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令洋:紙卡匯集字典夢──吳守禮的紙卡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電腦還不流行的年代,紙卡是重要的知識整理方式。(藏品/吳守禮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在電腦還不流行的年代,紙卡是重要的知識整理方式。(藏品/吳守禮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吳守禮與他的卡片盒筆記法】

吳守禮是日治時期第一代在臺灣本土培育的高教菁英,也是戰後臺灣大學文學院少數的本省籍師資。他的專長是臺灣閩南方言的研究,並於晚年投入臺語字典的編纂工作。「紙卡」是前輩學者高度仰賴的知識整理工具,對有意進行字典編纂工作的吳守禮而言,更是如此。透過他所留下來的紙卡,我們可以看到零碎知識累積的過程,以及產生的力量。
註:吳守禮教授在其辭典著作、回顧文章中的用法為「臺灣閩南語(話)」,台/臺二字則固定選用「臺」字於書寫中,本文一概視文意稱臺語或臺灣閩南語。

1988年12月7日,臺北潮州街的臺大教職員宿舍發生了一場火警,共有四棟宿舍被燒毀,此時已高齡七十九歲的吳守禮老教授就住在其中一棟。老教授本人躲過一劫,但其他損失有多嚴重呢?隔日報紙依警方說法寫道,初估財物損失五十萬──也許警方是從物體的殘骸來看,確實沒有太多值錢的東西,但光從殘骸看不出來的是,這裡面有吳守禮畢生收藏的臺語文獻史料,有些是珍貴的孤本、有些是未刊行的文稿,燒光就沒有了。

文物史料因戰爭或火災一夕全無,這在歷史上也不罕見,人人皆曉得要高呼可惜、遺憾。但一位老先生畢生收藏的文獻,如果幸運沒被燒毀,通常會到哪裡去呢?也許待他身故之後會流落舊書攤、文物商,若家屬、學生或學校認為它有價值,也可能會整批進入圖書館、文物館,束之高閣,留待久久出現一次的知音抱著問題意識來把它借走。但對吳守禮教授而言,收藏本身並不是目的,而是他此時此刻編寫臺語字典要用的資料。

都八十歲了,還在編字典嗎?沒錯,無論幾歲,他都願意投入漫長的光陰,進行一些看似繁瑣枯燥,短期內不會有顯著成果的知識奠基工作。吳守禮就是這樣的語言學家。

吳守禮所編輯的紙卡。(藏品/吳守禮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吳守禮所編輯的紙卡。(藏品/吳守禮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吳守禮,出身臺南望族,他是日治時期依循臺灣學制一路完成高等教育的本土精英,中學就讀的是臺籍仕紳出資創辦的臺中一中,接著考入每年只收三名臺籍學生的臺北高校。由於此時他的家境已經不如從前,無法如願出國讀書。於是1930年,進入了才創校三年的臺北帝國大學,就讀文政學部文學科,跟隨神田喜一郎主修東洋文學(指中國文學),並受語言學家小川尚義訓練,研習語言學。1933年畢業之後在學校留任助手,但因臺籍學者發展管道有限,所以在神田教授的引薦下東渡日本,任職京都東方文化研究所,從事中國話辭典的翻譯工作,也因而有機會接受完整的中國話訓練。1943年他返回臺灣,任職臺北帝國大學南方文化研究所,整理福建、廣東方志,蒐集福建語資料並翻譯成日文。在這段期間他讀了羅香林的〈客家研究導論〉、〈客家的方言〉等論著,轉而想為自己的母語歷史寫作導論,於是在1945年完成〈福建語導論研究──以廈門語為中心及歷史民族〉,為日後臺語研究打下基礎。由於這份約十萬字的研究是以日文寫成,完成不久便遇上終戰,故遲至1949年才以中文版面世。

戰後,臺北帝國大學改名國立臺灣大學,吳守禮協助校產交接工作,進行各系藏書的清點與移交。因此,他不但是臺大早期的校友,也成為少數見證臺大政權移轉的學者。不過,對於一個能通中國話的語言學者,面對新的政權來臨,是要轉而投入「國語」還是繼續他剛才起步的「方言」研究,或許才是更為重要的問題。

戰後初期,他曾經在校園裡教授中國語,也參與國語推行委員會的工作。按照國圖所藏,他於1961年寫給「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的《荔鏡記戲文研究(校勘篇)》的油印報告(未定稿)後記,他應當曾經有意想發展「國語」研究。文中提到:

民國四十年頃,曾經接到通知,而以有關早期國語之研究為題,向某基金會申請補助,惜結果不獲。本想藉尋求語源語史培養正確的國語思想,俾「國語」一詞不致淪為「會話」,一切期待今已成為泡影。同時悟到:研究國語此時此地為期尚早,甚至易遭輕視。於是研究國語的熱情遂告「退燒」,乃將全部精力貫注於閩南方言──筆者之母語──的探討。

在國語當道的年代無法在國語研究的領域發揮,箇中原因耐人尋味。不過回到母語研究領域的吳守禮,卻很有節奏地穩定交出成績。

他先是校注自藏的清代劉家謀《海音詩集》古本,1953年臺灣省文獻會出版,為清代臺灣閩南方言文獻重現天日;同時,他也受文獻會委託,於1954年發表了《臺灣省通志稿˙人民志˙語言篇》──然而,由於其中部份研究,被審查委員認為參考太多日人著述而遭到刪除,於是吳守禮又自費以鋼版油印成《近五十年來臺灣臺語研究之總成績》。接著,他將目光轉向最古老的閩南語文獻──《荔鏡記》的戲文研究,其後陸續為多種歌仔冊進行校理與歷史語言文獻的研究。

1973年退休以後,他曾旅居美國一段時間,此後編寫字典就成為他人生主要的志業。1986年他在美國出版了《綜合閩南臺灣語基本字典》,1987年返臺,正準備繼續完成補編,結果尚未出版,他的宿舍就發生了火災。

國立臺灣文學館現藏有吳守禮編寫字典時所用的紙卡與紙盒──在電腦還不流行的年代,製作小紙卡是重要的知識整理方式。當處理的知識類型過於零碎,材料分散四處、有些還待發掘,那麼運用一張小紙卡隨手一記,也許是資料索引、也許是靈光一閃的想法、也許是還不知如何解讀的資料,將它們依分類收攏於盒,時日一長,就會積累成相當可觀的知識庫。這種整理方式看似土法煉鋼,卻絕對有用。事實上,吳守禮從1930年代在臺北帝大讀書時,便已經善用這樣的方法。當時他為了研究《詩經》、製作索引,就做了四萬多張的卡片。可見基礎知識往往都得透過零碎累積,才能匯聚為大河。

回到開頭的那場火災,如果是你,在八十歲的時候,畢生收藏的史料付之一炬,你還會打算繼續編纂,完成編字典的夢想嗎?人生短暫,但沒有夢想是來不及的,只要願意從當下開始。宿舍火災過了十二年後,吳守禮以九十一歲高齡完成了《國臺對照活用辭典》,全書收錄近一萬三千字,約六萬條詞目,總字數近五百萬字,並於2001年獲得了首屆總統文化獎的百合獎。那些看似資訊零碎的紙卡,終於在此刻成就了完整而巨大的意義,彷彿暗喻了吳守禮的一生。

★作家小傳

吳守禮(1909-2005),字從宜,生於臺南府城。在臺北帝大、戰後的臺灣大學從事教學及研究數十年,退休後投入臺灣閩南語辭典編纂工作。1986年出版《綜合閩南臺灣語基本字典》上下兩冊,2000年與其子女以「家庭手工業」般合力完成《國臺對照辭典》。

吳守禮畢生努力蒐集散佚的閩南語文獻、古典戲文、詞彙,將閩南語史往前推至400年以上,並為閩南語研究奠定重要之基礎,為臺灣繼小川尚義之後對閩南語研究貢獻最大的學者,後來的研究者如許成章、王育德、村上嘉英、鄭良偉、洪惟仁等人,皆受其指導和影響。

★團員自介

陳令洋 清大臺文所碩士,現為雜誌編輯,興趣是詩與書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書生和學生、讀者與作者,建立起近乎浪漫的關係,為了共同的未來遠景而前進。勞動者的紐帶與友情,打破了民族分野,在首陽農園開始運作後,兩人談論思想與文學,有時入田春彥也會幫忙耕種。但楊逵敏感的身份,讓入田春彥惹禍上身。一九三八年,入田春彥因為與楊逵交往密切和思想左傾,被舉報逮捕,即將被遣返回國。
如果你翻開一九四二年的《臺灣文學》刊物,會在裡面發現一篇很奇怪的訊息: 【徵求園藝見習人士】 徵求愛好園藝及從事文學工作的勤勉人士。保證協助寫作事業及生活所需。有意者請寄下簡歷及十天份的日記選萃。 臺中市梅枝町一九 首陽農園 楊逵 現在我們回顧這篇招募文章時,可能會感到困惑。文章要園藝見習人士,又提
【人生的最後一場考試】 1894年,正值光緒帝統治的第二十年。七月十一日,仍以「攀桂」為族譜名、「一枝」為學名的洪棄生,從鹿港小鎮出發,揮別了替他送行的兄嫂,啟程航向廈門。十天的航程過後,他將再轉搭兵船到省城福州參加考試。這條路線,他不是第一次走。這已是他第四次到福州參加考試了。
【夢的意義】 昨晚的你,睡得好嗎?可曾夢見什麼?有人說夢境是一支天線,帶著我們通往那些白日不可觸及之地,以補足一個完整的自己。而你的夢,為你展開了什麼樣的地圖? 夢境如此神秘而奇妙,對於戮力追求理想的人們來說,往往是壓抑情感的出口。在東方,從《詩經》到《莊子》,再到李白、杜甫、蘇東坡,都曾傳 撰寫
【科幻小說家與劇作家的奇妙交集】 葉言都是作品量少質精的科幻作家,看似與劇作家姚一葦無太大關係,為何他曾贈代表作《海天龍戰》給姚一葦? 1987年5月,時值初夏,葉言都剛拿到他出版的新小說《海天龍戰》,封面還特別註明:「葉言都科幻小說集」。他抽出其中幾本準備要送給其他人,按照某種贈書的慣例,他會在蝴
近年來,圍繞著課綱的爭議,讓教科書編纂的方向與選文的古今佔比等議題一再地浮上檯面,從課堂到政論節目,各式各樣的意見接二連三地登場,令人目不暇給。諸如臺灣學生應不應該從課本裡認識孫中山與岳飛,不認識這兩位歷史人物是否就隱藏著「去中國化」的「陰謀」等等,一時間成了最熱門的討論焦點。
書生和學生、讀者與作者,建立起近乎浪漫的關係,為了共同的未來遠景而前進。勞動者的紐帶與友情,打破了民族分野,在首陽農園開始運作後,兩人談論思想與文學,有時入田春彥也會幫忙耕種。但楊逵敏感的身份,讓入田春彥惹禍上身。一九三八年,入田春彥因為與楊逵交往密切和思想左傾,被舉報逮捕,即將被遣返回國。
如果你翻開一九四二年的《臺灣文學》刊物,會在裡面發現一篇很奇怪的訊息: 【徵求園藝見習人士】 徵求愛好園藝及從事文學工作的勤勉人士。保證協助寫作事業及生活所需。有意者請寄下簡歷及十天份的日記選萃。 臺中市梅枝町一九 首陽農園 楊逵 現在我們回顧這篇招募文章時,可能會感到困惑。文章要園藝見習人士,又提
【人生的最後一場考試】 1894年,正值光緒帝統治的第二十年。七月十一日,仍以「攀桂」為族譜名、「一枝」為學名的洪棄生,從鹿港小鎮出發,揮別了替他送行的兄嫂,啟程航向廈門。十天的航程過後,他將再轉搭兵船到省城福州參加考試。這條路線,他不是第一次走。這已是他第四次到福州參加考試了。
【夢的意義】 昨晚的你,睡得好嗎?可曾夢見什麼?有人說夢境是一支天線,帶著我們通往那些白日不可觸及之地,以補足一個完整的自己。而你的夢,為你展開了什麼樣的地圖? 夢境如此神秘而奇妙,對於戮力追求理想的人們來說,往往是壓抑情感的出口。在東方,從《詩經》到《莊子》,再到李白、杜甫、蘇東坡,都曾傳 撰寫
【科幻小說家與劇作家的奇妙交集】 葉言都是作品量少質精的科幻作家,看似與劇作家姚一葦無太大關係,為何他曾贈代表作《海天龍戰》給姚一葦? 1987年5月,時值初夏,葉言都剛拿到他出版的新小說《海天龍戰》,封面還特別註明:「葉言都科幻小說集」。他抽出其中幾本準備要送給其他人,按照某種贈書的慣例,他會在蝴
近年來,圍繞著課綱的爭議,讓教科書編纂的方向與選文的古今佔比等議題一再地浮上檯面,從課堂到政論節目,各式各樣的意見接二連三地登場,令人目不暇給。諸如臺灣學生應不應該從課本裡認識孫中山與岳飛,不認識這兩位歷史人物是否就隱藏著「去中國化」的「陰謀」等等,一時間成了最熱門的討論焦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濟南教會在青島東路的協(餵)助(養),讓基督長老教會再次受到大家關注。趁機講一下長老教會和白話字研究。
吳聲潤,是高雄六龜人,因「台北市工委會松山第六機廠支部案」被捕入獄。在日治時期,他到日本留學,1946年在臺灣脫離日本統治後,臺灣「'光復」所以吳聲潤立刻中斷學業,欣然回臺投入「祖國」懷抱,然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不久後,二二八事件發生了,白色恐怖時期緊接到來,吳聲潤對中華民國這個「祖國」失望,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Thumbnail
說起湯德章(1907年—1947年),大多數的臺灣人對他一無所知,包含他自身的孫輩。據片中臺南莉莉水果店老闆李文雄先生的說法,可能高達九成的人完全不知道他是誰,剩下一成人,大概只知曉他是日治時期到二戰後罕見的本土律師,然後在二二八事件後殉難。至於他的背景,他的生涯,他是什麼樣的人?大家應該都回答不出
Thumbnail
從前我跟一位北部的教授上課,他專研版本目錄學⋯⋯
Thumbnail
在我的研究生階段,曾經和師長合寫過一些推廣教育著作,比如説《國學導讀》(全 三册)、《國學常識》、《國學常識精要》,拿到很優厚的稿費,既貼補了家用,也能買些自己需要的電腦設備,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邱燮友教授,待我真是恩重如山。
Thumbnail
來到埔里的第一站,便是著名的「廣興紙寮」。 「聽說埔里的手工造紙業,始於清末時期,可說是歷史悠久喔!」一到廣興紙寮,盧得寶便開始介紹起這裡的手工造紙業。 「想不到你對造紙業也有研究…… 」吳若瑄一臉難以置信的表情。 「那當然!」 「你果然挺適合當導遊這項工作的。」吳若瑄笑著說。
Thumbnail
朱廷獻先生(1930-1990)辭世至今轉瞬已34年,最近整理舊書,看到先生著作,懷念起這位亦師亦友的長者!
Thumbnail
臺靜農教授(1902-1990)是安徽霍邱縣葉家集鎮人。當代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及文 史學界重要學者。原名臺傳嚴、字伯簡,在民國20年代改名為靜農,晚號靜齋,筆名 青曲、孔嘉、釋耒等。 臺靜農早年加入「未名社」,大約在1925年春初結識當代著名作家魯迅,兩人往來密切,友誼深厚。
Thumbnail
在澳門大學圖書館經常翻書可能就會對上面的扉頁非常熟悉,因為香港愛書、藏書人丘世文去世後的12000多冊文史哲藏書盡數贈與澳門大學,成為澳門大學圖書館接受的最大宗贈書。我常常想起丘世文,因為他每一本贈與澳門大學圖書館的書封面背後都貼著一張白紙
Thumbnail
濟南教會在青島東路的協(餵)助(養),讓基督長老教會再次受到大家關注。趁機講一下長老教會和白話字研究。
吳聲潤,是高雄六龜人,因「台北市工委會松山第六機廠支部案」被捕入獄。在日治時期,他到日本留學,1946年在臺灣脫離日本統治後,臺灣「'光復」所以吳聲潤立刻中斷學業,欣然回臺投入「祖國」懷抱,然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不久後,二二八事件發生了,白色恐怖時期緊接到來,吳聲潤對中華民國這個「祖國」失望,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Thumbnail
說起湯德章(1907年—1947年),大多數的臺灣人對他一無所知,包含他自身的孫輩。據片中臺南莉莉水果店老闆李文雄先生的說法,可能高達九成的人完全不知道他是誰,剩下一成人,大概只知曉他是日治時期到二戰後罕見的本土律師,然後在二二八事件後殉難。至於他的背景,他的生涯,他是什麼樣的人?大家應該都回答不出
Thumbnail
從前我跟一位北部的教授上課,他專研版本目錄學⋯⋯
Thumbnail
在我的研究生階段,曾經和師長合寫過一些推廣教育著作,比如説《國學導讀》(全 三册)、《國學常識》、《國學常識精要》,拿到很優厚的稿費,既貼補了家用,也能買些自己需要的電腦設備,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邱燮友教授,待我真是恩重如山。
Thumbnail
來到埔里的第一站,便是著名的「廣興紙寮」。 「聽說埔里的手工造紙業,始於清末時期,可說是歷史悠久喔!」一到廣興紙寮,盧得寶便開始介紹起這裡的手工造紙業。 「想不到你對造紙業也有研究…… 」吳若瑄一臉難以置信的表情。 「那當然!」 「你果然挺適合當導遊這項工作的。」吳若瑄笑著說。
Thumbnail
朱廷獻先生(1930-1990)辭世至今轉瞬已34年,最近整理舊書,看到先生著作,懷念起這位亦師亦友的長者!
Thumbnail
臺靜農教授(1902-1990)是安徽霍邱縣葉家集鎮人。當代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及文 史學界重要學者。原名臺傳嚴、字伯簡,在民國20年代改名為靜農,晚號靜齋,筆名 青曲、孔嘉、釋耒等。 臺靜農早年加入「未名社」,大約在1925年春初結識當代著名作家魯迅,兩人往來密切,友誼深厚。
Thumbnail
在澳門大學圖書館經常翻書可能就會對上面的扉頁非常熟悉,因為香港愛書、藏書人丘世文去世後的12000多冊文史哲藏書盡數贈與澳門大學,成為澳門大學圖書館接受的最大宗贈書。我常常想起丘世文,因為他每一本贈與澳門大學圖書館的書封面背後都貼著一張白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