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世界的鐵路─基隆臨港線踏查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從小課本就告訴我們自從清代以來,基隆就是台灣對外貿易相當重要的港口。不過,基隆港設施真正邁入現代化卻是在日本時代,歷經近五十年的擴張工程才逐漸站穩台灣的玄關地位。除了能夠讓大型船隻停泊的碼頭,與此搭配的便是與貫通全島的縱貫線相連的臨港鐵道,有效率地將貨物在海陸之間轉運。趁著迎接EMU900型電聯車首航的空檔,就跟著場長從基隆車站向北走,尋找這段臨港鐵道最後的遺跡吧。

現今位於基隆港西岸的復興隧道乍看之下沒什麼特別,但卻曾是臺灣非常罕見的鐵公路共用隧道

現今位於基隆港西岸的復興隧道乍看之下沒什麼特別,但卻曾是臺灣非常罕見的鐵公路共用隧道

波折的現代化港灣之路

日本統治台灣之後,雖然自從首任總督樺山資紀就任以來,基隆築港就被總督府認為是優先建設,但築港建設所費不貲,再加上當時台灣甫平定不久,使得築港計畫屢屢遭到日本國會刁難。後藤新平赴台擔任民政長官後,帶著包含基隆港、縱貫鐵路等等基礎建設在內,總計6千萬日圓的事業公債計畫到日本國會,但仍遭到刪減至4千萬圓,其中基隆築港預算更從1000萬刪至200萬圓,似乎註定了基隆港體質難以健全的宿命。

1899年事業公債法案通過之後,由於預算被大幅刪減,工程單位只能先放棄經費過高的防波堤,全力進行港內濬渫,並設置臨時棧橋提供車船之間的聯絡。總督府在工程進行的同時,亦展開港灣調查工作,並在1901年提出總預算1370萬圓的10年第二期築港計畫。這項超過千萬的計畫除了預計施作之前遭刪減的防波堤外,還將今日信義區一帶的填海造陸與市區改正計畫納入,並將車站與車船聯絡設備移至東岸。不過在日本國內又因財政問題再度遭到掣肘,最後在日俄戰爭後總督府自行縮減計畫規模,將資源投注在港內濬渫及加強車船聯絡設備,基隆車站則是從原先靠近牛稠港的位置略微移至現今位置。

基隆築港前的港灣地形複雜,不適合大型船隻停泊(圖片來源:《基隆築港誌圖譜》)

基隆築港前的港灣地形複雜,不適合大型船隻停泊(圖片來源:《基隆築港誌圖譜》)

基隆港第一期工程在浚碟水道的同時,也在鐵路末端設置連絡棧橋(圖片來源:《基隆築港誌圖譜》)

基隆港第一期工程在浚碟水道的同時,也在鐵路末端設置連絡棧橋(圖片來源:《基隆築港誌圖譜》)

第二期工程完工後大致確立基隆港內港現今的樣貌(圖片來源:《基隆築港誌圖譜》)

第二期工程完工後大致確立基隆港內港現今的樣貌(圖片來源:《基隆築港誌圖譜》)

基隆港的擴張

受惠於縱貫線通車帶來的龐大物流,基隆港貿易量大幅上升,不過也暴露了原先的二期工程規劃不僅船位不足,也難以讓更大船隻停靠的缺點,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之後,東亞貿易量及輪船補給需求大增下,基隆港的負荷更加沉重。日本國會在1912年再通過了第二期追加工程預算,總督府陸續完成了仙洞及八尺門防波堤,並修改計畫濬渫牛稠港成為煤炭儲運港。不過受到日本財政整理及關東大地震的影響,二期追加工程經歷反覆停工與開工直到1928年才告完成。

繪製於1920年代的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已見臨港線大致樣貌

繪製於1920年代的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已見臨港線大致樣貌

1930年代開始的第三期計畫同樣受限於經費,只能在東岸及仙洞鼻附近擴建船席;同時為了提升鐵道與船舶之間的轉運效率,現今兩層樓的西二、三碼頭倉庫也在這時完成。這座倉庫一樓作為貨物倉庫,二樓則是旅客候船空間。不僅是灣生被引揚回他們所不熟悉的日本內地的最後一站,同時也接納了國共內戰後來臺灣的國民黨軍隊,見證了兩個族群大遷徙的歷史。除了人群的移動,這座倉庫也是從R20型到普悠瑪號等台鐵現役車輛上陸的第一站。兩座倉庫在2014年6月經文資審議後列為歷史建築,目前仍做為旅運中心使用。

現仍作為旅客碼頭的西二、三碼頭倉庫,倉庫旁還有可讓火車停靠的貨物月台(攝於2017年)

現仍作為旅客碼頭的西二、三碼頭倉庫,倉庫旁還有可讓火車停靠的貨物月台(攝於2017年)

普悠瑪號是最後使用基隆臨港線運輸的車輛(攝於2014年)

普悠瑪號是最後使用基隆臨港線運輸的車輛(攝於2014年)

尋找基隆臨港鐵道

基隆臨港線的踏查就從這裡出發,沿著今日的中山二路東側向北前進。從前述引用的《基隆築港誌圖譜》可以發現,二期工程在牛稠港入口處架有一座可動橋,可以讓鐵道車輛直通仙洞,但由於後來基隆港靠泊船隻煤炭補給需求大增,因而浚渫牛稠港做為儲煤場,使得鐵道必須向西北繞過牛稠港,並得挖掘隧道以穿越山麓。在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所收錄的《大正十四年基隆築港工事實施計畫豫算書》中,便附有牛稠港灣深處、基隆船渠會社旁的「牛稠港隧道」設計圖。

牛稠港隧道設計圖(圖片來源:《大正十四年基隆築港工事實施計畫豫算書》)

牛稠港隧道設計圖(圖片來源:《大正十四年基隆築港工事實施計畫豫算書》)

牛稠港隧道平面及斷面圖中可見繞過港灣的鐵道路線(圖片來源:《大正十四年基隆築港工事實施計畫豫算書》)

牛稠港隧道平面及斷面圖中可見繞過港灣的鐵道路線(圖片來源:《大正十四年基隆築港工事實施計畫豫算書》)

牛稠港隧道在現今的資料描述中多稱作「仙洞隧道」,依據預算書及地圖描述推斷隧道完成的時間為1925-1930年,全長84間(約153公尺),並以複線規格興建。後來隨著基隆臨港線廢線而在2004年停用,2006年獲公告指定為基隆市歷史建築。當初廢線時可能一度欲作為公路隧道使用,因此裏頭已鋪上柏油鋪面,但到訪當日卻是以鐵柵欄封閉的狀態。

牛稠港隧道南口緊鄰山壁與房屋,位置十分隱密

牛稠港隧道南口緊鄰山壁與房屋,位置十分隱密

牛稠港隧道北口

牛稠港隧道北口

1985年二萬五千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第一版)上可見當時的路線狀況

1985年二萬五千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第一版)上可見當時的路線狀況

離開牛稠港隧道之後,不遠處便能看到復興隧道,而在復興隧道之前鐵道分歧出兩條線,一條是繼續沿著牛稠港、最早使用的路線,另一條便是直行穿過球子山下到達外港的路線。現今兩條線的路廊仍舊相當清晰,前者沿著港務消防隊後方的巷子通過中油的基隆儲運處前,經由現今亞泥碼頭旁的仙洞調車場遺址,繼續往仙洞鼻附近的貨運碼頭;後者雖然已經看不到鐵軌了,但這段路(包含復興隧道)卻曾是台鐵極為罕見與公路共用的區間,以前還曾經聽朋友說過火車司機還會在隧道口附近的小吃店停下來買便當呢。而在通化里民活動中心旁的巷子則是從仙洞調車場過來的舊線路廊,與往外港的路線呈現十字交叉,過去曾繼續延伸至台肥廠區。

往外港(左)與仙洞調車場(右)分歧

往外港(左)與仙洞調車場(右)分歧

復興隧道前,聽朋友說以前火車司機常常停下來買牛肉湯

復興隧道前,聽朋友說以前火車司機常常停下來買牛肉湯

復興隧道在《昭和十七年度基隆港擴張工事設計書》中被稱作「仙洞隧道」,為總長386公尺的混凝土造隧道,並採用鐵道省規範的直線複線隧道規格,屬於1940年代因應戰事擴建基隆外港需求的附屬設施。根據中研院的台灣百年歷史地圖中收錄的1946年基隆港現況圖,雖然前往外港的鐵道可能因戰爭末期物資缺乏而未完工,但地圖上卻有標出這座隧道,因此隧道極有可能在戰爭期間已是接近完工狀態。

仙洞隧道設計圖(圖片來源:《昭和十七年度基隆港擴張工事設計書》)

仙洞隧道設計圖(圖片來源:《昭和十七年度基隆港擴張工事設計書》)

1946年的基隆港現況圖有將遂道畫出來,隧道當時可能已經完工(圖片來源: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1946年的基隆港現況圖有將遂道畫出來,隧道當時可能已經完工(圖片來源: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由於基隆港規劃當初受到日本軍方意見影響甚深,導致市街與車站距離遙遠,基隆港東西兩岸的發展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近年來隨著基隆港市再開發,鐵道也因為貨運萎縮而被拆除殆盡,沿線只剩下西二、三碼頭倉庫和兩座隧道得以見證那條與世界連結的鐵道,但只要我們能夠記住,或許就能讓這條鐵道以某種形式繼續存在吧!

參考資料:
1.陳凱雯(2014)。日治時期基隆築港之政策、推行與開展(1895-1945)。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g2y77g
2.《基隆築港誌圖譜》(1916)
3.大正十四年基隆築港工事實施計畫豫算書(出版時地不詳)
4.昭和十七年度基隆港擴張工事設計書(基隆郡,交通局基隆築港出張所,出版年不詳)
5.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本文原刊於時光土場Blogger-2021.4.18.

avatar-img
43會員
176內容數
隨著日本進入令和時代,日本國鐵分拆民營化已超過三十年的歲月。這段期間不少國鐵時代的路線與車輛一一退場,成為我這個平成人類未曾參與到的旅行經驗。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日本旅行,我希望能在旅途中回味那些逝去的鐵道元素,抓住過去的鐵道風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時光土場 的其他內容
位於苗栗與臺中交界的舊山線保留了臺灣縱貫線鐵道通車以來的史蹟,沿線隧道與橋梁相間,美麗的風景也吸引許多人前來拍照打卡。呈現弓弦狀的大安溪橋是其中頗為知名的古蹟,但你知道這座看似屹立百年的橋樑居然在剛通車三年時就被洪水沖斷。難道這座橋是俗稱的豆腐渣工程嗎?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過年的時候位於臺中后里的泰安櫻花林因為賞花車潮上了新聞。但比起賞花的喧囂,我更熟悉的是汽笛聲已遠去許久的舊泰安車站。前些日子在結束拍火車的行程之後,我騎著Youbike來到了泰安車站,彷彿掉入1990年代的歲月,沉浸在平日上午的寧靜中。
位於苗栗與臺中交界的舊山線保留了臺灣縱貫線鐵道通車以來的史蹟,沿線隧道與橋梁相間,美麗的風景也吸引許多人前來拍照打卡。呈現弓弦狀的大安溪橋是其中頗為知名的古蹟,但你知道這座看似屹立百年的橋樑居然在剛通車三年時就被洪水沖斷。難道這座橋是俗稱的豆腐渣工程嗎?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過年的時候位於臺中后里的泰安櫻花林因為賞花車潮上了新聞。但比起賞花的喧囂,我更熟悉的是汽笛聲已遠去許久的舊泰安車站。前些日子在結束拍火車的行程之後,我騎著Youbike來到了泰安車站,彷彿掉入1990年代的歲月,沉浸在平日上午的寧靜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台灣縱貫鐵路於日據時期明治42年(1909年)通車;因路線(山線:竹南→彰化)受地形影響,曲線小、坡度大、隧道長且多、列車牽引噸數與行車率大受影響;大正8年(1919年)爆發「滯貨事件」,因而決定興建海岸線鐵路來疏運
Thumbnail
🌟正濱漁港,舊稱基隆漁港,位於基隆中正區正濱里與和平島南方。 由於和平島的山脈阻擋東北季風,早在台灣荷西時代即為帆船停泊港灣,西班牙聖薩爾🌟瓦多城也建在和平島南岸旁並控制著正濱漁港。現今該港雛型主要是1934年台灣日治時期由日本政府建成,時稱「基隆漁港」,為當時北台灣最大漁港,戰後也曾繁榮一時。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基隆市的正濱漁港和廟口夜市,以及與兩者相關的各種景點和活動。它還著重於拜訪基隆市時,所能夠體驗到的不同文化和美食。在夜晚,廟口夜市成為市區最熱鬧的地方,這篇文章鼓勵讀者到此處感受其中獨特的氛圍。
Thumbnail
西元十九世紀的清朝飽受西方列強入侵,清朝在台灣港口及河口重要沿岸設立許多西方礮臺,學仿西方列強各國的船堅炮利在台灣鞏固下設立許多礮臺以利於戰爭及鞏地。尤其台灣北部基隆更是重兵之地;也造就基隆港周邊留下許多礮臺遺跡存在,在當今新北市淡水區舊稱滬尾就有兩座礮臺。歷經清法戰爭後的滬尾礮臺也是一個例子。
Thumbnail
當高雄取代基隆成為台灣第一大港時,少雨高雄成為〈港都夜雨〉代名詞~產業的群落通常是勝者全拿,局部的優勢可能演變為全面的優勢 〈港都夜雨〉以基隆為創作背景,原本是楊三郞譜的一首有曲無詞的旋律~一日,樂隊中的琴手呂傳梓有感而發,以漂泊「港都」(此指基隆),四海為家的男兒觀覽夜雨間傷心的意象寫下了歌詞。
Thumbnail
【記者曾金萬/基隆報導】臺灣港務公司基隆分公司為保留歷史文化與傳承,自110年起,針對歷經二次世界大戰且具有90多年的歷史建築「高遠新村港務局局長官舍」,進行原貌修復,將於7月底完成修復,預計8月辦理公告招商,將成為基隆另類遊憩景點。 基隆港務分公司指出,1930年代,日據時代日本基於築港需要,於
Thumbnail
翻開台北捷運進出站統計資料,如果把2019年跟2023年作對比,會發現成長率最高的車站,是位於台北市的南港,甚至用上帝視角來看,會發現南港有許多正在興建中的建築。究竟南港是怎麼從以前工業黑鄉的稱號,變成現在台北另一個重要交通樞紐、A級商辦的聚集地?附近又有哪些正在興建中的開發案呢?
Thumbnail
劉銘傳隧道位於基隆的獅球嶺     清朝雍正年間水師進駐基隆後開始有閩南的漳州人由八里坌(八里)、金包里(金山)、瑪鋉(萬里),沿著北海岸移居到雞籠(基隆),在牛稠港落腳,從事漁業捕撈。在崁仔頂集市成街,是漢人在基隆創建市街的開始。     昔日,獅球嶺是基隆到台北交通必經之處,清朝
Thumbnail
旗津原來真是一座島,但高屏溪的大量泥沙北漂,竟讓島嶼成了陸連島,一直到1967年要建高雄二港挖開通道,旗津又變成一座島。 現在陸路要去旗津很方便,就是走1984年通車全長1670公尺的過港隧道。這是台灣唯一的海底隧道,所以有人認為台灣的「極低」點就在這過港隧道裡,這邊在水面下14公尺是海底,隧道在
Thumbnail
踏春行旅要到高雄旗津享用新鮮海產或欣賞海岸公園景致,除了搭乘渡輪,最方便的,莫過於自行開車或騎機車通過高雄過港隧道前往。這座臺灣唯一的海底隧道,除了是促進地方觀光的交通亮點,更是我國工程建設的重大成就。就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一同瞭解過港隧道的建設歷程。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協同研究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台灣縱貫鐵路於日據時期明治42年(1909年)通車;因路線(山線:竹南→彰化)受地形影響,曲線小、坡度大、隧道長且多、列車牽引噸數與行車率大受影響;大正8年(1919年)爆發「滯貨事件」,因而決定興建海岸線鐵路來疏運
Thumbnail
🌟正濱漁港,舊稱基隆漁港,位於基隆中正區正濱里與和平島南方。 由於和平島的山脈阻擋東北季風,早在台灣荷西時代即為帆船停泊港灣,西班牙聖薩爾🌟瓦多城也建在和平島南岸旁並控制著正濱漁港。現今該港雛型主要是1934年台灣日治時期由日本政府建成,時稱「基隆漁港」,為當時北台灣最大漁港,戰後也曾繁榮一時。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基隆市的正濱漁港和廟口夜市,以及與兩者相關的各種景點和活動。它還著重於拜訪基隆市時,所能夠體驗到的不同文化和美食。在夜晚,廟口夜市成為市區最熱鬧的地方,這篇文章鼓勵讀者到此處感受其中獨特的氛圍。
Thumbnail
西元十九世紀的清朝飽受西方列強入侵,清朝在台灣港口及河口重要沿岸設立許多西方礮臺,學仿西方列強各國的船堅炮利在台灣鞏固下設立許多礮臺以利於戰爭及鞏地。尤其台灣北部基隆更是重兵之地;也造就基隆港周邊留下許多礮臺遺跡存在,在當今新北市淡水區舊稱滬尾就有兩座礮臺。歷經清法戰爭後的滬尾礮臺也是一個例子。
Thumbnail
當高雄取代基隆成為台灣第一大港時,少雨高雄成為〈港都夜雨〉代名詞~產業的群落通常是勝者全拿,局部的優勢可能演變為全面的優勢 〈港都夜雨〉以基隆為創作背景,原本是楊三郞譜的一首有曲無詞的旋律~一日,樂隊中的琴手呂傳梓有感而發,以漂泊「港都」(此指基隆),四海為家的男兒觀覽夜雨間傷心的意象寫下了歌詞。
Thumbnail
【記者曾金萬/基隆報導】臺灣港務公司基隆分公司為保留歷史文化與傳承,自110年起,針對歷經二次世界大戰且具有90多年的歷史建築「高遠新村港務局局長官舍」,進行原貌修復,將於7月底完成修復,預計8月辦理公告招商,將成為基隆另類遊憩景點。 基隆港務分公司指出,1930年代,日據時代日本基於築港需要,於
Thumbnail
翻開台北捷運進出站統計資料,如果把2019年跟2023年作對比,會發現成長率最高的車站,是位於台北市的南港,甚至用上帝視角來看,會發現南港有許多正在興建中的建築。究竟南港是怎麼從以前工業黑鄉的稱號,變成現在台北另一個重要交通樞紐、A級商辦的聚集地?附近又有哪些正在興建中的開發案呢?
Thumbnail
劉銘傳隧道位於基隆的獅球嶺     清朝雍正年間水師進駐基隆後開始有閩南的漳州人由八里坌(八里)、金包里(金山)、瑪鋉(萬里),沿著北海岸移居到雞籠(基隆),在牛稠港落腳,從事漁業捕撈。在崁仔頂集市成街,是漢人在基隆創建市街的開始。     昔日,獅球嶺是基隆到台北交通必經之處,清朝
Thumbnail
旗津原來真是一座島,但高屏溪的大量泥沙北漂,竟讓島嶼成了陸連島,一直到1967年要建高雄二港挖開通道,旗津又變成一座島。 現在陸路要去旗津很方便,就是走1984年通車全長1670公尺的過港隧道。這是台灣唯一的海底隧道,所以有人認為台灣的「極低」點就在這過港隧道裡,這邊在水面下14公尺是海底,隧道在
Thumbnail
踏春行旅要到高雄旗津享用新鮮海產或欣賞海岸公園景致,除了搭乘渡輪,最方便的,莫過於自行開車或騎機車通過高雄過港隧道前往。這座臺灣唯一的海底隧道,除了是促進地方觀光的交通亮點,更是我國工程建設的重大成就。就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一同瞭解過港隧道的建設歷程。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協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