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0|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讀影】《奧本海默》-當心中的炸彈成為事實

「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人,才能改變這個世界。」-1997年,蘋果「不同凡想」廣告
“The people who are crazy enough to think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 are the ones who do.”- Apple's "Think Different" commercial, 1997

不知道講到原子彈,大家會先想到什麼呢?除了二戰、日本之外,我會先想到愛因斯坦。忘了是在哪裡讀到,但一直有個深刻的印象是愛因斯坦拒絕投入發明原子彈的工作,可是究竟是誰接下這個任務,而且還成功了?我一點印象也沒有。直到前陣子《奧本海默》上映。

《奧本海默》這名字並沒有耳熟能詳到一聽就能聯想到他的豐功偉業,但諾蘭的電影有口皆碑,常是帶有深意,探討人性的創作,不盡然有一定的結局,卻用畫面明確地傳達那些思考,所以我想《奧本海默》會被諾蘭選擇的題材一定有其吸引人的地方吧?

畢竟三小時左右的劇情長片,在電影院已是稀有動物,以前《鐵達尼號》、《阿凡達》等賣座大片幾乎都三小時起跳,現在走進戲院大都九十分鐘草草結束,雖然不是片長夠長就能把故事說好,但即便片長短,把不太重要的那些都刪光,還是不能把故事說好的片,我想大家也看過不少。

基於最近的影片趨勢,每次看見電影片長超過兩個半小時,就會更擔心劇本內容,因為度日如年在電影院裡發生可一點也不吸引人,尤其是你花錢進去卻看得不耐煩的時候,但是!這點我必須讚賞《奧本海默》,雖然片長但會讓人投入在影片中而忽略時間流逝,甚至好到我走出電影院的第一時間就到樓下誠品買了《奧本海默》傳記,想更深入了解這個人。這真的是近年來少數讓我覺得好看的電影了。

《奧本海默》雖然是原子彈之父,但整部片並不是用戰爭視角在描述,一開始是用第三人稱視角敘事,帶著觀眾認識別人口中的奧本海默,再藉由奧本海默的視角去了解那段從物理學家到原子彈之父的歷程,不得不說諾蘭把《奧本海默》傳記轉化的很好,也成功地再次把答案交給觀眾。畢竟,發明一樣東西通常是豐功偉業,但發明極具傷害性武器的想法跟心態是什麼?是褒多於貶、毀譽參半還是人人喊打?顯然在不同視角中得到的答案不一樣。

有時候夢想變成現實之後少了一些美麗,也在獲得想要的東西之後多了一些附帶傷害。奧本海默身為物理學家,把物理理論變成實務,帶領團隊完成原子彈任務是事實,而原子彈投在日本造成嚴重死傷也是事實,以結果論來說好像是原子彈結束了二戰,但發明之後是否一定得用?發明者跟決策者是否有一樣的責任?投原子彈是不是結束二戰的唯一解?沒有人可以回答。

當你心中的炸彈從理論變成真實,他將不再是單屬於你的東西,你不再能控制他的走向,只能想盡辦法讓理想與現實平衡,卻發現最平衡的時候卻是他即將實現的那一刻。除此之外,萬物失衡。奧本海默的內心糾結可見一般,所承受的褒貶也不在話下,但他有沒有因為成名也得到了一些“想要的”東西?顯而易見。


No pain, no gain.

Or

No gain without pain.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象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