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電動車充電樁功率到底是不是假議題?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還記得2020年臺灣保時捷宣布因應Taycan上市將導入當時全台最高輸出功率320KW的直流充電樁,2022年7月華城電能對外發表全台最高充電功率480KW直流充電樁,市場上營運商主流仍為200KW機種;2023年開始電動車營運商開始以350KW設備為主力配置規劃來電動車充電站,看起來追求功率提升就是王道就是真理,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2022/07 華城電能於內湖旗艦站建置全台最高功率480KW充電樁

2022/07 華城電能於內湖旗艦站建置全台最高功率480KW充電樁

這個議題我與許多電動車主互動過,對於充電營運商而言,設備稼動率是最基本且重要的事情,但最直白地問車主,再選擇充電站時會把什麼考量因素做為首要?多數的車主的答案是”充電功率” ,車主期望可以盡量縮短在充電站停留等待的時間,但我們不禁要問充電功率的提升真的可以降低充電時間嗎?

我想先分享一個數據,Porsche Taycan 於150KW及350KW的充電站進行充電至80%所需要的時間可能只相差3~4分鐘;有人會問150KW &350KW 相差2倍多的功率,所需充電時間只差不到5分鐘??? 我想或許大家忽略了一件事情”電動車電池管理系統會去管控充電峰值”。

我們把充電行為做一個比喻:

將電動車充電比喻為用水龍頭幫水桶加水

將電動車充電比喻為用水龍頭幫水桶加水

越大的水龍頭可以輸出越大的水量,但若水管沒有也同樣放大,那水管只能讓固定的水量通過進到水桶裡,因此為了達到最高效率,我們會把水龍頭和水管同步擴大,才能讓越多的水在同樣時間內進到水桶裡,但水桶的開孔仍然可能限制水進入水桶的量。這個開孔就類似上面所說的”電池管理系統控制充電接受功率”。

大部分行銷廣告揭露的都是電動車的充電峰值,但他們沒有說的是充電峰值需要許多環境條件同時出現才有機會到達,例如電池電量<80%、電池溫度不可過高或過低及電池保護機制等等,在充電過程中同時湊齊這些條件的機會可能不到幾分鐘,而且每間車廠所使用的電池管理系統都不相同,所管控的係數和因子都不同,這可以從每個品牌的每個車款的充電曲線變化發現。

電動車充電功率會隨著電池SOC以及溫度進行調整變化

電動車充電功率會隨著電池SOC以及溫度進行調整變化

而高功率的設備建置成本更高,需要更大的基礎設施,我曾經做過模擬,當營運商投入建置充電站的成本固定時進行比較,方案一、建置2座350KW方案二、設備或建置4座180KW設備,模擬結果顯示,方案二在同樣時間和同樣車流量(數量>2台)狀況下,可以在同樣時間內提供最多的充電量,顯然對於營運商收益或者車主縮短排隊等待時間的議題下,方案二是比較好的執行方案。可惜在現實中,不會有人這樣評估,人們仍然會以追逐最高功率充電站為設定目標。

營運商陸續將充電樁調整為更高功率的350KW,大幅提升初期投資建置成本

營運商陸續將充電樁調整為更高功率的350KW,大幅提升初期投資建置成本

電動車主需要更了解您所購買的車款,瞭解車的充電特性,才能為您的出行規劃最短等待時間的充電計劃,以下簡單整理台灣目前市售電動車的車端BMS充電最大功率相關資訊,希望各位都可以成為聰明電動車用路人!

個人整理目前台灣主要上市電動車電池容量/充電規格/最大充電功率-1

個人整理目前台灣主要上市電動車電池容量/充電規格/最大充電功率-1

個人整理目前台灣主要上市電動車電池容量/充電規格/最大充電功率-2

個人整理目前台灣主要上市電動車電池容量/充電規格/最大充電功率-2


 



由智慧移動產業專家匯聚智慧移動 | 電動車 | 智慧能源產業的動態及觀點,沒有生硬的專業用語,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讓你一看就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特和通用汽車都宣布計劃未來在北美市場的新型電動車款配置北美充電標準NACS ,在過去兩週內,EVSE(充電硬件製造商)和CPO(充電網絡營運商)在不同程度上擁抱了NACS,例CPT、EVgo、ABB、Tritium等,顯示或許北美電動車市場的充電規格已經確定會定於一尊。
自從電動車先導運行補助計畫後,政府就把政策推展目標移轉到電動二輪及電動巴士的相關項目上,也造就了GOGORO的快速發展,電動四輪車的相關補助計畫遲遲沒有看到一個比較完整的想法或概念,終於在2023/05/11 由公路總局發布了"公共充電樁設置及區域充電需求評估計畫"來分享一下個人看法及觀點
近期隨著臺灣電動車數量的快速成長,少數的車主曾經經歷過電動車充電槍無法從車端拔除的狀況,不過無論是什麼原因導致您的電動車充電槍卡住,您都會想知道如果發生這種情況以及何時發生該怎麼做。我想分享幾個可以執行的方案,提供各位車主再不幸碰到相關狀況時進行應對。
特和通用汽車都宣布計劃未來在北美市場的新型電動車款配置北美充電標準NACS ,在過去兩週內,EVSE(充電硬件製造商)和CPO(充電網絡營運商)在不同程度上擁抱了NACS,例CPT、EVgo、ABB、Tritium等,顯示或許北美電動車市場的充電規格已經確定會定於一尊。
自從電動車先導運行補助計畫後,政府就把政策推展目標移轉到電動二輪及電動巴士的相關項目上,也造就了GOGORO的快速發展,電動四輪車的相關補助計畫遲遲沒有看到一個比較完整的想法或概念,終於在2023/05/11 由公路總局發布了"公共充電樁設置及區域充電需求評估計畫"來分享一下個人看法及觀點
近期隨著臺灣電動車數量的快速成長,少數的車主曾經經歷過電動車充電槍無法從車端拔除的狀況,不過無論是什麼原因導致您的電動車充電槍卡住,您都會想知道如果發生這種情況以及何時發生該怎麼做。我想分享幾個可以執行的方案,提供各位車主再不幸碰到相關狀況時進行應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電動車(EV)日益普及,充電技術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不同的充電規格適應了不同的市場和技術需求。在台灣的充電樁也有各式的充電標準正在使用。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電動車充電標準:J1772、CCS1、CCS2、CHAdeMO 和 NACS(TPC)。 J1772、 CCS1
Thumbnail
自從上個月買Tesla後寫了一篇心得文後,至今開了一個月,再來補充一些心得
Thumbnail
在追求永續環境的今日,電動車被視為解決城市污染和減少碳排放的關鍵。然而,電動車普及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顯著的挑戰:如何有效提高電動車的使用便利性和續航里程。來自未來的解決方案——「能線通途」EnerPath,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創新的答案。
我一直以為我與能源的距離,就是開車用油、電器品用電。 過年期間,親朋好友聊天時,很多人都在問:要不要換電動車? 我相信,你對購買電動車最大的顧慮,是來自里程焦慮。 目前主流電動車的續航里程能保證在500~700公里,基本夠用了。 我對特斯拉電動車乘坐體驗會暈車,加速模式:0-100公
Thumbnail
特別標示年度,係因為隨科技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假,在未來可能成真。 發電機的假議題,並非僅針對電動輔助自行車,而是所有的電動載具加裝發電機,其實都很容易不切實際。但不能全盤否定,至少筆者在部分的電動車上有看到正確且巧妙的使用實例;如下圖所示,是利用車子運行時會遇到的額外動能來進行充電,而非直接耦合車
Thumbnail
電動自行車產業喜歡玩數字之爭,因此有段時間筆者常被要求拉高馬達轉矩值;以中置馬達為例,開始基本要求的轉矩值為50Nm,之後一路擴增到120Nm,現今是否有再持續增加,筆者就沒有再追蹤下去了。 筆者不愛這數字之爭,主要是從系統搭配的角度來看,就算馬達能作到如此大的轉距動能輸出,其實整台電動自行車並沒
Thumbnail
挑選電動自行車規格時,針對電池的部分有幾個常見規格描述,如電壓(V)、安時(Ah)及瓦時(Wh)等,其關聯性如下圖的數學式所列,也就是電壓值(V)乘上電流值(A)就等於功率(W),再導入時間函數並以小時(h)為單位來定義,將此定義作為一種電池容量的描述。由於安時(Ah)與瓦時(Wh)皆係用於告知電池
Thumbnail
筆者剛開始接觸電動自行車產業時,大馬力及時速45公里的車款正在風頭上,因此廠商希望筆者能設計一款出力達到1馬力(1hp=750W)的動力馬達。筆者就在原本250W的體積空間內嘗試加大馬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測試,最大曾經達到1,000W的輸出功率;若能進一步優化散熱設計,預計將可達到1.5KW的功率
Thumbnail
兩個題目思考一下: 10平方公尺的太陽能電池板可以讓電動車每年行駛多遠? 太陽能源會枯竭嗎? 關於1 可以行駛9000公里!怎麼算出來的?算式如下: 但我知道大家沒有耐心看,總之1,000kWh的電力能量相當於3,600MJ(1kWh=3.6MJ)。另外,電動車的燃費(10・15模式)為0.
為什麼 ev 比傳統汽油車不值錢? 快速總結: 電池衰退,電動車現在都是新科技高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消費者寧願等多一會,新世代 ev 又出來了。而且,充電設施還沒有完善,都是令人卻步原因之一。 為什麼 ev 在歐洲沒有中國的銷量? 大家買車的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各種稅務優惠,打折津貼。
Thumbnail
隨著電動車(EV)日益普及,充電技術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不同的充電規格適應了不同的市場和技術需求。在台灣的充電樁也有各式的充電標準正在使用。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電動車充電標準:J1772、CCS1、CCS2、CHAdeMO 和 NACS(TPC)。 J1772、 CCS1
Thumbnail
自從上個月買Tesla後寫了一篇心得文後,至今開了一個月,再來補充一些心得
Thumbnail
在追求永續環境的今日,電動車被視為解決城市污染和減少碳排放的關鍵。然而,電動車普及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顯著的挑戰:如何有效提高電動車的使用便利性和續航里程。來自未來的解決方案——「能線通途」EnerPath,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創新的答案。
我一直以為我與能源的距離,就是開車用油、電器品用電。 過年期間,親朋好友聊天時,很多人都在問:要不要換電動車? 我相信,你對購買電動車最大的顧慮,是來自里程焦慮。 目前主流電動車的續航里程能保證在500~700公里,基本夠用了。 我對特斯拉電動車乘坐體驗會暈車,加速模式:0-100公
Thumbnail
特別標示年度,係因為隨科技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假,在未來可能成真。 發電機的假議題,並非僅針對電動輔助自行車,而是所有的電動載具加裝發電機,其實都很容易不切實際。但不能全盤否定,至少筆者在部分的電動車上有看到正確且巧妙的使用實例;如下圖所示,是利用車子運行時會遇到的額外動能來進行充電,而非直接耦合車
Thumbnail
電動自行車產業喜歡玩數字之爭,因此有段時間筆者常被要求拉高馬達轉矩值;以中置馬達為例,開始基本要求的轉矩值為50Nm,之後一路擴增到120Nm,現今是否有再持續增加,筆者就沒有再追蹤下去了。 筆者不愛這數字之爭,主要是從系統搭配的角度來看,就算馬達能作到如此大的轉距動能輸出,其實整台電動自行車並沒
Thumbnail
挑選電動自行車規格時,針對電池的部分有幾個常見規格描述,如電壓(V)、安時(Ah)及瓦時(Wh)等,其關聯性如下圖的數學式所列,也就是電壓值(V)乘上電流值(A)就等於功率(W),再導入時間函數並以小時(h)為單位來定義,將此定義作為一種電池容量的描述。由於安時(Ah)與瓦時(Wh)皆係用於告知電池
Thumbnail
筆者剛開始接觸電動自行車產業時,大馬力及時速45公里的車款正在風頭上,因此廠商希望筆者能設計一款出力達到1馬力(1hp=750W)的動力馬達。筆者就在原本250W的體積空間內嘗試加大馬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測試,最大曾經達到1,000W的輸出功率;若能進一步優化散熱設計,預計將可達到1.5KW的功率
Thumbnail
兩個題目思考一下: 10平方公尺的太陽能電池板可以讓電動車每年行駛多遠? 太陽能源會枯竭嗎? 關於1 可以行駛9000公里!怎麼算出來的?算式如下: 但我知道大家沒有耐心看,總之1,000kWh的電力能量相當於3,600MJ(1kWh=3.6MJ)。另外,電動車的燃費(10・15模式)為0.
為什麼 ev 比傳統汽油車不值錢? 快速總結: 電池衰退,電動車現在都是新科技高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消費者寧願等多一會,新世代 ev 又出來了。而且,充電設施還沒有完善,都是令人卻步原因之一。 為什麼 ev 在歐洲沒有中國的銷量? 大家買車的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各種稅務優惠,打折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