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我不是一個愛說話的人,來聽我的夜話回放!(關於電子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我不是一個愛說話的人,開口說話那種。但也許是某一種體貼或撒嬌的性格所致,在母親的要求下,我似乎從小就在親友聚會裡,被母親推到人前,嘴甜地扮演著被要求叫阿姨、舅舅,及那些我根本臉盲記不起來的大人;應該只有與父親獨處時,我會躲在他身後怯怯地什麼都不叫也不要緊!

也因為如此,成年離家後,開始發現「原來我可以不要聽媽媽的話」,不需要熱情且熱絡地扮演那個對誰都像認識很久,以公關模式在人前招呼著!(我又沒有要選舉XD)在多數沒與我生活太久,只偶爾見面的人面前,大概都有那麼一種誤解,好像我多麼愛開口說話,不開口會死一樣的躁動。(可能沒有人發現,很多人是害怕尷尬或是怕冷場,所以不斷地說話!)

成年以前的學生生活,在群體裡某些時候「說話」是一件必要的事,不跟人說話就不會有朋友,有親密且喜歡的朋友,也必然會說話;在人前扮演那個符合母親期待跟人熱絡的孩子,也形成多數親友(大人)對我的誤解,多數人都以為我是一個活潑躁動容易跟著群體起鬨打鬧的孩子,以致於我被定型在某種連我都不知道我是那樣子的模子裡!

應該只有我的同學知道,我話不太多,很少跟人往來(有的話也只跟親密且喜歡、說起話來自在的人,多半也是很低調安靜的人。)我甚或討厭回答很多奇怪且重複的問題(母親最常),也明顯能知道哪些是客套或是一個安靜的空間裡誰刻意打破尷尬的對話,而年紀越大越懶得回應所有「不想回答/回應」的問題,以致母親經常覺得我對她不耐煩,卻從未發現我並不是一個愛說話的人;我也還沒學會不回答就沈默而過的功力,也經常讓我厭惡自己對她的不耐!

接案人生幾乎是滿足了我與其他人溝通「不用開口說話」這件事。(上班有同事也不錯啦!但有時候真的很吵!)有幾回我跟其他人說起「其實我不常(開口)說話」,很多人都難以理解那是什麼樣的情境,也多半沒有人能理解「生活裡沒有人」這件事是什麼?但我卻非常自在的待在那樣安靜地,只有我喜歡的音樂(節目)和我偶有的自言自語,若有人從中闖入,還常常會嚇到我,就像走在馬路上突然有人靠過來,除了問路外,我都會倒退三步弓起身來做出防備姿勢!

在群體生活裡,人們多半對於安靜、內向、害羞的人,會多作調侃:要大方啊!要參與團體活動啊!或者若是過於堅持自己的獨行,有時踩到「社會化」的界線,就會經常又受到任何的側目:你這樣不行啊!你都不跟人往來,不熱絡、不客套、不懂人跟人之間的眉角⋯⋯(像極了《我的出走日記》裡,被逼著成立「出走同好會」的那三人)我經常都會想:為什麼是我配合你們的社會化,而不是你們理解我的安靜不說話、不社交、不客套?(理解每一種人也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啊~)

可能是疫情拉遠人的距離,也可能是年過四十後的覺悟。我再不像從前,總是熱絡地與「我認為是朋友」的人維繫「朋友應該有的」連繫,不想非得符合「社會化」的標準流程,於是我開始已讀不回、不讀不回,甚至「認真拒絕」所有「客套的邀約」,比如說多數人很喜歡用:下次見來作為再見時的助語,或是喜歡在「突如其來聯絡起,有事才找的聯絡」加上的那句:「我有去高雄再去找你」,我都莫名地「作自己」而誠懇有禮的拒絕了:啊!我現在沒有很想見人,你不要來找我!

或者每次見親密且我喜歡的朋友,我都會加一句:你負責說話,我不要想話題!(所以跟沒見過面、不太熟的人反而自在些,有太多為什麼跟好奇的事可以聊。)如果約踏青、郊遊更好了,可以各自散開看風景,或互相介紹自己熟悉的場域!

Matters的Robert寫信來邀約夜話閒聊時,我應該正處於很不想說話的時刻,前前後後挪動了幾次時間,終於定了一個日期,但要閒聊什麼我其實也沒個準,到底是對談還是什麼?最後還是挑了一個我擅長的且正在做的事來聊。

樂於分享卻懶得說話,實在是一個性格裡莫大的衝突!加上開口說話經常正經八百還嚴肅萬分,也是我不太開口說話的原因,人們多半很難好好地、不感尷尬地聊些不玩笑的事。久而久之「正經八百嚴肅萬分」就成為某種別人以「嚴厲」或是「教訓」的角度看待這些本來是分享但不那麼活潑的內容。

早期我做過很多直播分享(影片分享)在還沒有抖音的時候,後來不曉得為什麼就不直播了(沒人看之類的)也想過做podcast,更嘗試去做任何座談胡說八道。但除了教手作(和早期擺攤賣東西)之外,我好像還是非常不愛拋頭露面,沒想在Robert的夜話中,我可以胡說八道一個半小時!(應該很多都跳針在講同一件事XDDDD)

對電子書有興趣的可以到Robert點開來聽:https://matters.town/@robert/444651

Robert問我錄音檔要不要傳給我?我說不用。因為我不習慣聽自己說話的聲音。但後來想想,我好像很有做podcast的潛能XDDDDD,只不過我真的開口說話相當嚴肅。那些人們在電視劇裡經常會覺得「怎麼有人會這樣說話」的那些片段,其實就經常性地發生在我身上,只是覺得群體裡的「社會化」並不容許那樣正經八百或時有安靜、冷靜陳述的對話出現,以致於那樣的閒聊,只能存在於某些願意理解並接受那樣的對話的人面前。

我不是一個愛說話的人。而且我的人生一直都處於「很認真」且誠懇的嚴肅裡,需要遇到願意也很認真聆聽的人,才有可能變成願意多說話的人。

其餘的時候,就交給寫字吧!雖然,讀字的人也不多了!

關於電子書,就容我慢慢寫吧!

圖:20121002日本京都行,Canon EOS 5D Mark II,我這隻獅跑去哪了,我要來做一隻貓來拍照!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20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自己、工作、經營自媒體、書籍設計、線線的生活日常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13.8K會員
867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上班族究竟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呢?來看線線怎麼說;業餘的時候,也來跟線線一起看劇看電影及看書;有空的話一起來學做出版、編輯和電子書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換日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沒有經營社群就像「沒有名片」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有些人需要名片(各種社交場合)有些人不需要,找到自己喜歡的、擅長的、做出興趣的、願意替那些事繼續努力加強自己的知識的事,都遠比花時間去經營社群和追求名片上的抬頭重要!
在網路上寫文,也許第一件事不是「先學會分類」,而是先知道自己多半都寫什麼?多寫,多閱讀(網路以外的那些)然後才會進入「分類」這個步驟,先試著在自己的電腦或雲端硬碟裡,好好把自己寫過的東西分好類,分久了也就知道自己會偏向什麼主題、關心什麼,或者擅長書寫什麼了!
像這種文字編輯的細節,其實是編輯與設計都要互相留意的狀況,發現「怪怪的」或是「缺漏了」第一件事不是跟對方說「你哪裡錯了」而是要「先確認」是不是有該留意而未留意的部分,在溝通上也會比較不要製造衝突:「都是你的錯!」這樣工作也才會比較愉快一點。
就在進入matters三年又十個月的此刻,當它有了「分類」(選集)功能的此刻,我再沒有過往那樣急欲想要吆喝誰誰誰加入、誰誰誰來讀的激昂興奮,或者再也沒有如往常地想要去評比,但還是想特此一書:快來matters寫字吧!
那麼,究竟是沒有人要買電子書,還是因為反正出版社也隨便看待,讀者也覺得那樣跟看網路那些亂七八糟(不論內容或是版面)的文章有什麼不一樣?那買書幹嘛?
圖文書的電子書究竟要做成固定版面還是流式的呢?很多人為了糾結這件「破壞版面」而捨棄「做電子書」這件事。寶瓶文化新出版、雪羊的《記憶砌成的石階》的電子版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閱讀究竟是因為習慣的消失還是只是因為時代改變了習慣,我想都是未來「關於書與出版」需要好好思考及做出轉變的事。
沒有經營社群就像「沒有名片」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有些人需要名片(各種社交場合)有些人不需要,找到自己喜歡的、擅長的、做出興趣的、願意替那些事繼續努力加強自己的知識的事,都遠比花時間去經營社群和追求名片上的抬頭重要!
在網路上寫文,也許第一件事不是「先學會分類」,而是先知道自己多半都寫什麼?多寫,多閱讀(網路以外的那些)然後才會進入「分類」這個步驟,先試著在自己的電腦或雲端硬碟裡,好好把自己寫過的東西分好類,分久了也就知道自己會偏向什麼主題、關心什麼,或者擅長書寫什麼了!
像這種文字編輯的細節,其實是編輯與設計都要互相留意的狀況,發現「怪怪的」或是「缺漏了」第一件事不是跟對方說「你哪裡錯了」而是要「先確認」是不是有該留意而未留意的部分,在溝通上也會比較不要製造衝突:「都是你的錯!」這樣工作也才會比較愉快一點。
就在進入matters三年又十個月的此刻,當它有了「分類」(選集)功能的此刻,我再沒有過往那樣急欲想要吆喝誰誰誰加入、誰誰誰來讀的激昂興奮,或者再也沒有如往常地想要去評比,但還是想特此一書:快來matters寫字吧!
那麼,究竟是沒有人要買電子書,還是因為反正出版社也隨便看待,讀者也覺得那樣跟看網路那些亂七八糟(不論內容或是版面)的文章有什麼不一樣?那買書幹嘛?
圖文書的電子書究竟要做成固定版面還是流式的呢?很多人為了糾結這件「破壞版面」而捨棄「做電子書」這件事。寶瓶文化新出版、雪羊的《記憶砌成的石階》的電子版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閱讀究竟是因為習慣的消失還是只是因為時代改變了習慣,我想都是未來「關於書與出版」需要好好思考及做出轉變的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的困擾不是性向或是性別認知(至少目前不是XD) 但我的確有些事情不想公開讓別人知道 當然那些我不想說的事情對我而言一點都不可恥 反而某方面來說可能還很勵志?! 但我評估了很多事情以後 我還是選擇不出櫃 當然我也不是什麼深櫃 我還是會和一些我覺得能夠講的
Thumbnail
從小我就被迫保持沉默,因為我發現表達自己的想法常常會被視為不尊重。我內心有很多想說的話,但害怕被反對或批評,所以我都把它們藏在心裡。久而久之,我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聲音,被一層層的沉默和自我懷疑所包圍。 從小到大,我接受了一個潛規則:大聲發聲就等於叛逆,尤其是在家裡。為了避免被拒絕或懲罰,我學會了壓抑
曾經的我跟朋友說,我投入不了名利場面,大家都很假, 説著不是心裏的話,做著不喜歡的事。 但不知道從何時起,我學會了裝起一副大人模樣,游走著各種大小場面。 不能說是得心應手,但總能把害怕的一面收起,不被別人發現。 有的時候也會隱藏在人群裏,觀察著各種人,透明的像不存在一樣, 在一些“大人物”需要你
在《瞎聊107》中提到我是個不怎麼喜歡聊天的人,不管是現實上還是網路上,當個網路社恐也沒什麼。 先前也多次提到我認為純文字很難給人有溫度的感覺,所以需要用標點符號或者表情符號,有時候也會因為對方的理解/讀解或當下情緒會有所不同,我不想被莫名誤會,儘管我認為我都是帶著善意。 “說者無心,聽
安慰和訴苦。 我是個不喜歡被安慰的人,也不喜歡被訴苦和去安慰他人,大家都是成熟的人,自己的負面情緒自己顧好自己消化,盡量不要影響他人,不要成為他人的負擔。 我有點淡然漠然性格,不多話,給人冷淡有距離的感覺,漠然、淡然、不主動管人管事,認為自己先顧好自己,才有餘力幫他人。 我也不習慣肢體碰
Thumbnail
我們可能都遇到過在關鍵時刻保持沉默的人。 為了探討為什麼一方激動時對方反而選擇保持沉默,本文從兩種情況出發,分析了沉默者的心理和行為模式,以及該如何有效溝聽。 當激動者和溝通者意識到雙方情緒和沉默者的身體語言後,可以實現更良好有效的溝通。
Thumbnail
從小就覺得,害羞、安靜、內向、怕生是一種缺陷。媽媽常叫我落落大方ㄧ點,主動跟人打招呼~ 可是年紀小時不懂事,會想,為什麼我要跟不熟的人打招呼,那個人是誰?幹嘛跟我說哈囉? 我ㄧ點也不大方。 也很厭世。 我不允許別人隨意踏入我的內心。 敵意甚深的我卻常常「假正能量」告訴旁人要打開心去
一直覺得做比說重要. 只會出一張嘴的人, 總有一天大家會看清. 會知道誰才是那個默默做事的人, 但這二三這個信念一直被打破. 我現在己經開始懷疑這真的是對的嗎? 俗話說會吵的孩子有糖吃這句話才是真理吧. 對方如果不接受我的意見或是反應過好幾次但都沒有相對的結果. 我就會默默的不再說什麼. 不管
Thumbnail
你有沒有發現,生活中有一類人,聽他說話就是滿口「悲慘世界」只要開口,說的內容都是一些極度倒楣或是讓他充滿擔心的事情。 這個過年,我最勇敢的事就是直接跟我媽說我不想再聽了。我從國小開始接受媽媽所有的負面情緒,她因爲無人可講,把對哥哥姊姊和爸爸的擔心與不愉快全對一個根本沒有長大的小孩傾訴。
Thumbnail
說不太出大眾喜歡聽的話,算不算是一種「不會說話」。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的困擾不是性向或是性別認知(至少目前不是XD) 但我的確有些事情不想公開讓別人知道 當然那些我不想說的事情對我而言一點都不可恥 反而某方面來說可能還很勵志?! 但我評估了很多事情以後 我還是選擇不出櫃 當然我也不是什麼深櫃 我還是會和一些我覺得能夠講的
Thumbnail
從小我就被迫保持沉默,因為我發現表達自己的想法常常會被視為不尊重。我內心有很多想說的話,但害怕被反對或批評,所以我都把它們藏在心裡。久而久之,我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聲音,被一層層的沉默和自我懷疑所包圍。 從小到大,我接受了一個潛規則:大聲發聲就等於叛逆,尤其是在家裡。為了避免被拒絕或懲罰,我學會了壓抑
曾經的我跟朋友說,我投入不了名利場面,大家都很假, 説著不是心裏的話,做著不喜歡的事。 但不知道從何時起,我學會了裝起一副大人模樣,游走著各種大小場面。 不能說是得心應手,但總能把害怕的一面收起,不被別人發現。 有的時候也會隱藏在人群裏,觀察著各種人,透明的像不存在一樣, 在一些“大人物”需要你
在《瞎聊107》中提到我是個不怎麼喜歡聊天的人,不管是現實上還是網路上,當個網路社恐也沒什麼。 先前也多次提到我認為純文字很難給人有溫度的感覺,所以需要用標點符號或者表情符號,有時候也會因為對方的理解/讀解或當下情緒會有所不同,我不想被莫名誤會,儘管我認為我都是帶著善意。 “說者無心,聽
安慰和訴苦。 我是個不喜歡被安慰的人,也不喜歡被訴苦和去安慰他人,大家都是成熟的人,自己的負面情緒自己顧好自己消化,盡量不要影響他人,不要成為他人的負擔。 我有點淡然漠然性格,不多話,給人冷淡有距離的感覺,漠然、淡然、不主動管人管事,認為自己先顧好自己,才有餘力幫他人。 我也不習慣肢體碰
Thumbnail
我們可能都遇到過在關鍵時刻保持沉默的人。 為了探討為什麼一方激動時對方反而選擇保持沉默,本文從兩種情況出發,分析了沉默者的心理和行為模式,以及該如何有效溝聽。 當激動者和溝通者意識到雙方情緒和沉默者的身體語言後,可以實現更良好有效的溝通。
Thumbnail
從小就覺得,害羞、安靜、內向、怕生是一種缺陷。媽媽常叫我落落大方ㄧ點,主動跟人打招呼~ 可是年紀小時不懂事,會想,為什麼我要跟不熟的人打招呼,那個人是誰?幹嘛跟我說哈囉? 我ㄧ點也不大方。 也很厭世。 我不允許別人隨意踏入我的內心。 敵意甚深的我卻常常「假正能量」告訴旁人要打開心去
一直覺得做比說重要. 只會出一張嘴的人, 總有一天大家會看清. 會知道誰才是那個默默做事的人, 但這二三這個信念一直被打破. 我現在己經開始懷疑這真的是對的嗎? 俗話說會吵的孩子有糖吃這句話才是真理吧. 對方如果不接受我的意見或是反應過好幾次但都沒有相對的結果. 我就會默默的不再說什麼. 不管
Thumbnail
你有沒有發現,生活中有一類人,聽他說話就是滿口「悲慘世界」只要開口,說的內容都是一些極度倒楣或是讓他充滿擔心的事情。 這個過年,我最勇敢的事就是直接跟我媽說我不想再聽了。我從國小開始接受媽媽所有的負面情緒,她因爲無人可講,把對哥哥姊姊和爸爸的擔心與不愉快全對一個根本沒有長大的小孩傾訴。
Thumbnail
說不太出大眾喜歡聽的話,算不算是一種「不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