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腦 | 我調整了我的工作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你有在做工作筆記嗎? 不知道大家都習慣怎麼做工作筆記呢?

麻匪,任何時候都要剿,不剿不行

麻匪,任何時候都要剿,不剿不行

做筆記如同剿麻匪,不做不行,對於沒有做工作筆記習慣的人,建議可以嘗試看看,即便有時筆記很散亂,但仍然比不筆記好。

自己遣詞用字寫下的資訊往往較容易記住,這就是學界所稱的「生成效應」 (Generation Effect)相較於只是單純閱讀,主動積極地產生一系列文字能使大腦更多部位被活化。--《生成效應:記憶編碼過程廣大神經迥路的活化》


做筆記有這麼容易嗎? 有沒有什麼要注意的?

以我自己來說,我的工作筆記已經做了好多年了,經過了歲月的打磨沈香(其實就只是放著根本沒動),裡面可以說是非常混亂。

在”打造第二大腦:多一個數位大腦,資訊超載時代的高效能知識管理術“ 一書裡面提及許多筆記相關的關念,閱後我檢視了一下我自己做工作筆記方式,歸納出導致內容雜亂的兩大原因:

  • 沒有適合的分類系統
  • 無法決定要紀錄下什麼內容

一. 沒有好的筆記分類系統

以我軟體開發的工作為例,正在開發一個專案的時候,我遇到了一些開發問題,因此去查了別人的解法,我當下覺得這篇解法蠻重要的,因此我想把這個解法存在我的筆記中。

此時,我第一個立刻面臨我到底要把這篇解法筆記放在哪裡?軟體工程知識庫?專案紀錄?還是bug分析?

多數人傾向依照主題來組構資訊

這種方法類似於圖書館的分類。比如說,書籍可能被分別歸類到「建築」、「商業」、「歷史」或「地理」等廣泛的主題。

(😦我就是這樣分類的,結果分類越多我就開始選擇障礙)

根據打造第二大腦此書描述,最好的方法是根據當前正進行的專案來組構數位筆記,就是在“專案”資料夾下對於你現在執行的專案再建立一個資料夾,例如“專案/手機APP-sushifocus” (無情工商一下自己另一篇文章),並把筆記內容歸類在此分類。

若你像我一樣原先就沒有類似這樣的分類結構,可以參考書中的筆記分類結構PARA系統

PARA系統

可以把所有的檔案分成四大類

  • P專案:你的職涯或人生中正努力進行的短期任務。
  • A領域:你想要逐步掌理的長期責任範圍。
  • R資源:未來可能有用途的題材或旨趣。
  • A檔案庫:來自其他三大類別的備而不用事項。

依據這個順序,我們可製作便利的檢查表,好據以從最頂層往下循序決定各筆記歸屬:

  1. 這一則筆記對哪個專案最能派上用場?
  2. 如果對各專案都没用,那麼它對哪個領域最有用處?
  3. 如果對各領域都没用,那麼它屬於哪種資源?
  4. 如果不屬於任何資源,那麼就把它放進檔案庫。

我覺得用這套系統對於紀錄完筆記的當下可以很容易的整理!

例如我在軟體開發的工作中,查詢到的資料就可以立刻放到我正在工作的專案資料夾內,不用當下煩惱要怎麼處理。

二. 無法決定要紀錄下什麼內容

以數位資訊來說,決定筆記要寫下什麼內容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的,如果將整個網頁都寫到筆記中很容易落入儲存太多東西的陷阱裡,未來的你將面臨被無數不相關資訊淹没的風險。

在打造第二大腦書中作者建議我們可以像策展人那樣思考(策展人觀點 Curator's Perspective ),掌控自己的資訊流,彷彿為自己的筆記做一個精選內容一樣。在此列出書中提出的準則:

  • 是否為我有所啟發?
    • 儲備能夠啟發靈感的引文、照片、點子和故事
  • 是否派得上用場?
    • 當下沒有啟發作用的資訊,但它或能在日後派上用場。
      • 某些統計數據、參考資料、研究發現或圖表。
  • 是否與自己息息相關?
    • 你自己的想法、反思、記憶,以及引人追憶的事物。
  • 是否令你意想不到?
    • 你感到驚喜的資訊,可能難以碓切指出原因,但它與你既有的觀點相互衝突,而且使大腦活躍了起來。


最終要獲取能引發共鳴的資訊

即便書中提供了指引,但作者仍希望最後應該要做到的其實不是每次都去對照這個表來決定該不該保存下資訊,而是訓練自己去傾聽自己内心的聲音,最終能自己掌握可以獲取能夠引發共鳴的資訊。


上面說這些都比較偏向筆記要怎麼做,那我調整了我的工作筆記什麼?

在書中提到了一個概念,很多知名的作家、藝術家、各種形式得創作者會把日常生活中想到的一些尚未組織過的資料或是靈感放入第二大腦中,在真正創作的時候才不會面對空白稿紙或是畫布卻腸枯思竭、一籌莫展。

其中這些未組織的資料或是靈感有一個部分是大家很容易遺漏的東西,即是中間產物

中間產物

根據書上定義,每個專業在完成最終工作過程都有各自的”中間步驟”,例如:

  • 軟體研發上的”模組”
  • 公司執行上的各種”測試”
  • 各式”草圖”、”草案“、”草稿“
  • 各種”demo資料”

這些”模組””測試””草圖”…等等都是所謂的中間產物。

我以前的筆記幾乎不會把這些內容記錄下來,但後來發現即便是我與同事之間對於某項問題的討論對話紀錄,在我存下來之後,日後新的專案啟動時,我可以快速的把過去討論的問題內容列入可能引發的問題報告中,更快速地推動新專案的進行。

如同樂高積木一樣,你擁有越多的組構單元,就越容易打造出有趣的成品 -- 《打造第二大腦:多一個數位大腦,資訊超載時代的高效能知識管理術》

因此我也開始把這些微不足到的東西加入我的筆記中,甚至每日代辦事項他人提出的意見或是文件未被採用的規畫項目軟體開發時遇到的錯誤資訊,都加入並使用PARA檔案架構來歸類。

總結

透過第二大腦你可以有效的卸載生活、工作上對資訊記憶的負擔,接下來才能清晰地思考,並著手使各種想法在工作上發揮成效。

大腦不是用來記事情,而是想事情的地方 --《搞定》( Getting Things Done)


筆記是土壤,你搜集的資料寫下的文字就是種子,經過你的理解、重新組織與消化後,就會漸漸長出枝芽,最後當你應用在你的專案、事業以及生活中就會開花得果。

維護第二大腦是"容許"失誤的過程 

打造第二大腦其實是一個不斷迭代不斷輪迴不斷精進的過程,其完整的針對整個筆記系統提出一個CODE的方法

C獲取 >O組織 >D萃取 >E表達

在本篇文章中我只提出其中的一些方式來改進我自己的工作筆記方式,其實就算筆記如同上面依照PARA架構放好了,仍然需要花時間再次整理並擷取筆記摘要,並可依照自己的論述重新整理過。(非常實用的一本書)

我們日常生活、工作都可以參考筆記來讓我們的生活持續進步過得更好,但先決條件是你有做筆記

打鐵趁熱趕快開始你的筆記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優質筆記好文,期待後續相關分享!
alex.d9-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7/14
Kevin_malamute 謝謝你😭
alex.d9-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7/17
軟體工程師之沒賺頭的不務正業整理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avatar-img
alex.d9的沙龍
20會員
11內容數
這邊應該會放軟體開發、 讀書心得和自我成長的內容。
alex.d9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02
每年年度回顧或許有些不如預期,希望篇文章帶你一起找回前進的動力! 從《最有專注力的一年》書中汲取靈感,使用自我概念理論激勵自己。 透過塑造理想形象,像繞著銅像一圈圈努力,逐步成為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2024/12/02
每年年度回顧或許有些不如預期,希望篇文章帶你一起找回前進的動力! 從《最有專注力的一年》書中汲取靈感,使用自我概念理論激勵自己。 透過塑造理想形象,像繞著銅像一圈圈努力,逐步成為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2024/08/27
阿特拉斯在希臘神話中是泰坦巨人之一,因戰敗被迫支撐天空。他的形象深入人心,與解剖學、建築以及地圖都有關聯。本文著重於阿特拉斯的傳說故事及其對於文化的影響,並在現代社會中找到阿特拉斯的隱喻。
Thumbnail
2024/08/27
阿特拉斯在希臘神話中是泰坦巨人之一,因戰敗被迫支撐天空。他的形象深入人心,與解剖學、建築以及地圖都有關聯。本文著重於阿特拉斯的傳說故事及其對於文化的影響,並在現代社會中找到阿特拉斯的隱喻。
Thumbnail
2024/03/07
「剛剛那一小時我真是太認真了,我決定給自己獎勵,讓大腦稍微放鬆一下!」這時,我打開了Youtube,想看看我的稍候再看清單裡有沒有我感興趣的影片。然而,我沒有機會選擇,Youtube就直接塞了一個short給我!
Thumbnail
2024/03/07
「剛剛那一小時我真是太認真了,我決定給自己獎勵,讓大腦稍微放鬆一下!」這時,我打開了Youtube,想看看我的稍候再看清單裡有沒有我感興趣的影片。然而,我沒有機會選擇,Youtube就直接塞了一個short給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一直以來,我都是以手寫方式保存筆記,最近感覺有些力不從心,想做一些改變。 一個月前,意外接觸了申克.艾倫斯《卡片盒筆記》這本書,以卡片記錄、重組資訊,這點挺吸引我,也想嘗試看看,但實行一段時間後,我發現以手寫卡片方式進行,某些流程過於繁瑣又重複,所以想轉型成數位筆記。 近期恰好遇上obsidia
Thumbnail
一直以來,我都是以手寫方式保存筆記,最近感覺有些力不從心,想做一些改變。 一個月前,意外接觸了申克.艾倫斯《卡片盒筆記》這本書,以卡片記錄、重組資訊,這點挺吸引我,也想嘗試看看,但實行一段時間後,我發現以手寫卡片方式進行,某些流程過於繁瑣又重複,所以想轉型成數位筆記。 近期恰好遇上obsidia
Thumbnail
卡片盒的啟發 📚卡片盒筆記不僅僅是一種新穎的筆記方法,它還提供了出乎預料的價值,那就是工作流程本身。 一開始,我把卡片盒當作是一種範疇來使用,我覺得它給我的價值,就是讓我開始思考我隨機時段蹦出來的靈感,讓我不再把靈感當作是轉瞬即逝的點子,而是把它寫下來,找個時間認真思考,把它轉化成一個完整
Thumbnail
卡片盒的啟發 📚卡片盒筆記不僅僅是一種新穎的筆記方法,它還提供了出乎預料的價值,那就是工作流程本身。 一開始,我把卡片盒當作是一種範疇來使用,我覺得它給我的價值,就是讓我開始思考我隨機時段蹦出來的靈感,讓我不再把靈感當作是轉瞬即逝的點子,而是把它寫下來,找個時間認真思考,把它轉化成一個完整
Thumbnail
生活上無時無刻都會接收到資訊 自從開始喜歡上閱讀後,一直很困擾找不到實用的筆記術 每次看完一本書,劃完重點,然後就會忘記它了 之前看過卡片盒筆記法,也實行過一段時間,還是覺得不太順手 不知道要怎麼安放好我的資訊(我的問題) 直到看到這本書—打造第二大腦! 作者的話直撃我的心臟,邊看邊忍不住認同 對
Thumbnail
生活上無時無刻都會接收到資訊 自從開始喜歡上閱讀後,一直很困擾找不到實用的筆記術 每次看完一本書,劃完重點,然後就會忘記它了 之前看過卡片盒筆記法,也實行過一段時間,還是覺得不太順手 不知道要怎麼安放好我的資訊(我的問題) 直到看到這本書—打造第二大腦! 作者的話直撃我的心臟,邊看邊忍不住認同 對
Thumbnail
不曉得大家在學校念書的時候,是否常會遇過一種狀況,那就是當千辛萬苦做完各式各樣的讀書筆記後,卻不知道如何妥善「收納」或者是「整理」這些筆記?或著,當真的要使用時,卻早已經忘記了曾幾何時曾寫過相關內容的筆記可供參考,卻難以「使用」相關筆記的窘境?
Thumbnail
不曉得大家在學校念書的時候,是否常會遇過一種狀況,那就是當千辛萬苦做完各式各樣的讀書筆記後,卻不知道如何妥善「收納」或者是「整理」這些筆記?或著,當真的要使用時,卻早已經忘記了曾幾何時曾寫過相關內容的筆記可供參考,卻難以「使用」相關筆記的窘境?
Thumbnail
你有在做工作筆記嗎? 不知道大家都習慣怎麼做工作筆記呢? 做筆記如同剿麻匪,不做不行,但怎麼做比較好呢? 沒有好的筆記分類系統?不知道要寫下什麼內容? 來看看“打造第二大腦”這本書怎麼說的,以及我試著修改哪些筆記方式。
Thumbnail
你有在做工作筆記嗎? 不知道大家都習慣怎麼做工作筆記呢? 做筆記如同剿麻匪,不做不行,但怎麼做比較好呢? 沒有好的筆記分類系統?不知道要寫下什麼內容? 來看看“打造第二大腦”這本書怎麼說的,以及我試著修改哪些筆記方式。
Thumbnail
作者:提亞戈·佛特 什麼是第二大腦,為什麼我們需要打造他? 我們投注不計其數的時間閱讀、觀看和傾聽他人談論我們應當怎麼做,該如何思考、過生活,但相對地,我們很少致力於實際應用這些知識,將其化為己有。多數時候我們只是資訊囤積者,雖然儲存了數不勝數的立意良好的數位內容,最終卻只是徒增焦慮和煩惱。而第二大
Thumbnail
作者:提亞戈·佛特 什麼是第二大腦,為什麼我們需要打造他? 我們投注不計其數的時間閱讀、觀看和傾聽他人談論我們應當怎麼做,該如何思考、過生活,但相對地,我們很少致力於實際應用這些知識,將其化為己有。多數時候我們只是資訊囤積者,雖然儲存了數不勝數的立意良好的數位內容,最終卻只是徒增焦慮和煩惱。而第二大
Thumbnail
是不是曾經聽到過很棒的觀念或是啟發,但是日後卻怎麼想也想不起來?或是工作上的某些很重要的事情但卻無法在需要的時候立刻提取?
Thumbnail
是不是曾經聽到過很棒的觀念或是啟發,但是日後卻怎麼想也想不起來?或是工作上的某些很重要的事情但卻無法在需要的時候立刻提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