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窩居《一個人住的小日子》#99 (與孤獨同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個人住的小日子 – 台北窩居】99/100
多年來,早已習慣自己一個人獨處的生活。
住在這棟單身公寓一年多,偶爾會有朋友來坐坐。看我將房子打理得井然有序,多少有點酸酸的忌妒,於是會問我:「連月整年的沒人陪在身邊,不會覺得孤單嗎?」「一個人坐在餐桌,盯著電視,吃晚餐,應該很寂寞吧?」「會不會孤枕難眠?」

是的,我的生活狀態是「孤單」,夜裡屋裡沒有其他人聲,也的確是有點「寂寞」,但是,我過得還蠻自在的,想要與朋友聯繫,手機、電腦網路都可以找到人,並不會覺得自己被「孤立」。

阿桑的《葉子》一直是我很喜愛的歌。副歌的歌詞唱道……
我一個人吃飯 旅行 到處走走停停
也一個人看書 寫信 自己對話談心


真的想沾點熱鬧,樓下旁邊有連鎖速食店,多走幾步路,就有超市可以閒晃,捷運站更是近在咫尺,若覺得悶得無聊,還能搭上捷運,不看路線圖的隨意穿梭在大台北的繁華光影中。

孤單 是一個人的狂歡
狂歡 是一群人的孤單


年輕時,的確會有這種失落感,心常常慌的很,對未來總是膽怯。
現在,有了點歲數和歷練,漸漸懂得無所謂絕對事,成功與挫敗、歡喜與悲傷、孤單與相伴,永遠沒有正負號的差別。

自己過生活習慣了,心裡感激的,都是現在還能擁有的事物,孤單也好、寂寞也罷,莫須有的計較,便讓它散入風中,任由日月去消解吧!

這麼說,倒不是因為父喪百日後的覺醒。
而是此生至今,帶著成長的苦澀與矛盾、歡喜與憂傷,點點滴滴所累積而來的領悟。只是生活的本身還是有點凌亂,很多美好的事、計畫的創作、想要探訪的境域,還不能完全的實現。

朋友問:「怎麼不再去旅行呢?」認識我的,都知道我是個遊子,足跡踏過三十幾個國家。有時候,一走就是個把月,沒有想要歇腳的疲累。
我大概真是老了,所以竟然回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老爸過世,只剩老媽。少了這輩子跟她吵嘴的老伴,老媽的精神明顯地示弱。擔心她的記憶能力衰退,甚至患上失智,忘了自己,不能自主。所以,我怎能遠遊?

其實,不旅行的日子,也每天在旅行。
即使同一個時段、同一班公車,路途上也常常遇到不一樣的人生風景線。
形形色色的上班族,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故事,無意識地,等待冥冥之中安排好的機緣,將不同的故事交集,擦撞出一段新的篇章。至於是好是壞,都是一段熱鬧的人生。這樣遠遠地看著世間情,也是一種心情的遠足。

走過一長串跌宕起伏的從前,現在一個人的獨處,反而可以靜下心來,盤算是該搬回去老家,陪伴老媽度過餘生?還是繼續窩在這裡,與未來有約?

我和我的孤獨,在酷暑的夜裡,可得好好商量一番。
(閱讀背景音樂)
阿桑《葉子》
https://youtu.be/60QFQtRAvWQ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會員
11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寧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晚輩們只能默默地佇立陪伴,大家都不知道下一刻,該怎麼辦。只有老姊依偎在老爸的耳畔,不斷地啜泣,將心事一遍又一遍地述說。我,不確定是不是緣分就將盡了,只是回想這一生與老爸的父子關係,片斷無章的記憶......
走在大雨中,全身固然浸濕難受,步伐也多了沉重的壓力,但是滌蕩的思緒卻獲得了寧靜。就好像此刻,我看著窗外的流光,過去相似的雨中回憶,竟像是一支支短影音,浮現在雨幕上,撩動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沒有人陪伴鬥嘴說笑,一日三餐、粗工細活,凡事都得自己做決定、自己想辦法、自己承擔生活的滋味。但我相信,既然選擇了自己想要過的生活,就不再為難自己,要把生活過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年輕時候的旅行,常常說走就走。但總是走得太快,而忘了為什麼要出發。『瞭解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旅行』是我筆記本上的座右銘,但去過30幾個國家後,才明白不論是探詢未知的城鎮、追尋刺激的挑戰,還是賞遍沿途的美景,旅行上遇見的人,才是讓我......
飯後,她坐在落地窗前,凝視城市的夜色。書桌燈的光影在她臉龐上畫出一道美麗的輪廓,讓我不禁放下手邊滿是洗潔精泡沫的碗筷,偷偷地看著她難得柔和的氣質......
沒靈感、沒動力的時候,我便會轉過椅子,面向窗外,讓視線失焦在遠方的景物。雨季的時候,我常會凝視佈滿雨水的玻璃窗,隨著緩緩滑落的雨珠,沉浸在美麗的幻境中......
晚輩們只能默默地佇立陪伴,大家都不知道下一刻,該怎麼辦。只有老姊依偎在老爸的耳畔,不斷地啜泣,將心事一遍又一遍地述說。我,不確定是不是緣分就將盡了,只是回想這一生與老爸的父子關係,片斷無章的記憶......
走在大雨中,全身固然浸濕難受,步伐也多了沉重的壓力,但是滌蕩的思緒卻獲得了寧靜。就好像此刻,我看著窗外的流光,過去相似的雨中回憶,竟像是一支支短影音,浮現在雨幕上,撩動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沒有人陪伴鬥嘴說笑,一日三餐、粗工細活,凡事都得自己做決定、自己想辦法、自己承擔生活的滋味。但我相信,既然選擇了自己想要過的生活,就不再為難自己,要把生活過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年輕時候的旅行,常常說走就走。但總是走得太快,而忘了為什麼要出發。『瞭解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旅行』是我筆記本上的座右銘,但去過30幾個國家後,才明白不論是探詢未知的城鎮、追尋刺激的挑戰,還是賞遍沿途的美景,旅行上遇見的人,才是讓我......
飯後,她坐在落地窗前,凝視城市的夜色。書桌燈的光影在她臉龐上畫出一道美麗的輪廓,讓我不禁放下手邊滿是洗潔精泡沫的碗筷,偷偷地看著她難得柔和的氣質......
沒靈感、沒動力的時候,我便會轉過椅子,面向窗外,讓視線失焦在遠方的景物。雨季的時候,我常會凝視佈滿雨水的玻璃窗,隨著緩緩滑落的雨珠,沉浸在美麗的幻境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面對孤獨感和、面對與人相異的成長經歷時,我們隨時都能重新審視自己擁有的一切。分享自己從不同生活環境和人際關係中所感受到的自我發現:藉著思考過去的點滴,我們其實能夠意識到身邊朋友和家人的支持,以及自己所擁有的價值,找到心中的平靜與力量。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在海外生活的第三件感想,是學習獨自生活的過程。從小到大,我都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成長,即便偶爾獨自一人,那也僅僅是暫時的。 那種獨處反而讓我稍稍有個人空間,靜下心來。然而,這一年多來,獨處的時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或許正是這段時間給了我充裕的機會去深思、感受生活。 獨處的時光讓我有機會獨自體驗
Thumbnail
常常喜歡一個人。 一個人騎車,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唱電話亭那種的歌,一個人逛街,一個人處理事情比較安靜,一個人回到房間才真正的鬆懈。 以為這樣的自己,擅長獨處,但好的品質的獨處,好像更需要不在意心裡的綑綁而坐在當下,不用解決不用想辦法,就是好好地處在那裡,不在意他者眼光,這比較是我心中的版本。
Thumbnail
偶然聽到了一句頗有感覺的一句話,"別人覺得我過得很孤單,但我覺得很舒服。"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似乎都習慣把社交互動,與生活的充實程度與人際關係的豐富程度畫上等號 然而,有些人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感受,這些人可能是深思熟慮的靈魂,喜歡將自己的時間花費在獨處中,他們對於大部份人認為是社交的
Thumbnail
獨自一人在房間滑社群,與朋友互相傳訊息聊天,刷刷抖音,是不是覺得這是獨處?實際上是一個沒有其他人的環境下與外界連結,這不是真正的獨處。 所謂的獨處不會被外在因素影響,放下手機.暫時關閉網路,獨自一人的在書店閱讀,一個人到大自然環境步行,這些例子是獨處時……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面對孤獨感和、面對與人相異的成長經歷時,我們隨時都能重新審視自己擁有的一切。分享自己從不同生活環境和人際關係中所感受到的自我發現:藉著思考過去的點滴,我們其實能夠意識到身邊朋友和家人的支持,以及自己所擁有的價值,找到心中的平靜與力量。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在海外生活的第三件感想,是學習獨自生活的過程。從小到大,我都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成長,即便偶爾獨自一人,那也僅僅是暫時的。 那種獨處反而讓我稍稍有個人空間,靜下心來。然而,這一年多來,獨處的時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或許正是這段時間給了我充裕的機會去深思、感受生活。 獨處的時光讓我有機會獨自體驗
Thumbnail
常常喜歡一個人。 一個人騎車,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唱電話亭那種的歌,一個人逛街,一個人處理事情比較安靜,一個人回到房間才真正的鬆懈。 以為這樣的自己,擅長獨處,但好的品質的獨處,好像更需要不在意心裡的綑綁而坐在當下,不用解決不用想辦法,就是好好地處在那裡,不在意他者眼光,這比較是我心中的版本。
Thumbnail
偶然聽到了一句頗有感覺的一句話,"別人覺得我過得很孤單,但我覺得很舒服。"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似乎都習慣把社交互動,與生活的充實程度與人際關係的豐富程度畫上等號 然而,有些人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感受,這些人可能是深思熟慮的靈魂,喜歡將自己的時間花費在獨處中,他們對於大部份人認為是社交的
Thumbnail
獨自一人在房間滑社群,與朋友互相傳訊息聊天,刷刷抖音,是不是覺得這是獨處?實際上是一個沒有其他人的環境下與外界連結,這不是真正的獨處。 所謂的獨處不會被外在因素影響,放下手機.暫時關閉網路,獨自一人的在書店閱讀,一個人到大自然環境步行,這些例子是獨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