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思想家李歐塔是「後現代理論」的領導者,他不僅促成所謂後現代哲學的形成與發展,而且推動了文化後現代主義的開展,他在1973年出版了「飄流的思想」,其中提到某些觀點很值得NGO的朋友參考。
李歐塔認為,否定和批判最終還是會安於現狀,回歸主流思想 (這也恰恰描述了儒家救世濟民的矛盾;不滿現狀,所以提出一套理想世界的想像,從另一觀點,這豈不是又期盼統一於某個秩序或偏執之中) 以致於將所有聲音定於一尊。
所謂「漂流」就是要超越批判,讓眾聲得以喧嘩,當然,漂流只是一種比喻,沿著河流前進,並非要停留在岸邊,而是航向汪洋大海。
因此,在社會或團體中,應該要特別鼓勵不同的聲音,讓眾聲得以喧嘩。
縱觀歷史上許多大悲劇,不都是利用種種「神話」或「正義」,將所有聲音定於一尊,換句流行的話,當「政治正確」的顧慮已經變成我們潛意識中的思想警察時,就表示社會的異質性在逐漸被消解。
在思索著飄流的思想時,除了提醒要在社團組織裏爭取不同的聲音,確保反對的意見能被尊重之外,也想到NPO的發展,是否也該在時代演進裏飄流?
換句話說,組織的核心價值與核心目標雖然沒有改變,但是組織對自己的定義可以不斷更新,總覺得觀念就是力量,往往只是認知上的改變,就會帶來無窮的力量。
全球化的時代變化飛快,因此創新也成了最時髦的字眼。創新有時候只是用不同的眼光看一個舊東西,將某種舊技能賦予新定義,往往就帶來全然的改變,這種改變或許是讓NPO得以繼續發展的要素。
國父孫中山先生誕辰日11月11日是醫師節,2012年醫師節前夕在新北市政府裏舉行了第一屆醫療公益獎頒獎典禮,
獎項分四類,共有醫療貢獻獎、社會服務獎、教育研究獎以及特殊奉獻獎。
我代表得獎醫師代表致詞。
以下是我大致的感言:
很榮幸也很高興能參與這場盛會,因為有機會在此與大家分享我的夢想。
這二十多年來,我總是期望每個醫療院所,尤其是廣泛分佈在全台灣每個鄉鎮地區的基層診所,都能成為守護環境,安定地方的重要力量。我們常說:「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這句話對醫療院所而言更是如此,因為有些人工作賺的錢是來自於其他地區或其他國家,而我們醫療工作人員所得的每一分收入,都是來自於我們居住的當地社區居民;我們擁有的社會地位以及獲得的一絲絲尊敬,也都是來自於當地民眾對我們的期望;我們的任何成就,必須根植於當地社會環境的完整與良善的發展。
因此,我們的職業生涯勢必與民眾、社區、社會息息相關,所以我們不能只是醫治病人的疾病,還必須看到他們的心靈,以及會造成民眾痛苦的社會環境與社會結構。
自古以來,台灣傳統的民間社會總是把醫生跟老師視為地方的仕紳,這些地方領袖通常也能夠發揮知識份子的本色,除了服務民眾之外,往往也是帶動社會進步的力量,或許這也是過去台灣民間相當尊敬醫生的原因吧!
只是非常可惜的,到了今天情況似乎慢慢轉變了,醫生只是成了民眾眼裏比較容易賺錢的行業,甚至更糟糕的,醫生變成了從民眾痛苦或恐懼中謀取自己利益的職業。
或許今天頒發的這個醫療公益獎可以讓我們回到醫療助人的最初衷,進而恢復台灣傳統的習俗,醫生是地方上最重要的安定與進步的力量。我的夢想是每個基層醫療診所都能貢獻出自己的資源,同時診所有開放且固定的場址,有上班的助理人員,有辦公設備,剛好可以協助地方的公益團體,很多公益團體在成立之初,沒有經費,沒有辦公室,沒有幫忙接電話的人員,若是診所能夠提供多餘的資源,相信對地方良善力量的匯聚是股非常大的助力。
感謝在座的前輩先進,因為各位的行動與奉獻,台灣從過去到現在已有初步的成效,但是我們要更努力,讓這些善意可以不斷在台灣流轉帶動整個社會的進步。謝謝大家
這一段話是我真心的感受,荒野保護協會從籌備到成立之初辦公室就設在我診所裏,成立之後頭幾年在歲未義賣賀卡與桌曆時,我特別致函給全省各地方的基層醫療院所,希望他們也能將診所開放成當地的訊息交流平台,當然也期待能在診所裏擺放荒野保護協會的活動訊息。
醫生或者在各行各業努力的人,若能在工作之餘,撥一點時間參與社會公益,對自己、對公司或對社會都會有相當大的助益。
幾年前,行政院開始設立永續發展獎時,我也曾經代表得獎團體致詞,記得我當時是這麼講的:
在全球競爭下,世界上每個人都更忙碌,工作壓力更大。營利機構己不易存活,非營利機構的發展更形困難。
如何不斷因應時代,找到新的利基與定位,如何不斷拉高視野,創造新的典範,應該是大家隨時念滋在滋的。
所謂策略轉折點來自企管界的用語,指企業在體察環璄變動之前,該做好準備,將組織的營運重心轉變。
向歷史或大自然學習得知往往在舊時代中適應最好〈最成功的優勢物種〉最強勢的領先企業,環境一改變,往往是調整最慢因此也最容易沒落消逝的!
簡單講,往往過去讓你成功的因素,會成為面對新環境時最大的絆腳石。
我常覺得,只想現在是不夠的,因為現在只能反應過去,然而過去的經驗並不足以應付變化快速的未來。
我也常覺得,作夢也許不是好事,可是台灣現在已擔負不起太過實際、太過現實,我們眼光要放遠,看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百年以後。
但是,觀念說來簡單,但是要真正深植於心,並進而改變行為,改變生活習慣,卻是非常困難。這種社會改革,需要政府、企業、學校、民間團體共同努力,並且各自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民間團體可以補充政府職能不足之處,民間團代表社會的自我組織,它可以強化公民意識與公民文化,這種公民參與的實踐精神正是未來社會得以健全發展的重要基礎。
不過或許會有人覺得,民間團體的力量薄弱,遠比不上政府有強大的公權力與資源,也比不上企業以商業機制產生跨國的影響,但是我卻認為,社會真正的進步不是來自於大計劃或偉大的論述,反而是來自於民眾身體力行一點一滴具體的改變。這種小小的耕耘與行動,成果反而會確確實實的落在地下,深根發芽,並且由小而滙聚成林。
同時,民眾在行動的過程中,會逐漸改變自己的觀念,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且也會影響到身邊的親朋好友,以及自己的家庭與孩子,也就是後代的台灣人。
我常以為,社會的蛻變成長過程就像大樹生長一樣,真正的生長點都樹枝頂端那個小小的區域,生長點通常微小得毫不起眼,可是卻活力十足,變化萬千。
民間團體以社會的生長點來自我期許。
大家要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