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7/2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與我的第一把刀

“我終於有一把自己的刀了。”

 

這句話從我口中說出來可能會有點怪,

有誰家裡沒有菜刀?

為什麼要說終於?

刀不是大賣場都有賣?


重點是誰拿到刀之後還會興奮的合照?


但,我今天要介紹的「刀」,也就是我的夥伴,

不只是一把刀。

我的夥伴與我相見的第一天

首先簡單談談臺灣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刀」,

刀對於臺灣原住民族來說不只是廚具或武器。

刀可以是採集自然資源的重要工具,

刀可以是社會地位的象徵,

刀可以是長者對青年的祝福與期許,

刀可以是心靈安定的寄託。

 

「刀」承載了好幾個世紀的傳統文化智慧與精神規範。

 

“叔叔,我可以有一把自己的刀嗎?”

等妳真正拿得起來之後,就可以了。”

 

這一段兒時與長輩的對話,

如今我仍歷歷在目。

 

記憶中,

大人腰間所繫著的刀、用來切烤肉的刀、上山採集所使用的刀,

幾乎每一把都被兒時的我所「覬覦」。

但那時的我自然對刀是一無所知,

只覺得大人用刀時那聚精會神的樣子很帥氣、

只知道使用時要注意安全罷了。


“我現在已經拿得起來了呀?”

還記得那時候,我對於長輩的回答非常不滿意,

長大後,我終於多少能理解「拿得起」的涵義了。

 

原來,我要拿起的,不只是一把刀。

國小畢業後,我前往市區就讀國中,

從那刻起我就離家越來越遠,

那些兒時對於鄒族母體文化的記憶、連結與好奇也愈加模糊,

原本就不在部落生長的我(我是在森林遊樂區內成長),

以很快的速度抽離了對於鄒族的身分認同,

最後

在偌大城市中迷失了自己。

 

我不會講母語,事實上我只上過一次母語課,只會講一點最基本的詞彙。

我不敢回部落,因為部落對我而言是很陌生的地方。

 

我不太懂鄒族傳統文化,這是很矛盾的一個困境,

當時,若我向他人釋出這個訊息,通常少不了訕笑或是責備,

我往往不知道要向誰學習、如何學習?

也或許是害怕,我不敢向他人求助。

 

我在國高中學習到好多專業知識,

唯獨沒有領悟到怎麼接近自己的文化底蘊。

 

“妳不是原住民嗎?怎麼什麼都不知道?”


面對質疑,

無論我自己再如何辯駁,都無法否認我離文化的根已經越來越遠的事實。

那種感覺彷彿有好幾隻螞蟻在心頭上叮咬,

有一段時間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資格稱自己為「鄒族人」。


 一直到大學二年級後,

我加入了原住民族文化交流社團,才一點一滴的慢慢鋪起尋根的路。

 三、四年過去了,

當我漸漸對回部落不再害怕、當我感受到對自己文化的熱愛、執著後,

我知道自己終於在慢慢向前走了,

身旁的質疑與訕笑好像也變的不再那麼可怕,

有時反而成了使我前進的力量。

我的夥伴與剛採摘完的月桃


“等妳真正拿得起來之後,就可以了。”

這句話原來是如此的深遠。


我要拿起的,不只是一把刀。

我要拿起並緊握在手中的,還有決心與智慧。

當我決定​尋根的那一刻起,就沒有回頭路了。


自從遠離文化母體的那一天起,尋根就不會一條輕鬆的路。

甚至在一些文化老師的教授經驗中,文化傳承的路並非事事如意,

許多傳統文化,與近代大環境下的律法制度、甚至是人們的需要

都有某些程度的衝突。


"有時候改變是為了傳承。"

多麼沉痛卻又真實的一句話,

但與我述說這一段話的長輩目光卻不哀傷,反而正閃閃發亮著,

這讓我想到我的叔叔,那大學畢業後就回到部落與長輩學習的叔叔。


叔叔深遠的目光彷彿黑夜中的星星點火,

那是每當他繫上腰刀時總會有的眼神。

我不會說它是刀,我會說他是我的夥伴。”

我永遠記得,叔叔帶我走進山林前對我說的那句話。


碩士一年級的十二月,

我參考了老照片中一位鄒族勇士所配的鄒刀﹙大肚魚型式刀﹚,

並請師傅幫我鍛造。

 

隔年

我終於擁有了一把屬於自己的刀,也就是我的夥伴,

往後將伴著我在尋根路上披荊斬棘、虛心學習的夥伴。

 

我想,

可能連曾經的我也無法相信這一切吧。

連拍畢業照也要帶上我的夥伴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