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不少人除了投資移民到台灣,也是有到台灣工作的部分,特別是有些用字或習慣比較不一樣,所以這邊也分享一下個人在台灣職場感受與香港的差異:)Arlington Research on Unsplash台灣與香港的職場也是有一些差異履歷準備首先是履歷表的部分,香港求職大部分只要有一份履歷表(CV)及Cover Letter便足夠,而且多數會準備中文及英文兩個版本,若是職缺有需要,會再準備一份portfolio(作品集)。但台灣求職大部分則需要履歷表、自傳及Cover Letter三項,並且以中文為主﹙找外商工作則準備英文版),一樣也是職缺有需求則再準備相關作品集。(了解更多:文化有感|台灣求職初攻略。上)面試在香港,有公司通知可以去面試時,多數會說「要見工」、「要interview」、「in得如何」等,但在台灣主要會說「去面試」、「有面試」等。另外,台灣剛畢業找工作的學生會稱「社會新鮮人」或「新鮮人」,而香港則稱為「fresh grad」(剛畢業)。薪水落差薪水這一項,相信也是最常聽到台灣與香港的落差,這點從最但工資便可以看出一些。以2022年的最低工資為例,月薪為新台幣26,400元、時薪為新台幣176元;香港的最低工資在2023年5月公布為每小時港幣40元,單看時薪也許差沒有很多,但若以月薪來算,則較低一點,因香港大部分年輕人月薪大概1萬港元左右起跳,而台灣比較常見是32k~35k新台幣(理組起始薪水會更高)。所以有想要到台灣工作的話,除非擁有相關專業、經驗或證照等,不然真的要接受兩地薪水的落差。叫中文名為主我在香港曾全職或兼職過幾份工作,當時普遍同事間都是以英文名來稱呼對方,甚少會喊中文的名字。真要說也是在學校工作時,要喊其他老師時才會用中文名字,但老師喊我們(助教或文職)都是叫英文名居多。反倒是台灣,雖然有不少人也會取英文名字,但職場上都是喊中文名居多,只有外籍上司才會喊英文名,或是工作團隊都偏年輕人及偏愛喊英文名,不然幾乎都是叫中文名為主。這部分也可能因為文化與語言的差異,在香港要是只喊名(沒有姓),很常會覺得有點肉麻或做作,但台灣這樣叫倒是不會覺得有什麼,也可能是聽習慣到麻木的關係吧?稱謂雖然香港有些公司也會對上司稱xx姐的習慣,但個人感覺台灣在這方面較明顯,特別是要接觸的同事或別單位窗口的年齡明顯較資深,通常也會要求喊對方「xx姊」、「xx哥」,不過也是有的資深同事會要求不用加哥或姊(通常會是年紀跟自己差很多),這部分則剛進新單位時要跟同事打聽或觀察一下所在的職場的生態呢。便當加熱香港蠻多人習慣帶飯盒(便當)到公司午餐以節省外食開支,不過在加熱的部分,普遍公司只提供微波爐,小部分才會提供電鍋加熱(我也是聽別人遇過而已)。反倒是台灣大部分公司都會有至少1台微波爐及1個電鍋可以給員工加熱便當,規模較大的公司還會有電熱蒸飯箱,一次可以放很多便當進去,初次看到時真的覺得很酷!(不過我在台灣都是外食族,所以到現在也沒用過蒸飯箱)題外話,不知道是我剛好待的職場都比較活力還是巧合,有幾次職場同事都會在公司煮火鍋、做電鍋蛋糕、做聖誕餐、氣炸鍋炸物等,也是蠻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