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看診限額爭霸戰,怎麼樣才算公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當路過排隊名店時,我們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可能是「我也要排」,或把這間店跟「CP值高、在地老店、不會踩雷或吃完可以推薦給親朋好友」等想法連結在一起。大腦真的很厲害,人都還沒走進店家,坐下來吃,就已經滿腦子的想像。但不變的是,排隊名店可以降低試錯的成本,說不定又可以得到高效益。同樣的,為什麼人們追逐名醫們呢?因為希望能及時接受適當的治療,以及降低試錯的成本,常見的想法像是「能成為病人爭先恐後看診的醫生,一定有他過人之處。」這是人之常情!以前沒有「追逐名醫」的想法,可能是因為小病小痛,在臺灣高素質的醫生專業下,不至於「踩雷」。因此,方便和能治病就好;唯一排斥的是,下「重藥」,它會讓我心悸和整天昏昏欲睡,什麼事都不能做。真的蠻可怕的!但在經歷更換主治醫生的過程後,我改變想法了。有時候追逐名醫是必要的,因為希望維持良好的醫病關係,但前提是,我們必須先了解自己適合什麼樣的醫生。「免疫風濕科」多設在醫院中,診所相對比較少,因此,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醫生,難度頗高。

以前對「免疫風濕科」相當陌生,前主治醫生就是在「方便和能治病」的情況下,尋求協助。我是個相信緣分的人,第一眼看到他,眼神和態度都讓我覺得真誠,但他過於直白的診斷常常傷到玻璃心的我,例如:「不吃藥的話,關節會變形、你是不是熬夜或做什麼(莫須有的罪名)?」,導致看診前焦慮,看診後情緒崩潰,如「確診「公主病」後,如何應對服藥初期的轉變?」這篇文章的內容。後來,前主治醫生因為健康因素而請長假,不得不掛另一位免疫風濕科的醫生。剛開始因為都照前主治醫生的治療方式,所以,沒有太大的問題。甚至因為這位醫生建議我到血液(腫瘤)科看貧血問題,才讓體能和專注力有所改善。然而,聽聞前主治醫生又請長假,以及回醫院看診的可能性極低,這個訊息讓我陷入焦慮。再碰到免疫風濕科的醫生以命令的口吻及溝通誤會下,詳細請看「除了加藥,醫生您能說點希望嗎?」這篇文章,讓我終於下定決心找新的醫生。多虧大姐及大姐朋友的幫助,才能知道那些醫生可能適合我,現在的主治醫生就是名單上的第一位。事實證明,他們是對的,同樣的診斷,因為醫生的同理而變得不那麼焦慮和恐懼。我,是幸運的吧?

最近的診斷,雖然指數下降,但現在的主治醫生跟我說:「這樣的指數進步,他並不滿意。請我要有心理準備,以及上網蒐尋口服小分子藥物和生物製劑的資料。『公主病』不好治,你值得更好的藥物,讓病情趕快控制下來。」當下真的難過,因為證明自己是「百分之二十對『滅炎錠』沒有明顯反應的『公主病』」;但因為醫生的同理「你值得更好的藥物」而覺得感動,願意繼續堅持往前走。我知道,我都知道,身體一旦失衡,有時候就不是醫生或我能夠控制的狀態,但「努力這麼久,得到這樣的答案,難過灰心不是正常的反應嗎?」幸運的是,主治醫生會陪著我走這條路,並不孤單,也不需要太多無謂的害怕。回想以前,光在前往醫院的路上就會開始焦慮,更不用說在診間排隊看報告!有人可能會疑惑:「每次排隊看病的基本門檻是一個小時,『超過時間』是理所當然的事。好不容易輪到自己,不應該開心嗎?」我會說:「是啊!應該要開心啊!但開心只有一秒,踏入診間,當耳邊傳來醫生一句句的生氣的話語或質疑,就只剩焦慮和恐懼。」可能又有人會說:「指數報告不好看、醫生擔心病人不聽話,再加上看診的時間『非常非常』有限,只能『亂世用重典』,他們也不願意,他們也是醫療體制下的被壓迫者。」這些我通通都能理解,但「大腦迴路」的連結,尤其是恐懼,不是我們說不要就不要的。

「醫生生氣、醫院和恐懼間的連結」是,心理學大師「巴夫洛夫(Pavlov)」的「古典制約理論」。有點抽象喔!以「醫院看診」為例,「因為我們對於『公主病』的陌生和恐懼,導致『醫生一生氣,我們下意識就會恐懼和害怕(無法自我控制)』。畢竟我們的身體健康,醫生擁有高主導權。」這種「刺激和反應的連結」通常一次,就馬上能形成大腦迴路。原本到醫院或診間,我們沒有太多的感受(中性刺激),但因為每次看診都要先到「醫院」,再進入診間面對「醫生的生氣」,久而久之,我們只要「想到醫院或免疫風濕科診間」就會怕,甚至只要聽到關鍵詞,焦慮就油然而生。這就是「古典制約理論」厲害的地方,但不用擔心,當遇到適合自己的醫生時(可以相互溝通和討論,而不是命令式的口吻和生氣),久而久之,「醫院或免疫風濕科診間」就會與「恐懼和害怕」斷了連結。

那「一想到醫生就害怕」的連結可以改變嗎?」當然可以,但這需要醫病關係的相互配合,也就是說「我們需要跟醫生討論,以及只有我們單方面的作為,效果相對有限。」改變必須先從我們開始,秉持著「請教醫生」的態度,以及具體說明我們如何努力落實醫生的建議,一般而言,聽到這樣的內容,醫生的態度就會比較和緩。常引起醫生怒氣的主因是,病人不把醫囑當回事,沒有好好照顧自己。假若「公主病」的我們很怕醫生的生氣的話,可以考慮「先發制人」,即「一開始醫生還沒說話,就先跟醫生說自己為了落實她說的建議,已經做了什麼樣的努力。比如,已『改變飲食、改變作息、培養運動、補充營養、準時吃藥』等事情,真的可以做的都做了。」假若當天指數不理想,可以真誠地問醫生:「我還可以做什麼?」假若這樣尊重的作法,醫生還是怒不可遏,或者我們真的說不出口的話,請找適合自己的醫生吧!請找適合自己的醫生吧!請找適合自己的醫生吧!因為很重要,所以講三次!「公主病」是慢性病,醫病關係很重要,因為我們跟醫生的相處可能都是十年起跳,花時間尋找是「值得的」。

我們可以藉由一次次與醫生的良性溝通,慢慢消除讓醫生看診的恐懼。怎麼說呢?這牽涉心理學行為主義大師Skinner提出的「操作制約理論」,「刺激與反應間的連結」,太抽象了!以「廣告」為例,大家有想過嗎?為什麼Oneboy衝鋒衣,在公司剛發展的初期(資金和各方面的資源尚未到位的時候),願意花大把銀子聘請「郭雪芙、張鈞甯、炎亞綸、周湯豪及賈靜雯與修杰楷夫婦、戴資穎」等巨星當代言人?因為想把Oneboy打造成國際品牌,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銷售量。可是,臺灣有成千上萬的小公司,更不用說,服飾領域早就有眾多大品牌,該怎麼樣脫穎而出?除了洗腦的廣告標語,如「穿比不穿還涼」或「用溫度擁抱你」,更重要的是,一提到「Oneboy」,我們就會馬上聯想「專業時尚的明星們」。怎麼做呢?常見的做法是,讓巨星們跟品牌Oneboy不斷且重複地同台演出,時間一久,不用威脅利誘,我們大腦就會漸漸把兩個概念緊密地結合。若還有「一日店長」這種與偶像能近距離接觸的活動,或我們只要穿上Oneboy,馬上被人認出品牌或稱讚,這些獎勵機制就能慢慢培養忠實顧客。「操作制約理論」就是這麼威!話雖如此,業界要做到Oneboy的境界,門檻相當高,人家還是有自己的獨門秘技,只能說「甘拜下風」!回到主題,重點在於「我們所有的反應都是合情合理的,若想改變醫病關係,可以參考上述的經驗。」但還是老話一句,每個人遇到的情況都不一樣,不一定適用喔!

若能幸運地找到適合自己的醫生,但不巧的是,他是名醫,每次線上預約已滿,現場掛號人數都「非常非常」有限,排隊的公平性,誰可以負責?在「注意到這件極小的事情,可節省一、二個月的藥物試用期?一定要知道!」這篇文章提到有趣的排隊情境,但接下來的經驗就值得大家思考。曾聽過因為名醫現場看診名額有限,有「凌晨3點半開始排隊,或按號碼坐椅子,但中途不能離開、使用物品占位都不算數」等相當辛苦的作法。可能有人會說:「太誇張了!『號碼牌』的先後,有這麼重要嗎?」或許大家可以想像一個場景:在20年前有個「公主病」的病患,她是你親愛的母親,當時的藥物只能緩解疼痛,關節仍會持續變形。你每天就在她旁邊,親眼見證她辛苦和疼痛的身影。現在突然有個從國外回來的醫生,他開的藥不僅可以「緩解病痛,還能延緩關節惡化」,媽媽可能沒有辦法堅持那麼久的排隊,但你可以。請問你半夜3點排不排?」那「號碼牌」先後有那麼重要嗎?當然有,如果早點排到,母親可以早點接受治療,少點痛苦。您說重不重要?當然,現在隨著臺灣醫學的進展,我們相對可以不用那麼辛苦,但「號碼牌」先後還是重要的,因為「時間就是金錢」。

最近就醫遇到的「排隊事件」是,因為醫院和醫師沒有明確規定「一個人只能抽一張號碼牌」,所以,雖然大家都守規矩地按照順序抽號碼牌,但有一個人抽兩張,使得後面的人順序都得往後挪。有人可能會說:「這有什麼?才一張號碼牌。他幫自己的家人抽一張,一個家庭裡面有兩位『公主病』,很辛苦耶!有沒有同理心啊?」相反的,可能也有人會說:「這樣的家庭確實辛苦,我們必須要體諒。但如果每個人都幫忙別人抽號碼牌,那排隊還有意義嗎?以及沒有辦法計算自己是否在看診名額中,容易讓人產生焦慮,而焦慮會造成什麼後果?為了確保自己能搶到名額,排隊的時間會越來越早到,對於任何小事錙銖必較,這樣有比較好嗎?」只能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對錯,只有立場。」因此,面對這樣的公平議題,不需要抱怨櫃檯人員,因為他沒有作主的權力;我只問他:「誰有權力制定或修改號碼牌領取的規則?」他說:「醫院和醫生。」得到答案以後,後續的作法就是投意見箱和詢問醫師,趁早解決。雖然櫃檯人員跟我說:「我也是第一次遇到這種問題,以前大家都很好,就剛好這次遇到。」遭受不公平待遇的阿姨,也跟我說:「沒事!沒事!」(心中獨白:「我才不相信,沒事,您會跟我一直抱怨!唉!」)那為什麼還是堅持處理?因為我相信「人有僥倖的心態(上次可以,這次當然也可以)」和「事情有一就有二」,所以,訂出規則,形成共識,才是「治本」的作法。

沒有想到與「公主病」和平共處,會有那麼多事情需要體會和克服吧!因此,請慎重和感恩地對「公主病」的自己,以及陪伴的親朋好友說聲:「辛苦了!謝謝我/你們!」找到適合自己的醫生,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但相信我一切都值得。不信的話,光看前面提及的「排隊看診前的焦慮,看診後的情緒崩潰」,就可以清楚掌握。有人可能會說:「人就需要不斷地磨練,醫生生氣的話語,可以讓我們更堅強。」我會說:「這是在哈囉嗎?人生需要不斷地磨練,不是用在這裡。學習『公主病』是生活一部分的我們,已經精疲力竭,不需要再磨練,我們需要的是溫暖的陪伴。更不用說,萬一磨練,成為最後一根稻草,扛不過去怎麼辦?」道理人人會說,只能說:「因為懂得,所以寬容;因為傷過確診「公主病」後,如何應對服藥初期的轉變?這篇文章,所以珍惜」。以上,我們下次見嘍!一起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吧!

我們都在迷濛中摸索,會有路的!我們都在!


目前「公主病」多是「醫生說」或「預防疾病說」,而沒有診斷後的「相處說」。作者以病患的身分和特殊教育專業的角度,分享治療過程的點滴和因應策略。雖然沒有辦法適用所有情況,但希望給大家另一種思考方向,讓我們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加藥」實驗,我不害怕?怎麼可能!我很害怕,真的很害怕。「滅炎碇」小小一顆,跟綠豆大小差不多。有人會說:「小小一顆藥,有什麼好怕的?」只能說:「我很怕,真的很怕!小小一顆藥卻可以控制整個身體,過來人才懂它的威力。」但能「跳過」嗎?不行,這是「公主病」治療的「標準流程」之一。
多少人在得知自己的「公主病」時,服藥前會仔仔細細地看藥袋?我必須承認,剛開始服用藥物時,因為對疾病的害怕而不敢好奇,直到誤會自己得到「厭食症」但其實是藥物的副作用之一,詳情請看「每次「加藥」都是挑戰,「一次吃完藥」和「分天吃藥」有差別嗎?」這篇文章。何謂「副作用」?
當醫生告訴我:「手和腳如果在這段時間沒有受損的話,可以恢復正常的行走。」這句話,在當下是天籟之音,可是,我卻感到莫名的焦慮?是「不大敢相信嗎?」
被診斷為「公主病」就開始服用藥物,藥物讓我整整昏睡一個半月,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外,幾乎都躺在床上,可見身體不大能夠負荷藥物的威力和副作用。然而,在這個階段仍是「吃得少,睡得多」,並沒有意識到,除了「公主病」的診斷外,身體已經嚴重虧空。好不容易適應藥物,但以前喜歡吃的食物,幾乎都一想到,就排斥。
只要看「公主病」相關的衛教手冊,我們都知道時間的重要性。我繞了一大圈好不容易被診斷出來,真的很幸運。原本以為只要乖乖地接受治療、服用藥物和規律的作息,發炎指數就可以下降,但事實不然。一次性服用完滅炎碇(一個禮拜服用一次的藥物),對心臟負荷非常大,一直在心悸。
假若「被診斷為現在不可逆的「公主病」以後,我還有選擇」這句話是真的,似乎存在著矛盾,因為「公主病」的事實,並不存在「要或不要」的選擇權,以及「逆轉公主病」需要醫藥專業發展的躍進,並非我們能左右的事情。這時有人會問:「你到底在說什麼?」
「加藥」實驗,我不害怕?怎麼可能!我很害怕,真的很害怕。「滅炎碇」小小一顆,跟綠豆大小差不多。有人會說:「小小一顆藥,有什麼好怕的?」只能說:「我很怕,真的很怕!小小一顆藥卻可以控制整個身體,過來人才懂它的威力。」但能「跳過」嗎?不行,這是「公主病」治療的「標準流程」之一。
多少人在得知自己的「公主病」時,服藥前會仔仔細細地看藥袋?我必須承認,剛開始服用藥物時,因為對疾病的害怕而不敢好奇,直到誤會自己得到「厭食症」但其實是藥物的副作用之一,詳情請看「每次「加藥」都是挑戰,「一次吃完藥」和「分天吃藥」有差別嗎?」這篇文章。何謂「副作用」?
當醫生告訴我:「手和腳如果在這段時間沒有受損的話,可以恢復正常的行走。」這句話,在當下是天籟之音,可是,我卻感到莫名的焦慮?是「不大敢相信嗎?」
被診斷為「公主病」就開始服用藥物,藥物讓我整整昏睡一個半月,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外,幾乎都躺在床上,可見身體不大能夠負荷藥物的威力和副作用。然而,在這個階段仍是「吃得少,睡得多」,並沒有意識到,除了「公主病」的診斷外,身體已經嚴重虧空。好不容易適應藥物,但以前喜歡吃的食物,幾乎都一想到,就排斥。
只要看「公主病」相關的衛教手冊,我們都知道時間的重要性。我繞了一大圈好不容易被診斷出來,真的很幸運。原本以為只要乖乖地接受治療、服用藥物和規律的作息,發炎指數就可以下降,但事實不然。一次性服用完滅炎碇(一個禮拜服用一次的藥物),對心臟負荷非常大,一直在心悸。
假若「被診斷為現在不可逆的「公主病」以後,我還有選擇」這句話是真的,似乎存在著矛盾,因為「公主病」的事實,並不存在「要或不要」的選擇權,以及「逆轉公主病」需要醫藥專業發展的躍進,並非我們能左右的事情。這時有人會問:「你到底在說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看醫生 看病這件事,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常見但無奈的經歷。排隊、等號、看診,整個過程像是一場漫長的等待遊戲。即使是現代社會,在科技發達、資源相對豐富的情況下,這種等待的情形依然屢見不鮮,令人感到無力。 長長的隊伍 當踏進醫院或診所,面對的第一件事就是一條長長的隊伍,這可能讓人瞬間失去耐心
自從近一年來開放醫師跟診後,我才知道以前我的老師們的心情 一如往常,我都會在第一次見面時,先說好我診間的規則:首要一定要對患者尊重、有禮貌;再者因學校交通往返的問題,所以可以遲到、可以早退,只要注意安全就好!請假也很自由,因為這是自主性的學習,沒有強迫,我們也沒有收錢,一切都以自在的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感冒、頭痛、擦挫傷看醫生,心病找心理師。華人對心理健康的重視日漸攀升,隱忍謙讓的儒家思想加上「面子」問題,始終像「房間裡的大象」,避而不談,難以啟齒。殷切盼望,心理健康被重視,一切往更好的方向躍進。人總是帶著自以為的困惑,進到諮商室,卻得到意想不到的解答。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分享了自己在加護病房的睡眠困難、對中藥的需求等內容,對加護病房的醫護人員有所期待與建議。
固定跟某個醫生的診,該說是位高權重,還是過於威嚴,很多同事都不敢跟他的診,後來最多就是我跟另外兩個同事輪著跟,有一個跟他診很久的同事,之後也沒再跟他的診,醫生曾經問過我,為什麼她沒有再來跟,我不知道是那位同事有去跟排班者說她不跟他的診,或是有別的原因,沒有去細究,也不去問為什麼,只回答說我不知道,另
Thumbnail
我的主治醫師是一個直接,但溫柔的人。
Thumbnail
六十、該怎麼找合適的醫生 為什麼我一再提到醫生的重要,對躁鬱症患者來說,醫生是極為關鍵的因素,如同《躁鬱之心》作者,凱.傑米森所說的:「如果一位精神科醫師不需要處理許多躁鬱症病人微妙或不怎麼微妙地抗拒治療的問題,那他可算是個稀有動物。」
Thumbnail
臨床的醫院,醫療中醫師的看診已經不是臨床的需求之一了,那麼~故事從這裡開始
Thumbnail
看醫生 看病這件事,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常見但無奈的經歷。排隊、等號、看診,整個過程像是一場漫長的等待遊戲。即使是現代社會,在科技發達、資源相對豐富的情況下,這種等待的情形依然屢見不鮮,令人感到無力。 長長的隊伍 當踏進醫院或診所,面對的第一件事就是一條長長的隊伍,這可能讓人瞬間失去耐心
自從近一年來開放醫師跟診後,我才知道以前我的老師們的心情 一如往常,我都會在第一次見面時,先說好我診間的規則:首要一定要對患者尊重、有禮貌;再者因學校交通往返的問題,所以可以遲到、可以早退,只要注意安全就好!請假也很自由,因為這是自主性的學習,沒有強迫,我們也沒有收錢,一切都以自在的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感冒、頭痛、擦挫傷看醫生,心病找心理師。華人對心理健康的重視日漸攀升,隱忍謙讓的儒家思想加上「面子」問題,始終像「房間裡的大象」,避而不談,難以啟齒。殷切盼望,心理健康被重視,一切往更好的方向躍進。人總是帶著自以為的困惑,進到諮商室,卻得到意想不到的解答。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分享了自己在加護病房的睡眠困難、對中藥的需求等內容,對加護病房的醫護人員有所期待與建議。
固定跟某個醫生的診,該說是位高權重,還是過於威嚴,很多同事都不敢跟他的診,後來最多就是我跟另外兩個同事輪著跟,有一個跟他診很久的同事,之後也沒再跟他的診,醫生曾經問過我,為什麼她沒有再來跟,我不知道是那位同事有去跟排班者說她不跟他的診,或是有別的原因,沒有去細究,也不去問為什麼,只回答說我不知道,另
Thumbnail
我的主治醫師是一個直接,但溫柔的人。
Thumbnail
六十、該怎麼找合適的醫生 為什麼我一再提到醫生的重要,對躁鬱症患者來說,醫生是極為關鍵的因素,如同《躁鬱之心》作者,凱.傑米森所說的:「如果一位精神科醫師不需要處理許多躁鬱症病人微妙或不怎麼微妙地抗拒治療的問題,那他可算是個稀有動物。」
Thumbnail
臨床的醫院,醫療中醫師的看診已經不是臨床的需求之一了,那麼~故事從這裡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