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比起一般人 他們更需要了解生活的意義—《成為一個新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我們』沒有共同的基礎,圍困在各自不一致的前提,終究難以找到適切的語言,談論什麼是精神疾病。

而那失落的話語,或許就埋藏在不常為人所聽見,『他們』的聲音中。

「精神疾病」,看似遙遠、陌生,事實上卻也無比尋常地出現在尋常生活四周。不論是作家張嘉祥在《夜官巡場》中所說的仙女、過去政大學生所熟悉的「搖搖哥」,又或者是近年來隨著日常壓力越來越大,逐漸被上班族所普遍接受、利用的身心科診療,「精神疾病」的普遍性似乎越來越被看見,但於此同時,在數次重大刑案的爆發、媒體渲染下,精神疾病的污名化與恐懼卻有增無減,也讓精神疾病始終被視為主流社會急欲切除的腫瘤。

潛藏在你我身邊的精神疾病與困境

報導者記者張子午所寫的《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從2016年起搜集了多起精神疾病相關案件,採訪包含患者本人、醫師、社工與親友等,並且深入剖析了相關政策、資源現況,在呈現精神疾病面臨困境的同時,也讓讀者看見那些被視為「他者」的人、事、物,其實沒有我們想像地那麼遙遠。

精神藥物的功能,只是提供重建『可欲的』生活的生理基礎,但終究無法回答:什麼是有意義的生活。這其實有點像哲學問題,一般人都不一定答得出來,但一個精神病人比一般人更需要了解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隨著現代國家的興起,為了方便管理,制度化使社會開始追求一致性,隨之而來對於「正常」與「非正常」的二元化思維,則成為精神疾病患者被「驅逐」的主因。諷刺的是,大眾對於精神疾病患者又經常存在著既定的刻板印象,當患者表現得不夠「理想」時,又會被歸類在「正常」的範疇中,就如同書中所討論已故作家林奕含向系主任說明無法參加期末考時,卻不被理解,甚至遭到嘲諷。

跨越代言 讓社會直面患者

藉由龍發堂的爭議,作者呈現了精神病患者與家屬,在當下政府制度、設施不夠完善的情況下,所面臨的矛盾處境;儘管以花蓮玉里的案例呈現出了現代社會與精神疾病共存的可能性,同樣的方式卻難以在都市被複製。

或許因為議題太龐大、牽連極廣,讓文字上的呈現有些艱澀、發散,但《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讓精神疾病患者得以被看見,並且以不是被專家、旁人代言的方式,讓讀者理解「精神疾病」或許只是最後的結果,因為錯誤的時間、地點,被關鍵的事件所觸動,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患者。比起頻繁的更名,這樣的現身對於去除污名或許也更加直接且有效。

(本文和華藝電子書合作,文章連結:https://reurl.cc/v7nR3e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喜歡看書、追劇、看電影跟聽音樂的社畜,感覺把那些作品記錄下來好像比較不浪費已經花費的時間,也希望能夠幫助讓好作品接觸到更多適合的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自於推特帳號,《從前從前,有間古書店》作者奧利佛・達克賽爾,曾是在這間書店工作的資深店員,藉由他不修邊幅(?)的文字,這個「發瘋會好過一點」的職業,與英國珍本書業的內幕,也在讀者面前展開。
一位寫作教師,收到導師兼好友尋短身亡的消息,並在因緣際會收養他留下的大丹狗後,一人一狗展開面對悲傷的旅程。簡單來說,《摯友》的基本架構可以用短短幾句話來表達,但在此之上,作者更藉由主角背景的設定,進一步探討了文學、教育與生命意義。比起看小說,整個閱讀的過程更像是經歷一場文學寫作課。
對於這本6年後,由報導者所出版的《島國毒癮紀事:那些在製販、司法、醫療、社區裡的用藥悲劇與重生》(以下簡稱《島國毒癮紀事》),有些人或許會期待它能成為台灣版的《追逐尖叫》,但在實際閱讀後,就會發現其中所談論的毒品議題,遠比想像中的還要全面且詳盡,同時也因為接近性,更能夠引發讀者的共鳴。
以1960~1990年代北愛爾蘭社會為背景所著的《牛奶工》,透過一位受到騷擾的少女視角,呈現了混亂社會中所可能產生的各種荒謬情境,同時也讓讀者看見,當社會失去安定,所謂公平正義是如何地模稜兩可且容易被權力所操弄。
如同每部電影最後的工作人員名單,每本書的版權頁,或許是其中最重要,卻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在享受內容的同時,讀者經常忽略除了作者以外,其他幕後人員的努力;就如同出版如此自由的年代,很容易遺忘前人是如何披荊斬棘、以青春甚至生命,開闢言論自由的道路。
回顧台灣歷史,至今仍有許多尚未被好好探討、釐清的事件與創傷,但在探究真相的同時,如何讓這些相對嚴肅的議題更加親近人群,或許是另一個台灣歷史教育必須面臨的難題。「漫談台灣 —— 通往黎明的路上」系列,大概可以算是這方面的先行者,藉由漫畫的敘事,企圖喚醒台灣社會塵封已久的那些「不能說的秘密」。
自於推特帳號,《從前從前,有間古書店》作者奧利佛・達克賽爾,曾是在這間書店工作的資深店員,藉由他不修邊幅(?)的文字,這個「發瘋會好過一點」的職業,與英國珍本書業的內幕,也在讀者面前展開。
一位寫作教師,收到導師兼好友尋短身亡的消息,並在因緣際會收養他留下的大丹狗後,一人一狗展開面對悲傷的旅程。簡單來說,《摯友》的基本架構可以用短短幾句話來表達,但在此之上,作者更藉由主角背景的設定,進一步探討了文學、教育與生命意義。比起看小說,整個閱讀的過程更像是經歷一場文學寫作課。
對於這本6年後,由報導者所出版的《島國毒癮紀事:那些在製販、司法、醫療、社區裡的用藥悲劇與重生》(以下簡稱《島國毒癮紀事》),有些人或許會期待它能成為台灣版的《追逐尖叫》,但在實際閱讀後,就會發現其中所談論的毒品議題,遠比想像中的還要全面且詳盡,同時也因為接近性,更能夠引發讀者的共鳴。
以1960~1990年代北愛爾蘭社會為背景所著的《牛奶工》,透過一位受到騷擾的少女視角,呈現了混亂社會中所可能產生的各種荒謬情境,同時也讓讀者看見,當社會失去安定,所謂公平正義是如何地模稜兩可且容易被權力所操弄。
如同每部電影最後的工作人員名單,每本書的版權頁,或許是其中最重要,卻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在享受內容的同時,讀者經常忽略除了作者以外,其他幕後人員的努力;就如同出版如此自由的年代,很容易遺忘前人是如何披荊斬棘、以青春甚至生命,開闢言論自由的道路。
回顧台灣歷史,至今仍有許多尚未被好好探討、釐清的事件與創傷,但在探究真相的同時,如何讓這些相對嚴肅的議題更加親近人群,或許是另一個台灣歷史教育必須面臨的難題。「漫談台灣 —— 通往黎明的路上」系列,大概可以算是這方面的先行者,藉由漫畫的敘事,企圖喚醒台灣社會塵封已久的那些「不能說的秘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很欣慰新世代的年輕人們有其正向的思考及判斷能力,他們的同理、共感及藝術天分也十分敏感活躍,但同時我也看見不少人深受精神疾病之苦,其中又有家族裡的晚輩,著實令人痛心。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從《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看社會議題及人生哲學,包含醫護人員之間既對立又協作的關係、社會對精神病患的不友善以及對於工作的熱愛和人生選擇,一部戲劇是人生的縮影,或有誇大,但總有甚麼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我們閱讀了一本名為《在奇幻地》的書,作者是東華大學的林徐達教授。醫療領域的語言充滿了病理化的特徵,這本書籍從內部觀點探討醫療體制與文化,並賦予其新的詮釋方式,試圖探索在醫療中如何實現人性化的可能性。我們將閱讀到的知識與接線實務工作結合討論,整理如下: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病識感、病房管理、出院準備計畫。
Thumbnail
「精神疾病」一詞,我想並不陌生 陌生的是 : 病友是作者 沒錯,《除了病,我一無所有》是一本心理疾病病友的自白 透過此書,可淺淺地接觸病友的世界。 對了,你知道什麼是「精神疾病去汙名化」嗎 ? 獨樹一格的觀點,與社會風氣對立的我,字斟句酌地寫下每一句 只為了向讀者們傳達,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Thumbnail
本系列於2022年原刊載於鳴人堂專欄。因該專欄停止營運,因此全系列共五篇文章整理刊登於此。 專題前言 近年來精神疾病患者犯罪的案件,往往在我國媒體以各種聳動標題與誇大內容的報導之下,成為眾矢之的而引起輿論恐慌,「精神疾病」也因之被汙名化,監護處分要件與期限之修法亦成為媒體與輿論關注的議題。
Thumbnail
17個來自精神病院的真實故事,在崩潰的人生與深藏的創傷中,尋找救贖和希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人們在面對精神困擾時的心路歷程,藉由韓國漫畫改編的故事,呈現了精神疾病對人們的影響。文章探討了心理健康被忽略的現象,並提出了善待自己、尋求幫助的觀點。
Thumbnail
我很欣慰新世代的年輕人們有其正向的思考及判斷能力,他們的同理、共感及藝術天分也十分敏感活躍,但同時我也看見不少人深受精神疾病之苦,其中又有家族裡的晚輩,著實令人痛心。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從《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看社會議題及人生哲學,包含醫護人員之間既對立又協作的關係、社會對精神病患的不友善以及對於工作的熱愛和人生選擇,一部戲劇是人生的縮影,或有誇大,但總有甚麼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我們閱讀了一本名為《在奇幻地》的書,作者是東華大學的林徐達教授。醫療領域的語言充滿了病理化的特徵,這本書籍從內部觀點探討醫療體制與文化,並賦予其新的詮釋方式,試圖探索在醫療中如何實現人性化的可能性。我們將閱讀到的知識與接線實務工作結合討論,整理如下: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病識感、病房管理、出院準備計畫。
Thumbnail
「精神疾病」一詞,我想並不陌生 陌生的是 : 病友是作者 沒錯,《除了病,我一無所有》是一本心理疾病病友的自白 透過此書,可淺淺地接觸病友的世界。 對了,你知道什麼是「精神疾病去汙名化」嗎 ? 獨樹一格的觀點,與社會風氣對立的我,字斟句酌地寫下每一句 只為了向讀者們傳達,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Thumbnail
本系列於2022年原刊載於鳴人堂專欄。因該專欄停止營運,因此全系列共五篇文章整理刊登於此。 專題前言 近年來精神疾病患者犯罪的案件,往往在我國媒體以各種聳動標題與誇大內容的報導之下,成為眾矢之的而引起輿論恐慌,「精神疾病」也因之被汙名化,監護處分要件與期限之修法亦成為媒體與輿論關注的議題。
Thumbnail
17個來自精神病院的真實故事,在崩潰的人生與深藏的創傷中,尋找救贖和希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人們在面對精神困擾時的心路歷程,藉由韓國漫畫改編的故事,呈現了精神疾病對人們的影響。文章探討了心理健康被忽略的現象,並提出了善待自己、尋求幫助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