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1929 年大蕭條——杠桿之害
1920 年經濟危機的成功,讓他們 9 年之後捲土重來。
第一步完全一樣,創造出超過市場需求的貨幣供應量。1929 年的貨幣供應與 1921 年相比增長了 1.44 倍。
這些利率為 5% 的政府債務貨幣以 12% 的貸款利率轉嫁給了懷揣美國夢的普通老百姓。
這一輪貨幣擴張給美國帶來了“顯而易見”的繁榮。人們紛紛衝入股票市場,幻想一夜致富。股票經紀人更是不失時機的創造了一種新的金融工具——保證金購買(Buy on Margin)。
比如一種股票每股價值 100 元。你只需支付 10 元,也就是用 10% 的價格就可以購買一股。剩下的 90% 經紀公司可以貸款給你。如果明天股價漲到 120 元,你賣掉股票、支付手續費之後可以拿到將近 20 元。你的本金漲了一倍呢!是不是很厲害?
但是這裏有個小問題。
你貸款來的那 90% 的資金有一個附加條件,叫做——“追加通知”(Margin Call)。貸款給你的經紀公司有權要求你在 24 小時内清償貸款。
想想看,一旦有人搞鬼,聯合幾家經紀公司大面積發出“追加通知”,散戶們就得賣股票來還債。這就會導致大量股票短時間内在市場上被抛售。股市就很可能崩盤。
股市崩盤會影響銀行業。很多不屬於寡頭托拉斯的民間銀行由於深度參與了“保證金購買”,銀行擠兌很快就耗盡了它們的資金。
按照立法規定,美聯儲是有責任維持“彈性貨幣”政策的,簡單來説就是對這些銀行進行救市。但是你放心,每到這個時候,美聯儲一分錢都不會出。
1929 年就是這個情況。2008 年同樣還是這個情況。它們只救自己人!
而大型銀行托拉斯則早在“追加通知”實施之前,已經從“保證金”市場全身而退。
看懂這個邏輯之後,你很難不相信這一切都是美聯儲自導自演的大戲。
總之經歷了一系列腥風血雨的資本屠戮,財富再度易手。中產階級歸爲無產者,頂級富豪依然還是頂級富豪。在剩下的 14,100 家銀行中,不到 100 家大型銀行控制了全國 50% 的銀行資產。
主流歷史學界只關注誰破產了、誰變賣了資產,環境如何凄慘,卻基本不去關注誰收購了這些資產。
1929 年 10 月 24 日,溫斯頓·丘吉爾在華爾街目睹了股市坍塌的慘狀。帶他去參觀的人據説是故意要給他看看國際金融資本的可怕實力。
這個人是伯納德·巴魯克(Bernard M. Baruch)。他在危機來臨之前就賣掉了股票,手持現金和黃金準備再次殺入。
另一個“聰明”人是約瑟夫·肯尼迪(Joseph P. Kennedy),就是後來美國總統肯尼迪的父親。
到了 1933 年,全國性的銀行擠兌潮如此可怕,以至於新上任的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不得不在 3 月讓銀行全部歇業“度假”。
同一年,國會議員麥克法登(Louis McFadden)發起了對美聯儲董事局的彈劾。他是一位睿智的保守派共和黨人。他説:
這是一個精心設計的事件。 . . . 國際銀行家試圖在這裡造成絕望之局面,以便他們可能成為我們所有人的統治者。
過了不久,麥克法登在躲過兩次暗殺之後,被人在一次宴會上下毒殺害。
媒體不失時機的加入了爭論,宣稱“自由企業製度”已經失敗,其缺乏智慧而造成的經濟問題必須由政府來解決。解決方案是——加强美聯儲的權力。
時至今日,想必大家也都看到了。美聯儲以及歐美各大中央銀行的權力已經膨脹到了極緻。它甚至不需要有具體行動,只要放出一個消息,就立刻會導致金融市場發生動蕩。
看客們,還不醒來嗎?!
歡迎轉載,敬請注明出處,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