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黃金巷中的卡夫卡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布拉格黃金巷卡夫卡書屋

布拉格黃金巷卡夫卡書屋

我們需要的書,應該是一把能擊破我們心中冰海的利斧。」---卡夫卡

聽聞在北部工作的朋友要回南部,簡單用line致上祝福。

朋友:「還沒這麼快離開,累積了十年的細軟雜物,正在打包。」

我:「細軟?」「金條嗎?這可以留下。」

朋友:「哈哈..是書籍…。」

我:「我的財產也都是書,那不細軟,是沉重的江山 (書壁)。」

細軟」也好、「江山」也罷。這都說明我們非常喜愛文字、珍視書籍。

我不定期會清理一下書櫥。不常閱讀的書籍就捐給圖書館。捐書前必有的儀式,就是再一次翻閱,與書本致謝與告別。

卡夫卡格言與寓言》在書櫥中佇立多年,已陳舊泛黃仍不曾讀完。每一次想捐出時,信手翻閱一個小寓言、或一則格言後。都會有不同的感想湧現,讓我內心糾結多次仍捨不得,現在依然是我的「江山」之一角。

卡夫卡是捷克文學家。他曾經在布拉格黃金巷NO.22的小屋中寫作。也許因為看過卡夫卡的書,親眼見到黃金巷中小屋更有一種親切感。

卡夫卡格言與寓言》中文譯者張伯權,在〈兩個卡夫卡〉(代序)中說:

「寫小說的卡夫卡」縱情地描述「疑慮」與「不安」,描寫人類失落迷惑在情感的冰漠中。「寫格言的卡夫卡」却是鍥而不捨,指示人類所應走的「道路」.....。

黃金巷NO.22的小屋現在是一家書店。

自黃金巷小石板路望向小屋。由下灰泥的牆面腰線,慢慢見到整片淺藍色的牆、深綠色的門與窗。中性的灰色與大面積的淺藍色,給人憂鬱、沮喪不安的感覺。這房屋的外觀如在描繪「寫小說的卡夫卡」。

走進玄關紅色的地磚、暗紅色的書櫃與米色的門,門上、牆上都張貼卡夫卡的照片,書櫃擺滿他的作品。那位「寫格言的卡夫卡」伸出溫暖的手引領我們靠近他。

手攫牢石頭,能攫多牢就攫多牢。但堅穩地攫牢只是為了可以將石頭擲得更遠些。石頭落在那裏,路也就伸到那裏。」---卡夫卡

這則格言我很喜愛,贈與同樣愛好書籍的朋友。

祈願人人皆如心所願。「路走到那裏,幸福也就在那裏。」

資料來源:《卡夫卡格言與寓言》作者:卡夫卡,譯者:張伯權,楓城出版


avatar-img
3會員
22內容數
我喜愛中國文學、音樂、書法及各種藝術展演。中國文學、國樂、書法都曾學習數年的時間。欣賞繪畫、雕刻、攝影、戲劇...等展演,是在學習書法之後,嘗試以觀看線條的生命力帶入繪畫,驚喜發現可以貫通,於是眼界更為寬廣,藝術在生活中成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哇 這座城真空啊! 老舊的建築物並沒有什麼灰塵 像是有人都會定期來打掃過一樣 但是他的年歲擺在那邊 歲月的痕跡還是把他打磨成 世人覺得他應該要有的模樣 來吧 我們一起看看這裡面又藏著什麼吧 一層一層的木製階梯 踏上卻依舊穩固並沒有想像中該有的聲響 走上樓層 發現一戶一戶的房間 房
Thumbnail
K覺得彷彿別人斷絕了和他所有關係,彷彿他現在自然也比任何時候更為自由,可以在這個原本禁止他來的地方等待,要等多久都可以,彷彿她替自己爭取到這份自由,幾乎沒有別人可以做到,也沒有人可以移動他或趕走他,就連跟她說話都不行,然而—這份確信至少同樣強烈—彷彿也沒有甚麼比這份自由、這份等待、這種不可侵犯、
Thumbnail
前言:分享文章的內容之前,先讓我來閒話家常。話說,前陣子台灣一名書店訪問員(已被停職)自述近年來「只借書、不買書」的文章,引起許多討論…之前讀了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一篇關於閱讀的專訪,個人非常喜歡。受訪者是斯洛維尼亞的一名教授:米哈‧科瓦奇(Miha Kovač)…
Thumbnail
法蘭茲卡夫卡是極具個人特色的作家。他的作品以文學為主,但人們談論存在主義哲學時也經常提到他。《變形記》、《審判》和《城堡》是他的代表作,這三部作品都有濃厚的存在主義色彩。其中,《城堡》為前兩部作品提出的問題提供了部分的解答,但其難解的程度經常讓人不得其門而入。這篇文章試著要找出那扇門。
「有時,這世上各種不知緣由的故事就像是被冷風颳過、葉片全都掉落的枯枝,卻能強烈動搖我的心。那種時候,就連丟棄一個小紙袋都覺得格外沉重。」
Thumbnail
「烏克蘭文化工坊」是一間販售手工明信片和木製玩具的地方。一進去,就看見有一面牆,放置了好幾幅精巧的木製壁畫,而每幅壁畫內都是藏有"機關"的,木製的壁畫可以打開,裡面是木片書,而每個木片書裡面都是不同的故事。裡面的故事都是教人隱惡揚善,有教育的意涵。木片書裡面的故事人偶,也都是設計可以動的
如果有人問起,在怎樣的時候最適合讀《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先讀完杜斯妥也夫斯基其他作品(如《地下室手記》、《罪與罰》)後?稍微熟悉舊俄的小說後?我會說:現在。 意思是,不論基於什麼動機,透過怎樣的方式聽過這本作品,一但有了念頭,請馬上拿起這本厚重的書開始閱讀。帶上的配件越少越好,畢竟任何的評論或是閱
Thumbnail
看完「山茶花文具店」有感,分享一個手寫情書的故事。今天,你想開誰的心鎖呢?
Thumbnail
在一個大城市寒冷的冬天,馬克走進了他最喜歡的書店。 他總是喜歡在這裡度過他的閒暇時光,尋找一些有趣的詩集。悲劇電影風格 當他正在瀏覽書架時,他注意到了一位女孩,她正在閱讀他最喜歡的詩人的詩集。這位女孩就是莎莉。 馬克被她的美麗和她對詩歌的熱愛所吸引,於是他鼓起勇氣走上前去和她交談。 他們很快
Thumbnail
有沒有想過,在日式書店的漂亮原木書架裡,藏著溫軟的床鋪?  睡在裡面的感覺是不是就像被書與木頭香氣包圍著呢 想來書店待一夜? 夢遊 於書海之間 像愛麗絲追著兔子而開啟的那道門 下了日式古建築的新竹火車站,走路6分鐘就到了位於護城畔的樹屋書店,沿途是映著微光與綠樹的美麗護城河畔。 書店
哇 這座城真空啊! 老舊的建築物並沒有什麼灰塵 像是有人都會定期來打掃過一樣 但是他的年歲擺在那邊 歲月的痕跡還是把他打磨成 世人覺得他應該要有的模樣 來吧 我們一起看看這裡面又藏著什麼吧 一層一層的木製階梯 踏上卻依舊穩固並沒有想像中該有的聲響 走上樓層 發現一戶一戶的房間 房
Thumbnail
K覺得彷彿別人斷絕了和他所有關係,彷彿他現在自然也比任何時候更為自由,可以在這個原本禁止他來的地方等待,要等多久都可以,彷彿她替自己爭取到這份自由,幾乎沒有別人可以做到,也沒有人可以移動他或趕走他,就連跟她說話都不行,然而—這份確信至少同樣強烈—彷彿也沒有甚麼比這份自由、這份等待、這種不可侵犯、
Thumbnail
前言:分享文章的內容之前,先讓我來閒話家常。話說,前陣子台灣一名書店訪問員(已被停職)自述近年來「只借書、不買書」的文章,引起許多討論…之前讀了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一篇關於閱讀的專訪,個人非常喜歡。受訪者是斯洛維尼亞的一名教授:米哈‧科瓦奇(Miha Kovač)…
Thumbnail
法蘭茲卡夫卡是極具個人特色的作家。他的作品以文學為主,但人們談論存在主義哲學時也經常提到他。《變形記》、《審判》和《城堡》是他的代表作,這三部作品都有濃厚的存在主義色彩。其中,《城堡》為前兩部作品提出的問題提供了部分的解答,但其難解的程度經常讓人不得其門而入。這篇文章試著要找出那扇門。
「有時,這世上各種不知緣由的故事就像是被冷風颳過、葉片全都掉落的枯枝,卻能強烈動搖我的心。那種時候,就連丟棄一個小紙袋都覺得格外沉重。」
Thumbnail
「烏克蘭文化工坊」是一間販售手工明信片和木製玩具的地方。一進去,就看見有一面牆,放置了好幾幅精巧的木製壁畫,而每幅壁畫內都是藏有"機關"的,木製的壁畫可以打開,裡面是木片書,而每個木片書裡面都是不同的故事。裡面的故事都是教人隱惡揚善,有教育的意涵。木片書裡面的故事人偶,也都是設計可以動的
如果有人問起,在怎樣的時候最適合讀《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先讀完杜斯妥也夫斯基其他作品(如《地下室手記》、《罪與罰》)後?稍微熟悉舊俄的小說後?我會說:現在。 意思是,不論基於什麼動機,透過怎樣的方式聽過這本作品,一但有了念頭,請馬上拿起這本厚重的書開始閱讀。帶上的配件越少越好,畢竟任何的評論或是閱
Thumbnail
看完「山茶花文具店」有感,分享一個手寫情書的故事。今天,你想開誰的心鎖呢?
Thumbnail
在一個大城市寒冷的冬天,馬克走進了他最喜歡的書店。 他總是喜歡在這裡度過他的閒暇時光,尋找一些有趣的詩集。悲劇電影風格 當他正在瀏覽書架時,他注意到了一位女孩,她正在閱讀他最喜歡的詩人的詩集。這位女孩就是莎莉。 馬克被她的美麗和她對詩歌的熱愛所吸引,於是他鼓起勇氣走上前去和她交談。 他們很快
Thumbnail
有沒有想過,在日式書店的漂亮原木書架裡,藏著溫軟的床鋪?  睡在裡面的感覺是不是就像被書與木頭香氣包圍著呢 想來書店待一夜? 夢遊 於書海之間 像愛麗絲追著兔子而開啟的那道門 下了日式古建築的新竹火車站,走路6分鐘就到了位於護城畔的樹屋書店,沿途是映著微光與綠樹的美麗護城河畔。 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