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10/2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第六站,等待媒親期間的一些事

通過收養資格審查後,我們帶著期待又緊張的心情,準備等待孩子的到來。在這天之前,社工反覆確認過我們的收養期待。在收養法規還不明確的年代,收養父母通常是憑藉「眼緣」選擇孩子,到育幼院看一看感覺一下來決定,有時候這種直覺很準,像是一種和孩子之間的感應,往後也真的開啟美好的緣分。但在法規改了之後,為了降低孩子像商品一樣被展示和挑選,現在的收養父母只能提出基本的期待,像是性別、原生家庭的背景、健康情況等等,然後透過機構協助媒親,不能主動看孩子,也不能挑選孩子的長相。
但收養期待的調查,其實也不「基本」,項目詳細,光是原生家庭的背景就羅列了很多情況,比如憂鬱症病史、思覺失調病史,毒品,或其他疾病;孩子是婚生、非婚生、性侵、近親亂倫、棄嬰...,血統是外籍(在台灣可能主要是東南亞)、原住民等。我們當時勾選的期待只有性別是女生和沒有重大疾病。因為家裡已經有兩個兒子,很希望後面可以是一個妹妹(收養女孩的家庭似乎較多),疾病的問題則考量到我們的時間和經濟情況可能沒辦法照顧重大疾病的孩子,也就先排除這個選項。
當然條件預設愈多,等待的時間可能就愈長,原生家庭如何也不代表孩子就會如何。但這確實需要夫妻雙方好好討論。收養不是一件多麼偉大的事,真的不能接受的情況千萬不要勉強。

等待媒親
記得在那段等待的時間,每次看到機構來電,都會有些緊張,想著是不是跟小孩有關的事?該不會審查資格有什麼變數吧?腦內小劇場很多。接到媒合消息的那天早上,我正和小孩一起賴床,看到機構來電立刻從床上彈起。社工在電話那一頭簡單告訴我妹妹的情況和背景,兒子還在我旁邊睡著,我可以感覺自己幾乎屏住了氣息,怕漏掉任何一個字。
第一次的媒親很快到來。
有些機構會明確規定媒親的次數,有的是兩次,畢竟機構已經依照收養人的期待去媒合,如果多次不能接受,可能就會結案請收養人換去別間機構。我們機構沒有硬性規定次數,但等待收養的家庭畢竟很多,如果一直媒親失敗,可能也會影響之後的機會。
媒親階段我們沒有經歷太多周折,雖然程序上會反覆確認意願,但我們一路都是Yes。從第一次看女兒的照片,照片裡她的兩道小眉毛皺在一起,圓圓的眼睛盯著鏡頭,看起來充滿困惑,鼻子有點翹翹的,嘴巴抿得緊緊的。這或許也是一種「眼緣」吧,在那天之前漫長的禱告,我們相信上帝始終有預備和安排。儘管照程序要有幾日考慮才能回覆(就像合約的審閱期),但我和先生其實沒有太多猶豫,就決定要正式看孩子,好像一切就這樣定了。那天看著照片,我也在心裡默默的和女兒打了招呼,非常期待可以見到她的那一天。
那天之後還有一個小插曲,是關於孩子的健康狀況。社工在電話裡告訴我,機構的醫師給孩子例行檢查,發現髖關節轉動時有喀喀的聲音,經過醫院檢查,髖關節的角度沒有在標準值內,疑似是髖關節發育不良(DDH),但初判是輕微,可透過治療改善,還是必須先告訴我們,也讓我們再確認意願。掛掉電話後,我查了很多DDH的資訊,加了DDH的臉書社團,發現這其實是蠻常見的一種先天疾病,有的小朋友需要使用固定器和支架去調整髖關節的角度,再嚴重一點的需要手術。我不曉得妹妹的實際情況如何,只能試著先做好一些心理準備。雖然是一個意外的消息,但至少是可以治癒的狀況,我們還是決定繼續走下去。

和家人溝通
通過收養審核之後,我們除了等待孩子,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跟雙方父母溝通。這件事大多數的收養人可能早就在做(在一些機構,長輩的態度是審核的必要條件),我們機構在這點上比較通融,沒有僵化的要求或時限。我和先生的父母都算開明,即便意見不同,也會尊重我們的想法,不會引起家庭革命。只是身為傳統父母,有很多擔心和顧慮是一定的,我們能理解,但同時也有些害怕,如果太早跟他們說,可能要面臨半年一年以上的碎唸,想到就很心累......所以還是決定等情況更確定的時候再跟他們溝通。
趁著某次家人外出的機會,我刻意和爸媽走在最後,就三個人。我挽著媽媽的手臂,想假裝只是一場普通的閒聊,實際內心卻像學生第一次上台報告,劇烈的跳動,聲音都些微顫抖。我慶幸自己不是在家裡,還是哪個安靜室內空間,不致輕易暴露自己的忐忑。抓住身邊摩托車呼嘯而過的時機,我開了口。
「蛤?~~~」媽媽拉了一個高八度的長音當作回應,「妳沒搞錯吧,兩個還不夠,養小孩要花很多錢耶。」
嗯,我點點頭,同意。媽媽的反應在預料之中。我沒有辯解,只耐心說明原委,畢竟往後還有很長的日子要抗戰。轉頭看看爸爸,他沉著一張臉,沒說話,部分憂心部分欲言又止的表情寫在臉上,看起來像在思索什麼大道理,還是陷入了自己的回憶。好一陣子,他才語重心長地開口:
「想當年,我也想領養一個兒子。」
(???)
好吧,這個就不在預期中了。爸爸的反應又是另一篇漫長的故事...。總之,報告爸媽行動就這樣跨出了第一步。往後的數個月,也毫無懸念的被唸個不停。可能對父母來說,孩子始終是孩子,會希望提醒我們所有的可能,以自己的感受和哪個親戚也說了什麼來加持,深怕孩子思慮不夠周全,做出難以挽回的決定。我們除了持續溝通,也把一些當面說不清楚的想法寫了長訊息傳給爸媽,當然被唸煩的時候也有過不愉快的回嘴,曾經覺得沮喪,覺得究竟是不是真走錯了路。但其實內心的我們還是相信,長輩唸歸唸,最後還是會接受和愛這個孫女,經過這幾年也證明確實是如此。孩子們放假最期待去外公外婆家,每週和爺爺奶奶視訊一講就是二三十分鐘。他們感受到的關心和愛是真實的。
其實最早知道我們在進行收養流程的家人,是兩個兒子。哥哥那時五歲,已經比較懂事,弟弟才兩歲半左右,很多事還似懂非懂。我們先是一起讀繪本,讓他們知道有不同情況的孩子,和不同的家庭組成。藉著繪本我也問他們,如果家裡多一些小孩,再來一個弟弟或妹妹好不好?他們還很單純,馬上笑嘻嘻的說:「好啊好啊,再來十個!」(???)
對我來說,兩個兄弟是最直接和妹妹相處和接觸的手足,我很希望知道他們的感受,希望他們有對家庭的參與感,也希望他們覺得被尊重,而不只是被視作什麼都不懂的孩子。後來我試著和哥哥解釋收養,告訴他爸爸媽媽想要做的事,很意外的發現他真的懂,似乎是幼兒園有教過類似的主題,他沒有任何排斥的情緒。能夠得到兩個孩子的正面回饋,對當時的我來說,是非常大的安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