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6/2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心中的休南洞書店

《歡迎光臨休南洞書店》
《歡迎光臨休南洞書店》
經營社區書店就和「明知前路不同,卻仍執意前行」沒兩樣,應該如何經營這種事業,任何人都無法信誓旦旦的給予建言。所以社區書店的老闆都說自己過的是「活在今日的人生」,對於預測未來語帶保留的。往後社區書店會面臨什麼樣的光景,無人知曉。
英珠心想,或許在我國的文化中,「書店要佔有一席質地」本身就近乎天方夜譚,因此,此時英珠腦袋中存有的各種點子,到頭來也會宣告失敗。但那並不是失敗。英珠反駁了自己剛才的念頭。無論是什麼都存有例外,嘗試本身就能賦予意義(賦予意義向來都很重要!)只要過程是愉快的(就算會有些辛苦!),就無需計較結果。最重要的是,英珠很喜歡這段想辦法讓書店佔有一席之地的時光。這樣不就夠了嗎?
── 《#歡迎光臨休南洞書店》黃寶凜 황보름
拖了很久的休南洞來了。
這本書的閱讀歷程滿神奇的,看前半部的時候覺得內容太貼近自己的生活有點波瀾不驚,休息了幾天去看別的非虛構書,再回來看突然好看了起來共鳴點變多。
會產生這樣的差距讓我不禁思考,作家常在小說中建構他們理想中的某個領域/場域,在下筆之前通常會花很多時做很多田調和相關功課。讀者藉由故事認識某個領域/場域,有被科普的樂趣也滿足了幻想。
但被書寫身在該領域的人應該會產生認同和不接受兩種情緒吧。畢竟刻板印象之外的認知,真正從事該領域者的經歷也因人而異有各種狀態。過於寫實可能會枯燥或爆料太多秘辛失去觀賞樂趣,太過理想又會有脫離現實之嫌。但看故事之人大多是追求寫實中帶點理想,在看完之後還會對世界抱有期待(吧)。
當自己身處的產業/環境出現在書中大概就是這種心情。前半部現實橋段的描述是我的日常,細節不同但大同小異。當交代完人物工作狀態,各角色的關係展開時,才有開始看故事的感覺,(以上不適用於一般讀者啦,就像我覺得《二手書店店員日記》很好笑,沒在書店工作過的人會不會看不出笑點在哪?)
回到《歡迎光臨休南洞書店》,書中的角色都是「受過傷」、「找不到方向」或「卡在人生半途」的人,以往看過書店題材的小說似乎特別多這類角色。
「書店是為失敗者而存在的。任何人都會遇到失敗,那時只要鑽進街角的書店便好了。」
忘了是《東京本屋記事》還是《改變街區的獨立小店》中看過的話。
在這間書店裡他們先讓身心休息(作者很堅持書店名字一定要有「休」字),從裹足不前、甚至因為某些事件縮回自己的殼裡,開始持續一些重複的動作、嘗試做點什麼,到故事結尾他們都不在原地了。
和主角有著相似的煩惱諸如:
並不是因為想不出能推薦給民哲媽媽的書,而是因為這間書店似乎因為自己這個限制,只能成為狹隘的空間,只符合英珠的喜好、英珠關心的主題、英珠的閱讀能力。這樣狹小的空間能給人們帶來幫助嗎?
也很怕自己的狹隘與不足侷限了書店,所以很在意客人的需求、喜好並常常隨之調整。
雖然要煩惱的事很多,但學著如何「繼續在經營書店中煩惱」。
很多構想想的時候很開心,真正要執行起來卻有重重障礙而懊惱,但那些在腦中建構理想的時光也很珍貴。
碰到什麼都會想起書中的話語很怪嗎?我也是看到什麼就會聯想某本書,不然怎麼那麼喜歡把主題相近的書一起介紹。還有很多……
舒緩的節奏、療癒的話語,看著虛構的書店和人物,想著是否我也應該、或也可以那樣做呢?前半部的難以進入,到後半部激發想法不斷迸出。有人說書無用、書店無用,但這些「無用之用」在什麼時候會帶來怎麼樣的改變,從來就不是肉眼馬上能見到的。立即見效的藥物不是讓人又愛又怕嗎?而在閱讀完的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後,搞不好那些情節、語句,會在生命中某個時刻,突然想起來,像凌晨攻頂在黑森林中的頭燈那樣,帶來一絲光亮。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