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4|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掌握4個重點,零基礎也能看懂中醫的奧妙(二):中醫的基本概念

出處: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2407622

出處: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2407622

   中醫有以下幾個基本概念──

1.陰陽的概念:

中醫陰陽源於古人自然界萬物的觀察,以相對的概念來解釋很多事物,並將之應用在治病與養生──

a.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例如夜晚屬於陰、白天屬於陽,秋冬屬於陰,春夏屬於陽,屬陽的物質靈動活潑,能推動生命活動運行、屬陰的物質特點為靜止。

b.診斷疾病:例如膚色若偏黃赤就是屬於陽,偏黑則屬於陰。

c.用於人體結構:五臟屬於陰、六腑陰陽概念。

d.用於脈象:可對患者的狀態有較宏觀的認識,比方脈跳得很快為陽、跳得較慢為陰。

e.分辨患者的病理狀態:如「陽虛」指的是忠者臉色蒼白、手腳冰冷、經常疲倦、動不動就流汗不止等。

f.用藥:譬如有些能發汗或有強心作用的藥物,其效果便可概括為陽。

中醫認為人的身體物質結構屬於陰、功能活動屬於陽。所以陰陽平衡代表著健康,包括身體內部、身體與環境間的平衡,而正常的生命活動便是身體的物質與功能,也就是陰陽的對立、依存、消長、轉化,最終雙方協調、相互作用的結果。

由於陰陽概念的二分法和互相推移,讓它能被靈活運用於判斷疾病表現和病情發展過程,讓中醫師能更細膩地判斷五臟六腑的失衡,也因此成了中醫理論的核心。

2.五行學說:

此為中醫學的理論基礎之一,是為了描述天地不同時間的狀態和變化,以木、火、土、金、水這五種自然界屬性,去推演氣候、五臟六腑的生理和病理關係、七情變化及各種事物。所謂的五行為──

  a.木:從木的形象和植物的生長來看,木有條達、升發的特性,其對應的器官是肝,主憤怒。

  b.火:火有溫熱、蒸騰、向上的特性,其對應的器官是心,主喜樂。

  c.土:土可孕育萬物,有生化、容納水穀(即日常的「飲食」)、潮濕的特性,其對應的器官是脾,是氣血生化之源,主思慮。

  d.金:金屬的特性之一是堅硬,能肅降(清肅下降之意)、收斂,其對應的器官是肺,肺氣屬降,主悲傷。

    e.水:水可以滋潤萬物,亦有向下流動之特性,其對應的器官是腎,腎能藏精,精氣中有水,以維持生命活動、潤養萬物,與水的特性一致,主驚恐。

  其次,中醫說「木火土金水」,而不是常聽到的「金木水火土」,是因為「木火土金水」這五行之間有相生相剋的關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土剋土、火剋金、土剋水、水剋火。而中醫便利利用五行的生剋規律,整理出一系列治病方法,例如水生木,肝(木)陰不足時,就補腎(水)以滋養肝;土能剋水,當腎中水濕太盛時,就用補脾(土)來除水濕。

  但五行是對五臟功能的描述,與實體的臟器並無關聯.與具體解剖臟腑的名詞不同,例如西醫中的脾是免疫器官,但中醫的脾指的卻是消化功能,兩者完全不相干。

3.五臟六腑:

中醫認為人體乃是以五臟為中心,透過經絡聯繫六腑和組織器官,進而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廣義的臟腑包括心、肝、脾、肺、臀的五臟,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等六腑,以及腦、髓、骨、脈、膽和子宮的奇恆之腑──

a.心:心陽有溫煦的作用,中醫認為心主血脈、神明,意指心除了主管血液的運行,還掌管許多精神層面的部分,例如人的意識與思維。

b.肝:肝有升發、發散、疏泄、儲藏血液的作用,並協助脾胃的消化,和神經系統也有關。

c.脾:脾能幫助胃消化人吃進來的飲食水穀,將其變成精微物質,運送到全身,讓細胞能吸收到營養;水液的代謝、血液的運行也歸脾管,它能使血液運行順暢,不會溢出脈外,所以又被認為是氣血生化之源。因此西醫診斷的凝血異常,中醫便可從脾來切入治療。

d.肺:負責呼吸、幫助心將血液運行到全身,並協助將津液輸送到全身,調節水液的代謝。

e.腎:中醫說「腎藏精」,此處的「精」有兩種含義,一是食物轉化為五臟六腑的精氣,二是人類生殖生育的物質,即男女交合的精氣,都儲藏在腎臟裡。此外,腎還能將腎精化生血液,並調節水液代謝。腎與人體的生長發育也有關,例如牙齒、骨骼的生長,腎氣充盈便能生出骨髓,骨髓又通於腦,腦為髓海,所以一個人只要腎氣充足,骨骼就會強壯有力,大腦也會聰明靈敏。

和五臟不同,腑通常是空心的器官,負收納飲食,然後接續傳遞,一步步地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六腑指的是──

a.膽:能儲藏和排出膽汁,一旦功能出現異常,就會影響人體的消化吸收。此外,中醫的膽也負責中樞神經系統,能影響人的心神。

b.胃:胃能受納水穀,中醫說「脾胃為後天之本」,而後天之本正是腎精的來源之一,胃的機能正常與否,是一個人身體健康的關鍵。甚至胃功能不正常時,都會影響睡眠,臨床上很多失眠患者,在調理脾胃後,睡眠問題也得到改善。

c.小腸:小腸是一個很長的管道器官,包含十二指腸、空腸與回腸,上與胃相接,有受盛(承受)化物的功能,即接受胃腐熟後的水穀。小腸還有「泌別清濁」的作用,意即將有用與無用的物質分開,清者為「水穀精微」(人體消化吸收的營養和能量)津液,由小腸吸收,即供人體使用。濁者為無用物質,便送到大腸,形成糞便排出體外;水液則進入膀胱,成為尿液排出體外。

d.大腸:大腸是管腔器官,包括結腸和直腸,在腹部回環疊積,它能將小腸分清別濁後的廢物排出體外,因而也有「傳達」作用。此外,中醫說「大腸主津」,指的是大腸也有調節水液代謝,以及再吸水分的功能。

e.膀胱:膀胱是中空有腔的囊狀,負責儲存與排除尿液,並透過經脈和腎互為表裡,腎中有陽氣,膀胱就會有陽氣,腎氣能推動人體各種功能,兩者關係密切。

人體的津液在身體各處發揮滋潤濡養之效,代謝後的水液下歸於腎,再流到膀胱,經過膀胱的氣化作用,將水液分出清濁,清者可上蒸為氣,外達為汗,濁者則下注為尿。

膀胱的儲尿和排尿功能,有賴腎氣及膀胱之氣的升降協調,腎氣主上升,能促進尿液生成、控制排泄,膀胱之氣主通降,可推動尿液排出。

f.三焦:三焦在六腑中找不到具體的部位,但在人體十二臟腑中它最大,又稱「孤府」。但中醫提到三焦可能有兩種意思,一是指全身上下氣和水液運行的道路,能溝通所有臟腑,協助氣與水液完成循環和代謝。二是用三焦來區分身體部位──

.上焦:位在胸腔,包括心肺,能將水穀精和氣散布到全身,灌溉滋潤肌膚、筋骨、腠理。

.中焦:位在肚臍以上、膈以下,包括脾胃,對飲良有腐熟消化作用。

.下焦:位在肚臍以下的下腹部,包括肝腎,形容水液不斷下流,向外排泄的狀態。

4.氣血精津液:

中國古代先賢將世間萬物歸納於五行,認為氣、血、精、津、液是構成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氣屬陽,是活潑靈動的無形之物,而血、精、津、液屬陰,為厚重靜止的有形之物。

  a.氣:如同蒸汽火車需要蒸氣來發動,人體也需要一股力量來幫助一切的推動,而這股力量便是所謂的「氣」,這股氣可能來自父母給的先天精氣,或個人以飲食轉化的水穀精氣,或來自自然界的清氣。

   血、精、津、液都需要氣的推動才能產生,所以氣也是臟腑的機能表現,可分為肺氣、心氣、肝氣、腎氣、脾氣,或能使人體免於外邪侵擾的衛氣,對人體的健康非常重要,一旦臟腑機能下降,氣就會減弱。例如中醫說的「脾氣虛」,指的是患者消化機能減低,容易腹脹。

氣也能溫暖身體,保衛身體不受外邪入侵,所以氣虛之人因氣的推動作用下降,無法使血液循環至外圍,所以容易手腳冰冷,又因衛外功能下降,易受外邪侵擾,所以氣虛之人免疫力差,容易感到疲倦。

  b.血:即血液,有營養滋潤的作用,也和人的神志有關,血虛之人經常精神萎靡、臉色蒼白無光彩,或有些萎黃,還可能有頭暈目眩、心悸等症狀。

    c.精:精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分有來自父母的先天之精,以及來自水穀的後天之精。

d.津液:即人體產生的各種體液,是除了血液以外的各臟腑、組織、器官內在的液體和正常分泌物,例如汗水、尿液、鼻涕、眼淚、唾液、胃液、腸液、關節液等,都算是津液。

若要細分津與液的不同,那麼濃度較低、流動性較大的液體為「津」,屬陽,主要作用是滋潤臟腑,濃度較高、流動性較小的液體則是「液」,屬陰,主要功能是濡養肌肉、關節、臟腑等。

津液的生成有賴後天的飲食,經過消化吸收,然後由肺、脾、腎、三焦將津液傳遞到全身。它能滋潤與營養人體,並能與血互相轉化,而且跟血一樣,都有承載「氣」的功能。

5.營衛:

營衛指的是「營氣」和「衛氣」,營氣是五臟六腑、經絡日常所需的營養物質,在脈中生化為血液的一部分,是具有營養作用的氣,隨血液流動畫夜運行於人體中,滋養著五臟六腑和骨骼筋脈,又叫「營血」,屬性為陰。

  運行於脈外的是衛氣,是水穀精微中較稀的精華所組成,又叫「慓疾滑利」,主要覆蓋在肌膚表皮,也是控制汗孔的開關,有調節體溫、溫暖臟腑、肌肉的功能,並保衛身體不受外來邪氣入侵。營氣和衛氣必須互相協調,才能幫助人體維持免疫力,甚至人的睡眠品質和營衛都有關係。

6.經絡:

中醫認為人體有兩個系統,一為物質系統,即氣血津液,二為資訊系統,指的就是經絡。經絡包括「經脈」及「絡脈」,經脈好比直行的主要道路,走在人體的深處;絡脈則為分支,如同橫向的聯絡道路,走在人體表淺處。人體有十二經脈,加上任督二脈合稱十四經,以及十五絡脈,經絡布滿全身,縱橫交錯,卻無重疊,在內可連接臟腑,在外可連接筋肉與皮膚。

  經絡能聯絡全身各部位,讓氣血津液等營養物質流通於五臟六腑,使其運作,以保持身體的協調與平衡。所以經絡不通則痛,人就會生病,經絡若通暢,症狀與疾病就能被治癒。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非寫不可,不寫會死?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