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過往的同理和同情想法先擱置一旁
首先,請先將對" 同情 "的直覺拋棄一旁,因為當你認為" 同情 "是貶意詞或負面詞彙,那就誤會它了;相反的,要達到" 同理 "前," 同情 "多少也參與其中呦 !!
還記得在
之前提到的情緒概念嗎 ~ 它不只是歷程,也是一段光譜,在不同的區間有不同的變化並相連接著,這裡需要再補充一項重點,情緒也會" 傳染 " (Emotional contagion)。
例如,在一個場合或情境中,人們能感受到恐懼或歡笑,你可以說它是一種氛圍,但確切的說,是個體捕捉到他人的表情、言語或行為,直至蔓延開來。
面對情緒傳染,人們不太能夠給予自主控制,甚至嬰兒對情緒的氛圍也能捕捉到。因此父母的憂鬱、憤怒或開心,孩子是能察覺的呦,或許他們沒有相對應的詞彙去形容和表達,但不代表他們不在意或不知道 ~
藉由傳染的概念,才能了解同理的發展。當能從他人的表情獲取情緒並將其變成自己的一部分時,再去想像,如果自己和對方有相同處境,會和當事人有相同的感覺,並且能理解這是屬於對方的情緒,不是自己的。另外,如果個體要發展出同理,必須得理解自己與他人是獨立的,因此同理心的發展差不多是2到3歲左右。
同理 與 同情 傻傻分不清嗎?!
簡單來說," 同理 "是感覺他人的感覺,與他人一起感覺;" 同情 "是感覺他人的處境,但對當事人的情況有" 自 己 的 感 覺 ",也有可能包含對方的情緒。
例如,B分手了,A可以感覺到B的悲傷(A同理B的悲傷),但不同情B(B的情境與狀況對A來說並非如此);相反的,A也有可能同情B而非同理。假設前陣子科技公司的裁員情境,B被裁員但是感到開心,終於可以放鬆一下再繼續尋找目標,即使A覺得是很大的損失,但對B來說並非如此呀。 所以,你會發現,同理是種" 瞭解 ";同情是一種" 聯繫 "。
我們常看到幸災樂禍的言論下有一些網友覺得留言者沒有同理心,這樣描述是合理的,因為從當事人的不幸得到快樂,是無法同理當事人的。不過與固有道德感最接近的反而是同情,這是怎麼回事呢?
請想像一下這段同情與同理的歷程:
我們對當事人在受苦經驗中遭到不幸,進而感到自己悲痛的感覺➡️同情
接著,再藉由轉移視角,用當事人的觀點感覺他的悲痛➡️同理
在此可以假設,如果不曾感覺他人的處境,或許也就跳過了情緒傳染的步驟,那就更難達到同理,去感覺對方的感覺了。再來,同理與同情做為社會中傳達訊息的重要情緒,當然也會被個體編織上不同的顏色,請謹記,顏色沒有對錯,情緒多數是中立的。 影響情緒意涵的是情緒後的行為,所以同情被套上" 我可憐你 "的這種上對下的刻板的施捨意味,是完全誤會它了。
同情與同理是建立社會連結很重要的基底,當有麻煩時,情緒的傳染與同情、同理會將人們綁在一起,建立義務或互惠的聯繫。
同理與同情的原則
但是但是但是 ~~ 我們也不能在錯誤的基礎上說這是" 同情 ",例如,伴侶或家人間常聽到的:" 當我需要你時,你在哪裡? "
當要求對方報答你給予的同情,或是為了在未來得到對方的同情而當下給予之,那很可能就變成情勒,或許已脫離同情所遵循的規則與意涵囉。
突兀的結尾
同理心與同情心在助人工作者的訓練是嚴謹的,有時候會發現同理的拿捏是門藝術,要在過度同理與不足之間找到平衡點,對專業者來說要長期的練習,需要發展出一種分離的關注,不被他人的情緒感染至深,才能對當事人的情緒保持足夠的洞察力,也避免自己陷入情緒的浩劫與疲倦。
對助人工作者來說是門專業,如果要求每個人都要有高度同理心或同情心,甚至拿來框架他人可能太嚴苛了點。不過,也不代表不能透過一些方式練習同理與同情。
想知道更多的話,我們下次再來聊聊吧
Empathy is a respectful understanding of what others are experiencing. – Marshall B. Rosenberg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透過自由贊助來給予鼓勵支持呦 ~ 謝謝🥰
歡迎留下你的想法,讓大家一起討論吧 ~
💌 psyandnormallif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