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8|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讀劉長卿〈聽彈琴〉:即使世少知音,我仍願明心自察

聽彈琴 ◎劉長卿

泠泠七弦上

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

今人多不彈


有聲書傳送門

本文已在【悅聽小築】上架,喜歡有聲書或影片的朋友請移步:
你好詩歌|唐.劉長卿〈聽彈琴〉

喜歡文字閱讀的朋友,請繼續閱讀~

關於作者

本詩的作者劉長卿,是中唐詩人。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劉長卿,字文房。唐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另一說是河間(今河北)人。生平紀年不明,大約出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於唐德宗貞元四年(788年)前後逝世。

劉長卿年輕時在嵩山讀書,大約在開元末或天寶初年中進士,從此踏上從政之途。然而,雖然他飽學又富才幹,個性卻剛硬不屈,經常得罪權貴,仕途非常不順。

兩次被誣陷而遭到貶謫。後來官任隨州刺史,卻又遇見叛亂,只好棄官避禍到淮南、吳越一帶。不久就死於當地。因為他最後的官職是隨州刺史,所以被稱為「劉隨州」。

劉長卿的作品以近體詩為主,五言詩寫得特別好。大部分的作品,都寫於「安史之亂」後。詩作多抒發懷才不遇宦途失意的情感,同時也反映當時動亂的社會。有《劉隨州集》11卷傳世。

詩題是〈聽彈琴〉還是〈彈琴〉

這首〈聽彈琴〉另有一題作〈彈琴〉。《劉隨州集》、《全唐詩》收錄的詩名都是〈聽彈琴〉,《唐詩三百首》則作〈彈琴〉。相傳是劉長卿在「安史之亂」後所作。

那麼,兩種版本的詩名,何者更適恰呢?

從演奏者或聽者的角度出發時,傳達詩旨--懷才不遇知音難尋--的力道是不同的。

詩名如果是〈彈琴〉,作者無疑就是那個才藝精絕,而感嘆世少知音的彈奏者。從第三句詩,「古調雖自愛」的「自愛」兩字看來,也更像是彈奏者的角度。

何況,如果詩人寫的是聽琴,顯然就已經是知音了,即便是「今人多不彈」,彈琴的人已經得到詩人的聆聽,詩人又何來知音難覓的感慨?

此外,作者還有一首題作《幽琴》(雜詠八首上禮部李侍郎)的詩:

月色滿軒白 琴聲宜夜闌 

飀飀青絲上 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 今人多不彈 

向君投此曲 所貴知音難

同樣都是藉著寫琴寄託高潔心志的詩句。

而「向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兩句,直接點出《幽琴》一詩,是向禮部李侍郎自薦的作品。詩人正是借詠古調自喻以明志。其中有三句與本詩完全相同,本詩很可能就是從中擷取改訂的。

但因為本詩第二句詩,「靜聽松風寒」,容易將本詩解讀成「聽琴」,而不是「彈琴」。也許考慮到這層,所以《唐詩三百首》才選用〈彈琴〉,明確地以演奏者的視角來點題。

即使世少知音,我仍願明心自察

彈琴是古代文人修心養性的方式,彈與聽是同時並行的,彈琴的人不需要另外再強調「聽」。通常以「聽」為詩題時,作者就是聽者,詩題多作〈聽琴〉或〈聽某某彈琴〉。

既然如此,如果本詩的彈奏者就是作者,要如何解釋詩題〈聽彈琴〉呢?

也許我們可以從詩句中去體悟。

詩的前兩句:「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寫琴音悠揚清亮不絕。首句詩視覺的焦點在七根琴弦上。

實寫琴音洋溢不絕,則是虛寫了手指在琴弦上彈撥。隨後順著琴音,詩人凝神靜聽猶如清幽淒冷松濤的樂音。聽彈之際,仿若人琴合一物我交融。詩句中的「松風寒」,寫出樂音營造的自然空間。同時也透露所彈的是〈風入松〉古調,是詩句中巧妙的雙關。

接下來詩人卻心境一轉,想起「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油然升起知音難覓的感慨。

所謂,「琴」為心聲,是情志的表達,彈琴「既在懷抱天地,亦在明心自察」。

寧靜高雅的古調,需要放下塵囂沉澱心靈,才能夠彈奏與聆聽。沒有人彈的古調,就像詩人不合時宜的理想性格,在急功好利的現實社會裡,少有人能欣賞,更少有人懂。

曲高和寡,詩人只能自彈自聽,孤芳自賞,藉著描寫彈琴寄託著懷才不遇的慨嘆。

儘管如此,詩人仍然堅持著心中的理想,願意忍受修煉的孤高與寂寞,獨自彈琴靜聽古調正音的清涼。

或許,這就是詩題中「聽」字的深意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石頭夢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