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金錢的關係·2.5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飛快的補充我關於前一篇的後續想法,提醒自己。

1.舉Kathleen Burns女士的例子,我沒有「該怎麼教養」的定論,畢竟兒童的金錢教育還有很多研究可以參考,而每一位家長都有不同的經驗與言教與身教。回到最初所說的「創傷不在事件大小,而是當時的感受」,所以每個人從小到大都不可能完全沒有創傷,還有很多是社會教育,那麼該怎麼教養就要看各個為人父母者的理念。

其實,沒有挫折也不會成長。既然我們長大了要承擔抉擇的結果,那麼開放的面對並學習自己覺得不太平衡的生活領域,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也是自己的責任。

2.K女士小時候是否真的出於「貪念」才這麼做?以及她真的是要「污」掉零錢嗎?其實也可能只是無意識的無知與好奇好玩,或有想要存錢的目標所以才想多一點「收入」?我後來進一步想,她沒有歸還零錢似乎跟「誠信」比較相關。

3.追溯問題的源頭,或說回憶到最初形成感受概念的事件,其實只是為了能開放更多以往沒有想過的可能性,開闊視野心胸。每一個人活著就持續在成長、擴大經驗,父母也是。如果探討到後來變成「找兇手」或「道德完美主義」,實在也不是我的初衷。

4.另,比較不相關的聯想,先筆記:

「自己沒有生養孩子」是否就沒有辦法理解身為父母的人(而都是在講空話)?」「探討所引發的結論,自己都沒有做到,講了幹嘛?」

第一,我們現在是自己內在小孩的父母。我當過小孩,也有成長歷程,當然可以從我自己愛自己「小孩」的經驗分享看法(而不是作法)。第二,想想德瑞莎修女及從過去到現在的慈悲聖者,只要是源於愛,別人的孩子也是我們的孩子。第三,如果都要有實戰經驗才能討論的話,教育相關領域人士是否每個人都要養過小孩?我們所有的感受想法是否都要親身經驗呢?還是要看那個人是基於什麼而想講什麼,又或者只是發發牢騷不負責任講座罷了。第四,現在我正是因為「原路不通」要新建道路通往幸福,所以先把方向目的具體了,看到自己在哪個位置(搞不好已經在目的地),再來決定欣賞風景,或是要走路、坐船、搭車、駕噴射機囉。

以上,有緣再梳理到各篇適當段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關於「Financial Trauma」,我想說的第二點是,探討它最終是為了檢視自己與金錢的關係是什麼,有沒有平衡? 每一個人對金錢的看法、信念、態度、行為等等,可以從「自己有了收入」(不一定是經濟獨立)開始。有收入之前大致上影響來自早期的教育養成;有了需要管理的收入之後,則就是更複雜的影響,但
    我第一次看到「Financial Trauma」(經濟/財務創傷)這個名詞時,相當好奇。 看了幾個精闢的視頻後瞭解到,「創傷不在於這個事件大小,而是自己當時的感受。哪一個事件算不算創傷端看當事者的心靈,是否能抵抗這種壓力。」例如,在大人眼中的絆嘴、吵架,當造成長期不安全感甚至感覺生存受到威脅,就
    網路上可以找到小說家馮內果寫這封信的緣起,我就做簡要概述了。 美國紐約澤維爾高中的老師的作業,是請學生「寫信給最喜歡的作家並邀請他來訪」,於是有了這篇啟發無數心靈的短文〈Make Your Soul Grow〉。 我深受此超時空的建議感動,稍微更動
    相對於一般所謂的完美主義者,比較奇怪的一類,可能是「內心不知道什麼最好,卻什麼都希望做到最好,然後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聽至此,我笑了。 無法肯定、認可自己的時候,往往習慣爆發性的以「還可以更好」、「沒有功勞也要有苦勞」來鞭策自己。我想起了一句最近的心頭好,姑且稱之咒語:「You are good
    想對〈善念會得善果嗎〉做補充。 1.依照地球基礎物理學而言,力與能量是不同的物理概念,有不同的計量單位及適用定律,如運動定律、能量守恆定律、引力定律等等。念力在物理學上可能還沒有辦法經由反覆實驗得到結論,因此不太適用於目前已知的自然界現象。嚴格來說不能說一樣,但某些情況下兩者相互關聯,特別是在相對
    我最近常思考莊子所說的「夏蟲不可語冰」。 夏蟲因為是夏蟲,受限於時間(一個夏天),其實他是不可能知道其他時間維度裡的事情的。事情果然如此絕望?或許對夏蟲來說某些方面是如此的。但對看到現象裡的實相的人,或許也會放下對自己世界的執著。而隱含在這句話裡的,是看到了有另一種更廣大的,叫做四季。甚至更大的東
    關於「Financial Trauma」,我想說的第二點是,探討它最終是為了檢視自己與金錢的關係是什麼,有沒有平衡? 每一個人對金錢的看法、信念、態度、行為等等,可以從「自己有了收入」(不一定是經濟獨立)開始。有收入之前大致上影響來自早期的教育養成;有了需要管理的收入之後,則就是更複雜的影響,但
    我第一次看到「Financial Trauma」(經濟/財務創傷)這個名詞時,相當好奇。 看了幾個精闢的視頻後瞭解到,「創傷不在於這個事件大小,而是自己當時的感受。哪一個事件算不算創傷端看當事者的心靈,是否能抵抗這種壓力。」例如,在大人眼中的絆嘴、吵架,當造成長期不安全感甚至感覺生存受到威脅,就
    網路上可以找到小說家馮內果寫這封信的緣起,我就做簡要概述了。 美國紐約澤維爾高中的老師的作業,是請學生「寫信給最喜歡的作家並邀請他來訪」,於是有了這篇啟發無數心靈的短文〈Make Your Soul Grow〉。 我深受此超時空的建議感動,稍微更動
    相對於一般所謂的完美主義者,比較奇怪的一類,可能是「內心不知道什麼最好,卻什麼都希望做到最好,然後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聽至此,我笑了。 無法肯定、認可自己的時候,往往習慣爆發性的以「還可以更好」、「沒有功勞也要有苦勞」來鞭策自己。我想起了一句最近的心頭好,姑且稱之咒語:「You are good
    想對〈善念會得善果嗎〉做補充。 1.依照地球基礎物理學而言,力與能量是不同的物理概念,有不同的計量單位及適用定律,如運動定律、能量守恆定律、引力定律等等。念力在物理學上可能還沒有辦法經由反覆實驗得到結論,因此不太適用於目前已知的自然界現象。嚴格來說不能說一樣,但某些情況下兩者相互關聯,特別是在相對
    我最近常思考莊子所說的「夏蟲不可語冰」。 夏蟲因為是夏蟲,受限於時間(一個夏天),其實他是不可能知道其他時間維度裡的事情的。事情果然如此絕望?或許對夏蟲來說某些方面是如此的。但對看到現象裡的實相的人,或許也會放下對自己世界的執著。而隱含在這句話裡的,是看到了有另一種更廣大的,叫做四季。甚至更大的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們都在從孩子身上學習些什麼。 當我開始用孩子的眼光看待許多事情時,同時也發現自己多多少少在舔是自己過去的傷口。我們身上也可能有著大大小小的創傷,顯示在我們的人生現狀。 一般父母總在他們那個時空背景給予他們能給的最多, 我們這代其實也是,在給予自己童年所缺乏的、認為孩子所需要的。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現在的父母,就是我們這個年紀的,甚至比我們年輕的,我很難理解他們對小孩的教養方式,也許我們兩個都不是父母所以不懂。。。我每天在店裡見到那些年輕媽媽對小孩一直哄一直哄,就著“不能對小孩say no”的宗旨教育小孩, 最後就像你說的,培養出一個動不動就鬧情緒的人。。。當然啦,我媽以前動不動就發癲鬧人也是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我也才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在評論一件事情是沒有惡意的,可能只是直覺的表達喜不喜歡,並不是帶著要毀滅或傷害這個人的心,就像小時候遇到的那些人,可能都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每個人不同的經歷,可能導致聽到那句話的感受都有很大的不同。 當我這麼想以後,似乎可以放下過去那些人的無心之過,也可以接受其他人⋯⋯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還沒有看過蒙特梭利女士本人的書,僅看過其他人對蒙特梭利教學的看法見解,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可以督促自己看一看本人所著寫的著作。   首先不應該有太多教導式的教育,要知道兒童真正的需要以及童年時期的奧秘。倘若幼兒時期受到不正確的教育,極大可能導致往後的精神疾病,要減少精神疾病須
    Thumbnail
    生養孩子花的心力財力勞力苦力是算不清的,只要看到孩子一步一步平安長大,一切都值得了,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回饋。 然而,教養孩子不容易,難免掉入自己習性的窠臼,不自覺以我執教導孩子,孩子心性不同,有的孩子能接受,有的則會反抗到底。如果我們能用智慧善解和包容的方式面對諸多親子問題,用愛和耐心消弭衝突,
    認識一位有過三段婚姻的女性,跟第一任生了個女兒。我這種崇尚情感單一的人,為什麼會認識這樣的人?之所以如此,是她的第二任是我從小一起長大,小我一歲的朋友。 婚嫁之前,我朋友一直跟我討論要怎麼教育女兒?我的原則是該怎麼教,就那樣教,心裡不要因為不是自己生的,就刻意地放寬。他很怕生父故意用放縱來阻擋他和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我們都在從孩子身上學習些什麼。 當我開始用孩子的眼光看待許多事情時,同時也發現自己多多少少在舔是自己過去的傷口。我們身上也可能有著大大小小的創傷,顯示在我們的人生現狀。 一般父母總在他們那個時空背景給予他們能給的最多, 我們這代其實也是,在給予自己童年所缺乏的、認為孩子所需要的。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現在的父母,就是我們這個年紀的,甚至比我們年輕的,我很難理解他們對小孩的教養方式,也許我們兩個都不是父母所以不懂。。。我每天在店裡見到那些年輕媽媽對小孩一直哄一直哄,就著“不能對小孩say no”的宗旨教育小孩, 最後就像你說的,培養出一個動不動就鬧情緒的人。。。當然啦,我媽以前動不動就發癲鬧人也是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我也才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在評論一件事情是沒有惡意的,可能只是直覺的表達喜不喜歡,並不是帶著要毀滅或傷害這個人的心,就像小時候遇到的那些人,可能都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每個人不同的經歷,可能導致聽到那句話的感受都有很大的不同。 當我這麼想以後,似乎可以放下過去那些人的無心之過,也可以接受其他人⋯⋯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還沒有看過蒙特梭利女士本人的書,僅看過其他人對蒙特梭利教學的看法見解,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可以督促自己看一看本人所著寫的著作。   首先不應該有太多教導式的教育,要知道兒童真正的需要以及童年時期的奧秘。倘若幼兒時期受到不正確的教育,極大可能導致往後的精神疾病,要減少精神疾病須
    Thumbnail
    生養孩子花的心力財力勞力苦力是算不清的,只要看到孩子一步一步平安長大,一切都值得了,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回饋。 然而,教養孩子不容易,難免掉入自己習性的窠臼,不自覺以我執教導孩子,孩子心性不同,有的孩子能接受,有的則會反抗到底。如果我們能用智慧善解和包容的方式面對諸多親子問題,用愛和耐心消弭衝突,
    認識一位有過三段婚姻的女性,跟第一任生了個女兒。我這種崇尚情感單一的人,為什麼會認識這樣的人?之所以如此,是她的第二任是我從小一起長大,小我一歲的朋友。 婚嫁之前,我朋友一直跟我討論要怎麼教育女兒?我的原則是該怎麼教,就那樣教,心裡不要因為不是自己生的,就刻意地放寬。他很怕生父故意用放縱來阻擋他和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