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以作者自身的經驗出發,介紹自己一步步探索、達成夢想工作的過程,分成思考、行動、選擇三大主軸,環環相扣,因為任何卓越的成果都來自非凡的思考、平凡的行動、不甘於平凡的選擇,而本書就是在介紹具體如何兼顧這三個要素。
① 意義: 我們常說人要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但有沒有可能意義不是找來的,而是不斷嘗試、試錯而來的?
這也讓我想到,人如果沒有去廣泛嘗試各種事物的話,其實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興趣是什麼,一隻猴子沒爬過樹,一輩子在水裡上傻傻的跟在魚後面游,也只會覺得自己很沒用而已。
另外,在這個時代下,資訊爆炸,網路上你想要的各種知識琳瑯滿目,也就是學習的成本變得很低,想看影片就有影片、想要討論就有論壇、想要文字就有文章,所以雖然這個時代問題也是蠻多的,但至少,低成本的學習是這個時代的紅利,要懂得把握。
而在「拆掉思維裡的牆」有用談戀愛的方式講解理想的工作是如何出現的:你要一見鍾情很多人、兩情相悅幾個人、最後白頭偕老一個人。
② 幸運
作者認為我們應該要珍惜我們的幸運,不要把太多事情都當作理所當然的,與此同時,有很多人有聰明才智,就是時運不濟,所以混得很糟,而我們自身很幸運能夠有現在的成就,不妨再往下深入思考:我們想成為怎樣的人?
🌰例子:
我讀到這邊時,讓我想到我之前學算命的插曲: 老師:實際上在算命的時候,算壞的會比算好的還要準。 我:為什麼啊?如果是理論不對,你們不會修正喔?
老師:不是這樣子,而是如果發生好的事情,大家很容易就覺得這本來就應該發生,比方說規劃出遊,你看到晴天會覺得理所當然,但如果是下雨天,你就會覺得很倒楣。其他事情也是一樣,你不會特別覺得自己是好運的。
拿職場的事情來講的話,如果你那天工作運很好,可能是你的上司或同事幫你擔掉了一些痛苦,但是你渾然不覺,覺得今天就平平淡淡的而已呀。如果你那天工作運很糟,那你就真的糟。
如果你在會議上被主管針對,而同事幫你緩頰,幫你說話,有多少人在事後回想這件事的時候,會記得同事得好,大部分都是覺得主管很機車,而那個同事只是有一說一,陳述事實而已。
所以才說壞的會比好的準,這是人性。
仔細想想, 十年前的自己也難以預知現在的情形,所以這說明未來是充滿變化與可塑性的,那十年後,你又希望自己在哪裡呢?
十年後,你一天的生活會怎樣呢?你的職業是什麼?什麼事情還會讓你保有熱情與感動?
寫完之後,想像一個比較近的未來:如果兩年後的今天,有媒體想讓你當封面人物,你覺得會是哪一家媒體呢?你的角色是什麼?會跟你做了哪些問答?
讀到這邊讓我想到,越有成就的人,能夠控制的時間尺度就會越大:大企業家可以構想百年等級的企業、大執行長可以規劃下個10年、職涯諮詢通常是規劃下個5-10年、而無法控制自己的人就是連下一分鐘都控制不住,被慾望與資訊牽著跑。
① 晨間習慣
很多人在規劃自己或副業的時候,會把時間安排在下班之後,但是作者認為有時光上班就被精神摧殘的很嚴重了,要再去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可能效果也不好,效果不好又讓自己更沒信心,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啊。
所以作者認為應該要挑剛起床的時候,去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其實也就是妥善利用剛起床之後精神最好的那段時間,優先把那段珍貴的時間保留給自己,如果你是剛起床就滑手機、看訊息、滑社群軟體的話,其實就浪費了,因為你事後回想看看,你真的滑到了什麼特別的東西嗎,可能也沒有,就只是習慣性的滑而已。
所以與其這樣子,不如做些真正對自己有幫助的事情:可能是起床運動、瑜伽、冥想、看個書、上個課程、或者做一下子彈筆記。
② 子彈筆記
作者很推崇子彈筆記,覺得子彈筆記改變了自己很多,而子彈筆記不一定要很會畫畫,但是必須要有這些核心功能:追蹤過去、釐清現在、設計未來。
作者在書中有詳細介紹,我之前有寫過子彈筆記心得,所以這邊提一下作者在日誌部分別出心裁的設計:每日寫下一個自我肯定、三個重點任務、三個感恩、一個檢討。
每天持續微小進步、微小累積、邁向巨大成功
首先你要釐清自己想要學得這個東西的價值是什麼,而你學習這個東西的動機又是什麼,盡量能找到能夠利人且能利己的動機,這樣才能長久。
接著你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後每天的份量不要太重,重點是能持續就好。
接著不斷跟各領域專家學習,模仿他們的方法,也聽取外界有用的回饋,然後讓自己不斷迭代,不斷完善。
最後能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最好能夠教導別人,不只能發揮是有影響力,而且在整理輸出的這段過程中,自己的能力也會得到顯著的成長。
首先,要知道人無完人,不要給自己太高的要求,先求有再求好。
比方說我這篇讀書心得就是用語音辨識產生出來的,因為我如果是鍵盤打字的話,會想東想西,過很久才會開始打第一行,但是如果是語音辨識的話,我想到什麼就打什麼,之後再慢慢校稿就好了,校稿比想稿簡單很多,所以這也算是一種另類的克服完美主義的方法。
而作者對於克服完美主義還有另外一種看法:你的作品首先要具有實用性,有了實用性就給過了,至於那些裝飾性的東西都是加分而已,可以有,但是沒有的話其實也沒差。
就像錄製Podcast,可以有精美的轉場音樂、或者各種特效音,但作者先關心實用性,自己的人聲都有清楚、吃螺絲的地方都有剪掉、表達流暢,這樣就好了,這樣就有80分了,至於其他特效啊,都只是其次而已。
我覺得這個就像二八法則一樣,你可以用有效率的方式處理完前面80分,但剩下20分的CP值就不高,屬於錦上添花的類型,也不是說不好,但那個就裝飾而已。而在精力有限的狀況下,當然是先弄好前面80分就好,有心力再把它雕琢到完美。
在一開始有提到,要打造夢幻的工作必須要有思考、行動、選擇,三者缺一不可。能夠想清楚自己的人生要如何定義,並且能夠以終為始的倒推回來現在應該要做什麼。接著保持動力,找到自己對工作的自主性以及勝任感。最後有所選擇,能夠知道有哪些事情是要做的,而那些事情是應該要拒絕的。希望大家也可以透過這本書一步步的離自己的夢想工作越來越近。
本書有14個step,我這篇只介紹五個,剩下大家可以去買書來看,這邊不多做破梗,也都很實用。
像是商業模式的規劃與九個要素。(step4) PDCA的介紹與應用(step9-11) 踏出舒適圈的前置問題(step13) 做出抉擇的思考方式(step14)
這本書以作者自身經驗為基礎,詳細介紹了他如何逐步探索並實現夢想工作的過程,分成思考、行動、選擇三大主軸,這三者相互關聯,因為任何卓越的成果都來自卓越的思考、平凡的行動、不滿足平凡的選擇。這本書的核心在於如何同時兼顧這三個要素,以實現自己的夢想工作。
首先,書中談到要思考如何定義自己的人生:
其次,也講到如何保持動力,包括建立早晨習慣和使用子彈筆記來追蹤過去、釐清現在和設計未來。這有助於持續取得微小的進步,最終實現巨大的成功。
最後,作者討論如何克服完美主義,強調先求有再求好。這個觀點有助於避免沉溺於完美主義,而是專注於做事情,讓事情在實踐中逐漸完善。
這本書以作者實際經驗為基礎,提供了追求夢想工作的想法。作者鼓勵大家思考、行動和選擇,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職業。這本書也提供了一系列實際的方法和建議,有助於在不同領域取得成功,同時提醒大家不要完美主義,專注於實用和進步。希望大家可以透過這本書的概念,逐步邁向自己夢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