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與金錢的關係·3

    回到一開始的主題「Financial Trauma」。此篇主要內容是整理YouTube頻道「Therapy, Explained」關於財務創傷的分析,我最後會把連結放上。這也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的出處。

    由於訂閱該頻道一段時間,所以大概知道播主是美國拉丁美洲移民的第二代,所服務的大概也是差不多背景的人。移民第一代基本上大多因為語言文化等種種因素,容易處於經濟劣勢,一般較重視家庭及社群,因為團結力量大。這一點有可能跟早期移民到美國的其他民族差不多,各大城市往往都有中國城、台灣超市、日本城、韓國街等等的群聚區域出現。

    由於第一代還在汲汲營盈於生存之戰,普遍的觀念是以賺錢為首要的目標——「全家人先吃飽了才重要」,往往也無餘力去處理金錢以外的心理層次問題,更遑論教導所謂財務管理的知識。所謂的理財,往往就是父母、社群集體所相信的金錢觀、價值觀。

    以上的敘述是否聽起來頗熟悉?至少對我來說是的。

    「於生存之戰裡求勝」在我們上一代的環境是還滿普遍的觀念,也應該適用於不管哪一代所謂的低收入家庭出身,或經歷過經濟不穩定所帶來長期不安全感影響的人們,其中最常見的兩種失衡狀況:過於節儉(Scarcity)及過度開銷(Overspending)。確實,這兩種心態造成的現象常在我的人生過程各時期中出現,有時什麼都想省,有時咬牙也要當闊大爺,碰到跟錢有關的事情就拿不定主意,像是深怕著什麼似的,但那個「什麼」自己也很難發現。說到頭來,或許也根本不想面對金錢這個會帶來內心衝突、人際爭端與傷人 腦筋的「俗氣東西」。

    回到視頻內容。過於節儉的心態往往源於心理上或實際上,在食物、住所等等基本需求匱乏時,與金錢就會產生焦慮緊張的關係。比方說,即使賺得不少仍覺得不夠,或者不會考慮投資在理財機制或自己的興趣;也有可能過度扛下家庭的責任,而過多的投入到幫助家庭成員。

    過度開銷一開始可能是想補償過去想要卻無法擁有的,例如買好東西、旅行,或者買昂貴的東西給親朋好友,卻造成收支不平衡時,一樣變成了壓力。所以,前提不是哪一種行為不好,而是金錢的收支是否真的讓自己擁有滿意的生活品質,以及感到滿足的人生?

    她提供幾個簡單的方法:

    1. 真實面對、負責任的擁有——瞭解自己的信念及與金錢的關係。

    2.客觀檢視、不流於自責——在需要運用理性時不要太感情用事,一旦變成自責,很容易矯枉過正。

    3.對家人設定適當界線——對於自己與家人的需求,其實也可以說「不」或「好,但是……」。

    4.不要害怕談論。或許你信任的親朋好友或財務管理專家能讓自己看到盲點。

    以上,我想都不是一種僵固的原則,而是適合自己的人生旅程,以及不過度。

    不過度就是保持平衡,讓我們自己在現實上、心靈上都能感到滿足,而最好觀察自己的時機,就是當各種負面情緒浮現的時候——當不安、焦慮、自怨自艾、抱怨、悲傷、固執己見……等等出現時,大概就可以看到有什麼觀念或情感正在衝突著,其實也是調整或轉變(或檢視自己)的好機會。

    資料來源:What is Financial Trauma? Managing Scarcity Mindset and Overspending by Therapy, Explaine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hk_2yxLS5I&list=PLOahVA_9lj5iiyvSAHrhO_tGPAi3Yo_H2&index=14

    P.S.一開始想整理出來主要是未來可瀏覽重點,不用再花時間看視頻。後來想想,或許觀看無中文字幕的英文視頻多少感到有門檻的朋友,也可以暫且看看這多少經過我改寫與詮釋的二手資訊,或許也有所共鳴。至於,從1寫到3,給我的啟發,就留到下一篇再做總結與分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