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李玟離世的消息佔據各大媒體版面,在過去幾年校園自殺事件也頻傳,這些佔據了我的思緒。當我思考生命,我第一個想到的是生與死,以及其間從不停止呼吸、心跳與思考的幾十年光陰。
然而若往下思考,生命為什麼會值得珍惜,我們擁有時間,但要如何在時間流逝的同時感覺生命的意義?而更本質的說,人之所以為人究竟有什麼意義?
我曾經對「目標導向」深信不疑。過去我在一些「成功學」的講座學到這個詞,它就像是一個終極準則,使我非常嚮往,但其實當我嘗試實行,一直感覺力不從心。為什麼?
目標導向的觀念,具體來說就是起點到終點的最佳路徑,必須將目標明確化,才能規劃最有效率達成的方法。而後來我明白,當我的思緒只專注看目標,很容易陷入侷限中,沒辦法激盪出更靈活的想法,就像從A點到B點之間有一座高山,我在地圖上將兩點直線連過去,就開始專注思考「該如何越過山」這樣的難題,當下我可能會被眼前的挑戰性給迷惑,興沖沖與難關直球對決,開始規劃購置登山設備、存糧、查詢天氣等等的「工作項目」,卻忽略了「繞路也可能去到我想到達的地方」的可能性。並且,專注於目標之時,也讓我忽略了過程,好似除了對目標有用處、有幫助的事物才值得付出心力時間,因此錯過了很多發展出不同火花的有趣體驗/經歷。
因此,我想要引用一位KOL 西打藍 的話,「比起目標,『目的』才是根本,丟開你的目標吧,看向那些讓你兩眼發亮的事,那才更重要。」
有什麼事,是做了就會感覺「此生無憾」的嗎?辦一場世紀婚禮、與崇拜的偶像握握手,或者到現場看一場棒球賽?人很容易把這些高峰體驗當成追求的目標,但是親愛的自己,如果你體驗過那當下的幸福感,如何能不貪婪的想要更多呢? 一位我非常敬愛的老師曾說,如果有一天,你希望未來也可以繼續像現在一樣幸福快樂,那麼,那一刻就是你最幸福的時候了。我一直記得這句話,幸福到極點的時候,其實我們渴望的是重覆。然而我們不可能每天都在派對,或者就算每天都開派對,也沒辦法再經歷同樣的幸福。
我想說的是,這些「此生無憾」的高峰體驗是因為有前面的期待累積、堆疊,才顯得如此重要,因此,去思考如何在平凡的日常裡,每天都朝自己喜歡的方向靠近一點點,這個過程的你就是最幸福的了,而最終,複利效應會帶你到最想到達的地方。
你有看過網路上旅遊部落客整理的「人生必做的十件事」之類的清單嗎?無論是跳傘、去迪士尼、上馬丘比丘,在夏威夷海灘游泳,到極圈裡看極光。或別那麼浮誇,只看傳統的「圓滿人生」腳本就好:上好大學、高薪工作、買車、買房,成家、生子,退休、養老。這些「人生必做清單」像有階段性的進度條,它讓我們變成像在追趕,如果沒做到某件事,就是一種缺憾。
然而如果我們將目光聚焦於過程,那無論是再小的事,例如把家中儲藏室清出來,變成自己的工作空間,這樣的一件小事,也可以成為人生的一個累積,是增添在日記本的一個新故事。就像黃麗群說的,讓你真心想做的事變成「想像、嘗試與各種加法的新體驗」。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英雄旅程」的概念:
你在平凡的世界裡,受到某樣事物的召喚,決心採取行動,啟程踏上冒險旅途,而在過程中,你遭遇種種困難與試煉,也結交夥伴,挺過難關。最後你會到一開始離開的地方,一切或許都還一樣,但你已經是不一樣的你。
我們不用把自己的人生硬是過得跟英雄旅程一樣起起伏伏,或是追求史詩般的精采生活,這只是我們看待自己人生故事與經驗的一個方式,其實即使是生命中的一個小事件,無論是換工作、與認識多年的朋友成為伴侶、或是北漂到異地生活,都可以是自己的一段英雄旅程,如果我們可以在「回歸」時感知自己的改變,也會更清楚知道自己的成長。
最後,人生整體之所以能感到有意義,或是每一天醒覺,能驅動自己起身去做些什麼,這些的關鍵,都不是在於有多麼高大上的目標,而是努力往目標前進的自己,也就是自我的「價值感」。生命找到了定位,在這個龐大的世界中便不至於感覺渺小。
接下來後續的文章,我會和你們一起讀一本書,看一部電影,然後一起思考關於自我的價值,能怎麼樣往內在發掘。
試著將下列「目標」(單純以數據作為衡量標準)改成「目的」(此舉產生的影響及真正價值)。 例如:在六個月內減重3公斤 → 改善飲食、提高運動頻率,使身體的肌肉量更多、體脂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