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面對霸凌|從赫曼.赫塞《徬徨少年時》談起

勇敢面對霸凌|從赫曼.赫塞《徬徨少年時》談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霸凌」是時代新名詞,實則早已有之。在群體生活中,特別是校園,最容易發生。

個人或集體持續以言語、文字、圖畫、符號、肢體動作及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對人做出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戲弄等行為,使人處於具有敵意或不友善的校園學習環境,影響正常學習,乃至產生精神、生理或財產上的損害,這都是霸凌。如今隨著3C流行,「網路霸凌」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

榮獲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其小說《徬徨少年時》所描述的霸凌,令人難忘。因反戰而被迫離開德國移居瑞士的赫曼.赫塞,他的作品對於人的成長、迷惘與痛苦,頗多著墨,深具啟發性。1916年,赫曼.赫塞完成《徬徨少年時》,此書談的是少年辛克萊的自我追尋與命運的探索,內涵充滿哲思,使讀者對人類生存的意義以及生命的真諦有所領悟。其中,辛克萊好友德密安扮演重要的引導角色,他比相同世代的人早熟,言談流露智慧,不斷帶給辛克萊思想上的衝擊,也使得辛克萊一步步從黑暗墮落的懸崖回返到光明世界。《徬徨少年時》無疑觸動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徬徨困惑的心靈,咸認是歐洲青年啟蒙的成長小說。

《徬徨少年時》是辛克萊的故事,但故事並不愉悅,不像杜撰的故事那般甜美和諧,帶著胡鬧和困惑,瘋狂和夢幻。十歲大的辛克萊,是仕紳之子,原本生長在充滿秩序、和諧的幸福家庭,卻因捏造偷竊蘋果的事蹟,遭到邪惡的、十三歲大的裁縫之子克洛摩所威脅、霸凌與勒索,又不敢向父母坦承一切,或是向師長求助,導致越陷越深,情況越來越糟,生不如死,彷如置身地獄之中。直到學校來了一位轉學生德密安,為富豪寡婦之子,比辛克萊高一個年級,拘謹、成熟、聰明、堅定,充滿自信,儼然像個紳士。德密安的一言一行,令辛克萊新奇又佩服,二人進而成為朋友。德密安得知辛克萊遭到霸凌的痛苦之後,見義勇為,令克洛摩知難而退,這才使辛克萊獲得解脫,重獲新生。辛克萊不再是個徬徨少年了。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必然會感到迷惘,不知何去何從,並且為此而痛苦。萬一不幸遇到霸凌,更往往不知所措,孤立無援,甚至於因此結束自己短暫的一生,豈不令人痛惜!其實,年輕人的可貴在於滿懷熱情、有愛心,遭受霸凌時,切記不逃避,要勇敢說出來,尋求協助;發現周遭出現霸凌時,如袖手旁觀,等同共犯,是以應當站出來,像《徬徨少年時》的德密安,發揮正義感,不畏惡勢力,主動報告師長,這絕非背地裡打小報告、通風報信的「抓趴仔」。千萬不要因一時遲疑,使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留下了無法彌補的遺憾。

──原刊2021年9月10日《國語日報》文藝版

avatar-img
天星沙龍
86會員
1.4K內容數
英國哲人暨科學家培根說:「閱讀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書寫使人精確。」閱讀吸收新知之後,參與討論,腦力激盪,多元思考,還要養成寫作的習慣,才能夠更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天星沙龍 的其他內容
榮獲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作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其小說深具思想性及半自傳性,處女作《鄉愁》(1904)寫的是阿爾卑斯山區一個農家子弟培德自我的覺醒和人生的追求。 來自山村的培德,自小崇尙大自然,將大自然當人一樣疼愛,如同對待外國朋友或旅伴,傾聽它的心
新北市三重區清傳高商校長歐宗智,是臺灣文學研究專家,經常應邀至校外演講以及在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所出版《臺灣大河小說家作品論》(臺北:前衛),論述鍾肇政、李喬、東方白和邱家洪等四位臺灣大河小說家的作品,對於臺灣文學史的建構來說,可謂深具意義。 歐宗智表示,臺灣大河小說因賦予「臺灣史為敘述主體」的重要
#陳夫人安子的人物塑造,其前進 ∕ 保守、平和 ∕ 勇敢之對立的和諧與統一,當為《陳夫人》獲致成功的主因。 (一)忠實反映時代 臺灣文學大師葉石濤生前曾大力推薦三本臺灣於日本時代的長篇小說,分別是西川滿《臺灣縱貫鐵道》、濱田隼雄《南方移民村》與庄司總一《陳夫人》,更讚美《陳夫人》說,臺灣文學書單不能
書名:鳶山誌:半透明哀愁的旅鎮 作者:詹明儒 出版:臺北:前衛 日期:2023年3月初版 (一)開拓臺灣文學新境 繼2016年小型大河小說《西螺溪協奏曲》之後,詹明儒(1953-)創作不輟,於2023年推出30萬字重量級的《鳶山誌:半透明哀愁的旅鎮》(臺北:前衛),充分展現資深小說家的剛強後勁,令人
‧ 德國文學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榮獲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著作深具思想性及半自傳性,塗抹「成長小說」的色彩,像是《鄉愁》、《車輪下》、《生命之歌》、《徬徨少年時》、《流浪者之歌》等,小說中的主人翁皆如赫塞的化身,不斷地追尋自我的覺醒,乃至於自我實現,指引
二次大戰對人類命運和價值觀所造成的衝擊和轉變,深刻影響了石黑一雄,顯示他對自由、民主、博愛、和平等普世價值被挑戰的省思和憂慮,歷史、記憶與遺忘,成為石黑一雄文學世界的一貫主題。 (ㄧ)日本文化情境與認同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6歲時就跟隨父親
榮獲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作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其小說深具思想性及半自傳性,處女作《鄉愁》(1904)寫的是阿爾卑斯山區一個農家子弟培德自我的覺醒和人生的追求。 來自山村的培德,自小崇尙大自然,將大自然當人一樣疼愛,如同對待外國朋友或旅伴,傾聽它的心
新北市三重區清傳高商校長歐宗智,是臺灣文學研究專家,經常應邀至校外演講以及在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所出版《臺灣大河小說家作品論》(臺北:前衛),論述鍾肇政、李喬、東方白和邱家洪等四位臺灣大河小說家的作品,對於臺灣文學史的建構來說,可謂深具意義。 歐宗智表示,臺灣大河小說因賦予「臺灣史為敘述主體」的重要
#陳夫人安子的人物塑造,其前進 ∕ 保守、平和 ∕ 勇敢之對立的和諧與統一,當為《陳夫人》獲致成功的主因。 (一)忠實反映時代 臺灣文學大師葉石濤生前曾大力推薦三本臺灣於日本時代的長篇小說,分別是西川滿《臺灣縱貫鐵道》、濱田隼雄《南方移民村》與庄司總一《陳夫人》,更讚美《陳夫人》說,臺灣文學書單不能
書名:鳶山誌:半透明哀愁的旅鎮 作者:詹明儒 出版:臺北:前衛 日期:2023年3月初版 (一)開拓臺灣文學新境 繼2016年小型大河小說《西螺溪協奏曲》之後,詹明儒(1953-)創作不輟,於2023年推出30萬字重量級的《鳶山誌:半透明哀愁的旅鎮》(臺北:前衛),充分展現資深小說家的剛強後勁,令人
‧ 德國文學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榮獲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著作深具思想性及半自傳性,塗抹「成長小說」的色彩,像是《鄉愁》、《車輪下》、《生命之歌》、《徬徨少年時》、《流浪者之歌》等,小說中的主人翁皆如赫塞的化身,不斷地追尋自我的覺醒,乃至於自我實現,指引
二次大戰對人類命運和價值觀所造成的衝擊和轉變,深刻影響了石黑一雄,顯示他對自由、民主、博愛、和平等普世價值被挑戰的省思和憂慮,歷史、記憶與遺忘,成為石黑一雄文學世界的一貫主題。 (ㄧ)日本文化情境與認同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6歲時就跟隨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