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一段關係中理想幻滅的過程:蛙化現象

    前言

    前陣子在聽呱吉的新資料夾的時候,聽到了一個日本目前的流行語「蛙化現象」。這個詞大致的意思「喜歡的男生在做了某些事之後,女生突然就不喜歡了」的這樣子的一個過程,就叫做「蛙化」。我從節目中提到的幾個案例如下:
    1. 走路時差點絆倒,然後就裝沒事繼續走
    2. 在百貨美食街端著食物,張望找不到女生
    3. 電車抓住拉環時差點跌倒
    4. 一起吃飯時男生的餐點先到,禮貌性和對方說『你可以先吃』對方就真的先吃了
    加上節目中提到「王子變青蛙」一詞,我大概也就理解了「蛙化現象」就是想像與現實的衝突後的結果(除了第四點,那真的很沒禮貌)。上網查了一下這個詞,看到的敘述也大多脫離不了「幻滅」一類的概念。

    蛙化現象其實很正常,可能也很普遍

    我能夠理解每個人在想要嘗試一件新的事物時,免不了在心裡會有一個幻想中的畫面。就算是一個再怎麼理性的人,我相信都避免不了把這件事多多少少進行一些理想化。畢竟,如果想去做的事情想來想去都很糟,那誰還要去做?
    放在男女關係中更是如此,經驗不足或是嚴重戀愛腦的人,如果真的有機會跟喜歡的對象出去約會,一定會免不了對對方有各種不切實際的想像,而且這些想像通常都是。然而,這世界上有哪個人是完美的?而且我甚至覺得,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是缺點比優點多,然後最多的是平淡無奇的部分。但在經驗不足或是嚴重戀愛腦的人的想像中,他們會把喜歡的對象的優點無限制地放大,而如果真的有機會跟他們約會,就會發現原來對方其實也有缺點,或是在很多方面看起來都還好、很普通,然後就把對方「蛙化」了。

    另一種蛙化現象的成因

    在我在網路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有看到可能是日本人也可能是台灣人,他們對於蛙化現象解讀為「自卑感作祟」。這狀況是當他們喜歡的人好像也喜歡他們的時候,因為心裡產生一種『我這麼糟,他怎麼可能喜歡我』的心態,然後就會覺得對方可能也沒這麼好。他們說這也是一種蛙化現象。

    蛙化現象源自於社交經驗不足

    我就在想,不論是自卑感作祟也好,理想和現實產生衝突也好,他們的共通點就是「把對方放在一個過高的位置」。如果我們對於某個喜歡的對象,總是在心中以一種仰望的方式在看待對方,那基本上絕對免不了在實際互動的時候產生「蛙化現象」,畢竟絕對不會有人是按照我們理想的樣子在生活的。
    而就在經歷了幾次的互動之後,發現原本幾乎要放在神壇上面供的對方,其實現實生活中也跟他們一樣,大多時候平淡無奇,甚至缺點比優點多。有點悟性的人應該就知道該接受現實了,就會在自己心裡把對方放到跟自己平等的位子。
    所以我認為,蛙化現象隨著約會或起碼的人際互動經驗多了,照理說是會越來越減緩。畢竟只要經歷過幾次理想跟現實的衝突,大家應該都要屈服於現實,瞭解現實絕對不是自己腦中想的那樣。成長就是一個破除蛙化現象的過程。

    蛙化現象會越來越普遍

    原本我想到這邊的時候,也只是覺得「哪個人沒有經歷過這個階段?」所以一開始沒怎麼把蛙化現象放在心上。但我後來一想到,不論是因為工作壓力大還是因為網路、串流以及各種娛樂,現代人的社交生活佔整體生活的比例好像是越來越低。蛙化應該會越來越常見,然後越來越慢被破除。我就突然覺得「欸好像可以多思考一下,寫一篇文章討論看看。」於是這篇文章就這樣誕生了。

    過度的形象管理,讓你可能會【被蛙化】

    不過我在思考「擅自在自己腦海中把別人理想化,然後最後理想跟現實衝突後又把對方蛙化了」的同時也想到了現代人過度經營自己在社群平台上的形象而導致他人容易對自己產生理想化的狀況
    當一個人過度包裝自己,把自己講得生活過得多好或是多有內涵之類的,我相信一定會有一些人對他產生一些理想化的狀況。但這種理想化的狀況,終究是要隨著後續的實際互動的過程中逐漸幻滅。
    這即是說,一個人如果花太多時間在經營自己的形象,費盡心思總是想要呈現最好的一面給別人,那他就很有可能會不斷地經歷「被蛙化」的過程。

    結語

    綜合前面說的「現代人社交生活比例越來越低」和「現代人過度經營自己在社群平台上的形象」,我覺得「蛙化現象」雖然不見得會成為一種社會問題,但恐怕會是現代人都必須普遍經歷的一段過程,而且破除「蛙化現象」的時間點可能會越來越往後。
    ※※※
    社交駭客比爾服務列表
    ※※※
    我的IG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交友軟體專用照片攝影師及指導者。寫信給我:winbens@gmail.com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