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9|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頭薦骨與譚崔

做為一個極少數同時精通頭薦骨共振療法以及譚崔靜心的人,我發現很少人可以認出這兩個看起來完全不同領域的東西事實上有極多共通的部份。

但很奇妙的是,學習頭薦骨共振的人好像通常對譚崔沒什麼興趣,而學習譚崔的人也多半不會進入實用療法的領域。

其實我大概可以知道為什麼,頭薦骨共振訓練是一個專業療癒執行師的訓練,雖說不是全部,但大部分人是想透過訓練成為頭薦骨執行師,然後可以給個案,透過個案療癒他人。

而對譚崔有興趣的人,可能較專注於自我內在的探索,或是想療癒自己、活出本質的生命。

在Homa & Mukto帶領的譚崔靜心中,有個練習稱做「心的碰觸」,它就只是把手掌放在夥伴身上不動,什麼都不用做,試著讓自己全然臨在著,用心的空間去包容這位夥伴,因為心完全接納著眼前的夥伴,所以沒有需要試圖改變對方原來的樣子,不需要試著讓對方放鬆或愉悅、不需要安慰、不需要太多的介入。

其實跟頭薦骨共振核心品質的中立、臨在完全一致。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給予頭薦骨個案比較像是在做一個譚崔靜心,而有給頭薦骨個案的經驗,也會對譚崔談論的心的品質有更深入的基於實修上的領悟。

反過來說也一樣,一個好的頭薦骨執行師,絕對不只是在手感的辨認、移動支持的判斷上需要敏感,更重要的是他所創造出來的空間、臨在的品質,以及個案過程中被共振引動時如何自處如何回到中心,而這些都是通過譚崔能夠更深入探索的部份。

無所作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在一個被期待療癒發生的個案裡。每每在譚崔團體的練習中,最無法領會心的空間,無法進入完全的接納中,總是想試圖做些什麼的,通常都是那些身負多種療癒技能的人。

而對我自己來說,這兩個看似截然不同的領域,卻完全可以統合在一起、互相映照著帶入更深的領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