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我給《方格子》的作者支援單位寫信,詢問能否將《國際政治雜誌》出版專題的每月贊助費從現時的 NTD35 改為 NTD1。
讓我將這個理念稱為「一元政治」。
《方格子》的作者支援單位回郵說,因為現階段尚可供創作者設定的方案最低價格為 NTD30,因此《國際政治雜誌》出版專題頂多可從 NTD35 的每月贊助費下調至 NTD30。
《方格子》作者支援單位很友善,回郵中強調「我們會將您有 1 元持續訂閱方案的需求記錄下來,並提供給產品團隊,做為未來功能優化時的參考。」
首先感謝《方格子》團隊的回覆及對新意見的開放態度。
但我覺得有需要向「廣大」的讀者 (雖然《國際政治雜誌》的讀者數量寥寥無幾! 😔) 表述一下「一元政治」的理念。
內容有價的理念,非《方格子》獨有,其他線上出版平台 (online publishing platform) 如 Medium﹑Substack 等都在提倡內容有價的理念。但英語線上出版平台在全球擁有13.5億潛在讀者,漢語線上出版平台如《方格子》則僅有約5000萬潛在讀者,因為 ❙中國❙人不能自由訪問防火牆外的互聯網。這是《方格子》必須面對的現實。
另一個必須面對的現實是,不論漢語界還是英語界,一般讀者不大關心嚴肅性文字,譬如政治類﹔所以這類的讀者數總是比較少。但英語讀者群似乎比較成熟,對政治﹑科學及社會性議題都比較關心,所以按比例,很多英語政治寫作者 —— 現在集中談我們的政治議題 —— 都擁有不少願意付費的讀者﹔因此內容有價的理念在英語線上出版平臺上便得以實現。在漢語群體中,我們還沒有見到這方面的文化成熟度。
在《方格子》筆耕兩年多了,目睹《政治與評論》範疇下的文章的點擊數和喜歡點擊數總是一遍低迷。所以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文化問題: 漢語讀者的政治冷感,以及對公共領域的不重視和不參與。
我們現時需要提倡的是政治思考文化。缺乏成熟的政治思考文化,不可能有健康的民主社會。
當初將《國際政治雜誌》的月費設定為近乎《方格子》容許的最低價為的就是這個目的﹕提倡政治思考及參與文化。
閱讀也是一種參與。
願意思考也是一種參與。
但《國際政治雜誌》還是處於「慘淡經營」的狀態。或許其他的政治寫作者也有同感。
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因此便浮出了「一元政治」的理念。
這個理念實在來自 ❙日本❙ 的「一円本」。
❙日本❙「❙大正❙ 民主」時期 (1912-1926),《改造社》於1926年 (❙大正❙ 十五年)發行了一套《現代 ❙日本❙ 文學全集》,並將全集中每一冊定價為一日元,即所謂的「一円本」。這是 ❙大正❙ 文學倡盛的一個原由。
備註﹕❙大正❙ 5年(1917)年,一把剪刀的價格約為20-40錢,而一円有100錢。
短短15年,❙大正❙ 的文學界出了 ❙芥川龍之介❙ (1915﹕《羅生門》﹔1927﹕《河童》)﹑❙森鷗外❙ (1915﹕山椒大夫)﹑❙菊池寬❙ (於1923年創辦了《文藝春秋》)﹑❙谷崎潤一郎❙ (1925﹕《痴人之愛》﹔1933﹕《春琴抄》)﹑❙川端康成❙ (1926﹕《伊豆的舞孃》﹔1934﹕《雪國》) 等大小說家。
當然還有我最心愛的 ❙日本❙ 作家 ❙安部公房❙。雖然他的第一部作品《終點的道標》出版於1948年,但如沒有 ❙大正❙ 時代及《創造社》的「一円本」所造就的文學社會,❙安部公房❙ —— 以及大量的 ❙日本❙ 作家 —— 能否作為一個小說家生存下來亦是一個疑問。
❙大正❙ 文化鼎盛的主因固然是 ❙大正❙ 的民主化和開放 (向 ❙西洋❙ 傾斜)。❙ 大正❙文化得益於這種土壤,但另一方面,「一円本」及其他出版社的仿照行動則使文學普及化,於是反過來滋養了一群寫作者。
「一元政治」的標的就是要培養政治讀者。
有價內容必須 affordable。
為什麼要收一元月費而不索性將出版專題完全免費﹖那是因為讀者必須有所付出才會在某程度上珍惜。這微不足道的一元是讀者的參與。這是一個心理策略,最終目的還是要誘使讀者養成閱讀政治文章的習慣。
為什麼要培養政治讀者﹖如前述,按我這兩年的觀察,《方格子》讀者一般不大關心政治,對一些政治常識亦不大了解。正如西方政治學者的預見,民主不是有了一部憲法便千秋萬世,必須靠每一代人自己 (學習和) 爭取。此所以公民的政治意識主導了一個社的走向。
此為「一元政治」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