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6|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我們來拍張照】瑞士交換 Week.02(0904~0910)

Grüezi! 每天朝九點午三點半的密集德語課程,將我們拉回高中時期的課堂上,身旁的同學快速的熟識,在正式開學前體驗了不一樣的校園時光。

上次收拾好書包,準備迎接通勤生活的時候,大概是唸高中的時候了;那時候每天早上都要六點二十走去「南新國小」附近的站牌,等著一班班的「嘉義縣公車」或「嘉義客運」,將稚嫩的高中生們,像迴轉壽司一樣將我們一一放下適當的位置,嘉女、華商、嘉商、嘉中、嘉工、嘉家,我們依序在自己的學校的下車,穿著類似的顏色穿梭在小小的城市中,為了一個未必能預見的未來而努力著。

我的宿舍離主校區比較遠,通勤大概要花45分鐘,先坐公車再轉電車,最後再走一小段路。好險前一天有先場勘一下教室,讓我得以在最後一刻、壓線抵達教室。我所在的組別,就姑且稱為東亞小組吧(沒有刻意分,我們剛好就坐在一塊):兩位日本同學、兩位(後來變成三位)中國同學和一位台灣同學(我)。

瑞士所使用的德語,與一般的標準德語有一些差異,包含詞語上的差別或是口音、重音都各有不同;而我在瑞士語言課程中,感受到跟台灣的語言課程裡很大的不同是,德語老師用大量的對話讓我們習慣詞語以及發音,他不像台灣一個一個字,告訴你規則、變化和單字表,而是在有限的課堂中,要用對話讓我們習慣這個語言;第一週著實是很痛苦的,但後來發現我們老師真的教語言有一套,班上的同學各個都進步神速。

鼓起勇氣在最後一刻說出臺灣的同時,覺察到這並不容易。

第一天的文化震撼教育,是自己給自己的。在這個環節,老師介紹世界各國的主流語言,也一併統計著班上同學來自的國家和語言。

自認國家認同意識明確的我,卻在這個環節中感到非常不安與緊張,那種身體不自然的回饋是很真實的。或許一部分是來自於,教室裡有三分之一都是來自中國的同學;但另一部分的考量在我的腦海裡快速激戰——一種潛在的,對於衝突的恐懼油然而生。赫然意識到,在國際的場合裡面,在挑戰中國的權威以及底線以前,最先被挑戰的,是自己某些潛藏在意識底下的價值觀;害怕被質疑、擔心引起衝突、寡不敵眾的想法一一浮現。當瑞典、墨西哥、波蘭的字逐漸填滿講義上的空格,其他人不知道的是,我正在和自己的價值觀奮戰;最終,當老師即將前往下一頁講義以前,我舉起手,說出了「臺灣」「臺語」

奇妙的是,好像沒有人生氣,也似乎沒有引起什麼騷動,只有我自己鬆了一口氣,並在老師換頁以前趕緊把這一幕用手機拍了下來;我了解到,「要驕傲的說出自己是台灣人,講台灣話。原來,也是需要練習的。」擔心衝突、避戰,或許可以讓自己舒服一下,但這真的是我們在國際上應該採取的位置嗎?從來沒想過,在國族意識這題我會處理得如此猶豫,也幸好有這次機會,得以在這短短幾分鐘之內重新梳理了一些想法。

我在蘇黎世大學的學生證

蘇黎世大學的國際學生事務處也蠻照顧我們的,舉辦許多不同類型的說明會,寄信提醒國際生大大小小的注意事項;在說明會這天,除了了解一些程序以及注意事項、拿到了自己的學生證、辦了一張ESN卡(Erasmus Student Network)以外,最大的收穫是認識了一群新朋友!

亞洲小圈圈(台、日、韓、泰)

不知道是地域的關係,還是文化相近的緣故,到目前為止,比較常會聚在一起的比較多都是亞洲的同學;跟亞洲的同學相處多了一份熟悉和自在的感覺,雖然我們都用著不太熟悉的語言,了解著彼此的想法與感受,但那種同為異鄉且少數個體的孤立感,大概是一種跨越語言的共感,將我們綁在一起。畢竟有一年的時間,即便不會一直都待在舒適圈,但能夠在到來的初始就結交到一群朋友,真的是挺幸福的!

瑞士的傳統菜餚——Raclette

我們一行人去了舊市鎮的一家小餐館,點了瑞士的傳統料理——Raclette。它原本是一種起司的名稱,料理方式通常不會直接吃,而是將它表面烤融之後,搭配馬鈴薯、醃黃瓜、煙小洋蔥變成一道料理,也可以搭配不同種口味的起司混搭,非常新奇!如果份量不夠的話,也可以搭配火腿、培根等肉類,增加整體的飽足感喔~

蘇黎世湖,就在中央車站外面,怎麼拍怎麼好看的一個地方。

因為尚未正式開學的緣故,有很多的時間去探索這座城市,無論是充滿人文底蘊的蘇黎世古城,亦或是乾淨又清澈的湖邊,都是我們下課時的好去處。瑞士的湖邊以及河邊,都是可以直接下水玩耍的,跟今年寒假去的帛琉(Palau)一樣,可以看到很多當地人或甚至是觀光客,自在的在水裡面玩耍嬉戲的模樣,不過玩水的季節也慢慢地走入尾聲,畢竟接下來要入秋了,池水的溫度也漸漸的不適合下水。

Katzensee

為了把握最後的好天氣,我們找了個風光明媚的下午,走到了宿舍附近的湖邊野餐、戲水,這座湖叫做“Katzensee”,是貓咪湖的意思;我好奇的去查了命名的原因,發現跟貓一點關係都沒有,這座湖在六、七世紀原始名稱叫做“Hatto-see”,隨著時間的演進、文字的替換最後演變成了“Katzensee”。

快樂野餐玩水時光


愜意的湖景、搭配煦煦的陽光,看著身旁戲水的鴨子與小狗們,我感受到瑞士與台灣生活的顯著差異。下午五點,湖邊有著遛狗的情侶、帶著嬰兒來游泳的新手家長、退休的爺爺奶奶、環湖慢跑的青年、越野單車的騎士,以及剛到來的亞洲交換學生。

慢慢走回宿舍時,夕陽也正巧要下山。


因為不識水性,也沒有泳具,我便靜靜的在旁觀察著這別具意義的一幕:瑞士生活的日常——不必趕著人擠人的捷運、堵塞的交通,在擁擠的城市尋找著一絲喘息的空間,毋需挑燈夜戰,為了生活、為了生存而兢兢業業。這並不意味著在瑞士生活的人不努力,而是在他們的生活裡充滿了餘裕,工作不是全部,有更多更多的是回到自己、回到家人、回到身為人的感受之上。


瑞士之行,對我來說也是重新學習生活的一趟旅程,從學習語言、重新建構朋友圈、找到舒適生活圈、料理三餐,一直到規劃時間,似乎不停在打破沉痾與落入舊習間拉扯。就如同我在〈當初〉的歌詞裡面所寫,「生活的迴圈也許會找不到最佳解」,但能有機會跳出來,格式化自己的模式,這樣子歸零再出發的機會,對我來說也是一段再次看見自己的過程。

在瑞士的各種料理嘗試——Week 02

傳統市場小隊!

本週的密集德語課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週五的一早,我們在車站附近的傳統市場集合,每個人必須要用這一週學會的德文,到市場裡面買一樣東西來當作自己的早餐。我們用著自己殘破又稚嫩的德文和肢體語言,在傳統市場裡闖蕩;市場裡,為數最多的大抵是水果攤、蔬菜攤、醃漬肉攤、麵包攤與起司攤,跟台灣的傳統市場蠻類似的,不過少了一些生鮮肉和魚,以及服飾、首飾之類的攤位。另一項在文化上類似的是,在傳統市場基本上只用母語—「瑞士德語」溝通,英語等其他語言相對比較吃力且,而這也是老師設計活動的初衷,開口練習德語。最後我們各自買了麵包和果汁,搭著公車,開心地回到課堂上上課。

天氣晴朗的日子,最適合來山上走走了。

本週的尾聲,幸運的跟上了可葳他們那一戶的週末健行,那天走的路線叫做“5-Lakes-Hike Pizol (5-SEEN-WANDERUNG)”。一早從蘇黎世搭火車到Sargans,轉乘公車、轉程登山纜車 (Gondola) 以及纜椅 (Lift Chair) 到達健行的起點。(對於此路線有興趣的小夥伴,背包客棧這篇文章有詳細介紹。)

在週末的瑞士,城市裡人煙稀少,如果你問我那他們都去哪了,我會說,不是在山上,就是在去往山上的路上。

讚嘆連連的大自然景觀

初訪瑞士的山區,就被眼前所見的景致所震懾,或許是在台灣太少爬山的緣故,兩千公尺以上的景色與空氣,簡直是難以言喻的宜人舒適。而這樣的感動,在往後的每一次健行裡,依然不斷地浮現。一行人踏上規劃好的五湖路線,搭配著周圍的山景與乾爽的涼空氣,一步一腳印的在每段路途中蓋上自己獨特的印章,漫山遍野的美景、瑞士人和遊客,幾近將整座山林填滿;但我們依然能在空隙中找到自己的落腳處,獨佔又共享著這舒適的假日時光。

其中的三湖和纜車風景


健行路途總長約莫11.5公里,中間途經五座高山湖泊,也會看到被列入世界遺產的「薩多納地質結構區 (Tectonic Arena Sardona)」;午間在湖邊野餐、觀賞澄淨的湖水與絡繹不絕的人們,在熱鬧的氛圍底下,我們也一路聊著彼此的興趣、主修和為何來到這裡。促使每個人踏上旅途的原因各不相同,卻能在相同的地方聚首,而有一段愉快的回憶,這也是一部分旅行的意義吧。

健行五人團(我的朋友以及他的室友們)


走著走著,歷時五個小時的健行,在山景的催化下悄然無聲的結束,一路上熱情招呼的山友、鈴聲此起彼落的牛群和羊群,也都隨著到站的纜車而暫別,用湖與山作為第二週的結尾,感覺特別的浪漫、道地。在山上的心曠神怡與愜意恣適,逃離了城市的喧囂,暫時放下過度擔憂、高速運轉的腦袋,改用高速運轉的身體與感官,去領略這一切得來不意的壯闊廣袤;然後帶著滿滿的能量,回到城市裡,繼續,往下一個時空走去。



今天天氣很好,我們走走繞繞;太陽公公在笑,而我們也在笑;把煩惱都忘掉,記得每一次相見時的微笑,我們來拍張照。
——〈我們來拍張照〉棉花糖 katncandix2



感謝這週認識的新朋友以及山林湖泊,同時,也感謝閱讀讀到這邊的你;如果你是快樂的,空氣也是美好的,回台灣之後,要更常去山上走走跳跳了呢!

那本週的點點滴滴就在這邊告一段落了,我們持續在第三週的交換週記再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