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比起一般人 他們更需要了解生活的意義—《成為一個新人》

當『我們』沒有共同的基礎,圍困在各自不一致的前提,終究難以找到適切的語言,談論什麼是精神疾病。

而那失落的話語,或許就埋藏在不常為人所聽見,『他們』的聲音中。
「精神疾病」,看似遙遠、陌生,事實上卻也無比尋常地出現在尋常生活四周。不論是作家張嘉祥在《夜官巡場》中所說的仙女、過去政大學生所熟悉的「搖搖哥」,又或者是近年來隨著日常壓力越來越大,逐漸被上班族所普遍接受、利用的身心科診療,「精神疾病」的普遍性似乎越來越被看見,但於此同時,在數次重大刑案的爆發、媒體渲染下,精神疾病的污名化與恐懼卻有增無減,也讓精神疾病始終被視為主流社會急欲切除的腫瘤。

潛藏在你我身邊的精神疾病與困境

報導者記者張子午所寫的《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從2016年起搜集了多起精神疾病相關案件,採訪包含患者本人、醫師、社工與親友等,並且深入剖析了相關政策、資源現況,在呈現精神疾病面臨困境的同時,也讓讀者看見那些被視為「他者」的人、事、物,其實沒有我們想像地那麼遙遠。
精神藥物的功能,只是提供重建『可欲的』生活的生理基礎,但終究無法回答:什麼是有意義的生活。這其實有點像哲學問題,一般人都不一定答得出來,但一個精神病人比一般人更需要了解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隨著現代國家的興起,為了方便管理,制度化使社會開始追求一致性,隨之而來對於「正常」與「非正常」的二元化思維,則成為精神疾病患者被「驅逐」的主因。諷刺的是,大眾對於精神疾病患者又經常存在著既定的刻板印象,當患者表現得不夠「理想」時,又會被歸類在「正常」的範疇中,就如同書中所討論已故作家林奕含向系主任說明無法參加期末考時,卻不被理解,甚至遭到嘲諷。

跨越代言 讓社會直面患者

藉由龍發堂的爭議,作者呈現了精神病患者與家屬,在當下政府制度、設施不夠完善的情況下,所面臨的矛盾處境;儘管以花蓮玉里的案例呈現出了現代社會與精神疾病共存的可能性,同樣的方式卻難以在都市被複製。
或許因為議題太龐大、牽連極廣,讓文字上的呈現有些艱澀、發散,但《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讓精神疾病患者得以被看見,並且以不是被專家、旁人代言的方式,讓讀者理解「精神疾病」或許只是最後的結果,因為錯誤的時間、地點,被關鍵的事件所觸動,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患者。比起頻繁的更名,這樣的現身對於去除污名或許也更加直接且有效。
(本文和華藝電子書合作,文章連結:https://reurl.cc/v7nR3e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015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職場讀書人選書】關於人文、歷史、文學。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每週介紹一本書 (國定假日不定期加碼) 主成分:臺灣文化、社會科學、歷史、文學 ⚠️不含投資、雞湯書籍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