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新時代來臨前的踟躕:解嚴前後的台灣建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是一篇關於忠泰美術館主辦「《1963─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覽前導活動── 「解嚴世代」臺灣建築系列演講」第二場的心得。先來轉載一下活動頁面(連結)的介紹:

1987年7月15日結束長達38年的戒嚴,「解嚴」正式從制度面引領臺灣至更多元奔放的社會,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逐步解放,也形成各式各樣的衝撞與反叛。八零年代的後現代臺灣建築,在各地發展出哪些在地獨有的建築形式?東方建築/中國建築的討論何時開始轉變為臺灣建築?此時的臺灣建築又解了什麼嚴,進而演進成現在的樣貌?
時間:2023年8月6日(日)14:00~17:30
地點:忠泰講廳(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7F)
主持:龔書章/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講者:王增榮/比格達工作室主持人
   詹偉雄/文化評論人
與談:李玉玲/高雄市立美術館前館長
   黃聲遠/田中央工作群建築師

(沒有帶筆電所以完全沒辦法針對每一段做摘要,以下都是我自己的心得,不代表講者講了什麼或沒講什麼)

「解嚴世代」臺灣建築系列演講第二場,一個沒有記錄講者講什麼的自我感想。

1. 今天的關鍵字是discontinuity,不連續性。解嚴世代的作品似乎與前一個世代沒有接續性,彷彿橫空出世。我們在台北車站競圖還看的到「現代中國辯證」的影子,但後來世代的作品似乎就沒有這種掙扎。至少對我來說,簡學義跟姚仁喜(他們似乎比解嚴世代老十歲就是),就比較沒有陷在過去的那個時代裡面了。

2. 解嚴世代的前一個世代,例如漢寶德與李祖原等等,對於戰後中華文化復興式還有現代主義式建築提出了不同的回應。漢寶德在臺灣設計了相當多路易斯康風格的空間規劃,例如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洛韶青年活動中心,但卻沒有獲得太大的迴響,反而是閩式風格的墾丁青年活動中心大受好評。失望的漢寶德感嘆這並不是他原先想做的東西,而是別人告訴他應該做的。但在後續的彰化文化中心以及中研院民族所兩件作品當中,他還是很努力地在外觀紋理上加入在地的元素。

相較之下,李祖原對於他作品的說明,相當仰賴中國傳統文化、哲學以及後現代論述,但他的作品似乎並沒有徹底體現他所醉心的理論。對我來說,我永遠看不懂中台禪寺的量體跟結構所體現的哲學意涵,某些中國元素沒那麼張狂的作品反而更得我心,例如台北101跟宏國大樓(雖然可能還是有人覺得醜,但看過盤古大觀之後,我其他作品都稱不上醜了)。

3. 這場講座另外一個引人注目之處,是提出了象集團在台的作品對於建築界後進的影響。象集團在台設計了冬山河親水公園還有宜蘭縣政中心(宜蘭院檢沒有採用同個風格實在相當可惜),對於地方風土更為注重,但在踏查之後並不會在設計當中拘泥於傳統形式,所以雖然你可能會看到一些傳統元素,但那是舒適的,沒有台北故宮或是大安國宅屋頂那種違和感。當然,畢竟象集團是由日本的建築師所組成,因此他們對於在地的觀察以及提出的回應多少還是會有失焦的地方,

不過他們設計的名護市役所超讚的,希望可以不要那麼快拆掉(據說現在結構出了一點問題)。

4. 解嚴在臺灣是個重要的轉折,這個世代往往也被認為是一大破大立的世代。他們沒有被上一個世代束縛,解嚴對社會帶來的巨大解放又讓他們跟後來得世代比起來更有方向性與開創性。我的確感受到過去三十年來的建築作品跟過去比起來有了更多的開創性,臺灣建築的自我面貌也更加清晰,那種從西方傳統或是中國傳統移植過來所產生的辯證已經過去。吸收這些歷史背景,認真看待風土與社群,深思之後以建築設計提出回應,產生了更多精采的作品。

跟解嚴世代比起來,後來的世代似乎沒那麼輝煌的大敘事,但每個時代都有它的挑戰。我不太相信我們就會在後現代的敘事當中無目的的飄浮,我們所遇到的戰爭威脅比以往更加劇烈。解嚴世代的迸發的確給我們許多學習的養分。解嚴之後我們重新建構了自我,遠離了中國現代化論爭,自我的面貌也更加清晰。

但走過坎坷之後,如何起造我們的國家也是個同樣艱鉅的挑戰。

avatar-img
12會員
31內容數
喜歡看建築、研究都市計畫,一份業餘人士的筆記集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亞明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解嚴世代」的建築師在投入業界之前,是在怎樣的臺灣社會下成長,在大學又是受到哪樣的建築教育。這對一個建築界門外漢而言,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好的入門理解。附圖是王大閎建築師設計的國父紀念館,他是一個被業主摧殘但仍秉持專業的偉大建築師(來源:國父紀念館維基條目)。
在許多後衝突時期的國家,創造和平跟創造憲法是一個相接續的進程。衝突方簽訂和平協定,並且對於後續憲政安排做出約定。但實際制憲的行為者跟和平協定不一定相同,各方對於協定的觀點也不同,這也使得這些後衝突地區的憲法轉型面臨相當大的挑戰。
從香港的現狀來看,可以說香港符合殖民地的定義,只是世界各國並沒有把這點說破而已。香港人民理應有權決定自己的未來,各種可能都不應該被排除,不論是成為中國的一個直轄市、特別行政區、中國的聯繫國、或是完全獨立的國家。
一個不用煩心司法行政事務的憲法法院,應該更有餘裕去好好擔任憲法的守護者吧。
英國有個很弔詭的問題:蘇格蘭國會議員可以決定英格蘭內政,因為這部分是英國國會的權限;但英格蘭國會議員原則上不會決定蘇格蘭內政,因為這部分的權限已經下放給蘇格蘭議會了。這個問題也被稱為「西洛錫安問題」,究竟英國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這對台灣會有什麼啟示嗎?
有些人主張金門馬祖跟台灣澎湖主權歸屬不一樣,所以台澎與金馬不能建立同一個國家,否則就是拼裝車。但事實上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是拼裝車。世界上都有海峽群島這種「是英國國王的領土但不是英國的領土」的神奇安排了,台澎金馬這種已經共同組織國家的例子並不是甚麼天理不容的異例。
「解嚴世代」的建築師在投入業界之前,是在怎樣的臺灣社會下成長,在大學又是受到哪樣的建築教育。這對一個建築界門外漢而言,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好的入門理解。附圖是王大閎建築師設計的國父紀念館,他是一個被業主摧殘但仍秉持專業的偉大建築師(來源:國父紀念館維基條目)。
在許多後衝突時期的國家,創造和平跟創造憲法是一個相接續的進程。衝突方簽訂和平協定,並且對於後續憲政安排做出約定。但實際制憲的行為者跟和平協定不一定相同,各方對於協定的觀點也不同,這也使得這些後衝突地區的憲法轉型面臨相當大的挑戰。
從香港的現狀來看,可以說香港符合殖民地的定義,只是世界各國並沒有把這點說破而已。香港人民理應有權決定自己的未來,各種可能都不應該被排除,不論是成為中國的一個直轄市、特別行政區、中國的聯繫國、或是完全獨立的國家。
一個不用煩心司法行政事務的憲法法院,應該更有餘裕去好好擔任憲法的守護者吧。
英國有個很弔詭的問題:蘇格蘭國會議員可以決定英格蘭內政,因為這部分是英國國會的權限;但英格蘭國會議員原則上不會決定蘇格蘭內政,因為這部分的權限已經下放給蘇格蘭議會了。這個問題也被稱為「西洛錫安問題」,究竟英國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這對台灣會有什麼啟示嗎?
有些人主張金門馬祖跟台灣澎湖主權歸屬不一樣,所以台澎與金馬不能建立同一個國家,否則就是拼裝車。但事實上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是拼裝車。世界上都有海峽群島這種「是英國國王的領土但不是英國的領土」的神奇安排了,台澎金馬這種已經共同組織國家的例子並不是甚麼天理不容的異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 忠泰美術館的展覽「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 臺灣於1987年7月15日正式「解嚴」,成為民主社會發展上重要的里程碑,此展著重於臺灣建築於1980至2010、三十年間的發展變化。
Thumbnail
  筆者出生於解嚴後的1988年,看完展後,覺得有許多未盡之處,主要部分有三,分別為:以世代定義建築師的問題、以建築師中心思考臺灣建築的問題、及建築自我批判傳統式微的問題。 第一、以世代定義建築師的問題   序言中說道:「本展以『解嚴世代』稱呼約1963年前後數年出生於臺灣,並於19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筆者看完展後的主要問題有三:分別為斷代史去脈絡的問題、現代性定義模糊的問題、及內容矛盾的問題。 第一,斷代史去脈絡的問題   為何時間軸是1949—1983?與1948—1984有何差異?從展覽中可知,始於1945年的原因在於,該年底南京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帶來一批中國的菁英及大陸
Thumbnail
今天想要到植物園去,上了車到市中心,找個停車場,出來就看到中正紀念堂。中正紀念堂的建築非常雄偉壯觀。不過,坦白說,中正紀念堂給我的感覺有些複雜。一方面,它是台灣歷史的重要象徵,代表著過去那個威權統治的時代。另一方面,它也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地方,有人認為它是威權統治的象徵,應該被拆除。出去右轉,前面有一
Thumbnail
回顧臺灣的教育改革歷程,從1987年的教育變革開始,一直到1994年的大遊行,再到之後不斷的改革措施,教改歷經多次挫折。現今的臺灣教育,仍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 值得讓人重新思考的是,社會風氣是否需要跟著改變,保守的觀念是否限制了教育的發展。
Thumbnail
​ 台灣有許多歷史因素的建築都反映當時後歷史當下時光。蔡合源宅第反映日治時期後台灣一位商人傳奇故事。這棟古宅七十七年歷史至今、反映西元二十世紀中期豪宅的氣派。 蔡合源宅第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一段72號 ​電話: 02 2555 3838 ​備註: 台北市定歷史建
Thumbnail
經過一段時間重新整理,日前迎來第一檔展覽另存新檔 OPEN A NEW PAGE。展覽現場由六大主題所構成,分別為城中美術館、虛擬式Cafe、記憶唱片行、類比收發室、請問市長室與AI網咖。利用現代美學創意、未來科技與舊有建築重新搭起對話的橋樑,這邊分享幾個我覺得有趣的展覽作品。
Thumbnail
【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 忠泰美術館的展覽「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 臺灣於1987年7月15日正式「解嚴」,成為民主社會發展上重要的里程碑,此展著重於臺灣建築於1980至2010、三十年間的發展變化。
Thumbnail
  筆者出生於解嚴後的1988年,看完展後,覺得有許多未盡之處,主要部分有三,分別為:以世代定義建築師的問題、以建築師中心思考臺灣建築的問題、及建築自我批判傳統式微的問題。 第一、以世代定義建築師的問題   序言中說道:「本展以『解嚴世代』稱呼約1963年前後數年出生於臺灣,並於19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筆者看完展後的主要問題有三:分別為斷代史去脈絡的問題、現代性定義模糊的問題、及內容矛盾的問題。 第一,斷代史去脈絡的問題   為何時間軸是1949—1983?與1948—1984有何差異?從展覽中可知,始於1945年的原因在於,該年底南京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帶來一批中國的菁英及大陸
Thumbnail
今天想要到植物園去,上了車到市中心,找個停車場,出來就看到中正紀念堂。中正紀念堂的建築非常雄偉壯觀。不過,坦白說,中正紀念堂給我的感覺有些複雜。一方面,它是台灣歷史的重要象徵,代表著過去那個威權統治的時代。另一方面,它也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地方,有人認為它是威權統治的象徵,應該被拆除。出去右轉,前面有一
Thumbnail
回顧臺灣的教育改革歷程,從1987年的教育變革開始,一直到1994年的大遊行,再到之後不斷的改革措施,教改歷經多次挫折。現今的臺灣教育,仍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 值得讓人重新思考的是,社會風氣是否需要跟著改變,保守的觀念是否限制了教育的發展。
Thumbnail
​ 台灣有許多歷史因素的建築都反映當時後歷史當下時光。蔡合源宅第反映日治時期後台灣一位商人傳奇故事。這棟古宅七十七年歷史至今、反映西元二十世紀中期豪宅的氣派。 蔡合源宅第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一段72號 ​電話: 02 2555 3838 ​備註: 台北市定歷史建
Thumbnail
經過一段時間重新整理,日前迎來第一檔展覽另存新檔 OPEN A NEW PAGE。展覽現場由六大主題所構成,分別為城中美術館、虛擬式Cafe、記憶唱片行、類比收發室、請問市長室與AI網咖。利用現代美學創意、未來科技與舊有建築重新搭起對話的橋樑,這邊分享幾個我覺得有趣的展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