,當物價上漲,相對來說就是資產價格上升,漢堡變貴了,投資漢堡的你財產也是變貴,股票的道理也一樣。
把錢放在銀行、定存,不是一種合理保本的投資,而是持續蝕本的狀態,認真要說,即使有存款保險,儲蓄超過的部分在銀行倒閉時也會損失。
其次,最保守的投資其實是50%的黃金及50%的國債,黃金抵抗通貨膨脹風險,國債抵抗通貨緊縮風險,兩個風險透過投資被消除,購買力並不會隨著時間增加或減少。
而現金卻需要承擔更大的購買力變化風險,現金只是國家的債務支付信用券,實際上國家可以毫無信用,讓通膨肆無忌憚,隨意印鈔(目前有不少人正在質疑政府是否真的有信用,以至於美國這兩年通膨在4~8%之間);或者好好控制貨幣,但不論如何,這樣的風險都包含了政治、通貨波動風險,所以,物價的波動實際上雖然沒有被K線畫出以觀測,但是確實存在讓現金貶值的因素。
未來退休實際到手上的貨幣又剩多少價值?就算終身俸又如何?照上面合理的推估,30年後的每月三萬只如同值現在的1.5萬元。1.5萬元的概念是什麼?在台北市最低生活水平每月至少要1.7萬,1.5萬只能在其他城市過著很基本的生活。
上圖就是美國通貨膨脹的案例,看咖啡的價格在時間的摧殘下變得多貴。咖啡在50年之中,咖啡資產漲幅高達650%,咖啡沒有變更好喝,它就是同樣的東西,以此案例可見得現金貶值/物價上漲的幅度多兇猛。
財富嚴重縮水看似遙遠的未來,但如果在前面提到縮水的問題,我認真建議,投資漢堡都比持有現金來的好,物價具有很黏的僵固性,一旦物價上漲,幾乎不可能再下跌,便當漲價就漲價了,再也回不去,跟財富縮水的問題一樣,再也買不到便宜的便當,請花更多的錢。
試想一件事:未來,吃飯吃不好,醫療開銷大卻沒錢,不敢結婚生子,家裡有人生病籌不出錢,或者高齡父母需要扶養等,沒有一個地方不需要用到錢,或許此刻的生活很安逸,但不代表人生總是非常安逸。
投資確實會讓人的資產不安逸,因為可能上漲,也可能虧損,有的人天生容易焦慮,擔心投資虧錢,但本文會將提升你的理財及投資認知,透過更縝密的思考與訓練,未來的漲跌也不會影響到你。重要的是,假設現在你很安逸,生活過得舒服,讓此刻較安逸的現在承擔風險,去彌補未來可能的風險,將財富風險前置,才能夠有效的降低風險,假設人生遇到困難,卻無從解決,只是因為過去沒有提前想到的困難。若現在過得很困難,更應該要透過理財及生活調整,讓自己走出人生困境,獲得更好的生活環境。
前言
一、指數投資及債券
二、簡聊資產配置
三、為甚麼投資不該只買個股、0050以及標普500?
四、即將降息適合投資長債嗎?
五、投資的大忌——近因偏誤與策略擁擠
六、細論本國股市敞口之重要性--貨幣風險
七、關於因子、槓桿及時序報酬問題
八、完全不需繳美股股息稅的免稅ETF
九、推薦網路資源與書單
十、我的一些文章
十一、關於我,以及我如何在投資上成長
合先敘明,本篇文章的指數投資是指按照市值權重買進個股的ETF指數投資,而不是其他晚近創立的各類高股息等指數ETF,筆者不支持也不推薦任何高股息納入資產配置。
一言以蔽之,高股息將額外承擔的單一市場風險、周轉率、換手率、管理費及額外的選股風險,個股集中風險+經理人風險,資金流動衝擊,已有許多研究證實,策略選股的方式長期報酬低於股價基準指數,增加了許多沒必要也不需要額外承擔的風險,報酬又差勁的劣質產品,有趣的是雖然台灣50及中型100市值型ETF的價格波動較高股息大,但藉由投資全世界能夠有效改善價格波動,甚至可以讓價格波動比高股息要小。進一步來說熊市高股息持股都不配息,自詡的穩定現金流在熊市根本不存在,只有牛市能配,請問大牛市哪支股票配不出錢?
股市為什麼會上漲?投資人怎麼從中確保獲利賺錢,在此以最精簡的方式介紹:
1. 人須透過就業努力工作滿足生活所需
2. 工作時替公司創造的利潤與報酬,帶動經濟成長
3. 基本股價指數與經濟成長具高度正相關,投資人
預期公司獲利上升買進股票而上漲至合理股票價格
4. 藉由分配股息、股權回購的方式回饋股東
5. 前面四項長期不斷發生將同時推升股息及股價指數
筆者在大四時選修過社科院的社會學選讀,當時提交的報告是社會學最重要的人物──韋伯所寫的一篇文章《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就在探討資本主義如何發生,我認為這是我堅持指數投資最重要的依據,因為透過股權持有企業營利長期增長與分紅,就是實現資本主義下持續貼緊經濟增長報酬的方式。
這本書簡單提到:從東西方社會比較說起,起初印度10進位,中國古代的印刷術,早期的商業發達以及先進科技的代表都是在東方,他們帶動的生產技術進步的提高,但為甚麼資本主義最終誕身在西方呢? 韋伯在這就認為是理性,也就是
在理性之前,非理性慾望在社會要如何發大財?無外乎靠三種方式:一是靠投機,你敢冒多大的風險,就有可能賺多大的錢,二是向權力尋租,獲得合法的特權,EX專賣權,三是參與殖民掠奪有關的生意,這些賺錢方式都不是真正的資本主義,改變資本主義的方式是一種經濟行為,這種行為是透過企業持續「理性」經營獲取利潤,並且永不停歇,持續獲取新的利潤,要精密的計算風險以及收益,而不是簡單暴力的慾望,所以韋伯這提出了兩個重要觀點;一是對原始欲望的馴服,二是對最終結果的精密控制,而理性的概念,恰好就是從基督新教提倡的觀點中產生。(雖然工業革命帶動的資本主義發展,已經距離宗教改革發生後有一陣子的時間,但是這篇文章談到的是新發展的宗教概念與傳統天主教地區差異造成的工業發展落差,重要的證據之一就是航海時代以及工業崛起都是來自基督新教國家地區。所以韋伯的文章就在探討是宗教觀念帶動器物與制度的發展。)
韋伯闡釋最底層的資本主義運作邏輯--告訴我們基本的資本主義運作方針,藉由這個概念,表達理性在發展中的價值,隨之生產促進資本主義發生,不靠短線投機買賣,不受情緒干擾,理性長期投資公司促進生產,並對最終結果精密控制,正與原始的資本主義邏輯相同。而指數投資就是一種參與企業從事理性生產的資本主義運作,並在生產後透過取得盈利報酬。正是資本主義發展論調。
附帶談到社會學最重要的巨擘,馬克思期待的世界為甚麼不會發生?
現代生活中資本家與勞工的界定已經越來越模糊,以本文提到的投資例子就是:勞工透過持有股票、員工信託持股,就可以身兼資本家,取得企業報酬,再也不會面臨原始積累剝奪,也就是說,即便企業瘋狂壓榨勞工,將獲利轉移給股東,只要有進行投資,依然能將轉移的獲利拿走。因此,馬克思的眼中的勞工無法存到原始積累的財富,所以必須要無止境的工作,但現代就未必了。
馬克思也提出勞動價值理論,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的。在這種情況下,工人為資本家工作,但他們的工資往往低於他們創造的價值,因為資本家需要獲取利潤。這使工人難以改善他們的經濟地位。
勞工創造的額外生產者剩餘確實有被資本家拿走,資本主義世界直接稱做風險溢價(老闆開公司要面臨經營風險,取得的報酬字與固定薪資受保護的勞工不同),在現代一樣存在,只是我們一樣能透過投資股權分紅得到該有的那份。
所以,現代依然能看到不公平的社會資源分配問題,馬克思筆下的世界並未發生,只是種種跡象及問題已經有現代資本主義方針改善(只能視為次佳解),但是問題在於,若不懂投資的原始邏輯,只會讓勞工財務狀況更糟。
為了確認投資公司從事理性生產與報酬是否與經濟成長有相關性,於是我們拉開兩者的疊圖分析。
圖片顯示了GDP的增長與企業營利長期都在增長趨勢上,GDP提升與S&P500內的公司賺錢獲利相近,呈現經濟成長與企業的獲利正相關。
進一步S&P500指數驗證股價指數上漲與經濟成長之間的關係,股價往往有均值回歸的現象,大致上跟隨經濟成長向上,漲幅恰好等同經濟成長的年份少之又少,平均周期短則3,5年,長則20年,才會回到平均值。
均值回歸代表的意義有另一層面:股市預期的年化報酬8%,極少時間落在剛好這個數字,市場理性的時刻太少,都是要馬漲太多,要馬跌太深,真正的股票市場深受市場的情緒與預期干擾,雜訊,正是短線交易取得超額報酬困難之處,但對於長期來說沒有關係,因為大方向的變動仍然一致。
總結剛剛探討的結論,那什麼投資工具可以賺取努力工作帶動經濟成長的報酬?答案是基本股價指數(大盤)投資,可以獲得包含所有公司盈虧合計,同時也是最低成本的投資方式,我們可以利用追蹤大盤表現的市值指數型ETF。
查看標普500指數的股息分派與庫藏股回購的長期累積示意圖【庫藏股回購是業主權益轉移給全體股東,以股價反應。】這兩者都是企業營利分配給股東,長期穩定持續增長,即便偶爾受到經濟衰退影響,但總和依然穩健成長,企業獲利與股價指數同步上漲的印證。
或將市場股價漲跌,看做資金流向,只要當錢流進股市,股市就會上漲,持有整體市值型ETF就能賺錢,賺的錢是平均流入的資金;相反流出則虧損。
不過問題在於,股市有66%的時間在盤整,盤整意味著類股輪動。然而,大部分的投資人幾乎無法覺察類股輪動,盤整股市市場接近真空的零和狀態,按市場效率來看待:在盤整中交易人若後知後覺,必定會在輪動中虧損,發現資金輪動到其他產業時,早已套牢。其次更不用講主題型ETF,高股息做特定的產業(例如金融股)或股息篩選,更有可能將報酬、穩定更佳的公司篩選掉,因此廣泛分散風險也可以避免在類股資金輪動中好公司成為漏網之魚的遺憾。
因此整體股票市值型ETF是將全球經濟增長生產力的報酬囊括在手上的方式,不帶有色的眼鏡篩選任何股票,經濟成長的果實透過投資再分配到手。
ETF基金管理人按照市場中公司市值規模的比例,買進一籃子股票,若是富邦采吉50,就是追蹤台灣50指數,按市值權重比例買進台股市值前50大的公司。
VT則是按市值規模買進全球市值約前10000間上市公司的ETF。
沒有篩選特定好壞公司,一種專注於市場基準指數的投資方式,俗稱買大盤,市值型ETF的平均報酬通常與追蹤的市場指數相符。
根據SPIVA及眾多學術論文一再研究顯示主動管理的共同基金,在不論哪個時間段中,長期內持續地擊敗市場指數的基金屈指可數,長期市值型ETF甚至可打敗99%的主動基金,這也是為什麼一些投資者選擇投資市值型ETF的原因之一。
指數投資完全不受內線交易及法人惡意控盤、市場是否效率的干擾,依然能夠取得平均報酬,在市場中,平均即是卓越。
共同基金無法打敗大盤理論大概從美國1960年代,芝加哥學派吹起的學術風氣,建立效率市場假說簡(言之是市場的價格已被充分反映,專業人士與機器都沒辦法賺更多錢),共同基金在當時確實報酬差勁,直到後來馬可維茲活用,建立了一個由效率市場假說為學理基礎、指數基金為主的投資理論──效率前緣,馬可維茲因此得到1990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既然無法打敗大盤,就買下大盤。
這邊順便譴責一下一些ETF或基金的廣告中,績效回測為甚麼總是那麼漂亮:其一是因為不計入成本,在計入成本之下,投資人要超越大盤很困難。因為市場是零和的,賺的總和=賠的總和,多了中介機構抽手續費與交易稅,所以實際上是負零和狀態,無限執行負零和賽局,勝率及報酬只會越來越低。
其二是只挑有利的時間段回測,用無限個投資策略,必定能找出一個優秀的策略,因為過去的股價已經不會變動,因此可以輕鬆從過去的模式找出看似有規律,能賺錢的投資。
而這就是共同基金與ETF最可怕之處,他們宣稱的績效在未來根本無法複製。
看的到吃不到的績效只會干擾投資決策。根據統計學研究,在統計要有科學能夠證明靠實力打敗大盤,至少需要運作64年才有辦法排除運氣、機率、以及刻意捏造的可能性,才能在統計上稱為「顯著」;但是,這些投信的商品就是無法辦到那麼長期的資料驗證,但經過30年的磨練,買下整體市場比想超越市場的商品還要厲害多了,勝率高達99%。
共同基金要打敗大盤之前,這64年都還沒達到,才過30年左右,幾乎都全數陣亡了,更不可能未來還剩下多少能打敗大盤的基金。相信我,未來跑贏的比例只會更少,過去曾經優秀的基金甚至都已清算。
不只在學術界吹起號角,實務界指數基金也吸納了廣大的信徒與投資人。這套投資理論,將在本文揭曉。
標普公司SPIVA長期追蹤市場當中表現跑贏基準指數的基金比例,在長期競爭之下,剩不到6.6%的基金打敗S&P500,不對稱的機率下,投資主動基金有93.4%的可能績效比大盤差,指數投資人的績效則可以超越93.4%的投資人。即使你知道哪支基金過去打敗大盤,當時的你也無法選擇它,而現在若投資過去優於大盤的基金也會有更多問題,看的到吃不到的績效,將在後段五介紹。
美國整體股市績效長期年化報酬率非常卓越,但不同市場的共同基金能否在基準指數報酬差的環境表現好呢? 答案是並沒有,下圖是股市經歷失落30年的日本股市,打敗大盤的基金在15年內仍然是少數。
打敗大盤的基金是少數倖存者,那為什麼要去賭不確定的倖存者,而非加入一個確定能贏的投資方式?
1.人生很短暫,投資年齡最多不過30年,不可能期待一個不知道未來好不好的投資。當表現差勁時,是產品本身出問題了,還是短期的狀況而已?這問題沒有人有答案。一個長期投資人若投資這種產品,又不注意該產品是否不再有績效優勢,則這樣的不確定在最後總是以慘烈的方式虧損。再考量到個人生活的風險,臨時需要運用資金、年紀大已屆退休需提領都應考量,若一個投資策略會套牢虧損20年,只有短暫賺錢打敗大盤的情形,那投資策略就有問題。
2.藉由可預期的報酬制定適合風險報酬的投資組合,避免過度承擔隱性風險與費用,投資組合建構總能控制在穩定的區間,資產配置理財,更能達到財務目標。
3.只要每月買進持有,即完成投資的簡單策略,完全不必花時間,降低投資浪費的人生成本,應該將時間拿去做更有意義的事,努力升遷,進修提升人力資本、與家人相處,透過省下的時間情感支持更精進努力。散戶不只平常績效差,花費太多時間在投資上,完全與回報不成比例,當失敗時,人生也幾乎一無所有。
4.不受內線交易、法人騙線、放消息引誘散戶、惡意哄抬與倒貨、市場其他投資人追高殺低影響:他們做的任何舉動,都無法衝擊到基準指數漲跌,但短線投資人經常遇到影響報酬。
未來可能出現更適合投資的標的,因此除了介紹投資標的外,介紹選擇投資標的原則,使讀者知道甚麼適合投資。選擇好的標的用以下四個標準
1. ETF追蹤的指數為廣泛於全球所有類型的股票/債券指數
2. 內扣費用、稅務成本低廉
3. 規模較大
4. 追蹤指數誤差小
5. 一檔標的就能完成原本兩檔標的才能投資的範圍
第五項的意思是:如果只買一檔ETF就完成股債組合,或一檔ETF就能使台灣:全球配置股票比例符合自己的喜好,就能夠選擇,目前已經有這類的ETF,在本文2.3章節會提到。
投資的標的比較出來的,可以和目前最好的標的比較,過去曾經好的標的,未來隨著全球資產管理規模的擴張,出現更有利的標的,例如早期投資全世界,必須要投資三檔:VTI+VWO+VEA,但是現在有VT可投資很方便,不需要再花心思組合。假如讀者按上面的五點判斷,其中超過兩點都比現有標的好,可以考慮改變投資標的,本文標的都是依此原則判斷得出的最佳結果。
首先,一般人應至少持有部分台股,降低匯率風險,我認為部位中1~5成資金的台股比例是合適的,而筆者設定約3成,剩下讓他自由浮動。
匯率是一個只增加資產波動,不提供報酬的額外風險,這個風險需要注意的是,新台幣仍是本國人生活使用重心,應該確保持有新台幣部位,減緩匯率衝擊。
0050/006208 兩者追蹤台灣50指數,持有台灣市值前50大的公司,也是所有市值ETF中規模最大;內扣費用006208比較低、追蹤誤差小,所以我選擇006208,相同採樣中,有便宜的不選,何必選貴的?
順帶一提,006208全名富邦台灣采吉50的內扣費用是全台股最低的ETF
0051 追蹤中型100指數,是投資僅次於台灣50支後的100支台股市值股票,內扣較高,規模較小,平均成交量較低(但成交量是短線投資才會受到更多影響,長期影響較小),仍適合搭配投資,與006208組合投資更具有風險分散能力及穩定性
006208+0051,以台股各自所佔市值比例來看,目前大約接近4:1~3:1左右
換句話說,同時持有台股市值ETF每100元的投資金額中,投資於006208的資金需要佔60~80元,投資在0051的資金需要佔20~40元。
在台股金融危機崩盤前兩年買進,仍然可以有年化8.29%報酬卓越的表現
首先,美金複委託匯率波動是散戶該擔心的嗎?
長期來說,匯率能影響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匯率只在買/賣那刻的當下才會發生,全球型ETF的資產價值,或多或少早已被匯率價值衡量上。
進一步來說,國內股市的海外ETF也有匯率波動,只是一般人沒有感受,沒有感受的風險不代表不存在,它是心理學上關於安心感的錯覺認知。
美股下單可投資VT,作為全球股票配置,VT按市值分散買入全球一萬支股票的ETF,它是目前是已知一檔ETF中,持有成分股最多的ETF,ETF的內扣成本也是低至0.07%,具有非常好的分散能力及穩定性。
承前面匯率的討論,由於VT持有全球的股票,讀者在此時應建立一個觀念,投資某國股市的所有股票=投資某國的經濟成長+該國的貨幣匯率,美股則包含美國景氣與美元的強弱,日股則包含日本景氣及日圓的強弱,關於匯率更進階的探討,可以在下篇匯率篇更深入的討論,總而言之,匯率風險可以透過分散全球下降,比只投入美股來說效果更好,所以複委託的外幣匯率並不是你該擔心的事。
另一個VTI+VXUS就比較不建議一般投資人去組合它,因為一般人比較難控制適當的市值比例,市值比例不是一個隨意控制的項目,應該按照自然權重持有,因此,台股是被迫做組合ETF的方式,在美股沒必要這樣做,因為管理上非常麻煩,除了投入的資金被切開外,退休提領也未必能恰當按比例提領。
另外,有很多人投資美股會選擇只投資標普500指數,但筆者非常不建議,詳細將在下篇文章提及。
由上圖可見VT持股的國家分散性,圓條圖不同顏色代表不同國家,而台灣佔比大約在1.5~1.8%浮動,VT包攬了全球主要大型、中型股們。
接著提到歐股(英股)的VWRA與FWRA,兩者都是追蹤相同的全球股票指數,歐股除了稅比較低之外,更重要的是累積型的ETF就能自動再投資股息,前者上市較久、規模較大、內扣較高,後者較晚上市、規模小、內扣較低。
由於愛爾蘭的股息稅率較低,總內扣會比美股低,因此適合與美國沒有租稅協定的台灣人投資,所以藉由歐股(英股)投資的ETF也是一種選擇,下文會提及其他好處。另外,VWRA同時也有配息版本的ETF,代號是VWRD。
理財部落客YP針對ETF內扣解說的表格整理得很清晰,分享這兩者的比較供參考
購買VT分散投資全世界的好處不只於此,根據全球最大量化AQR公司的研究,自1950至2022年12月底的調查,發現當個別市場遭遇永久毀滅性的暴跌時,雖然全球股市關聯性較大,短期也會跟著遇到相同的衝擊;但是,個別市場面臨永久無法回復的長期熊市套牢損失時,為期5~7年,甚至10年的長期熊市會顯著阻礙所有該地投資者長期財務目標,更慘的是市場重挫直到人的生命將終結時,距離高點還有50%的損失,產生再也無法修復的暴跌損失。只有透過分散投資全世界可以加速資產回復至原位並取得更大的收益空間,並確保依然達到財務目標。
5~7年的熊市並非不可能發生:
近期2013-2020年的墨西哥股市就可見到,折磨人的長期熊市直到最後一年累積下跌60%。
日本1989造成的泡沫也是永久性打擊,許多當時沒有分散風險投資的人甚至到臨終的那刻,投資部位仍然嚴重虧損。
這圖就是日本失落30年的景氣與人民生活的對比,可以看見高齡開銷上升,國民的開銷也上升,但所得近一步下降了,實際上這樣缺乏未來前景的失望感施加在整體社會的時候,心理壓力大過實際經濟衰退的影響,因為大環境的所有人面對的景氣是無止境的深淵與衰退,這時不論鬥志與生活動力都會加速萎縮,並減少消費與工作產出,這樣的行為心理學家及經濟學家也稱為自我驗證預言,結果日本真如人民驗證一般,發生經濟體長期的失落。
10月中旬上市的元大加權ETN(020039)是一支追蹤台股大盤報酬指數的ETN,涵蓋台股所有上市公司,比起006208+0051更能涵蓋全市場權重的一支ETN,筆者非常推薦這支標的,不只涵蓋的範圍廣,就連內扣費用也是全市場最低,為0.00%,等於說可以完整取得指數報酬,不會有任何內扣損失拖累績效。
ETN唯一的風險是券商風險,也就是發行商元大金倒閉,ETF不同於ETN的地方在於,即便發行商倒閉,ETF因為是持有一籃子股票的機制,所以ETF的發行商倒閉也沒關係,淨值仍然存在,將會按當時淨值歸還給投資人或者其他券商承接該ETF業務,投資人權益不會受到任何損失。
但ETN不同的是,算是一種借錢給券商,交換取得指數報酬的一個商品,所以發行券商不會,也不須持有原指數股票,只會在證券市場擔任造市商交易,並追蹤指數而已,所以假設在ETN存續期間發行商倒閉,投資人最大損失是所有投資金額,這點讀者朋友需要注意。
另外,公開說明書有充分仔細接露發行商的避險策略、財務、負責人等資訊,降低投資人資訊落差,讀者在購買新商品時,應確保大略讀過公開說明書中有哪些條款會影響到自己權益的事項,避免遇到問題時求助無門。
ETN三年後到期,讀者朋友可以評估是否三年內元大是夠穩定不會倒閉,足夠信任,再進行ETN投資,而我目前已經將台股部位轉移到020039上,等待未來存足夠多的口數,再考慮使用台指期轉倉。
簡言之,這支ETN內扣更低,市值追蹤範圍更廣泛,造市也夠積極,價格也夠低,且不配息,會自動累積到淨值相當於再投資,不需要考慮額外稅負問題,5000元就能買整張(請注意ETN並無零股交易),所以是我投資的原因之一。
首先將前面段落整理出大盤指數型ETF具有多項資產管理中最頂尖的特性:
接著我打算把一些在網路上容易出現的迷思在文章中給逐一破除,希望能幫助回答指數投資常見的問題,但如果還有其他疑惑,非常歡迎討論。
許多投資名人仍然大力推崇選好股賺錢,而不是指數投資?
因為指數化投資對金融業者非常不利。
1.傭金成本低--也就是內扣極低,提供這類產品沒辦法給公司創造多少利潤。
2.減少交易成本--少了手續費收入 vs散戶大量選股不斷進出市場給營業員帶來鉅額財富。
3.你與金融業者(含銀行、證券營業員、投顧老師)之間具有利益衝突。你要的是賺錢財富增長,他也是,但他財富增長是需要客戶有資訊的需求,包含不斷浪費時間學習投資技巧,或者大量下單交易以及購買高抽傭基金等方式賺錢,也就是金融業者就是無所不用其極地想從你的口袋賺走你的錢,所以金融業者會不斷販售各式產品給你,但這些真的對你有用嗎?
4.因為利益衝突的緣故,營業員不會主動將指數投資的方式提供給投資人,反而是提供每日市場資訊,每日精選股等毒藥,讓你不斷下單自以為能賺大錢。
複委託,錢比較好回到手上,海外券商幾乎動不了,有的投資人因為帳號一年沒交易,資產被美國州政府收走,也有的投資人帳號被盜取財產收不回來,遇到這些狀況根本求助無門,海外券商匯費也不便宜、很花時間,容易延後投資的時間,一般人每個月定期定額投入全球ETF的金額,不足以cover匯費的損失,而如果累積一年才投入,又讓資產少複利一年。總之,投資放在海外券商發生的問題比好處多太多,完全不建議。
複委託的單次成本已經非常低了,現在有的券商的手續費跟免手續費幾乎一樣,最低甚至10元台幣不到,又有政府保障,有問題隨時都有營業員協助。而且複委託還可以支持本土金融業發展,一舉數得。
其實,這完全不是你投資該擔心的問題。有的網紅認為台積電過去漲很多,未來漲不上去,也是錯誤的事實,第一,本益比並沒有如這些人所說膨脹,基期沒有膨脹,第二,過去許多好公司的股票也被認為漲不上去,但最後長期來說,仍然持續上漲,就譬如中華電信,照投資網紅的邏輯,亞太股價10元比較容易上漲,曾經60元的中華電信也不會到今天的位階,結果呢?亞太電信都下市了,中華電信漲到120,而且仍然還是台灣50核心成分股。
再者,論全球經濟實力來說,如果照網紅的投資想法,台積電的晶片比較稀有珍貴,還是王品的火鍋?難道兩者應該劃上等號嗎?難道美國相對全球的經濟實力影響力,會比名字都沒聽過的中南美洲國家還要小嗎?這兩個難道沒有優劣權重之別嗎?如果有,是否就是市值型ETF設計的規則才正確。
投資朋友需要謹記得是,市值型ETF投資法就是經濟景氣投資,景氣好就獲利,跟選股及成分股的關聯不大,重要的是,經濟長期增長,所以獲利。
投資市值型ETF,透過多元配置的方式,可以達到1+1>2的效果,事實就是,多搭配0051分散風險到台股中型股,多搭配VT投資全世界,就進一步增加持股,降低台積電單一股票的風險,分散風險至全世界。甚至一個市值指數投資人,即便有買0050/006208,台積電的占比可能都比只買一堆高股息ETF的人的最大持股,占比還要低。
以我為例,我的投資組合讀者可以翻到本文最末段,其實透過分散投資後,台積電比例大約只有11%左右,如果讀者有配置債券ETF,就會進一步壓低台積電的比例,甚至可以讓所有單一個股標的權重低於5%,所以
首先,全球管理費最低是大盤股票指數型基金,本文最推薦的投資標的,由於低成本的特性,投資人可以取得更接近原始追蹤指數的報酬,而不必擔心過高的費用拖累績效。
當基金的內扣費用過高,計入費用時,譬如高股息ETF,想長期打敗大盤幾乎不可能,打敗大盤的意思不只是報酬高於大盤,而是在承受相同風險下,由於扣除的成本較多,取得的報酬也被壓縮,不只風險沒有下降,平白承受「更多」風險,報酬還更差。
假設股票的平均報酬率是8%,高股息ETF的年週轉率大約是50%,平均買賣差價和佣金成本是1.5%,證券交易稅是0.3%,資產管理和保管費為0.20%。在尚未扣除費用的總報酬基準上,經理人的績效要高多少,才能出現高於指數的報酬?答案就是解出以下公式裡的「Y」:
(Y+8%)-[50%×(1.5%+1.5%+0.3%)]-(0.20%) >= 8%
Y+8%-1.65%-0.2%>=8% 得出約Y>=2%
Y>=2%的意思是打敗大盤,至少要達到10%報酬,假設基金管理人夠厲害好了,最後讓他大盤報酬相同,最終投資人只會拿到6%報酬。
這公式最大的負值發生在哪?答案是公式中間的周轉率。周轉率是高股息ETF最大的問題,尤其00900有次30 支成分股就換了27支,週轉率破400%,隱含成本超過5%。市值型的ETF其持有成分股的方式也讓它不只基金管理費用低,成分股交易成本是最低的投資方式,也就是周轉率低。因為大盤指數持股權重的變化是股市其他投資人發生交易而漲跌帶動的市值變化,而非基金人為操控的結果
Y要大於2%大盤報酬,看似簡單,實則不容易,首先,50%周轉率是0056高股息ETF的在2021的周轉率,2022選股政策轉變甚至周轉率超過200%,台股0056ETF首開先例變動ETF編制規則導致成本永久上升,未來也可能會發生,而去年2022年00900周轉率甚至來到418%,同期間0050的周轉率甚至不到5%。
這也是筆者開篇市值與高股息對比的圖片,全球最分散股票的VT ETF,價格波動率比台灣的所有高股息ETF波動還要小,這已經意味著,高股息投資人若是選擇不想要波動大的,與其選擇高股息,市值型ETF的波動反而更小,更抗漲抗跌,但是,平均台灣的高股息報酬率大約預估每年才5%,VT則可以達到年化7%,這中間差距在哪? 就是2%的內扣成本。
高股息的報酬並非真正意義的績效優於大盤,而是中型股剛好表現良好,前年航海王,今年的AI,剛好落在中型股噴發上,我們可以用凱基券商app確定這件事,0051中型股指數,在6個月/1年/2年/3年的表現都比ESG選股的00878高股息還要好,而中型股指數本身也是衡量大盤績效的一個指標之一。
事實就是,不選股的市值ETF才能更有效的取得更卓越的報酬,即便看似高股息都能選到好的標的。,你說00878表現比0050好,只對一半,因為0050不能代表全體市值型ETF。
進一步探討近因偏誤之類的投資決策之誤導,下篇會介紹。
指數投資產生複利的好處是加速本利滾動,所以市值多放幾年資產翻倍,在存入相同金額下,市值甚至在與高股息相同提領金額之下,有辦法把提領率壓到2%。 若按高股息針對只為了提領4%而犧牲報酬的說法,所以是肯認退休前投入市值型嗎?如果是,為何會把本來退休才投入的標的提前到退休前執行呢?
提領的部分上面簡單回覆了。我認為提領的擔憂在第七段時序報酬會進一步介紹,以及如何應對,在這不多贅述。先講股息率下降這件事:
只能說台股確實有這樣的趨勢,而市值投資人反而樂見其成,因為稅務問題。公司利用庫藏股回購機制而非配息,可以讓稅務下降。其次,全球股息率下降到剩1.8%並沒有實質衝擊到投資報酬率,一樣維持在年化7~8%的表現。
整體股息率下降,意味著不論好公司、壞公司全體配的股息比例上都下降,這會導致高股息的篩選機制,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股利率。
高股息ETF這時被逼上絕路,只有兩種解法:
1. 硬撐照原指數ETF盡量挑殖利率還沒變差的(讀者聽出弔詭之處了嗎?高股息ETF篩選的到底是好公司,還是只針對殖利率而已?),但殖利率跟著變低。結果只有高股息投資人辦不到4%提領法則。
2. 為了維持殖利率,而被迫選擇糟糕但配息高的公司彌補(例如海運),但是這種股票股息率為什麼會高呢?市場的投資人難道是傻瓜,把股價殺到殖利率高到40%卻不買到剩5%,一定就是無法填息,公司出現重大利空,這時,高股息無疑是幫忙接刀,幫忙承接市場投資人最不愛的股票們,高風險高波動股票。
不論哪種做法,對高股息投資人都是增加風險、降低報酬的市場環境,公司對派息越來越消極時,就是高股息投資的末日了,當全球企業慢慢轉向庫藏股回購降稅,更沒有誘因透過配息只為了讓股東有配息安心感。
所以說,全球股利率都在下降的背景下,投資高股息更危險,無疑是缺乏未來及遠見性的投資,很有可能篩選到類似高收益債(垃圾債)的高風險、高利息公司。
而這將成為市值ETF是更佳選擇的機會,因為是跟隨國家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標──GDP經濟成長作為報酬理論依據,跟股不股息無關,經濟變差,短期虧損很正常,但長期經濟仍然向上。我們不會今天使用iphone15,明天回到史前時代。
只針對配息股投資,風險並不會消失,只會移轉或遞延,股息率下降只是市場的共識從價值股轉向成長股,這個輪動是押注單邊的投資者無法享受到的。
筆者記得前面我們提到的資金輪動嗎? 高股息投資專注於投資價值股,缺乏投資成長股,所以當今全球的趨勢將資金轉向成長股時,因為錯誤糟糕的選股機制,讓報酬更差,多了股息,作繭自縛阻礙正常的股票市值成長機制。
將ETF的各種成本歸類,左邊的單次交易成本,長期投資影響不大,原因是只支付一次過路費,只有右邊長期內扣成本會對最終投資的成績造成顯著差異,因為資產價格每年都在上升,而所有內扣都是按當時價值的一定比例扣除,也就是說,投資的長期內扣成本是每年都要上繳的費用,這個費用最終累積的成本,必定超過單次成本的百倍起跳,所以應該注意的是,盡量壓低長期內扣的損失。
所以就算0051的交易量低,但0051的造市商仍每天積極地舖單,不至於顯著影響到投資的單次成本,我觀察0051許久,除非本金超過1億的資產組合,才會有可能無法在一天內把手上所有0051的籌碼賣完,所以這完全不是散戶該擔心的,這是大型機構才要關注的狀況。
VWRA的交易量也不如VT大,也需要換匯,不過造市商也有努力鋪單,因此這些疑慮都是單次的成本,實際上在整個30~60年的投資長河中,有如蒼海之一粟。
談論完單次成本後,接著再來看長期內扣成本。
高股息這類內扣成本、週轉率高的基金是不佳的選擇主要因素之一,而長期內扣對績效的影響究竟有多嚴重?根據先鋒集團Vangard的研究,為期45年的投資。一名 30 歲的全職工作人員,年收入為 50,000 美元,年薪增長 2%,開始在接下來的 45 年裡每年將其年收入的 5% 投資於股票市場共同基金,以供退休之用。
【選項1】是投資內扣0.05%的先鋒標普500基金
【選項2】是取得大盤報酬,但同業平均內扣成本1.02%的基金
【選項3】是優於大盤1%表現,但內扣1%的基金(這是金融行業當中主動基金陷阱,因為內扣是資產平均和後扣除,所以即便優於大盤1%,內扣多1%看似可以打平,實際內扣仍吃掉了多賺的報酬)
假設當年大盤8%績效,選項1當年內扣0為1.08*0.05%=0.054%,投資人拿到手上的績效為8%-0.054%=「7.946%」
而主動基金為9%,則內扣為1.09*1%=1.09%,投資人拿到手上的績效為9%-1.09%=「7.91%」,選項3因內扣高所以取得的績效輸
所以基金經理人宣稱的高績效,面對更高的內扣侵蝕,反而報酬比大盤更低。
在45年結束後發現,結果還是選項1的報酬最高,因為內扣成本最低,與選項二較高的內扣相比,差距來到100萬美元,等於投資了選項2高內扣的基金,資產無端少賺100萬美元。這個案例就顯示了高內扣的資產成長隱患,讀者選擇標的時,應盡量選擇低內扣的標的。
如果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單次交易成本高,但內扣低,譬如複委託VT,一個是單次成本低,但內扣高,譬如元大00646,應該選擇前者複委託VT,更有優勢。
另一份根據創立首個指數基金的先鋒標普集團約翰柏格先生在《投資的常識》,透過底下圖,根據蒙地內卡羅模擬來看,高經理費用打敗大盤的可能性,隨著時間顯著下降,而更殘酷的是,現實比模擬的狀況還更糟,實際上超過20年仍存活且打敗大盤的基金就已不到1%,甚至在這期間有不少倒閉的基金。
由於免除基金管理人手動調整權重的特性,使交易及追蹤成本最小化
1.當指數沒調整時,市值型ETF不需要季度調整,而高股息及許多的ETF因為複雜的選股機制,經常一季甚至一年整個基金大換股,大換股帶來的成本壓力同時降低資產可分散的能力
2.當指數調整時,只交易掉最尾端市值最小的成分股剔除並替代新增另一支,以VWRA或VT來說,指數調整最尾端的個股佔比,不到資產的0.001%,即便尾端市值股票持續大幅變化,對於整體基金的成本壓力及規模影響極小,因此持有越多成分股成本越小。
當持有的成分股過少,譬如各類高股息ETF,前面就提到的選股困境,容易大換股讓成本上升,這也正是高股息及其他非市值基金面臨的困境,他們沒有能力,也沒辦法增加更多持股,因此市值型ETF反而要避免成分股過少標的ETF。
市值型etf,在持有成本上其他基金完全比不上,全世界唯一可能持有一萬支股票的etf就是市值型,其他高股息房地產或主動基金等不可能辦到。
早年因為交易成本高及基金規模太小,導致持有股數一直無法增加 在分散風險及交易成本之間必須取捨,現在基金規模大、池子深。持有一萬支股票反而交易成本(周轉率)及追蹤誤差可以最小化。VT就是滿棒的例子,VT一萬支股票,比台灣50的兩支追蹤誤差還小 追蹤指數還要更精準,近年可以發現,完全複製法的ETF交易成本甚至可以打敗合成複製法或是最佳化複製法的ETF,選擇ETF一定是以最低成本,最多元持有,最合理風險報酬。
因為市值型ETF購買的股票越多,具有越大的規模經濟去壓低成本,取得更低成本,又提升分散風險,所以如果可以,應該選擇
1. 持有較多股票的ETF
2. 稅率及內扣費用夠低
3. 而且方便自己懶人投資的方案。
美國科技股指數ETF QQQ及費城半導體指數 SOX都不是狹義的一般市值加權,這兩個採用了分層市值加權法,股票數量少,產業過度集中科技股,與原始自然市值ETF計算之公式不同、又有產業篩選、又限制權重,這些條件篩選並不能精準反應股市整體表現。
QQQ另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台股上市大型產業已經過度集中科技股了,而且位於美股產業鏈的上游,又加強美國科技股曝險,對投資組合來說,只會有更大的危機,所以整個產業崩潰或是發生問題,對投資人來說不就血本無歸?
風格主題市值型ETF也不是狹義的市值ETF,譬如台股的00692、00850、00888、00905、00919、00922、00923等,都不是本文推薦與建議的市值型ETF,因為他們都有做特定篩選機制,公司治理能力、ESG或混和因子、碳排其他等等,重要的是不做篩選,客觀的權重持有公司的市值型ETF,與加權報酬指數接近,才是過去論文證實的投資方案。
VT,美股上市,規模大,流動性好,成分股約9980支。持有台股490支
VWRA成分股約3300支。持有台股110支
FWRA成分股約1800支,持有台股70支
最少支的FWRA依然比標普+台股的股票分散性更好,得證
台灣50在台股的持股分散能力,還比全球股市etf投資在台股的數量還少
指數化投資在債券市場也證明了它的優點。由於被動式投資工具在處理信用風險時,彈性與能力較受限(其實同樣的在投資股票市場時,關於市場當中無法篩選壞公司是一樣的受限),因此,若要投資高收益債券市場,通常投資人認為使用主動式投資方式是最佳選擇,但是標準普爾的研究發現,過去10年截至2015年為止,超過九成的主動式管理的高收益債券基金,表現落後於高收益債整體市場績效指標。根據SPIVA的2018年報告,過去10年已經超過97%的主動式管理的高收益債券基金。
股票代表企業所有者的權益,本質上沒有存續期限。如果你對企業的判斷/投資標的的選擇是正確的,那麼時間可以減緩過高股價帶來的成本。在一些罕見的案例中,某些時期的股票市場指數可以呈現兩位數字的複利奇蹟,而在固定收益資產中並沒有提供這樣的機會。但固定收益資產是提供下檔保護最重要的護盾,在景氣環境較差時,搭配固定收益證券能維持更穩定的資產價值。
股票屬於權益,債券屬於負債,同時擁有一間公司的債券與股票時,等於持有一間公司,完整取得企業帶來的經濟增長果實。資產方面,既享受穩定利息收益,又提供資本增長的機會,不僅如此,資產配置選擇不是非黑即白,將兩種不同屬性的資產組合在一起,更可以發揮1+1>2的效果。
將債券和股票組合在一起可以實現風險分散。當股票市場表現不佳,債券的穩定收益有助抵消投資組合損失。同時,當經濟情況良好且股票市場表現良好時,股票的回報可以為整個投資組合帶來增長。
為了後續方便討論,而且適合投資的資產配置;這裡先列出比較常見且多人投資的債券組合:
以混和公司債及公司債且中長期為主,想投資短債也沒有不行,看自己的需求,
1.存續期間越短、信評分數越高,
風險理論越小,風險違約率將決定債券報酬率。
2.持有直債當前殖利率=該債券從此刻持有到到期日之每年報酬率。
3.債券ETF的殖利率會隨市場環境改變,
因有成分債會到期而需要買新債,新債則適用新的市場利率
4.存續期間並非到期日,通常短於到期日,只有零息債券等於到期日。
詳細可根據馬考雷存續公式推導,ETF存續期間為成分債的加權平均
5.存續期間越長,對利率變化越敏感(升息、降息的衝擊)
公司債,顧名思義為公司發行的債券,受到公司的經營及評級影響債價,較無法抵抗類似08年的金融海嘯公司倒閉風險,但較能抵抗升息的債券下跌。
公債,為政府發行的債券,背後有利率政策以及稅收做安全擔保,較能抵抗類似08年的金融海嘯,但較無法抵抗升息的債券下跌。
可以對比參照上圖2008年,以及2015年之後的升息影響各自債券的漲跌。
投資組合最基本的觀念就是,兩個長期正報酬的資產,如果不是同時下跌上漲,那就是並非完全正相關,兩個都放入投資組合可以提高風險報酬比,資產會更穩定,常見的股債組合道理即是如此。
所以常見股債組合也是這個道理 兩個都是正報酬 但下跌的時間錯開,這時可以讓資產保持一定的穩定。公債跟公司債也可以錯開下跌時間 讓資產更穩定。
關於為何不投資台股美國長債ETF,可見下篇分析
AGGU目前持有13017種債券,54%是放在公債(國庫券)上,其餘還有相關不同產業的公司債券,在歐股上市的債券ETF的稅率上,也會比在美國購買債券ETF來的好,這個也是本人較推薦的債券ETF,也不需要等待退稅,由於自動再投資的特性,股息再投入相對也很方便。
另外,按國家別來看的話,美國一樣是債券市場最大宗的地區。
而資產中美債占比最大,約18.23%
AGGU的平均存續期間大約在10年左右,是一個非常健康的數值,不會過度曝險在升息,也不至於在低利時代報酬過低。
另外在持債的債評上,幾乎都是A級以上的債券,由於這幾個月美債從3A被降評至AA,所以目前AA債變成最大宗了。 既不會收益過低,也不會風險過高。
AGGG屬於不做美元避險的部分:避險又稱為對沖,美元避險是將非美元計價的成分股對沖掉美元匯兌的風險,由於台灣人使用的是新台幣,所以這個有無避險對台灣人來說影響就見仁見智,但我國央行的台幣首要都是盯緊美元為主的匯率體系,若想讓資產波動維持在一個區間,犧牲一些報酬交換避險,就購買AGGU,不想要的話,想像VT一樣成分股匯率自由變化反應在資產淨值,就可以買AGGG。AGGU的匯率避險比較複雜,是採用動態對沖的機制,我在下篇文章將近一步介紹對沖跟避險,另外,避險未必會增加投資成本,可能會縮減最高可能報酬,並減少最大損失。
投資時,都希望心裡有的底,知道投資的產品會遇到甚麼風險,會賺多少,過去的績效只能說有部分參考性,但不具有代表性,讀者切記,當過度相信過去的績效時,就容易造成配置偏誤、近因偏誤等,後段文章將介紹。
關於回測績效,我不會特別強調回測有多重要,回測的參考性不佳,《我眼中的市場真相》這本書,質疑回測績效驗證的有效性,因為過去績效好的基金,未來績效反而更容易表現差勁,有太多理由,有太多理由跟方法檢驗,但事後論根本來不及。總之要回到最根本的是,報酬及獲利是如何在你的投資組合中實踐的?很簡單,指數投資就是瞄準長期經濟成長報酬,經濟成長賺錢,經濟下滑虧損,但經濟長期就是上漲,為什麼?
因為每天所有人都努力工作,會消費,就會促進經濟增長,就是指數投資的理論依據,不需要依靠任何數學,這是資本主義運作投資作為資方的一種經營成果分潤。就是投資的理論依據,但風險預告必須要揭露,才是負責任的投資文章。
另外風險,並非只有讀者及普羅大眾所想的漲跌價格的風險,雖然賺賠錢可以作為風險指標之一,但卻不是唯一的風險衡量方式,《我眼中的市場真相》這本書有豐富且獨到的見解。
但如果真要說,根據過去的經驗,006208+0051大約年化報酬率8%,最大跌幅66%,VT大約年化報酬率7%,最大跌幅33%,債券ETF年化報酬率2.5~3.5%,最大跌幅33%。(最大跌幅不是非常精準的數字,但方便讀者記憶,在配置時針對這些數字有點概念,達到接近的配置就好)
上圖是比較Vanguard的兩支基金,一隻追蹤標普500指數,一支追蹤美國整體債券。美國在2000年至2015年,長達15年的時間,債券的報酬表現都比股市還要好,在00年科技股泡沫以及08年金融危機,債券的報酬都沒有因此大幅衰退,在此情形下,投資人若能夠有效地達成股債組合,即便股票最大跌幅33%,但各半配置下,最多可能只會讓資產縮水10%。
雖然在近三年的債券表現差勁,但投資不可有近因偏誤的問題,短期的差勁不代表長期是個糟糕的資產,在配置上仍然應該考慮進去。
沒有甚麼一貫股優於債,或是債優於股的論述,只是在不同的時間點,各自擅長或是報酬提供的時間段不一致,所以短期用每個微小的曲段去看,就會在觀測上誤以為是誰好誰差隨時改變,但大方向上本來都各有優劣。
重要的是意識到市場上沒有任何收益的保證及穩賺,本文的投資方式也未必是,但卻是最有可能達到財務目標的方案,當你對這個投資方式有更深入的認知、認識與信心,就不會在未來下跌有任何畏懼,而很遺憾的,這世上沒有任何保證,你得學習做個成年人。
本文的投資方式可大膽地承認,必定不是報酬最高的投資方式,指數投資追求的是平均報酬,但平均即卓越,必定是投資風險最低,最適合所有人投資的方式,本文一再強調投資的風險及問題的嚴重性,投資最該當務之急的是
為什麼本文的投資風險最低:恭喜你,你是位分散風險投資專家,當你買進本文提到的全球股債ETF,相當於持有全球一萬支股票及三萬種債券
共四萬種資產在投資組合當中,請問單一股票或國家遇到問題的風險,是不是就比較低?這風險不只包含下跌風險,國家風險,貨幣風險,個股風險,產業風險,債券殖利率倒掛衝擊等等的風險,都能夠顯著降低改善。目前已知所有的ETF中,只有這種方式是最分散風險的投資組合了。
本文一開始就有提到指數投資的重要性,記得花時間將股息再投入,透過再投入,取得完整的複利報酬。
根據研究統計,2000開始直到2020年為止的股息再投入累積報酬當中,在全部總報酬裡有超過43%的報酬是靠股息再投入貢獻的報酬,而未來股息的貢獻只會提供更多的報酬,單純來自股市點數的上漲只有貢獻57%是不夠的。
如果認為手動股息再投資太麻煩,可以考慮自動再投入標的,就不必大費周章還多被券商抽一次手續費:台股選擇連結基金不配息,投資全世界選擇歐股標的。
前文提到股息後,進一步來分析開篇的小表格,股息視所得。目前台灣國內並未課徵資本利得稅,股票/ETF獲利不需繳稅,海外有100萬以內的免稅額,台灣人目前投資美股,例如VT 台灣人需繳交30%的股息稅,而海外股息收入為海外所得,100萬內免稅。
元大台灣50、富邦采吉50、中型100、台灣各高股息等國內ETF,要依照基金當期分配股利來源種類計算,資本利得及平準金免稅,成份股股利可扣抵稅額8.5%,上限8萬;或分離課稅28%,單次配息超過兩萬元會多課補充保費。
絕大多數人的稅務成本大約0.5%左右,有的小資可以額外退稅,如果股息帶來的稅務很沉重,提供兩個減稅的投資管道
1. 台股,需考量自身稅務級距:將006208的部位改買元大台灣50連結基金(不配息),0051未推出連結基金,就無法轉換了。
在台灣不配息就不會被課徵股息稅,連結基金值得考慮。注意基金購買應該找免手續費、免信託管理費,賣出沒有額外費用的平台,否則隱含成本太高。
上圖0050連結基金:會把基金的錢,平均94~96%之間拿去投資0050,因為不配息,表示從0050拿到的配息會再投入基金,就等於免稅了。
2.不需考慮稅務級距,美股VT轉往歐股VWRA
3.不需考慮稅務級距,美股BNDW轉往歐股AGGU
愛爾蘭及歐洲國家與美國有租稅協定,所以提供很大的稅務優惠,可以將股息/債息稅進一步下降。股息稅從30%下降到15%
資產配置為什麼重要?國外金融研究曾發表過,全球82檔大型退休基金,自1977年以來十年期長期績效的實證調查結果:
不只那份資料,有其他幾份資料也進一部接露真正能夠影響報酬的因素來自於資產配置策略,這代表一般人在選股,挑時機進場對資產報酬來說一點用都沒有,真正還是得看資產怎麼安排,一般人很難有效真正的控制選股及擇時,而資產配置是唯一一個投資人可以自行控制,而且報酬影響力最大的;也因此,本文將最大的心思及重心鑽研唯一對資產增長重要的獲利來源。
資產配置為中心的投資想法為
下大--將所有閒錢進入市場投資
將每月薪來再繼續投資
買進及持有--不輕易變賣部位
著重在長期的複利奇蹟
不做無意義的擇時以及分批
擇時看低點以及分批買入,長期被證實對資產報酬解釋差勁的操作
只要有閒錢就將資金納入初始設定之資產配置
資產配置是穩健長期投資最重要的事,買甚麼資產,買的比例;因此前面提完良好的標的後,同時須考慮及規劃長期投資最該重視的一環--資產配置。
投資當然不可能歐印股票到退休,更不可能靠100%的高股息退休,當不幸發生股災,容易出現的巨額風險及虧損,在越接近推休,以及剛推休的人士,這樣的衝擊是最大的,詳情可看後面章節【關於時序報酬的探討】
資產配置究竟要放多少比例的資產,以及股債配比該如何,沒有一定答案,可以看上圖的報酬正負變化及績效,衡量能夠接受的風險報酬範圍,選擇哪個沒有對錯,很大程度取決於個人風險承受能力以及期望報酬,股市沒有免費的午餐可以吃,沒有一種不承受風險就能享受報酬率的投資方案。
筆者認為,年輕時或許可以100%投入到股票市場,前提是安全穩健!但建議45歲以後開始投入債券或是固定收益資產,記得有一篇文章在寫人一生的財富,在45歲以後的資產會佔到85%,如果有正常理財的話是呈現這樣,薪資所得+資本利得;不過像巴菲特這類的專職投資50歲以後累積的財富就有99%,所以資產配置非常仰賴個人的職業、開銷、以及風險承受度、沒有one-fit-all的答案。
債券配進資產的必要性在於--越接近退休,資產的波動越敏感,而債券可以確保穩定提供固定收益,當股、債災難來襲時,既保有固定利息維持生活,又能在08年降息環境景氣復甦時,走出與股市相反的走勢,對沖股票下跌,透過合理資產配置,可以降低資產波動性,讓資產不因為市況差勁而容易血本無歸,高股息股票辦不到,股災一樣大幅下跌。
所以想透過投資取得穩定現金流者,應該採納更多債券部位,非高股息。越接近退休,債券部位要越多,配置更多越安全的固定收益資產部位。從前期的股10,逐漸增加債券部位因應退休準備,是個可行的配置,直到退休可以選擇股2債8的配置,過去歷史經驗上,100%債券反而不是最佳的資產配置,最低風險(最穩健)的配置、最高夏普率的配置,往往落在股債比2:8~4:6的區間浮動,由下圖股債搭配報酬率與風險的曲線就可以簡單看出這個趨勢。
效率前緣是一條曲線,簡單說是將市場上所有股票及債券組合成在相同風險下報酬最佳的最前端邊緣,因此這條線的每一個點的股債組合,都可以看作是配置整體市場組合,在不同風險水平下,可以實現的預期回報率。這條曲線是向上傾斜的,這意味著更高的風險通常伴隨著更高的預期回報。換句話說,如果您想要獲得更高的回報,需要承擔更多的風險。
根據效率前緣理論,投資者可以在不同風險和報酬分配其資金來實現最佳的投資組合,以最大程度地平衡風險和回報。
一般來說,對投資人最方便的就是建立一個全市場的股債組合配置,這樣既能夠分散掉個別風險,又能夠建立專屬自己的股債組合。
須注意,馬可維茲的效率前緣並非一成不變的風險報酬組合,而是按照過去回測的結果得出的答案,這個答案會隨著市場環境改變而發生轉變,有時股市市場報酬差,效率前緣的債券會更有優勢,是會有些微變動的可能。
但大致上來說,最低風險最高報酬的股債組合,介於股票:債券2:8到4:6之間的比例來回變動,不必追求完全的精確,因為此時的精確只是過去回測的精確,而非未來的精確,只要資產組合模糊的正確就好,筆者認為最低風險又可以讓它自由浮動比例的組合是股票:債券3:7。
不過,馬可維茲本人就更簡單粗暴了,他認為效率前緣是數學計算的結果,投資與數學不同,在很多意想不到之間都有意外存在,有可能overfitting、也沒有任何股市預測能力,即使按照過去最佳前緣,未來仍會隨時改變,所以在今年2023很遺憾的過世前,最終都選擇股債切一半各50%的投資組合。
資產配置可以減少我們資產遭遇毀滅性打擊,當我們知道日經225在1989泡沫化,崩盤連續30年後,日本債券市場卻贏來30年大多頭,善用資產配置將不會嚴重破壞資產增長估計以及過度偏重曝險帶來的災難。
藍線是日本10年期債券報酬,黃線是日經225,股債配比恰當的話,能夠提升糟糕的市況的承受度。
即便日股30年來糟糕的表現,但債券報酬卻鶴立全球的穩定上升超級大多頭,這也體現股債組合的重要
確保在逆境中存活的能力,以及在多頭行情時讓報酬最大化是相互矛盾的作法,所以投資人必須從中選擇一種。
馬可維茲提出的MPT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沒有嘗試解釋價格變化的基本結構。 各種結果只是以機率的形式給出。 因此,如果存在特定系統級事件的歷史,例如2008 年崩盤後經歷的流動性危機,那麼無法計算它發生的可能性。在這方面,MPT 對資產價格的依賴意味著它很容易受到所有典型和過去的市場失靈模式的影響。 因此,可以說,正是在投資人最需要防範風險的時候,MPT 將會崩潰。
另外,投資中關於退休提領生活開銷建議每年提領不要超過總資產的4%為原則,也叫4%提領法則,所以退休金只要存到平均25年份的生活費,等於每年開銷4%內,原則上退休都很安全的。關於退休提領的細節,未來有機會會更詳細介紹。
因為結果本來就高度不確定,所以除非已經經過很多實驗驗證,不然我們必須以懷疑的角度看待決策與產生的結果──不論是好結果還是壞結果。了解到我們能做出最好的事就是把未來事件視為一種機率分布,並根據這個條件來投資;堅持防禦投資;而且強調要避開投資陷阱。
非常推薦讀者可以去看塔雷伯的<隨機騙局>,關於市場的無常以及不確定性,如何影響所有的投資人行為,筆者簡單提到就好,重要的不是最終的績效成果,而是這個成果是否是由良好的風險管理好決策所得出的結果,因為差勁的投資也有運氣讓它的結果很好,投資人必須要避免這樣的隨機騙局。
指數投資也是一樣,不要被股市短期的績效左右決定,或是飆股的績效以及特定的ETF報酬結果所影響,從錯誤的決策得出的錯誤投資,即便短期好,長期卻是有害。
如前所提,資產配置的容錯率是指投資組合能夠承受單個資產或資產類別的失敗或表現不佳,而不會對整體投資組合的表現或風險狀況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通過分散不同的資產類別和投資工具,構建良好的投資組合減少特定資產表現不佳或失敗的影響。目標是建立一個可以繼續運作並提供可接受結果的投資組合,也適用在槓桿控制上,不應該把槓桿鎖在過去回測最佳之槓桿,應保有一定彈性變化、環境變差、失敗的空間。即使其某些個股遇到困難也是如此。
透過資產類別多樣化、適當的風險管理和對投資組合績效的持續監控相結合來實現。 將投資分散到具有不同風險回報特徵的各種資產類別,投資者可以降低與單一資產或資產類別相關的集中風險和潛在損失。
資產配置的模糊容忍度是指給予投資組合經理維持預期配置目標的靈活性或迴旋餘地。由於市場波動和交易成本,始終保持每個資產類別的準確目標權重並不總是可能或不切實際。
模糊容忍度允許圍繞目標分配設置一個範圍或區間,在該範圍內投資組合可以偏離而不會觸發再平衡行動。 該範圍通常表示為圍繞目標重量的百分比或絕對值。 例如,如果股票的目標權重為 60%,而模糊容差設置為 ±5%,則投資組合經理可以自由地允許實際分配在 55% 和 65% 之間變化,而無需進行任何調整。
模糊容忍的目的是避免頻繁再平衡相關的過度交易和交易成本,同時仍維持整體戰略資產配置。 它為利用短期市場隨機波動或在合理範圍內適應市場變動提供了一定的靈活性。
上圖是股債漲跌畫出的四象限圖,2022年也幾乎是罕見的黑天鵝,股債同跌,投資人即便努力組合資產,仍然會面臨雙雙下跌的情境,因此不要過度樂觀市場環境,也不要因為市場環境好就樂觀的開大量槓桿,下跌時將得不償失。請做好最壞的打算以及萬全的準備。
所以,事先計畫好未來市況不如預期時,自身的資產配置是否能夠穩健運作百年,而不是在乎短期績效或是最大績效,長久穩定,越不需要額外擔憂的資產才是該考慮的重點,永續而穩健是首要考量,當市場如過眼雲煙的行情消失時,請問追高殺低的投資部位,或是單壓特定產業、領域的ETF經歷長期修正失落有辦法幫助你退休嗎?
甘於低報酬而不選擇高報酬但可能永久套牢的標的根本不該考慮。
資產配置是一個重大的人生課題,不應該急於一時報酬就將整體資產置入危險之中,當危險來臨時,損失的不只是資產,而是往後更豐腴的生活,如何避免危險,或是能夠容忍較多風險出現的投資組合,就是首要考量。
紅色是股市走勢,藍色式債券走勢,兩者長期向上,但債券平時的波動較小(有例外的幾年債券波動大,2022年也是),預期報酬也都不相同,彼此發生下跌時,互相保護資產的減損,所以股債組合就是好的選擇。
不論在哪個國家,債券在好一陣子的時間段裡都有機會跑贏股市,就連年化報酬率近10%的美國標普500指數,在1999到2008年,這10年股市的累積報酬率是負的情況下,債券的報酬在10年間直接讓投資本金翻倍。
因此,別把盤整30年,或為期10年的股市低迷想的有多遙遠,有效的股債組合才能在景氣環境差,大環境不佳以及國家衰退時提供適當的資產保值,不至於報酬是負的,又會讓資產倍通膨侵蝕。
而且讀者朋友不要高興得太早,在2008年後,債券跑贏股市的地方由歐洲交棒,歐洲甚至在2011年爆發主權債務危機,在這個環境下,從2008年開始的10年,又是債券當家,其報酬連續勝利10年。
更何況,我拉的線圖是歐洲斯托克50指數(藍籌50),以及歐洲10年期的債券指數而已,該債券指數是未含息報酬,所以線圖上的跳空都是除息,但沒計入報酬,都只包含債券價格,但債券最主要的報酬就是來自債券利息,假設計算包含債券利息,報酬只會差異更大,債券贏股市的績效只會差更多。
美國、日本、歐盟,這些頂尖的已開發國家都曾經遇過的狀況,也是VT最核心占比最高的地區,代表影響國際景氣最重權重的地方,不要以僥倖的心態認為自己開始投資的時候,天下就已經太平,股市是不確定的,而是要時刻謹慎面對不同風險行情,債券一直都是非常優異的保值資產,不應輕視,應該投資它。
即便在升息行情下的債券價格大跌,但也表示債券開啟了更高殖利率的時代,在筆者撰文的當下30年期美債報酬高達年化5%,股市又有哪些時段能維持年化超過5%報酬呢?債券的報酬已是未來5%的報酬保證,那股市又有甚麼保證呢?投資確定能賺5%的,跟不確定是否會遇到盤整30年的股市,在評價上又是誰好呢?當然不是一味地去投資長債,但讀者需要有第二層思考是,債券真的有那麼糟,股票真的有那麼好嗎?
強調避免犯下錯誤的防守策略,是出色投資人參與投資競賽時很重要的部分。
如果不想麻煩自己平衡資產,美國有出股債平衡標的AOA AOR AOM AOK。
這四檔iShares在每股上市的ETF直接在公開說明書標示每檔ETF他的股票跟債券占比分別是多少,最積極的是AOA的股債比8:2配置,中間AOR股6債4,AOM股4債6,最保守的則是AOK的股債比3:7。
債券的含量是上述ETF標的由左到右排列,不過這幾支上市算久了,可惜規模都不算太大,投資時要稍微留意一下,另外假設本身已有台股部位,債券的占比就不會是原先的預期股債比例,需要重新抓到股債平衡點,就利用這四支的比例重新調和適合的比例。
1.規模不大 2.組合基金其各ETF調整變化的內在成本較高 3.原始稅率高
規模不大,可能容易達到下市門檻、買賣家差大,流動性容易導致資產變現能力差,組合基金則內部有的子ETF內扣不低,而且換股時也高於是一檔投資的標的
雖然有機會取得退稅,但目前沒有多少退稅的資料可參考,因此,不論股票或債券,都有可能被課予股票、債券,股/利息的30%原始稅率
舉例:原先預計股8債2的配置,如果剩下8成資金購買AOA,股債比將來到84:16,原因是手上有2成台股,這時若買8成的AOR,將達到股債68:32,也許投資朋友可以自行用這四個標的配出想要的股債比。
筆者這邊簡單計算,兩成台股,7成AOA,1成AOK,就能達到股7.9債2.1的大略配置;但因為股市隨時都在變化,股債比只能盡可能達到目標,盡量簡單又多留一些空間,或是剩下不夠的用其他標的補齊也可以,只是這樣跨三個標的,可能回到原本的VT+BNDW去配股債反而更簡單,因為即便一開始設好79:21,未來還是需要再平衡各自的比例,而關於甚麼是再平衡及其重要性,馬上揭曉。
再平衡是將投資組合的組成重新調整回其原始或目標資產配置的過程。 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市場波動和不同資產類別的不同表現,股債的差異巨大,投資組合的實際比例可能會偏離預期分配。 再平衡是調整投資組合持有量以使其重新符合所需資產配置的行為。
換句話講,ETF追蹤指數的方式也是定期再平衡使其追蹤原先指數不偏離,再平衡就是ETF的使用方式以避免偏離原先指數,而這也適用一般人的資產配置。
另外,關於再平衡的重要性:再平衡對於維持投資組合的預期風險回報狀況至關重要。 隨著時間的推移,某些資產類別的表現可能會優於其他類別,從而導致它們在投資組合中的比例增加。 再平衡有助於確保投資組合的風險敞口與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保持一致。 它還可以防止投資組合過度集中於特定資產類別,股債比例失調會增加對市場波動的脆弱性,原本若設定好股8債2,未來大牛市可能偏離,這時若股票部位占比過大,就會影響原先設定的風險承受及投資目標預期。
根據過去的研究,策略性資產更棒的是再平衡可能有助於增加長期投資組合的報酬、增加風險調整後報酬或降低風險。
一些研究發現,通過定期再平衡投資組合,投資者可以獲得更穩定的回報,從那些任意更改股債比例的投資人手中取得額外報酬,大約3.3%並在平衡中控制降低風險。這是因為再平衡可以協助投資者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重新調整投資組合,確保其符合預設的目標資產配置比例。有效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性,減少風險。
此外,研究也表明,策略性資產再平衡產生額外的報酬。當市場中不同資產類別的價格波動時,再平衡可以使投資者能夠購買低估值的資產,並在價值回升時獲得更高的報酬。
而沒有完整待在市場的人,就如圖中的柱狀圖顯示,個別投資者的績效輸原始基金一大截。
1. 預定義的時間間隔(例如,每季度、每年)
2. 偏離目標資產配置閾值(例如,如果資產類別超過或低於某個百分比,EX:債券低於10%,股票低於50%觸發再平衡)
3.資產配置的變化與投資者的財務目標、風險承受能力或時間範圍改變,隨著年紀增加債券部位,這時可能需要觸發再平衡。 再平衡觸發選擇取決於個人投資者的偏好和投資策略。通常以季或半年為平衡點。
1. 賣出比例過多的部位,補充比例較少的部位
2. 定期投資時順便再平衡。
只要按時完成,或是比例過當的時候做就好,當作是額外的一個小動作,就可以避免配置偏離原本的目標,並且控制合理風險,且學會定期審視資產以照顧投資組合是對投資的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橡樹資本〕創辦人霍華德馬克斯,在他出的兩本書中就公開反對:高風險並不代表高收益,因為如果更高的風險能拿到更高收益,那就不是高風險,更準確的說法是:為了讓大家從口袋裡掏錢,高風險資產必須承諾更高的收益來誘惑我們,但誰也不能保證高收益能夠實現。
風險越大,不確定性越大,當我們進行高風險投資,可能獲得更低的收益,甚至賠錢。沃倫巴菲特、彼得林區這樣的高手交易能力卓越外,更重要的是懂得風險控制,他們生涯中沒有虧過多少大錢。
高風險的投資包含對投資結果有著更大的不確定性,也與虧損的機率增加有關。
高風險並非高收益,在一般投資人更明顯,當沖,期貨、選擇權,這些投資方式具有更高的風險,但更多人面對的是更大的虧損,並沒有取得更高的收益。
不是把所有高風險、槓桿、或可能下跌99%的資產納入組合,然後期待他們帶來收益就叫完美,投資最優先考量的是風險,這也是本文是基於風險理論去探討可行的投資組合,而非以極致高報酬的角度去投資。
債券確實報酬較差,但過去已被證實能夠平緩投資組合的波動(在投資組合理論來說,叫做夏普比率),且長期來說,是有可能收益甚至高過股票市場的,就以2000-2017年來說,股債組合的表現優於只投資股票的組合,所以,一味只投資股票或其他高風險投資未必是好選擇。
由上述的概念,霍華德馬克斯在《投資最重要的事》當中,將上圖的概念,重新繪製成下圖的示意圖,才是霍華德認為的真正風險報酬關係。
比較晚近的投資理論當中,雖然有許多假定股市以常態分佈運作,但事實上,極端事件發生的可能比投資人想的還要頻繁--也就是黑天鵝事件。會造成預期統計報酬出現肥尾特徵。
極端行情的風險跟個人生活的風險類似,失業失去收入,或資產被迫要求變現,當投資組合的價值波動劇烈,有可能在景氣差時失業,又被迫變賣股票。任意變賣正在投資的資產是大忌,也不該隨時取出。
因此本篇文章開頭就建議應該以閒錢投入,而非隨時可能動用的錢。
先講結論:有閒錢就快速單筆投入,看完本篇文章應該已經清楚,投資的重點在於資產配置到預期報酬/風險最有優勢的投資中,也不用沒事在挑哪個股票好,買入點,沒必要把現金留在手上,因此,手上初始的這筆錢可以投資時,分批不是好做法,應該立刻馬上參與投資,資產長期會上漲,貨幣長期會貶值,因此長期持有上漲的資產在策略上才正確,不需要把本來就能全數投入的錢特地再分批或等待定期定額。
只是新聞及許多人常見採用定期定額的策略原因在於:每月的月薪非常固定,最大可投資金額就是來自薪資收入,因此要透過薪資投入時,定期定額只不過是平時一般人最佳的選擇,不過定期定額成為完成這件是方便的工具。
但是,讀者前面應該有讀到再平衡,每月薪資可投入的金額可以微小的執行再平衡,未來就不一定要增加交易成本進一步再平衡,所以筆者都習慣手動買入資產,且選擇買入比例較低的資產。
至於因為定期定額是一種每個月的月薪拿到還要花時間理財投入的方式,且定期定額容易輸單筆,所以有人考慮用借貸單筆馬上投入後,就專心忙別的事,也不想花更多心思在看盤上,利用每月再還款的反向定期定額投資方式,但因為涉及到借貸,有借貸成本,就是一種隱含內扣成本以及個人承擔風險較大,讀者應仔細評估此作法是否符合自身財務狀況,並不具備一體適用性。
投資合理控制風險取得報酬,如果現金長期會受通膨貶值影響,那為何要一直手握現金等分批進呢?台灣投資圈充斥許多錯誤的觀念,根本沒有任何科學證實會提升投資績效,長期投資的重點在於資產價值提升,應該盡早投入,投入時的成本只是當時的資產價值而已,未來看待你的投資組合的價值,就是應該以當時的資產市價看待,如果過度在意成本,容易短線進出場做出更多糟糕的投資交易。
單筆投入根據研究,有超過71%的可能性勝過分批以及定期投入,所以有錢就投入,不要拖拖拉拉才是更好的投資方式。
定期定額成本均化、長期鈍化、微笑曲線、高低點停扣、扣款金額按漲跌調整、為了下跌增加受益單位數,都不是理由,都是錯誤的觀念,都是錯誤的觀念,都是錯誤的觀念,很重要強調三次,對財富積累只有壞處。
題外話,定期定額策略有個英文專有名詞:DCA dollar-cost-average 直譯是平均成本法,單筆投入台灣人習慣叫歐印/all-in 但英語用法是Lump sum
投資的重點是將眼光放長遠,放在最終財富積累的目標,標的好壞,低成本投資,而不是透過定期定額心理騙自己可以贏別人,但數據就不是這樣。
0%以上是定期定額DCA 贏期初單筆Lump-sum的狀況,較少見,0%以下則是期初單筆贏定期定額DCA的狀況,幾乎都會獲勝。
剛進場的投資人容易擔心,一買進就遇到市場大幅下跌,面對熊市虧損。然而,長期定期定額投資者,尤其是退休儲蓄者,有一個優勢--他們的資金被分散投資在不同的股票市場週期。
一般來說,大多數人不會在一開始就投入大筆資金,除非他們家庭非常富裕或者繼承了遺產。相反,他們會定期地將部分薪資或者從銀行帳戶轉出固定金額來進行投資,一步一腳印地累積財富。
這種投資方式被稱為平均成本法DCA,因為它分散在不同的時間點進行,有時在市場創新高時,有時在市場大跌時,還有時候剛好在兩者之間。當你按照這種規律投資時,你會發現,有時你花相同的金額能夠買到更多的股票(當市場下跌時),而有時你會買到較少的股票(當市場上漲時)。
這種策略的關鍵在於始終保持投資,而不是試圖精確預測市場的最佳時機。市場波動很難預測,即使你只在市場下跌時進場,也不一定能獲得理想的結果。換句話說,傳統的「買低賣高」策略並不總是有效的。
財經作家馬奇烏利(Nick Maggiulli)進行了一項研究,以驗證這一理論。他比較了兩種不同的股票投資策略,一種是簡單投資法,另一種是所謂的神算法。
在簡單投資法中,他假設在40年的時間裡,每個月都固定投資100美元(通脹調整後)到美國股市,這是一種簡單而穩健的策略。
而神算法則是一個極端且不切實際的策略,它假設你只在市場出現兩次歷史性高點之間的絕對最低點投資100美元,這意味著你只在每個市場週期的谷底進場。
結果呢,「簡單投資法竟然擊敗了神算法」,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其勝率高達70%;而神算法錯過了市場的絕對最低點,使其勝率從30%下降到僅有3%。這再次強調了,持續穩定的投資比嘗試時機點更重要,也同時應證第二段一開始強調的,資產配置比選時機重要太多了。
為什麼會這樣?原因是錯過漲幅,根據摩根大通財富管理自1999年到2018,投報率差的周期中,進行了研究統計,當錯過每年大盤最佳上漲的10個日子,報酬率剩下2%,與通膨相去無幾,相對資產並無增加,結果更慘的是,錯過20天以上就會虧損,因此,不要隨意低點停損與任意出場錯過漲幅,錯過的漲幅導致報酬率顯著下降。
buy the dip會是一個讓你虧錢的策略,因為等到下跌的逢低買進,卻還是買貴了。在1975年,Nobel laureate William在他所發布的研究報告《Likely Gains from Market Timing》中透漏一項很重要訊息,如果投資人的擇時進出準確率沒有達到74%的話,那麼這些靠交易的投資者,他們所擁有的績效將不及買入持有全市場的投資者。
換句話說,想要打贏市場,或是想要拿到比我採用的指數化投資更好的報酬,你必須要有高達74%的正確買賣交易時機。 (在對的時間將股票賣掉換成現金,或是用現金買入股票)
所以投資時,就是安心投資,不因為股市波動恐慌進出場,只要安心地持續持有,當有資金時買進,最終取得複利報酬就好,不要把投資搞得太複雜。
投資只要方便舒適就好,拿回人生的主動權,做更有意義的事情吧!
1. My Stock Portfolio:本人正在使用
優點:免費,輸入投資組合後資訊後每15分鐘都會自動更新資產價值報價,監測資產功能強大,相關的投資圓餅圖、走勢圖功能完整,可以知道資產變化。
缺點:一些較特殊觀看投資組合的方式較不容易實現。
沒辦法確認每筆資金的報酬率多少。
2.Excel:
優點:可以做出任何想要的模板,任何財務模板及數據的呈現都可以用Excel辦到
缺點:要自己手動建立所有版型、並更新資訊。
盡可能儲蓄就好,把賺到的多少錢存起來,沒有標準答案,我很推薦讀者去看《持續買進》,針對儲蓄問題有詳細的介紹。
該文章提到一個概念是:把你能存的錢存下來就好。壓力感會降低,幸福感會提高。因為根據研究,成年人最大的壓力往往來自金錢。有接近半數成年人替牠們的儲蓄水準感到焦慮。
而這樣的焦慮不是對身體沒有代價的,根據書中提到擔心儲蓄不足帶來的壓力,傷害比存錢這個行為本身的好處來的大。布魯金斯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分析蓋洛普資料後證實:「一般來說,壓力的負面影響大於收入或健康帶來的正面影響。」
上圖就是一項調查,當被問及個人財務狀況時,人會天生出現防衛心理,60%的人出現焦慮,50%的人出現壓力。
其實這樣的焦慮最終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根據投資與財富研究協會指出,超過86%的人最終退休金儲蓄是健康的,甚至過半的人退休後資產還是因資產價格上漲而持續增加,但剩餘的14%也不會多差,只是略高於投資報酬額會降低本金,還可使用到平均壽命終了,而非花光。
恐懼退休後花光積蓄對退休人士的威脅大於事實上真的花光的人。由此可以見到,這些無端的退休恐懼、金錢焦慮,其實多半是自己嚇自己。
那確定資產增加沒問題後,再來探討支出有沒有可能急遽增加,數據也並未支持這項論點,未來不會擴大開銷,影響財富積累,在不同年齡世代的財富終身積累曲線中,看不出有任何的曲線差異,也就是千禧世代的人的財富與爺爺們的財富曲線是相同的。
不論如何,堅持自己的投資穩扎穩打才是王道。退休要存多少錢,答案有兩個:
第一,把你能存的錢存起來
第二,你需要存的錢大概比你認為的還要少。
文章到最後了,這也代表幾乎介紹完投資,應該開始執行。
執行前,唯一推薦的投資管道:
1.開立台股+複委託證券戶 2.投入本文建議之投資ETF標的。
ETF是交易所上市基金產品,具股票的特性可直接在市場交易買賣,只要知道ETF各自的代碼,在券商下單軟體直接搜尋就可以買進本文提到的資產,歐股的需要注意複委託券商有沒有提供,若嫌太麻煩則投入美股。
另提供一些投資組合範例提供給讀者借鑑,而筆者我的投資組合可以參考下圖:
我的部位大略可看成1/3台股、1/3歐股、1/3美股。
等於1/3台股,2/3全球配置
持有新台幣部位是原因主要在降低新台幣匯率風險,包含資本帳政策轉移風險,關於新台幣風險,將在後面段落介紹,其次,未來也會適時在平衡調整各個比例,進而控制彼此比例。
本篇文章重點整理:
【完整的表格】複習優質標的VS劣質標的的特徵
a.投資多元分散的市值指數ETF:006208+0051、VWRA/VT/VWRD
b.隨著年紀增長,增加債券固定收益部位:透過債券取得債息,而非持有高股息
c.投資公司債+公債組合債券分散股票風險:AGGU/BNDW
d.AOA系列:美股有出懶人平衡型ETF可以直接懶人選擇想要的股債組合
e.定期再平衡:將各自資產重新安放回到正確的原始比例
f.資產配置多元:以下提供範例以10%台股+70%全球股市+20%多元債券
範例1:70%VWRA+10%006208+10%00679B+10%00772B
範例2:70%VT+20%BNDW+7%0050+3%0051
範例3:70%VWRA+20%AGGU+7%006208+3%0051
範例4:31%VWRA+38%VT+24%006208+7%0051(本人)
範例4是我,VT投入到海外券商,006208台股、VWRA歐股各使用不同券商分散風險,避免單一銀行倒閉,資產放到台、歐、美股,盡可能Cover24小時的資產交易時段,提高資產的流動性及變現性。只有初始單筆大額匯出到海外,因為電匯手續費也不便宜,所以衡量了延遲投資帶來的報酬損失,後續可能不會特別投入到海外券商,而使用複委託也盡量找券商大、夠穩定(否則倒閉就得不償失),不同於台股投資的券商以盡可能分散風險。
海外券商即便免手續費,但電匯費用較高,也不太可能每個月都跑銀行處理電匯,變成定期定額的時間拖類,而我們知道股市長期年化報酬率約8%,因此被延後的投資將進一步錯過取得市場報酬的可能;長期投資來說,免手續費一點也不重要,單次的成本差異,也不可能差到8%,這8%就是多待在市場給予的報酬,複委託已經是本國人成本最低、最適合長期持有的投資方式,所以是我真心唯一推薦投資請用複委託的方式。
最後整理資產配置的重點要件:
1.多元化:不同資產類別之間進行多元化投資,以減少任何單一投資對整體投資組合的影響。多元有助分散風險,面對不同的市場條件可提高回報。
2.風險與回報:考慮風險與回報的權衡。 各資產具有不同程度的風險和潛在回報。 一般來說,股票風險較高有可能獲得更高的回報,但波動性也更高,而債券等更保守提供較低的回報,但風險也較低。
3.時間範圍:無論是短期、中期還是長期,在確定適當的資產配置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長期目標可能允許更激進的配置,對股票的敞口更高,而短期目標可能需要更保守的配置,更加重視債券或現金等穩定資產。
4.再平衡: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資產類別的表現可能會導致投資組合偏離預期的配置。 定期監控和重新平衡維持預期的資產配置非常重要。
5.個人注意事項:應符合個人的財務狀況、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確定最佳資產配置時,應考慮年齡、收入、投資知識和財務義務等因素。
6.資產類別選擇:為投資組合選擇的特定資產類別取決於個人偏好和投資目標。 常見的資產類別包括股票(股票)、固定收益(債券)、現金等價物和另類投資(房地產、商品、對沖基金等)。然而,筆者認為最佳分散風險的投資組合仍然是由股票及債券構成,其餘除現金外的資產不需要投資配置。
哪個資產比較好,上圖可以看見最快讓本金翻倍的資產比較,可以看到股票排名第一,所以股票還是最佳最適合投資的標的,房地產不只投資是不道德的(居住正義的問題),又會受到政府扭曲干預房價,而且沒事揹高房貸增加生活壓力。
對於可能到來的風險,建立起正確的認知,知道更多這項投資的知識與運作原理後,了解投資會面臨哪些風險及虧損,在股災真正來臨時,才不會讓自己處於焦慮且操作錯誤之中,當你擔心市值ETF跌到無法承受時,轉念一想,市場上的人不也這麼認為嗎?而當大家都這麼悲觀想像時,是否就是股市轉折點呢?
唯有徹底了解自己的投資到底投資標的的特性,才能更有辦法堅持執行。
指數投資整篇文章寫下來,說起來大道至簡,但做起來卻很困難,紀律是你最好的朋友,每天的股市漲跌無法參與,看到AI股無法參與,永遠只有買進後的等待,沒有頻繁的除權息作腦內啡刺激鼓舞儲蓄行為,更有可能遇到好一陣子的熊市,這些狀況都是在投資時可能面臨的狀況,而這些難熬的過程以及堅持,就是複利效應最大的考驗與實踐困難之處,需要有足夠的耐心與毅力。
用持有指數期貨每月換新倉,可以達到另類的長期指數投資。
1.更有效涵蓋台灣股市整體表現,006208+0051只持有150間公司,
而小台可以涵蓋整體約900間公司
2.無利息槓桿增加報酬,也無正二的波動率耗損。
3.除權息報酬免稅
4.無ETF內扣費用,轉倉成本較ETF內扣低20倍
5.多餘保證金的資產再利用,透過增持債券去補充
股債配置的債券缺乏部位
6.台股天然逆價差額外溢酬
7.平時多餘的保證金可以拿來股票抽籤申購,不影響部位
8.多餘活存保證金可臨時為緊急開支的後盾
首先,必須強調,這個方法並不適用於新手投資,請先確定期貨的風險,以及小台轉倉有機會操作失誤造成重大虧損,在使用小台轉倉前,建議先徹底了解期貨交易的規則以及轉倉按鈕方式,保證金記收、保證金帳戶及出入金等細節。
讀者在使用小台前應先明確了解,小台曝險的變動槓桿機制,以及運用保證金的進階用法,還需要學會到期前轉倉、逆價差點數評估。
一開始,要有個觀念是:由於未來難以預料,因此期貨在距離到期日越遠時,越難預測真正的價格落點,因此與現貨的價格差距非常大,而期貨的價差最終會隨著時間收斂,最後與現貨(加權指數)的價格一致,等於結算價。期貨的價格高於現貨的價格,中文就叫正價差,期貨的價格低於現貨,就是逆價差。而小台轉倉最期待的市場狀況,就是逆價差。
針對台指期長期逆價差成因合理的解釋是:除權息點數蒸發。除權息旺季時,逆價差點數通常較大,因除權息將蒸發更多指數點數。由於台指期沒有除息調整措施,所以未來的除息點數將會在期貨價值上改變,從而產生指數期貨的逆價差,因此,長期的逆價差在市場來看是一種大盤除息蒸發的點數。
另外。有一派的說法是市場上持有大量現貨的法人和大戶會以台指期來做風險對沖。市場的價格是買賣雙方所競爭的結果,在台股,本身具有一些先天不利現貨交易及放空的條件,台股的券空機制具有比較多制度的限制,譬如,基礎借券成本(含券商及交易所收取)、證券交易稅0.3%、部份股票平盤下不可放空、融券成數、處置股制度、或是遇到股東會需要融券回補等,但期貨沒有那麼多限制,所以期貨的價格略低於實際價值是因為相較於現貨的做空成本,這個略低的價值對市場所有參與人一致認可是合理可接受。
但是逆價差會不會出現收斂,我認為在高利的環境下會,台股2023六月開始也出現實質上的正價差直至10月(筆者撰文當下,轉倉到隔年三月的預計除息點數甚至也高於逆價差了),等於逆價差的點數低於除息蒸發點數。高利環境等於借貸成本上升,保證金儲蓄報酬+融資成本。讓期貨做多比現貨做多成本更低,於是發生--逆價差轉正價差。
而美國e-mini S&P500指數期貨合約長期處於正價差,就是一種借貸槓桿的成本,長期若股市沒上升,正價差對多頭持有人不利,會持續扣血。在美國升息時,正價差的幅度就進一步擴大,等同於當時的融資成本,市場投資人幾乎沒有套利空間,對指數期貨的空頭持有人來說,就是同時放空指數期貨,並同時做多債券的概念,因為正價差對做空方有利,彌補給多頭的借貸成本,換言之是一種借錢給多頭開槓桿的方式。
套利空間是指,如果購買etf融資/借貸兩倍槓桿的成本低於期貨,像台股一樣,就會發生套利空間,投資人改用期貨,因為成本更低,而可以一高一低之間的利差形成時,只要做利差對沖套利就能完成。更高階的套利應用甚至可以直接發動beta hedge吃利差,對沖基金的作法詳細下篇再介紹。
另外更有趣的是,債券殖利率的預期YTM,與正價差的幅度幾乎一致,所以在美國的指數期貨合約正價差點數,就如同FedWatch的美國利率升息觀測的功能。起到了融資成本的預期與基礎借貸成本定價。
小台轉倉需特別關注除息蒸發點數,價差點數對投資影響等於ETF的內扣損失,而期貨的風險是可能操作不當內扣高於原始ETF,永豐期貨每日提供除息點數報告可參考。不過筆者撰文的當下,偶爾會連不上永豐的網站,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有可能也連不上。
上表是小台轉倉主要會關注的表格,注意從本月到該月份待蒸發點數需大於等於待轉月份的價差點數,才能稱之為逆價差額外報酬,否則,平時的逆價差只是單純的除息點數蒸發,即便台股長期逆價差,但有時逆價差存在下,價格仍高於股價指數與除權息點數合計,就形同於轉倉獲得的除息股利較少。也就是,市場當前近月/遠月期貨的逆價差點數,需比預估除息點數還要多,才是逆價差溢酬。
舉例來說:我現在想在10月份合約轉倉到12月份的台指期合約,需要逆價差點數大於10月待除息+11月預計+12月預計除息點數。
永豐期貨的這份每日報告,可以額外關注這張表,確認近月還有多少點數未除,再加計未來到轉倉月份待除息點數,判斷現在的行情是否有利轉倉。
有些投資專家認為,逆價差不一定要完全大於等於除息點數,因為用台指期的好處是平時多餘的保證金放高利活存、債券及定存可以獲得更多額外報酬,這個報酬形同是透過期貨融資的剩餘成本,一方面可以多賺就稍微可以容忍萬一有一陣子逆價差點數較差的情況。
目前台股大約17000點,所以無槓桿保證金約85萬元。85萬做一口台指期合約,但保證金帳戶不提供利息,而台指期也有每日跌停點數,所以嚴格上來說,超過大盤下跌10%的部位,可以轉移至高利活存、定存、債券部位,就能夠將資金活用,甚至平時拿去股票抽籤申購,就是小台厲害的地方。
另外來說,筆者觀察下來高於待除息蒸發點數的逆價差溢酬現象未必經常出現,若當時的市場出現了逆價差溢酬可以考慮先轉遠一點的月份,確保獲利,避免轉太近未來反而面臨正價差時又面臨時間到而虧損。
一些保證金可以存放的標的短債ETF:短債ETF還是有匯率風險,投資時要稍微注意。
短債的投資目標只是保證金短暫的避風港,可以藉由短債獲得更多的收益,但並非追求更多的報酬,必須具有保值性,讓備用的保證金價值不會減損。
元大美債1-3 00719B 流動性不錯,總內扣0.18%,大部分時候報酬也比0-1高。
富邦美債1-3 00694B 這個的總內扣一樣0.18%,但是交易量及流動性差太多,如果可以選,不如選擇元大1-3。
永豐的1-3目前不推薦,總內扣0.25%比較高之外,造市狀況比富邦差更多,完全市最糟的1-3。
中信美國公債0-1 00864B 總內扣0.18%,造市問題目前已解決,平時稍微確認買賣價差有無過大。
群益0-1美債 00859B 總內扣0.2% 略高,目前造市狀況略輸中信。
至於配置多元債就是本文前面提到的債券ETF介紹的了。包含AGGU及BNDW
波動率耗損是指槓桿ETF才有的特徵,在比對台指期槓桿與正二槓桿時,我認為波動率耗損是期貨勝出的因素之一
第一張表是股市盤整時,不同槓桿倍率2X兩倍,或3X三倍的耗損情況,這個耗損是直接從淨值抹除,無關乎漲跌,也因此,股市有66%的時間在盤整,不只是可能遇到好一陣子的盤整,在面臨類似墨西哥為期7年的熊市,又遇上長期正價差時,價值流失將非常迅速,甚至可能磨到下市。
美股的槓桿ETF招股說明書都會特別放上這張波動率耗損的圖表,左欄顯示原型指數漲跌多少百分比,右欄顯示兩倍槓桿的漲跌波動率耗損估計,總而言之,有時波動對兩倍槓桿有利,據說專有名詞是【複利偏移】,有時卻不,反而會讓淨值下降,取決於市場狀況,表格計算的市場的波動率,投資人可以參考的指標就是台指波動率,台灣期交所每天都會公布當日波動率。
波動率越大,對槓桿ETF越不利,耗損越嚴重,套牢在重新漲回原點的時間會越久,筆者觀察到,在2020後各國政府大放水後,替股市注入的資金增加,平均波動率有上升的趨勢,且真正考驗的是股災時的波動率耗損,動輒讓淨值腰斬的波動率耗損,且這耗損還未計入下跌的損失。
總而言之,槓桿ETF會面臨耗損,但是期貨卻不會有任何波動耗損,即便30年的股價位階都在同個位置,不會有任何的耗損,因為期貨是以點數計價的,但是期貨在開槓桿時,其槓桿倍率也會跟著漲跌飄動改變。
如果一開始期貨就有開槓桿,則下跌時槓桿會增加,上漲時槓桿會減少。
而不論有沒有開槓桿,平盤不會有任何耗損。
但一開始期貨沒開槓桿,則槓桿不會有任何改變,差異在哪?取決於權益點數改變的權益數變化是否是以一倍的方式改變。
讀者朋友要注意槓桿不要開太大,因為期貨的槓桿風險,會隨著下跌呈現指數級急速上升,槓桿大,帶來的虧損及斷頭風險將遽增。
範例五:以200萬資金配置小台的投資組合,以200萬為最一開始的投資起點,目的是保持資產的多元性投資不該只單壓台股,需要有一定分散全球的投資,而我覺得分散全球的比例至少要達到50%,才有辦法在單一股市失落30年之下,又不會影響到財富目標。
假設台指17000點 則合約價值85萬元
小槓桿的台指期配置80萬保證金用於各式用途,其餘120萬買VT,風險算低,在台股下跌50%以內都在約當現金的守備範圍,跌幅超過50%~70%用短債去保護,有台股出現下跌超過70%以上的股災,才會可能用多元債補。歷史上還沒有需要動用多元債的跌幅,所以原始部位已經規畫足夠的資產空間以應付小台的保證金,不過需要每天稍微注意倉位,不太能遺忘投資部位,所以怕麻煩的人還是不建議放小台。
小台保證金少放5萬會有差嗎?老實說看不出來,必須要大盤跌到只剩一千點的時候才有差,但幾乎不可能,想方設法湊錢也未必不可。但少放的保證金對投資人就有差了,甚至可以將這五萬再去買接近價值1張的006208。
少放15萬呢?若未來1年內工作可以補齊保證金,我認為未必不可,稍微增加槓桿都在可容許範圍,但還是確保借貸管道暢通。
少放15萬以上,就得考慮用其他貸款方案去補充了,但筆者不太建議這麼做。因為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用借貸投資。
另外小台萬一不幸在股災中爆倉/斷頭時的解法:若剩餘的資金完全不足以買齊部位且維持槓桿仍高於2倍,可考慮將剩餘的保證金拿去買正二直至股價恢復下跌前價值,等於用期貨ETF續命,維持部位價值曝險,同時可避免再次爆倉,也因為槓桿ETF下跌的波動率耗損並沒有吃到,這時在下跌一大段後進場優勢較大。
200萬配置完後,未來資金增加,我建議讀者優先投入VT,當然,投入006208+0051也行,只要等金額足夠,按照比例再做另一口小台就沒問題。
至於退休後,筆者認為要維持提領又要保證台指期部位槓桿部超標太困難也不切實際,所以退休前就應該考慮把期貨轉回ETF。
筆者建議轉倉點數預估,評估發生逆價差溢酬時就轉倉,而且轉到更遠的月份。
一直用近月轉,有可能一直吃到正價差,當遇到逆價差行情時直接大轉,就是收割並確保好幾個月利潤的逆價差溢酬了,因為發生逆價差時的逆價差的幅度大致上會隨著到期越長,逆價差越深的特性。所以在逆價差時,如果逆價差只小轉隔月,那之後需要又再轉時,遇到正價差等於沒賺錢。大轉遠月後,有好幾個月讓你慢慢等待逆價差行情,而只要每次大轉都可以挖到很深的逆價差,幾乎不太可能吃到正價差,又能穩穩收割逆價差溢酬。月月轉雖然在長期逆價差市場中可能有機會獲得更多報酬,但若市場偶爾會有一陣子發生正價差時,就會虧損,所以一增一減之下,未必較賺錢,因為更多不確定性。
讀者須注意購買遠月有風險遇到價格瞬間跳躍的行情,雖然台指期有動態價格穩定措施,以及禁止漲跌停掛單、超越範圍市價退單機制,但是仍有可能遇到法人突然口數大瞬間讓行情崩盤的風險,因此最好留倉保證金提高。夜盤台指期沒有強制平倉的措施,早盤才有,所以維持率不高的時候,早盤都應該小心可能要補保證金。
本篇實用方面的討論就到這,有問題歡迎找我討論,其他長期投資更深入的理論可參考下篇
下篇收錄了目錄三之後的內容,我們下篇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