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聽隨想:動畫神曲Shangri-La (蒼穹之戰神OP1)

隨聽隨想:動畫神曲Shangri-La (蒼穹之戰神OP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個系列是對於一些歌的不是很認真的小想法,算是紀錄一些碎片吧。

晚上剛好看到MARiA在CrosSing翻唱這首歌。聽了之後總覺得副歌(Chorus)接後副歌(Post-Chorus)的部分少了一點點段落感,所以又去翻了原唱的錄音室與現場版本。總算讓我找到區別了。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不妨也先聽聽原唱的錄音室版本在副歌,尤其是後面的銜接段落有什麼不同的處理。


這邊也先放上自己採的旋律:

(Shangri-La 副歌選段。圖源:本文作者。)

(Shangri-La 副歌選段。圖源:本文作者。)

上圖中標顏色的是兩個錄音室作品分別用假音的音符。其中紫色是MARiA,藍色的是atsuko,橘色則是兩人都有(雖然MARiA 那個不完全是,不過音色的變換本來就是一個光譜,姑且把它們算在一起)。乍看就可以發現兩人的唱法大相逕庭。

首先副歌的部分。MARiA 是比較穩健的現場唱法,也就是把副歌每句起唱時的高音Do 跟Re 都用假音帶過。這樣可以避免一開頭衝破音的危險性,也可以避免過度用力傷喉嚨。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她藍色音符的部分反而是真音。atsuko 的唱法則比較像是為硬搖滾特別設計的。起唱以及高音的部分必然用真音頂上去,展現力量,而真假音轉換只用在中間五度的大跳上。她現場的唱法也跟錄音室的版本差不多,只是最後的高音Re 應該也是考慮現場的穩定度所以都改用假音唱。

由於這首歌有許多切分節奏(比如歌詞Shan-g-ri-La 的部分),原版的唱法每句歌詞的開頭高音都是強勁的真音,在小節開頭的話可以穩住節奏,在小節前一拍開始的句子則創造了歌曲的疾走感。後面大跳的真假音轉換則可以緩和每句的音量,而且假音都在正拍上,更做出一種能量反差的節奏。此外尾部接後副歌(Post-Chorus) 時高音Re 用真音來收尾,讓我們知道接下來要接另一段不一樣的旋律。這也是我提到的段落感的來源。更棒的是接下來橘色與藍色的假音讓兩個音群各自有了漸強的效果。一方面與前段唱法相互映襯(強到弱 v. 弱到強),另一方面因為重音都在每句的句尾,所以後副歌的第二、四句也有切分節奏的效果,可以維持副歌能量。綜上,atsuko 的假音安排不是純粹按照音高來處理的,而是將歌曲本身的旋律線、節奏特性考慮進去,進而在高音的部分分別安排真音跟假音。

再跟MARiA 的唱法比較。其因為每句都是由假音開頭,雖然樂句處理上也都有頭有尾(基本都是弱-強-弱),但除了進副歌的第一句外,整個能量就跟旋律的走向搭不太上。尤其是有五度大跳的那兩句,因為重音是安排在中間跳上去的兩個Do,就少了原唱提前起唱的疾走感與能量反差的節奏。後副歌的部分也都是每兩句做一個旋律線,少了原唱的切分節奏。整體聽起來比較柔軟、悠揚,甚至說節奏有一點呆版。

話雖如此,我還是很欽佩MARiA 的現場演出,特別是整場演唱會的聲音維持能力。這也和她上述的唱法息息相關。整體而言仍然是一個4/5分的翻唱。然而這首歌原版的設計實在太好了。相較之下讓我很希望她可以為這首歌浪一下。

avatar-img
LuteRevo的沙龍
12會員
47內容數
比較認真的樂評,篇幅會著重描寫音樂內容,主要是音樂,也會有歌詞、MV等,從而從中引出個人的感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LuteRev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文章轉自自己2022年在PTT電影版發的文,並稍微用這裡的排版改了一下。簡述電影心得的寫法。
本篇文章除了修正之前的一篇樂評內容之外,也趁此機會聊聊樂評、樂理的意義。
有感於今天看了Vogue Taiwan 為諸多音樂家做的採訪「人生歌單」系列。這邊試著也列了一些歌,純粹照著想到的順序排列,並簡單說明選曲理由。
透過兩個多小時的音樂劇其中的短短三小節來看作者如何透過四五個和弦、七八秒的時間就同時達到牽動觀眾情緒、奠定全劇基調、預示劇情這三個效果。本文將分析由已故美國傳奇劇作家Stephen Sondheim 的音樂劇Merrily We Roll Along 。
今年是第一次認真聽了一些金曲獎的入圍作品。許多作品的品質之高,已經到哪一個得獎都不意外的程度了。為了避免文章拖沓,本篇文章不詳細分析作品與歌手,也暫不介紹各種音樂名詞。只挑出一些比較驚豔的現場演出,順便聊聊一些歌手以及個人對金曲獎的感覺。
啟發於看金曲獎演出之後與朋友的對談,文章將分別從音樂、歌詞與MV的角度分析歌曲意涵:在人際關係中必然的疏離與隔閡中,關懷並探索人的本質的努力。
文章轉自自己2022年在PTT電影版發的文,並稍微用這裡的排版改了一下。簡述電影心得的寫法。
本篇文章除了修正之前的一篇樂評內容之外,也趁此機會聊聊樂評、樂理的意義。
有感於今天看了Vogue Taiwan 為諸多音樂家做的採訪「人生歌單」系列。這邊試著也列了一些歌,純粹照著想到的順序排列,並簡單說明選曲理由。
透過兩個多小時的音樂劇其中的短短三小節來看作者如何透過四五個和弦、七八秒的時間就同時達到牽動觀眾情緒、奠定全劇基調、預示劇情這三個效果。本文將分析由已故美國傳奇劇作家Stephen Sondheim 的音樂劇Merrily We Roll Along 。
今年是第一次認真聽了一些金曲獎的入圍作品。許多作品的品質之高,已經到哪一個得獎都不意外的程度了。為了避免文章拖沓,本篇文章不詳細分析作品與歌手,也暫不介紹各種音樂名詞。只挑出一些比較驚豔的現場演出,順便聊聊一些歌手以及個人對金曲獎的感覺。
啟發於看金曲獎演出之後與朋友的對談,文章將分別從音樂、歌詞與MV的角度分析歌曲意涵:在人際關係中必然的疏離與隔閡中,關懷並探索人的本質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