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來不像精神病人

2023/02/0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篇文章是新瓶裝舊酒,以前寫成的,還不錯讀,讀讀看。
不少人跟我說,當他第一次去參訪精神科病房時,感到很緊張,深怕有人會從背後襲擊,因此整個人都相當警戒,直到走出病房,才覺得自己安全而可以放鬆。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覺呢?仔細想想,或是詢問來參訪的人,就會發現這種感受,其實來自對精神病人的想像,而這種想像多來自成長過程中,聽聞了對精神病的描述,這些描述無論是媒體報導的,或是周遭親友談論的,似乎都在傳達「精神病人是可怕的,行為不可預測,隨時可能傷害別人或自己,無法被理解」的樣貌。
殊不知這些描述的起點,本身就有著「以偏概全、過度類化」的認知偏誤,因為只擷取在少數特定狀況下,就對精神病人片斷行為進行主觀性描述,無法窺視精神病人的整體客觀樣貌,但身為社會大眾的我們就以為這是精神病人的主要表徵,如此被收錄在我們記憶庫中,形成一種「刻板印象」。也形成社會大眾對「精神病人」的負面標籤,污名化於是產生。也因此造就許多人首次參訪精神科病房的內在恐懼與警戒。
文雄在一次搭長程客運的場合中,和剛認識鄰座的聊起天來,談到近來很受歡迎的影集「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到精神病的話題,文雄提及劇中寫實的部份及哪些不足的部份,對方大贊他對精神病有如此深入的瞭解,文雄後來向對方表示,他其實是一位精神病人,目前在社區復健中心復健,對方略感訝異地說「你看來不像有精神病的樣子﹗」,文雄一方面感到高興,一方面也感到難過。高興的是,他終於給人的感覺像個「正常人」,難過的是社會上還是對患有精神病的人有所謂「精神病的樣子」的印象。
「精神病的樣子」到底是什麼樣子?是像「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應思聰」的樣子,腦中充滿幻聽、一個人閉鎖在屋內、執著特定的意念,或是吃藥後發音不清、靜坐不能的藥物副作用,反應變慢‥等。還是另有其他?服務於精神醫療的醫事人員都知道,精神疾病有各種階段,各種樣態,亦有不同類型,個別差異很大,很難言說一個典型的樣子。但會住院的病人,大部份是「精神病」的患者,而非「精神官能症」的患者,前者以思覺失調為大宗,亦有些收治的躁鬱症患者會在發病時期進入精神病的狀態。以思覺失調症的病人而言,多是不知道自己已經生病,在感官知覺上產生變異,嚴重的話有幻覺,但對病人來說,他常無法分辨是幻覺還是現實,幻覺在五種感官上都可能會出現,但多以一種為主,以聽幻覺最為常見,視幻覺為次之;思考上,則往往會堅信一些沒有事實根據的事情,比如覺得某些人要毒害他,這種堅信並非來自邏輯的推論,倒像是一種直覺的相信;有的患者行為上開始出現混亂,比如日夜顛倒、怪異的行為;人際的型態也開始改變,往往較為退縮、無法再和人有效溝通;情緒上亦有偏離常態的起伏變化‥等。以上的說明,只是大略地描述精神病症發展的情況,但這並非精神病人的整體。
若我們從「精神病人」為主體的角度,試著來做客觀的描述,以思覺失調症患者來說,會發現最大的問題之一在與自身所處生活世界的人際溝通出現裂縫,病人從所謂大家共同覺知認証的「常態世界的知覺系統中」掉了出來,變成一個「孤兒」。
比如一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在幻聽發生時,他聽到有人罵他「自目﹗去死﹗」時,他因為無法分辨幻覺與真實,他一時也認為別人都聽得到,但旁人都若無其事,他心想這些人是怎麼了?他回頭尋找聲音的來源卻找不到,於是對著可能的聲音來源大聲罵「幹﹗」的時候(被別人描述為自言自語),旁人卻側目相向,一付驚慌又不解的表情,此時病人也迷惑了,病人嘗試著想向他周遭的親友說明他的真實感覺,比如他所聽到對自己的辱罵,以及一個可能秘密集團是如何想要對他不利時,周遭的親友卻都回他說「這沒有的事﹗你不要亂想?你是不是太累了?」,當遭親友否定自己的感覺時候,他會想到底親友是否真的可信?親友變成病人另外要應付的對象,因為親友根本不承認他的感受及想法,根本無法幫他,演變到後來,他不再對外溝通。於是他從與他人一起的世界中掉了出來,變成一個孤兒,他得靠自己奮鬥。
若是我們知道患者必須面對兩個知覺系統的辛苦,一個是我們共同認証的,另一個是只有他自己感受到的(幻覺系統,但對患者來說兩者同等真實),卻無法分辨。那麼面對患者,在訴說他真實而恐怖的經驗,是否第一步能聽他說而不是否認他,我們可以先同理其情緒的說「你感受到的,真的是很令人困擾﹗」,後面再表達有些狀況,是自己無法感受到的,會找懂這些情況的專家看看是怎麼回事。如此不致讓患者往「孤兒」的方向走去。
我們再返回前述污名化的議題,就可發現污名化的現象來自於對病人行為片斷描述的累積傳播,這些描述並不是反應精神病人真實整體狀況,而是反應出社會大眾對無法理解的精神病人行為所投射出的心態。但從患者的角度來說,患者才是先被社會大眾遺棄的「孤兒」,連患者本身都無法覺察自己患了精神病。若我們能在病人生病之初,社會與親友的因應就有能力與他的雙知覺系統接軌,容納思覺失調的現象,不致讓他感到孤單,因此減低社會大眾對病人的負面想像,或許您的孩子們在首次參訪精神病院時,沒有緊張與警戒,只有好奇與同理。
(本文曾刊載在「心理誌」上;亦曾部份授權三民書局高中國文習作刊物)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
155會員
244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