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長-你的舒適圈長什麼樣子?要不要打破一點點試看看?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講到舒適圈這個名詞,大多數人應該會把它想像成城堡的形狀,用來抵擋外在的壓力,老實講我也認同這個觀點,待在舒適圈很舒服耶,幹嘛沒事讓自己那麼累?

但既然我們把舒適圈想像成城堡,那我們喜歡做的事、愛吃的食物或是平常的習慣就如同住在這個城堡裡的人,他們待在堡壘裡很安全沒錯,可是不覺得無聊了一點嗎?整個城堡沒有人流、車流進出就像一座死城一樣,就算你什麼都不做,你的城堡也會因為缺乏活力而越來越小。

那為何我們不試著打破一個缺口,讓這個缺口成為堡壘來往外界的通道呢?

剛好前陣子一個因緣際會下,我自己開啟了一個挑戰,那就是「一個月不要吃花生土司以及每天跑步23分鐘」,先補充一下為什麼吃花生土司和跑步對我來說是挑戰,首先我把花生土司當早餐已經接近八年了,我的朋友和我出門吃早餐或宵夜都知道我一定會點一份花生土司,甚至我到樓下早餐店都不用點餐,每次都只要準備好零錢拿餐點就好;至於跑步,我就是不喜歡跑步而已。

總之經過了一個多月,這個挑戰莫名其妙成功了,所以這幾天我好好思考了一下,並決定把可能的原因記錄下來。

做你不喜歡的事同時做你喜歡的事

這句話有點饒口,但簡單來講就是扇自己巴掌的同時要記得餵自己一顆糖。

如果你自己不喜歡的話,那這件事就只是一個懲罰,而沒有人會喜歡每天接受懲罰,所以要反過來讓自己相信,自己是因為做了這件事而得到了獎勵。

比方說,我很討厭跑步但卻喜歡聽音樂,在兩件事不衝突的情況下我選擇在跑步時聽音樂,所以我的大腦開始相信我是因為來跑步了才能聽到音樂,久而久之我的動機就變成了聽音樂,而不是為了要跑步。

保持彈性

是挑戰就會有失敗的可能,我們是人而不是機器,不是什麼輸入「Anti-Peanuts程式」就可以成功一個月不吃自己最喜歡的食物。

但大腦會自己找出路,我挑戰的是不吃花生土司,而不是花生,所以在我真的忍不住的時候,我還是會吃花生包或是新貴派等滿足我的花生欲,正是這些彈性,才讓我的挑戰可以順利成功。

我之前看過一張畫出了進步曲線的圖,第一張行的圖是緩步上升的,而第二張則是時而高、時而低,但最後還是到達了上方,看到這張圖我感觸很深,因為面對自己的退步需要很大的勇氣。

充分利用你的暗時間

什麼是暗時間?你可以想像你的大腦是CPU,CPU在運作處理問題時是工作時間,那CPU沒有在運作,或是說維持很低效能運作時就是暗時間。

暗時間可以是你通勤時、吃飯時,甚至是你刷牙的時候,把你想做的事放在這些時間去運用,例如你可以在通勤時聽Podcast,或是煮湯時在廚房放瑜珈墊做幾組運動,讓自己身體慢慢習慣這些事情,直到你不太需要費力去控制自己做這些事。

結語

回到開頭提到的舒適圈城堡,我覺得人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本來就會不自覺的去打破自己原本的想法,不管是別人引領的或是自己發起的,這個過程或多或少都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雖然我把打破舒適圈這件事整理出三個重點,聽上去好像很理性,但我希望大家可以明白舒適圈的定義,就是要讓自己感到舒服,如果一件事你持續的去做卻還是感受不到快樂,你要明白那不是屬於你的舒適圈,還記得我們為什麼要敲一個缺口出來嗎?

讓我們覺得舒服的事物的留下,不舒服的事物體驗過、嘗試過,接著讓它們離開就好。

剛出社會時,我對於職涯或是我究竟擅長什麼並沒有太多規劃,很多時候都是先往一個方向走,接著便撞上牆壁。直到撞到頭有點暈時才算勉強找到我的北極星,開始知道了哪裡是我的北方。在這個專題裡,我並不能站在遠處告訴你應該怎麼走,但我想讓你知道這段路有我們一起走。幾分鐘的文章裡,藏的是我這幾年的碰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記得在我剛轉業務後的某一天,客戶提出了一個我之前沒聽過的要求,雖然一頭霧水,但我還是答應客戶說會請工廠同事協助,因為這個要求會給工廠同事增加工作量,於是我撥了電話過去協商,卻沒想到工廠同事跟我說的一句話會影響我到現在,「我們是可以做,但是客戶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今天來分享我2023年最愛的運動「抱石」,但通常我這樣講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歪著頭問我那是什麼,所以我又必須要解釋抱石其實就是攀岩的一種。 什麼是抱石? 我們印象中的攀岩大部分都需要繩索、確保器和粉袋,甚至要有同伴才能進行這項活動,但抱石簡單多了,帶上鞋子、粉袋走進岩館,就可以開始攀爬。
第三選擇簡單來說就是從兩個選擇中,找出對雙方都有利的第三個選擇。 選擇當然會有很多種,但第三選擇代表的是對於雙方利益最大化的那個選擇,而這個第三選擇在討論或協商的初期很難被找到,因為談判雙方一開始最在意的一定是「己方的利益」而不是「雙方的利益」。
我過了一段很糟糕的日子,不確定這兩個月你是不是也一樣,但痛從來不是比較級,先慶幸現在已經慢慢找回自己的餘裕,趁著睡前的時光好好覆盤一下自己的生活。
一天的注意力大部分都花費在這種地方,我很想怪罪於是工作太忙、是人力不足、是公司流程問題,但自從我試著用「把問題內部化」的方式思考後,我開始試著從自己身上找答案。 在這個過程中,我讀到一本書叫《留白工作法》,這本書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教你-----停下來。
又是另外一個禮拜日,和往常一樣坐在電腦前想想這禮拜又做了哪些事情。 突然地,我很想問自己一個問題「你的快樂是由什麼組成的?」 快樂沒有固定的形狀,有的人待在家很快樂,有的人出去玩很快樂,有的人吃到好吃的東西很快樂,也有的人是和另外一個人在一起很快樂。 又或者以上都是。 原本我以為這會是一個很簡單的問
我記得在我剛轉業務後的某一天,客戶提出了一個我之前沒聽過的要求,雖然一頭霧水,但我還是答應客戶說會請工廠同事協助,因為這個要求會給工廠同事增加工作量,於是我撥了電話過去協商,卻沒想到工廠同事跟我說的一句話會影響我到現在,「我們是可以做,但是客戶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今天來分享我2023年最愛的運動「抱石」,但通常我這樣講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歪著頭問我那是什麼,所以我又必須要解釋抱石其實就是攀岩的一種。 什麼是抱石? 我們印象中的攀岩大部分都需要繩索、確保器和粉袋,甚至要有同伴才能進行這項活動,但抱石簡單多了,帶上鞋子、粉袋走進岩館,就可以開始攀爬。
第三選擇簡單來說就是從兩個選擇中,找出對雙方都有利的第三個選擇。 選擇當然會有很多種,但第三選擇代表的是對於雙方利益最大化的那個選擇,而這個第三選擇在討論或協商的初期很難被找到,因為談判雙方一開始最在意的一定是「己方的利益」而不是「雙方的利益」。
我過了一段很糟糕的日子,不確定這兩個月你是不是也一樣,但痛從來不是比較級,先慶幸現在已經慢慢找回自己的餘裕,趁著睡前的時光好好覆盤一下自己的生活。
一天的注意力大部分都花費在這種地方,我很想怪罪於是工作太忙、是人力不足、是公司流程問題,但自從我試著用「把問題內部化」的方式思考後,我開始試著從自己身上找答案。 在這個過程中,我讀到一本書叫《留白工作法》,這本書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教你-----停下來。
又是另外一個禮拜日,和往常一樣坐在電腦前想想這禮拜又做了哪些事情。 突然地,我很想問自己一個問題「你的快樂是由什麼組成的?」 快樂沒有固定的形狀,有的人待在家很快樂,有的人出去玩很快樂,有的人吃到好吃的東西很快樂,也有的人是和另外一個人在一起很快樂。 又或者以上都是。 原本我以為這會是一個很簡單的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許多人被鼓勵「跳出舒適圈」以實現自我成長,但專家指出,擴展舒適圈是一個更加可持續的成長策略。舒適圈是指熟悉且安全的環境,長期停留其中可能限制成長。透過逐步擴展舒適圈,如設定小目標、接受不完美、進行微小改變及尋求支持系統,可以在日常生活和職場中穩定提升自我能力,並克服對改變的恐懼,實現更平衡的成長。
Thumbnail
舒適圈(Comfort zone), 它是指心理狀態, 一個人對外在環境有控制感, 內在心理不焦慮、不內耗, 可以穩定實現工作和生活目標。 離開或者跳脫舒適圈, 是不甘受限於現狀,為的是成長, 為了追求更高、更遠的工作 或是生活目標, 往理想的人生目標前進。 與 成長型思
Thumbnail
打破舊規則就容易改變,並且一次就有感覺!鍛鍊肌肉也是先破壞重構才有壯大的可能,脂肪(混沌不明)永遠包裹在瘦肉(真相)外面,我們必須把那些層層的舊習(脂肪)給清除掉,才能看見那形狀的美麗。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本質就是簡單、輕盈並充滿無限可能。
Thumbnail
人生是持續停下來思考再重新開始。當然說的是我自己的人生,不是普世的準則。雖然活得不夠離經叛道,但也活得不夠循規蹈矩,這部分我有自知之明,必須工作賺錢養活自己的人,一言不合就放暑假,看起來有多不理性。
Thumbnail
走向身心合一的過程,若說寫隨筆是功臣,那枕在後方的大Boss功臣絕對是MM飲食
Thumbnail
生活上很多時候感到停滯不前,我們會萌生出是否該「跳脫舒適圈」的急迫感。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走了一條跟同儕不一樣的路叫跳脫舒適圈,但可能只是與眾不同。有時候以為進去一個很艱困的環境叫跳脫舒適圈,但可能只是自討苦吃。該怎麼評估新的選擇是否真的能幫助我們跳脫舒適圈,還是只是為跳而跳呢?
Thumbnail
「跳出舒適圈」這個詞,在前幾年很像口號一樣 我也曾經在這裡面一直打轉過 那時候的我一直拼命地 改變東 改變西 好像拼命得要跳脫那個也許本來就不存在的框架 直到後來我才發現 原來我的舒適圈是『一直改變』 所以如果我要跳出舒適圈 那不就等於『什麼都別做』
Thumbnail
最近看了《向上生長》這本書,讓我對處理拖延的事有感。對於拖延,常常很容易犯的毛病是責備自己為什麼這麼懶惰?但實際上,大家或許也知道拖延其實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懶惰。 在說明克服拖延的方法之前,先來說作者對訓練技能的看法。對於訓練技能,作者認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分為:舒適區,訓練區和挑戰區。所
Thumbnail
舒適圈是一個帶有安全感和穩定性的環境,但長時間停留在其中可能導致停滯不前和錯失機會。進步和成就需要走出舒適圈,挑戰自己,追求新的經驗和機會。透過面對恐懼、接受新挑戰、尋找專業發展和持續成長,我們可以擴展自己的能力和經驗。
許多人被鼓勵「跳出舒適圈」以實現自我成長,但專家指出,擴展舒適圈是一個更加可持續的成長策略。舒適圈是指熟悉且安全的環境,長期停留其中可能限制成長。透過逐步擴展舒適圈,如設定小目標、接受不完美、進行微小改變及尋求支持系統,可以在日常生活和職場中穩定提升自我能力,並克服對改變的恐懼,實現更平衡的成長。
Thumbnail
舒適圈(Comfort zone), 它是指心理狀態, 一個人對外在環境有控制感, 內在心理不焦慮、不內耗, 可以穩定實現工作和生活目標。 離開或者跳脫舒適圈, 是不甘受限於現狀,為的是成長, 為了追求更高、更遠的工作 或是生活目標, 往理想的人生目標前進。 與 成長型思
Thumbnail
打破舊規則就容易改變,並且一次就有感覺!鍛鍊肌肉也是先破壞重構才有壯大的可能,脂肪(混沌不明)永遠包裹在瘦肉(真相)外面,我們必須把那些層層的舊習(脂肪)給清除掉,才能看見那形狀的美麗。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本質就是簡單、輕盈並充滿無限可能。
Thumbnail
人生是持續停下來思考再重新開始。當然說的是我自己的人生,不是普世的準則。雖然活得不夠離經叛道,但也活得不夠循規蹈矩,這部分我有自知之明,必須工作賺錢養活自己的人,一言不合就放暑假,看起來有多不理性。
Thumbnail
走向身心合一的過程,若說寫隨筆是功臣,那枕在後方的大Boss功臣絕對是MM飲食
Thumbnail
生活上很多時候感到停滯不前,我們會萌生出是否該「跳脫舒適圈」的急迫感。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走了一條跟同儕不一樣的路叫跳脫舒適圈,但可能只是與眾不同。有時候以為進去一個很艱困的環境叫跳脫舒適圈,但可能只是自討苦吃。該怎麼評估新的選擇是否真的能幫助我們跳脫舒適圈,還是只是為跳而跳呢?
Thumbnail
「跳出舒適圈」這個詞,在前幾年很像口號一樣 我也曾經在這裡面一直打轉過 那時候的我一直拼命地 改變東 改變西 好像拼命得要跳脫那個也許本來就不存在的框架 直到後來我才發現 原來我的舒適圈是『一直改變』 所以如果我要跳出舒適圈 那不就等於『什麼都別做』
Thumbnail
最近看了《向上生長》這本書,讓我對處理拖延的事有感。對於拖延,常常很容易犯的毛病是責備自己為什麼這麼懶惰?但實際上,大家或許也知道拖延其實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懶惰。 在說明克服拖延的方法之前,先來說作者對訓練技能的看法。對於訓練技能,作者認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分為:舒適區,訓練區和挑戰區。所
Thumbnail
舒適圈是一個帶有安全感和穩定性的環境,但長時間停留在其中可能導致停滯不前和錯失機會。進步和成就需要走出舒適圈,挑戰自己,追求新的經驗和機會。透過面對恐懼、接受新挑戰、尋找專業發展和持續成長,我們可以擴展自己的能力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