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3|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為何三歲開始說謊?|我兒子為了汪汪隊欺騙我

那天是個禮拜六的夜晚,我精心切了幾片蘋果放在盤子上端給我兒子吃,由於他只有假日晚餐吃飽飯可以看電視: 兩集汪汪隊,所以他正用他炙熱的眼神,聚精會神地盯著電視看,完全沒理會到我削好的水果。

爸爸當然不可能因為這種事情玻璃心發作,出於為他健康著想的原因,我用有點小兇的語氣說:「趕快吃水果!再不吃水果等等就別看了!」然後我就去洗碗了(別問為什麼不是媽媽洗,那是因為我最喜歡洗碗了,最好給我一大疊,洗到天亮,超愛)。

等我洗完碗,隨便瞄了一下桌上的水果盤,發現還剩下六片頻果,我就隨口問兒子你吃蘋果了嗎,恩?好像沒聽到我講話,他還死命地盯著電視,於是我提高一點音量:「

我兒子終於注意到我了,於是抬頭看著我,用他水汪汪的眼神,貓咪般的大眼,跟我點點頭說有吃了! 然後他又繼續看電視….

就是在看這個汪汪隊...

不對啊…我剛蘋果對切之後,每一片再切兩刀,這樣不就是六片嗎? 完全沒有變少啊!

哇靠居然給我說謊,他才三歲半!雖然我不記得我小時候幾歲開始說謊,但肯定是18歲之後啊(呵)。

就在當晚我輾轉難眠滑著手機時,正巧看到黃瑽寧醫生的臉書推薦了這本書:

為何三歲開始說謊?探究心智起源,解開0-15歲孩子的大腦與行為之謎

於是我二話不說立即訂了下去。

(手機還是臉書到底會不會聽我們講話呢🥸)


說謊是三歲左右以上孩子的“常態”行為

(蛤? 我皮帶都拿出來了)

根據書上的說明,研究兒童說謊時最常用的方法,稱為「誘惑抵抗典範」實驗,實驗人員通常會在孩子面前擺放一些物品或玩具,然後明確告訴孩子不要在獨自一人時偷看物品或玩弄玩具。

當實驗人員回來時,便會問孩子是否偷看或玩弄了玩具。此時的孩子,可以決定說謊或坦承自己的行為。

實驗結果:

  • 測試了三十三名兒童,結果有二十九名偷看了玩具
  • 其中有三八%的兒童謊稱自己没有偷看 。

不同團隊基於此結果再實驗之後更是發現:

  • 四歲至七歲的兒童說謊比例更高,甚至有超過八成都會說謊

儘管三歲左右就會開始說謊,但「圓謊」的能力則要較晚才會發展成熟

上述實驗中,當孩子謊稱没有偷看玩具時,如果進一步追問他們 「玩具是什麼」,大多數三歲至五歲的兒童都會脫口說出玩具的名稱。

相較之下,六歲至七歲較年長的孩子則有大約一半會繼續說自己不知道玩具是什麼。

孩子的心智理論能力愈好,就愈容易說謊

學者認為導致孩子在三歲時開始說謊,並且還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得更會圓謊的原因:「心智理論」+「執行控制」能力的成長。

心智理論

  • 當你把朋友書包裡的糖果拿出來藏在抽屜後,你不但知道「糖果在抽屜裡」(你自己的信念),你也知道朋友仍會「以為糖果在書包裡」(他的信念)。
  •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一旦明白他人的信念可能和自己的信念不同,就有可能會嘗試透過隱瞞真實訊息等方式,以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執行控制

  • 自我調節、抑制控制、工作記憶、注意力轉移、計劃和策略運用等更細部的認知能力。
  • 如果缺乏執行控制能力,孩子就會無法抑制自己脫口說出實話的衝動,換言之就是無法順利說謊。
  • 執行控制能力和前額葉有關,由於孩子的前額藥發展比其他腦區缓慢,所以他們的執行控制能力和說謊能力也只有在年紀較大時才能逐漸成熟。

那該如何引導才能減少孩子說謊呢?

發展心理學家發現,至少有以下三種做法,可以協助孩子減少說謊:

1.透過道德知識教育

心理學家發現當孩子的道德理解能力愈好,說謊行為就愈少 。

  • 在教有過程中強化孩子的道德理解判斷,可能就有機會幫助孩子减少說謊行為。

2.透過結果演示 (這段我覺得很有趣)

在二〇一四年的一項研究中,李康和泰爾沃的團隊將三歲到七歲的孩子随機分成四組,每組分別聆聽一個不同的道德故事,分別是〈龜免賽跑〉、〈木偶皮諾丘〉、〈狼來了〉和〈華盛頓砍櫻桃樹〉。結果發現,只有〈華盛頓欣櫻桃樹〉的故事能讓孩子在之後的「誘惑抵抗典範」實驗中滅少說謊

  • 由此推論,當強調說實話的積極後果時,就有機會促進兒童誠實面對自己的錯誤行為。

(我跟老婆分享此段故事,沒想到她說她早知道了,只有我不知道...)

(有時候假日會跟小孩一起看新聞,突然想到電視新聞很常看到許多人因為犯了錯而受到法律的制裁,但似乎很少因為坦白而從寬的新聞展現出來?)

強調誠實正向結果

為什麼強調說謊話的負面後果,並不能有效减少說謊行為呢?

心理學家認為,可能兒童考量自己犯錯坦白後會受到處罰,而產生畏懼和逃避心理,因此反而想透過說謊來賭上一把,期望自己不會被抓到。

(這是不是就是我兒子怕被我兇於事才說謊的原因呢? 其實我小時候也常這樣賭一把XD)

3.透過觀察式學習。

兒童會觀察社會環境中的其他個體,並模仿他們所見到的個體行為。

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亞伯特 • 班度拉 ( Albert Bandura)在一九六一年的一項經典實驗中發現,當兒童觀察到實驗者對玩偶進行暴力行為後,也會隨之對玩偶展現出攻擊行為。

除了攻擊行為,後續許多研究也都記錄了兒童的各種社會模仿行為,包括情緒調控、道德判斷和價值觀等。

大人本身的說謊行為會不會對小孩造成影響?

(看到這段爸爸發抖中)

在二〇一七年,泰爾沃的團隊進行了一項研究實驗,在這項實驗中,五歲到八歲的孩子被随機分成四組。每一組的孩子都會先觀察到大人在做錯事後說說或坦白的某一種後果:

  • 第一組的孩子,會看到大人在犯錯坦白後獲得獎勵
  • 第二組的孩子,會看到大人在犯錯坦白後獲得處罰
  • 第三組的孩子,會看到大人在犯錯說謊後逃過一劫
  • 第四組的孩子,會看到大人在犯錯說謊後獲得處罰

接下來,四組孩子都會參與「誘惑抵抗典範」實驗(就是最上面第一個實驗),結果發現:

  • 第一組和第四組的孩子說謊比率明顯比其他兩組低。

也就是說:

當孩子看到大人在犯錯坦白後獲得獎勵,或是在犯錯說謊後獲得處罰,他們自己的說謊行為會因此而滅少

  • 「獎勵坦白」和「處罰說謊」的觀察式社會學習,都有機會滅少孩子的說謊行為
  • 先前已經解說過「處罰說謊」可能會帶來的反效果,因此「獎勵坦白」應該還是滅少孩子說謊的最佳做法


以上心得內容節錄整理自書:

為何三歲開始說謊?探究心智起源,解開0-15歲孩子的大腦與行為之謎

這只是這本書其中一章節的心得內容,裡面還有超多有趣的心理實驗故事,後面一章還有青少年的相關心理問題,蠻有趣與實用的一本書。

(我把皮帶收好了)

接下來我要把〈華盛頓砍櫻桃樹〉當成我兒子的睡前故事,為了加強力道,早上起床也給他播一次,中午再打電話給學校老師請老師用廣播再播一次,下午茶吃點心的時候也播一次好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