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廣告投手在擬定廣告策略時,都會加入流量漏斗的概念,也就是會至少設定一組專門引流的廣告,它的目標不是轉換(購買),而是負責將用戶導向某個特定頁面(官網),透過便宜的廣告費帶入大量的訪客,並且在後續做「再行銷」的策略與動作。
用流量漏斗的概念來說的確沒什麼問題,但實際上此策略真的可行嗎?我們就直接用實際的廣告數據來分析看看吧!
以下是實際跑一段時間後的廣告數據,曝光次數皆超過40萬次以上。
以流量為行銷目標
假設花費10萬元廣告費,可獲得:
- 曝光次數:$100,000 ÷ $67 × 1,000 = 1,492,537
- 連結點擊次數:1,492,537 × 2.06% = 30,746
- 購買次數:30,746 × 0.037% = 11.37
可能會有人好奇,怎麼不用$100,000廣告費除以CPC=3,就可以得到33,333個連結點擊次數,既直接又快速,其實這樣計算也是可以的,只是因為Meta廣告系統上的CPC並不會顯示小數點,所以CPC=3.1、3.2、3.3或3.4,都只會顯示CPC=3,那計算上的精準度就一定會有落差,你也可以回過頭來驗算,將$100,000廣告費 ÷ 連結點擊次數30,746,就可以算出每次連結點擊成本CPC=3.25啦!
以購買為行銷目標
假設同樣花費10萬元廣告費,可獲得:
- 曝光次數:$100,000 ÷ $177 × 1,000 = 564,971
- 連結點擊次數:564,971 × 0.37% = 2,090
- 購買次數:2,090 × 4.34% = 90.7
討論
最直觀的來看結果,同樣花費10萬元廣告費,以流量為行銷目標的廣告,雖然可以獲得非常大量的曝光次數和連結點擊次數,但這群人的轉換率極低,僅能獲得11個購買次數;而以購買為行銷目標的廣告,雖然流量沒這麼大,但卻是相對精準的潛在顧客,總共可以獲得90個購買次數。
對於所有的品牌和商家來說,曝光和流量固然很重要,但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夠獲得最多的購買數,畢竟購買才能最直接地增加營業額嘛!
總結
既然如此,那我就專注打轉換(購買)就好了嗎?
以上數據和結果僅供參考,其實你也不見得要擇一,你也能規劃不同比例的預算去搭配投放,但實際的狀況還是要依各產業、品牌、產品甚至是個人操作方法和習慣而定,廣告投放最好的方式還是建議要實際測試過,並且在不斷優化的過程中去找到成效最好的那條路。
慢慢地你會發現,與其追求大量的流量,「流量品質」才是真正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