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18個以訛傳訛的育兒法,你一定要避開!(下)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10.為了讓獨生子女早一點適應群體生活,就應早點送入學校讀書?

許多家長擔心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姊妹可以相處學習,會被家裡養出皇帝病、公主病,因而認為應該將孩子早點送進學校,讓他跟同儕互動。其實不然,因為孩子若已長期習慣一個人,一下子進入團體生活,可能會不知所措,反而容易進入自我中心的世界。   

這樣的孩子不知如何交朋友,又想引人注意,很可能會經常吵著要買零食與同儕分享,或用攻擊、破壞、搶奪、挑釁、不守規則等方式來引起注意。

所以解決之道不是讓孩子提早入學,而是讓獨生子女有機會學習社交技巧,可先跟家長的朋友、鄰居、手足的孩子互動,從中引導孩子,孩子看到爸媽和別的孩子自然地互動,就會比較容易接近其他同儕。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4502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健康生活誌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非寫不可,不寫會死?
185會員
420內容數
我只追隨靈感,想寫啥就寫啥。 最愛寫小說和搞笑文,其他文章通常是用來掙錢和練文筆的。 希望有生之年皆能隨心所欲、自由自在。
2024/04/29
簡單裝修的省錢8大招,供有需要的朋友參考。^^
Thumbnail
2024/04/29
簡單裝修的省錢8大招,供有需要的朋友參考。^^
Thumbnail
2024/02/25
超慢跑的速度是跑者自行找出來最合適、最舒服的速度,一般約落在時速4~6公里,是「可以微笑與他人聊天」的速度。而一般慢跑的步頻(每分鐘的步數)大約是每分鐘120~150步,超慢跑的步頻則是170~190步,兩者相比,150下接觸地面的時間比較久,步伐比較大,不僅身體容易僵硬,消耗能量也更大,容
Thumbnail
2024/02/25
超慢跑的速度是跑者自行找出來最合適、最舒服的速度,一般約落在時速4~6公里,是「可以微笑與他人聊天」的速度。而一般慢跑的步頻(每分鐘的步數)大約是每分鐘120~150步,超慢跑的步頻則是170~190步,兩者相比,150下接觸地面的時間比較久,步伐比較大,不僅身體容易僵硬,消耗能量也更大,容
Thumbnail
2024/02/23
根據運動生理學家的研究,當運動心跳達到最大心率的60%時,人體會先消耗脂肪、多餘蛋白質與醣類,若心率持續上升,超過最大心率的80%時,
Thumbnail
2024/02/23
根據運動生理學家的研究,當運動心跳達到最大心率的60%時,人體會先消耗脂肪、多餘蛋白質與醣類,若心率持續上升,超過最大心率的80%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   我家小兒子是我修行路上的一大考驗。近半個月的時間已經收到了幾次社區家長的投訴,甚至有位家長直接帶上他家的孩子找上門來投訴,我家的孩子對她家的孩子動手,把手跟脖子都抓傷了。瞭解了事情的經過後,確實是我家兒子做得不對,讓他向那位孩子道歉。 這兩年來,在教育小兒子的路
Thumbnail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   我家小兒子是我修行路上的一大考驗。近半個月的時間已經收到了幾次社區家長的投訴,甚至有位家長直接帶上他家的孩子找上門來投訴,我家的孩子對她家的孩子動手,把手跟脖子都抓傷了。瞭解了事情的經過後,確實是我家兒子做得不對,讓他向那位孩子道歉。 這兩年來,在教育小兒子的路
Thumbnail
10.為了讓獨生子女早一點適應群體生活,就應早點送入學校讀書? 許多家長擔心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姊妹可以相處學習,會被家裡養出皇帝病、公主病,因而認為應該將孩子早點送進學校,讓他跟同儕互動。其實不然,因為孩子若已長期習慣一個人,一下子進入團體生活,可能會不知所措,反而容易進入自我中心的世界。   
Thumbnail
10.為了讓獨生子女早一點適應群體生活,就應早點送入學校讀書? 許多家長擔心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姊妹可以相處學習,會被家裡養出皇帝病、公主病,因而認為應該將孩子早點送進學校,讓他跟同儕互動。其實不然,因為孩子若已長期習慣一個人,一下子進入團體生活,可能會不知所措,反而容易進入自我中心的世界。   
Thumbnail
這是一本有別於教導如何如廁、戒尿布、斷奶的親子教養的書,而是著重於培養親子關係,審視過往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共同想像解決辦法,培養出一個能夠感受情緒、對自己情緒負責、懂得表達感受、懂得與人社交的孩子。
Thumbnail
這是一本有別於教導如何如廁、戒尿布、斷奶的親子教養的書,而是著重於培養親子關係,審視過往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共同想像解決辦法,培養出一個能夠感受情緒、對自己情緒負責、懂得表達感受、懂得與人社交的孩子。
Thumbnail
有位教育專家這麼消遣自己:「原本我有三大育兒理論,可是當我有了三個孩子後,我什麼理論都沒有了!」這雖然是句玩笑話,但是就如同企管理論百百種,樣樣似乎都言之成理,但是若要直接套用別人經驗,恐怕是無效的。 教養也是如此,如果沒有注意到孩子的特質或每個家庭獨特的親子互動狀況,別人的救命仙丹也許會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有位教育專家這麼消遣自己:「原本我有三大育兒理論,可是當我有了三個孩子後,我什麼理論都沒有了!」這雖然是句玩笑話,但是就如同企管理論百百種,樣樣似乎都言之成理,但是若要直接套用別人經驗,恐怕是無效的。 教養也是如此,如果沒有注意到孩子的特質或每個家庭獨特的親子互動狀況,別人的救命仙丹也許會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我們家有兩寶,大女兒發展得快,沒兩歲就講話清楚,從小除了偶爾少根筋,其他大致不必操煩,在學校表現也算優異,是老師的得力助手。小女兒就不一樣了,她長得小,發展得慢,做事掉東掉西,都是按照自己的個人觀點,常弄得老師與家長啼笑皆非,她總是一句「沒有關係啦!」帶過所有的問題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我們家有兩寶,大女兒發展得快,沒兩歲就講話清楚,從小除了偶爾少根筋,其他大致不必操煩,在學校表現也算優異,是老師的得力助手。小女兒就不一樣了,她長得小,發展得慢,做事掉東掉西,都是按照自己的個人觀點,常弄得老師與家長啼笑皆非,她總是一句「沒有關係啦!」帶過所有的問題
Thumbnail
一個人在「嬰幼兒」(0- 3)發展時期時,爸媽在教養上有什麼重要考量嗎?請讀。
Thumbnail
一個人在「嬰幼兒」(0- 3)發展時期時,爸媽在教養上有什麼重要考量嗎?請讀。
Thumbnail
本書是一本關於親子教養的書,作者將書本內容分為教養孩子九個主題:控制、不成熟、鬧脾氣、兄弟姊妹、遊戲、學習、自尊、社會,最後以獨立作為結尾。內容涵括了教養孩子會遇到的大部分問題以及該如何做出合適的應對。
Thumbnail
本書是一本關於親子教養的書,作者將書本內容分為教養孩子九個主題:控制、不成熟、鬧脾氣、兄弟姊妹、遊戲、學習、自尊、社會,最後以獨立作為結尾。內容涵括了教養孩子會遇到的大部分問題以及該如何做出合適的應對。
Thumbnail
小孩成長的過程,會觀察大人的互動模式發展出自己與其他人的相處模式,也會因為在與大人互動的過程中發展出一些行為。他們是很直觀的生物,沒辦法同時理解好幾種標準,所以從小建立規則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Thumbnail
小孩成長的過程,會觀察大人的互動模式發展出自己與其他人的相處模式,也會因為在與大人互動的過程中發展出一些行為。他們是很直觀的生物,沒辦法同時理解好幾種標準,所以從小建立規則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Thumbnail
在我的育兒路上,我很慶幸有著神隊友的配合,讓我在教育孩子上可以儘量用上我的理念,使大家的教育有著一致性,不至讓孩子出現模棱兩可,不知應該聽誰的混亂的情況出現。 在懷上第二胎時,我就已經開始對家人耳提恭命的說道。 第一,將來兩個孩子的相處,不要因為妹妹年紀小,而總要哥哥讓著她。 因為哥哥和妹妹的年紀
Thumbnail
在我的育兒路上,我很慶幸有著神隊友的配合,讓我在教育孩子上可以儘量用上我的理念,使大家的教育有著一致性,不至讓孩子出現模棱兩可,不知應該聽誰的混亂的情況出現。 在懷上第二胎時,我就已經開始對家人耳提恭命的說道。 第一,將來兩個孩子的相處,不要因為妹妹年紀小,而總要哥哥讓著她。 因為哥哥和妹妹的年紀
Thumbnail
不打小孩要怎麽教?管得動嗎?我是怎麽決定不打小孩的,還有一些個人的小方法,分享給大家参考。
Thumbnail
不打小孩要怎麽教?管得動嗎?我是怎麽決定不打小孩的,還有一些個人的小方法,分享給大家参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