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阿茲海默症診斷新突破:阿茲海默症快速球檢驗法|失智症客觀認知功能性檢測|eeg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言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痴呆症。 僅在美國,每66秒就有一例新的阿茲海默症病例。目前全球患有失智症的人數已超過5500萬。預計到2030年這個數字將增加到7800萬,甚至於2050年失智症的預估人數將增加至1.39億 。相對於臺灣,「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台灣失智人口於民國120年將達46萬人且逐年遞增。故失智症儼然成為全球的重要公共議題。

失智症

失智症患者通常大多為65歲以上,而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則是一種較不常見的疾病,僅佔所有病例的不到10%。該疾病通常與遺傳有關,最常見於40多歲或50多歲的年齡層,但也有可能在30多歲的年輕人身上發現。雖然如此,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病程發展是非常快速的,而這些人通常是家庭的支柱,需要承擔家庭的經濟負擔。故早期發現和診斷失智症與阿滋海默症對治療和管理病情至關重要。

診斷

失智症的診斷是一個挑戰,主要是因為早期症狀可能與正常老化過程相似。然而,做進一步的檢查可以幫助確認是否罹患失智症。

現今診斷工具

阿茲海默症目前是結合主觀的認知衰退報告和客觀標準化的神經學評估來診斷的。根據研究,病程中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相對較晚,而阿茲海默症神經病理病變估計在診斷前已存在長達20年之久。

客觀標準化的神經學評估

阿茲海默症的診斷通常是以澱粉樣蛋白病變和tau聚集作為標準。PET可以用來檢測這些病變,但是這種檢測方法有成本高、可用性有限等缺點。最近,一些學者對這種方法的有效性也提出了質疑:因為經研究發現,即使沒有明顯的認知衰退,澱粉樣蛋白病變和tau聚集的病理學變化也可能出現,因此,需要尋找更準確的診斷方法,以提高診斷的敏感性和理解疾病的發病機制。故現今結構生物標誌物只能與早期功能檢測相結合使用,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主觀的認知衰退報告

現在的診斷方式主要是透過認知功能檢查和神經影像學檢查。醫生會對患者進行認知功能測試,使用臨床失智評分表來評估病情的嚴重程度。然而,現有的認知功能檢查可能存在教育和文化偏見,也可能引起評估焦慮,這會導致早期診斷的不準確。此外,由於需要口頭和書面溝通能力,這種檢查在文盲和有語言障礙(例如唐氏症)的人群中無效。隨著失智症的發展,測試期間的任務理解能力也變得越來越差,使得認知功能檢查評估越來越無效,進而影響干預措施的有效性。

早期診斷失智症的重要性

目前失智症仍然沒有治療方法,現有療法僅能暫時緩解部分症狀。一旦失智症開始發展,可能需要長達20年才能確診,大腦的損傷已無法修復,再加上目前的一些測試準確性有待改進,這些狀況將會造成患者與家人的巨大壓力。因此,早期診斷失智症是非常重要的。早期診斷將有助於更早、更準確地識別阿茲海默病患者,以提高生活方式干預與治療的有效性,進而幫助藥物的研發。現階段的干預措施均被證明可以降低高危險人群認知衰退的發生率和比率。此外,早期檢測還有助於患者和家人,讓他們有寶貴的時間來執行降低認知衰退的風險因素,以減少疾病的影響程度,並制定未來的護理計劃,以及尋求最高品質的緩和性治療。

新型早期診斷方式

近年來,阿茲海默症早期檢測方式有了新進展,這個進展改變了診斷阿茲海默症和其他形式痴呆症的遊戲規則。

腦部活動

腦電圖是一種檢測腦部電活動的方法,可幫助醫生診斷多種神經系統疾病和狀況,例如癲癇、睡眠疾病、中風和腦瘤。一些失智症患者,其腦電圖會顯示出特定的異常電活動模式,所以經由腦電圖測試可以顯示當受試者辨識影像時的不同腦電波變化。

阿茲海默症“快球”測試

今年阿茲海默症協會的國際會議上,相關學者發表了一項新的測試方法,名為「阿茲海默症快速球測試」。這個測試方法也獲得了英國國家衛生與護理研究所的資助和認可,其目的為希望此測試方法早日可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檢測有所貢獻。

測試原理

“快速球”是一個被動且非入侵性的測試,用來測量一個人在觀看一系列閃爍的影像時的腦電波變化,進而進行分析結果。研究發現,“快速球”測試在偵測一個人記憶影像時腦電波的細微變化方面非常靈敏。隨著罹患痴呆症和阿茲海默症病情的進展,這種反應會發生變化。

加速早期診斷速度

研究表明,“快速球”測試能比現有測試方法早5年發現記憶力喪失跡象。因此,這可有助於更早地診斷出阿茲海默症和其他形式的痴呆症。現有的測試方法中發現,當認知功能發生障礙且澱粉樣蛋白病變和tau聚集發生時,神經細胞已受損並死亡,無法再恢復。此外,主觀的認知報告準確性容易受到許多干擾因素的影響,而這些種種因素導致早期診斷速度緩慢,錯過了黃金治療時期。根據統計,現有的檢測方式只能在腦內病變長達20年後才能準確地確診失智症或阿茲海默症,所以“快速球”測試法將使患者不需要等待很長時間來檢測診斷,才能進行治療,故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的治療效果。

客觀衡量認知功能

腦電圖可以客觀、直接地測量認知功能期間的神經活動,不需要患者主動反應與理解測試內容。因此,在識別影像時,腦電圖測試會測量腦電波,而不是針對患者的記憶與理解力進行測試。這與現今的認知功能檢測不同,因當前的診斷通常依靠一系列主觀問題來測試一個人的記憶力,我們知道,記憶力是有限的,並可能受到一個人的教育、語言技能或緊張等因素所影響。而相對於“快速球”測試,則不需要病人理解測試內容,即可排除教育、語言和緊張等干擾因素,進而呈現更客觀的結果且適合文盲和有語言障礙的人進行檢測。

結論

阿茲海默症是全球最常見的痴呆症之一,目前全球患有失智症的人數已超過5500萬。然而,失智症的早期診斷仍然是一個艱難的挑戰。因為其早期症狀可能與正常老化過程相似,並且以現有的認知功能檢查可能存在教育和文化偏見,也可能引起評估焦慮,這會導致早期診斷的不準確。因此,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更准確的診斷方法,以提高診斷的敏感性和理解疾病的發病機制。阿茲海默症“快球”測試是一種被動且非入侵性的測試,可以比現有測試方法早5年發現記憶力喪失跡象。這可助於更早地診斷阿茲海默症和其他形式的痴呆症,並提高生活方式干預與治療的有效性,進而幫助藥物的研發。早期診斷失智症是非常重要的,因其有助於提高治療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質量,並為患者和家人提供更多時間來解決可改變的認知衰退風險因素,制定未來的護理計劃,以及尋求最高品質的緩和性治療。

avatar-img
8會員
43內容數
✨ 歡迎來到「知識禪修天」 ✨ 在這裡,你將獲得最新的醫學常識,與心靈成長的智慧。 我們不僅關注你的身體健康,還陪伴你追求內心的平靜與平衡。 無論你是想掌握前沿醫學知識,還是尋找心靈的片刻寧靜,這裡都是你的歸宿。 🌟 訂閱我們,一起踏上健康與智慧的成長之旅吧!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知識禪修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前言 腦中風是一種急症,成因為大腦血液供應出現出血或堵塞症狀而使大腦氧氣供應不足引起的。根據統計,中風是美國第五大死因,每年約有80萬人罹患中風,並且其風險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在台灣,腦血管疾病是前十大死因的第三位,平均每47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60-79歲是中風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層。腦中風若
前言 睡眠剝奪是全球性的問題,是指一個人沒有得到足夠的睡眠或睡眠的品質不夠好,此問題導因於健康問題、生活壓力、工作壓力、環境因素或個人的生活習慣等原因。短期的睡眠剝奪可能會導致疲勞、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情緒波動、反應時間減慢等問題。而長期的睡眠剝奪可能會導致健康問題,包括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統
頸因性頭痛是一種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疾病,這種頭痛的主要原因是頸椎結構、肌肉、骨骼或神經產生問題,進而發生頭痛症狀,目前大約20%的頭痛病患就是因為頸因性頭痛而就醫。在台灣,頸因性頭痛人口比例約為0.4%至2.5%,20歲到60歲的人都可能經歷過,平均發病年齡約為40歲左右,近年來年輕患者也越來越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美國有6百萬人受到失智症的影響。全球有超過5千5百萬人罹患失智症。預計到2050年,失智症人口將增加到1億5千2百萬人。相對於臺灣,經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台灣失智人口於民國120年將達46萬人且逐年遞增。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年輕人也會越來越容易罹患失智症。 失智症,俗稱癡呆症,是
目前帕金森氏症診斷確認流程是經由醫生記錄病史並進行神經學檢查,同時服用帕金森氏症藥物後,症狀有所改善,才可正式診斷為罹患帕金森氏症。 也因為在症狀開始後通常需多年進行診斷,極易造成患者與家屬等待時的心理負擔,甚至有可能錯過黃金治療時期,因此早期發現與治療是非常重要的。為此,全世界的研究人員無不致力正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相對常見的心理健康狀況。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害怕被他人負面評判,因而產生尷尬、抑鬱的感覺,進而產生避免社交情況的強烈欲望。在陌生的情況下經歷社交恐懼是正常的,但當這些恐懼持續存在,造成重大痛苦,並限制你的生活時,就會造成心理負擔。社交恐懼症通常出現在非常害羞的人身上,其會影響工作、學校
前言 腦中風是一種急症,成因為大腦血液供應出現出血或堵塞症狀而使大腦氧氣供應不足引起的。根據統計,中風是美國第五大死因,每年約有80萬人罹患中風,並且其風險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在台灣,腦血管疾病是前十大死因的第三位,平均每47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60-79歲是中風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層。腦中風若
前言 睡眠剝奪是全球性的問題,是指一個人沒有得到足夠的睡眠或睡眠的品質不夠好,此問題導因於健康問題、生活壓力、工作壓力、環境因素或個人的生活習慣等原因。短期的睡眠剝奪可能會導致疲勞、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情緒波動、反應時間減慢等問題。而長期的睡眠剝奪可能會導致健康問題,包括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統
頸因性頭痛是一種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疾病,這種頭痛的主要原因是頸椎結構、肌肉、骨骼或神經產生問題,進而發生頭痛症狀,目前大約20%的頭痛病患就是因為頸因性頭痛而就醫。在台灣,頸因性頭痛人口比例約為0.4%至2.5%,20歲到60歲的人都可能經歷過,平均發病年齡約為40歲左右,近年來年輕患者也越來越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美國有6百萬人受到失智症的影響。全球有超過5千5百萬人罹患失智症。預計到2050年,失智症人口將增加到1億5千2百萬人。相對於臺灣,經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台灣失智人口於民國120年將達46萬人且逐年遞增。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年輕人也會越來越容易罹患失智症。 失智症,俗稱癡呆症,是
目前帕金森氏症診斷確認流程是經由醫生記錄病史並進行神經學檢查,同時服用帕金森氏症藥物後,症狀有所改善,才可正式診斷為罹患帕金森氏症。 也因為在症狀開始後通常需多年進行診斷,極易造成患者與家屬等待時的心理負擔,甚至有可能錯過黃金治療時期,因此早期發現與治療是非常重要的。為此,全世界的研究人員無不致力正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相對常見的心理健康狀況。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害怕被他人負面評判,因而產生尷尬、抑鬱的感覺,進而產生避免社交情況的強烈欲望。在陌生的情況下經歷社交恐懼是正常的,但當這些恐懼持續存在,造成重大痛苦,並限制你的生活時,就會造成心理負擔。社交恐懼症通常出現在非常害羞的人身上,其會影響工作、學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118年科學上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見的失智疾病,影響全世界超過5000萬人。今天我們就藉由簡易的漫畫,簡述這段AD科學發展史。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瞭如何避免失智症及管理認知衰退的方法,特別適合50歲左右的讀者。內容包含了對認知衰退症狀的釐清,以及十個重要的管理認知衰退的要點。作者透過故事分析個案問題,以及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思考邏輯。如果你擔心自己的認知問題,不妨先做好自我鍛鍊和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再積極面對問題。
Thumbnail
阿茲海默症是臺灣最常見的失智症之一,本文介紹了通過日常生活養成健康習慣,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的方法。建議通過增加大腦保護因子、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以及注意失智症可能的警訊,來提高預防失智症的效果。
Thumbnail
#預防" 老人痴呆症 " 的最佳方法 #無解病症,散戶勘破驚天騙局 #老年癡呆竟然也會傳染?#阿爾茲海默真的無法治癒嗎? ( 14 : 45是重點! ) #要持續和社會接觸 , 不能當孤獨老人!! 針對阿茲海默症(也稱為老年痴呆症),目前雖然沒有完全治癒的方法, 但有一些治療、預防和減緩病程
失智症患者大腦中用來辨識新資訊的「高度演化」區域是否有受損的情況?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Thumbnail
失智症需要積極的治療。 很多人以為失智症只是年紀大了所出現的正常老化現象。其實失智症並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不正常的快速退化。雖然沒有任何治療可以終止或逆轉失智症的逐漸惡化,不過藥物對部份病人可以延緩病情惡化,以增進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負擔。
Thumbnail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逆、進行性的腦部疾病,該文章介紹了預防失智症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包括優化免疫系統、避免慢性炎症、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頭部外傷、以及飲食和運動對大腦健康的積極作用。
Thumbnail
分享這本書我最喜歡的一部份,就是重新認識阿茲海默症,大腦退化&照顧&安樂死,每個人都有可能面臨的問題。也許當我們去了解這個症狀是如何發生和進行,心理上的負擔和惶恐就能因此減輕許多! 作者: 迪克.斯瓦伯
2025 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ADI)預計到 2030 年,全球會有 7800 萬人患上腦退化症(Dementia)。由於失智症無法靠藥物治癒, 因次科學家相當鼓勵高齡長輩以手部運動的方式來保持腦部健康。日前澳洲的阿茲海默症協會,就推動一項[編織大腦]的計畫,來鼓勵高齡長輩動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118年科學上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見的失智疾病,影響全世界超過5000萬人。今天我們就藉由簡易的漫畫,簡述這段AD科學發展史。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瞭如何避免失智症及管理認知衰退的方法,特別適合50歲左右的讀者。內容包含了對認知衰退症狀的釐清,以及十個重要的管理認知衰退的要點。作者透過故事分析個案問題,以及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思考邏輯。如果你擔心自己的認知問題,不妨先做好自我鍛鍊和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再積極面對問題。
Thumbnail
阿茲海默症是臺灣最常見的失智症之一,本文介紹了通過日常生活養成健康習慣,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的方法。建議通過增加大腦保護因子、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以及注意失智症可能的警訊,來提高預防失智症的效果。
Thumbnail
#預防" 老人痴呆症 " 的最佳方法 #無解病症,散戶勘破驚天騙局 #老年癡呆竟然也會傳染?#阿爾茲海默真的無法治癒嗎? ( 14 : 45是重點! ) #要持續和社會接觸 , 不能當孤獨老人!! 針對阿茲海默症(也稱為老年痴呆症),目前雖然沒有完全治癒的方法, 但有一些治療、預防和減緩病程
失智症患者大腦中用來辨識新資訊的「高度演化」區域是否有受損的情況?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Thumbnail
失智症需要積極的治療。 很多人以為失智症只是年紀大了所出現的正常老化現象。其實失智症並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不正常的快速退化。雖然沒有任何治療可以終止或逆轉失智症的逐漸惡化,不過藥物對部份病人可以延緩病情惡化,以增進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負擔。
Thumbnail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逆、進行性的腦部疾病,該文章介紹了預防失智症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包括優化免疫系統、避免慢性炎症、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頭部外傷、以及飲食和運動對大腦健康的積極作用。
Thumbnail
分享這本書我最喜歡的一部份,就是重新認識阿茲海默症,大腦退化&照顧&安樂死,每個人都有可能面臨的問題。也許當我們去了解這個症狀是如何發生和進行,心理上的負擔和惶恐就能因此減輕許多! 作者: 迪克.斯瓦伯
2025 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ADI)預計到 2030 年,全球會有 7800 萬人患上腦退化症(Dementia)。由於失智症無法靠藥物治癒, 因次科學家相當鼓勵高齡長輩以手部運動的方式來保持腦部健康。日前澳洲的阿茲海默症協會,就推動一項[編織大腦]的計畫,來鼓勵高齡長輩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