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9|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那些被人遺忘的台灣小人物04

台灣原住民信仰之母----姬望

走在山明水秀的花蓮,往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路上,經過一個小七後緊接加油站前,對面山腰望去,矗立著一座石砌教堂,名為「長老教會姬望紀念教會」。姬望這位太魯閣族姑娘,若沒有去認識她,就不了解太魯閣族能延續到今日,她的貢獻居功厥偉。除了種族延續議題,在全族的信仰上,姬望更是將族人由彩虹橋上(參考:電影《賽德克‧巴萊》)牽引到十字架下。教會頂端的十字架,象徵著姬望的受苦與宣教歷程,都在神的旨意中,榮耀祂的名。
十七世紀時,太魯閣族先民原在台灣西部生活,為了尋得更多的獵物,翻越中央山脈,到了現在的花蓮太魯閣。以狩獵為主的太魯閣族,生活在山區,到了十九世紀,逐漸接觸到東遷的漢人,在交換經濟型態下,物質精神上逐漸有了漢化趨勢。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姬望出生於花蓮加灣的一位頭目家。自幼起她就較一般族人善於思考,就如女性成年時都要黥面,姬望就特別要刺顏色淡許多的樣式,讓族裡男人不會太注意她。而她這麼做,也是因為想到漢人物質文明高於本族人,知道要讓生活品質提高,就要與漢人融合。她十八歲時,嫁給了一位漢人。
這樣一位「先進」的太魯閣姑娘,跟著先生及一位通譯學做生意,在族人與漢人之間做為橋樑,互通有無。但在保守的族人眼中,這樣「外向」的太魯閣族女性,被視為叛逆,因而激進的族人男子將姬望的先生殺害。姬望沒有因此而退縮,仍然繼續做生意。時為二十世紀初,日本佔領統治台灣,對全台的原住民嚴格管理,引起部分原住民抵抗,如同《賽德克‧巴萊》那部電影所述。太魯閣族戰士三千多人在花蓮地區與日軍萬人戰鬥,幾近全歿。日軍並沒有因此戰勝,反倒求和,要找一位通譯昭告各太魯閣頭目。他們找到了姬望,請她去勸和族人。姬望看清局勢,知道抵抗下去只會被滅族,就抱著女兒,走向各個部落,分析大局,終於讓整個太魯閣放下武器。
這讓我們想起聖經舊約耶利米勸西底家王投降巴比倫,被視為叛徒,但實為自己民族的益處而行。日人為答謝姬望,給她土地、金錢、房屋,因而她生活逐漸富裕。但這不是幸福的開始,而是招來禍患。有一個住在台灣西部的漢人得知姬望的財富,就跑到花蓮求婚,姬望也答應了。這個漢人浪子散盡姬望家財就跑了。姬望一無所有下,又違反族規,一介女子跨了腰刀去尋仇。半路上遇到花蓮港教會的李水車傳道,將福音的種子撒在她心中,她也因耶穌得到安慰。一九二四年姬望受洗,成為族人第一位基督徒。她熱心追求基督,過了五年,後來成為台灣神學院院長的孫雅各宣教士帶她到馬偕醫生設立的淡水女校讀書,當時姬望已是五十開外的中老年人了。
受完信仰裝備的姬望,回到太魯閣族人中,宣揚基督。她熱心的奔波在立霧溪高山峽谷間,傳報福音。日本殖民地政府嚴禁傳教,許多牧師宣教士常受迫害,姬望也不例外。但因過去姬望有恩於日本人,日本警察沒有加害她,只是抓了又放。姬望被青年人抬著,利用夜間往返信徒聚會處,有時還要躲避日本警察,在山嶺間捉迷藏。姬望成為原住民宣教先鋒,她呼召婦女信徒跟她一起同工,打破女性受限的地位。有台灣宣教史學者認為,台灣原住民教會廣布,姬望是關鍵人物。台灣神學院林鴻信教授總編的《山間靈風吹起》一書中,說到泰雅爾族的教會復興,是由婦女信徒開始,是否也受到姬望的啟發呢?日本人二戰後離開台灣,第二年姬望過世,此時太魯閣族幾乎全部歸主。
使徒保羅說:「我比他們多受勞苦,多下監牢,受鞭打是過重的,冒死是屢次有的。」(哥林多後書11:23)太魯閣族宣教之母姬望,好比使徒保羅,在艱辛的環境中,與族人同受苦難,又靠神的大能及恩典,將福音廣傳太魯閣每一處。姬望紀念教會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入口附近,象徵著姬望將基督信仰帶入太魯閣,讓這裡成為蒙恩之處,族人不再陷入靈裡的悲傷懼怕中,喜樂平安永臨這塊地。
(本文刊登於《每日活水》月刊2020年4月,校園書房出版社。2023年4月修改。)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