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世代之間永無解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太年輕,又沒有小孩,你不能理解現在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正因為我沒有小孩,我才更明白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raw-image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整本書的對白都沒有引號,也沒有顯著的戲劇轉折,透過吳依光大量的內心戲和自我對話,給人一種洋洋灑灑、一瀉千里,以及對教養有說不完的質疑和困惑的感覺。故事從頭到尾都很嚴肅,很陰鬱,也讓人為活得如行屍走肉般的少女感到無比憂傷。

一輩子活在母親的控制下,原應在十七歲結束的生命,倖存了下來,卻並沒有真正的活著。吳依光曾經逃離,卻受了重傷,最後仍然乖乖回到母親為她鋪設的道路。母親卻從不認為,那段時間女兒的「墮落」,本質上竟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直到吳依光成為老師,看見自己的學生蘇明絢,選擇在十七歲結束了生命,才讓她重新省思自己傷痕累累的一生。包括她順從母親而接受的無愛婚姻,以及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raw-image

我知道自己的作品和這本書不能比,但突然想談《最親密的宿敵》(2021年完稿、2022在鏡文學連載完畢)。兩者的故事情節發展不同,卻有很雷同的patterns:虎媽、被控制的女兒、置身事外的父親;女兒養成了討好的性格,女兒決定叛逆、為了跟母親唱反調而隨便考上一間不符自己能力的學校,女兒成為被男人糟蹋的傻子。

曾經在我年少時,也在傾吐煩惱時被大人說過,你已經是很幸福的孩子了。和《那些少女》一樣,從小聽著上一輩的人們感嘆著「現在的年輕人」如何如何,好像我們的煩惱並不足道。直到長大,才從《與神同行》第一次看到「即使有很多人比我不幸福,不代表我就是幸福的」這樣的話。

《那些少女》書末對蘇明絢何以自殺仍毫無交代。這是主角吳依光自我追尋的故事,不是蘇明絢的。雖然作者沒有必須要交代,但身為一路好奇真相的讀者,還是有點難接受。

連載《最親密的宿敵》時,曾一邊思考後記該寫什麼,最後卻還是什麼都沒寫。有些埋在裡面的東西,大概沒人會看出來也沒人在意吧。但在讀了《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之後,覺得我或許可以趁機說一下,也許只是為《宿敵》的沉沒而難過,作者自己不提,也沒有人會提了。

我並不是陳亮耘或吳依光,我的母親也完全不是她們的母親那一類型。之所以會寫出魏文嘉這樣的人物,根本上想談的其實是性別議題,以及親子之間永遠沒有解答的矛盾。看似帶給女兒痛苦的母親,其實也經歷了很多的痛苦;看似隨和、好相處的父親,對家庭的付出其實也不過是扮個白臉。

而親子之間的問題則會永遠存在,世代之間通常會有隔閡。雖然不是絕對,但我悲觀的認為是大多數,那究竟人為什麼要生小孩?《宿敵》最後能夠達到母女和解,也只是因為魏文嘉母女之間發生了超自然事件,母親的靈魂必須附在女兒身上,才能達到物理上的「感同身受」。現實中只怕並不容易。《那些少女》的吳依光最後也沒有和母親達成和解。讀者期待看到的母親自我反省並沒有發生。

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脾氣個性,吃苦的是孩子;父母不理解孩子的脾氣個性,吃苦的也是孩子。有人說,有些孩子是生來折磨父母的,然而,父母要折磨孩子容易多了,可以打,可以揍,可以嘲笑,可以跟孩子說,早知道就別生下你了。或者雙手一攤,放著孩子不管,不給孩子食物和水,孩子就會靜靜地死去。

書中的這段話,我並不是很認同。理論上父母要折磨孩子很容易,但實際上大多數父母應該不會故意這樣做。我相信更多的父母會因為不懂孩子在想什麼、不知道該拿孩子怎麼辦、煩惱著怎麼做才能對孩子好而飽受挫折和折磨。

《那些少女》是非常細膩的、不斷辯證的故事。或許從翻開書的時候,我們雖能期待它點出種種怪誕的、扭曲的現實,倒也沒有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新世代的親子教養什麼具體的解答,因為現實往往更錯綜纏繞,而且通常是無解的。青少年很需要關懷沒有錯,但成人的生活也一樣令人筋疲力竭。也如書中所說的:

同學,我看得出來,你被一件事折磨得有點慘,但我實在沒興趣、沒時間、沒那個心情,你知道的,身為大人,我有一百件比傾聽你煩惱更要緊的事,請你放過我吧。

即使是老師,也不過是一份工作。我們無法強迫每隻社畜都要對工作有熱忱,同樣的也無法這樣要求老師。生而為人,我們能做的也就是盡可能對他人多一份理解和關懷,並互相扶持吧。

然後書中有個錯別字,不以為忤,誤植為不以為杵。

Facebook:沐謙
Instagram:@muchienz_ig
avatar-img
77會員
108內容數
這裡書評最多,也很誠實。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沐謙的小地方 的其他內容
當我們做錯事時,是先「後悔」還是「反省」?書的開頭就先點出這兩者的幽微差異。為了闖禍而懊悔,是一般人第一時間常會出現的情緒。但其實這樣的情緒,並非對於我們造成困擾的對象感到抱歉,而是因為我們怕讓自己惹上麻煩,出發點還是為了自己。
這本書的文案寫著「富於抒情,又有趣得令人笑出聲來」,這是真的。作者唐納‧霍爾是美國的桂冠詩人,行文幽默、豁達,富有詩意,只是讀完之後,沒有得到預期中那麼多的療癒,但應該是我自己抱持錯誤期待。當初一看到書名《死亡不是問題,衰老才是》,平時不看散文的我居然立刻就買了。原以為能從中得到用以面對日漸衰老的心
這本書前半本非常冗,非常平淡沒有起伏,這位「匿名小說家」遲遲不失蹤;好不容易半本書過去了,才終於失蹤了,故事也如傳聞中的開始精彩起來。幸好看完後並沒有覺得浪費時間,確實很值得一讀。 雖然是個很機車的故事,但劇情設計非常天才,天才到讓人懷疑作者既然這麼有才華,為什麼前半本會寫得這麼拖沓累贅?
剛開始翻閱這本書,看到作者不斷歌頌工作對人生的價值和性靈的陶冶,以為是一本站在資方角度鼓吹社畜全心奉獻給工作的洗腦書,要不就是作者是個過度天真的工作狂異類。加上聽友人評論是「觀念過時的心靈雞湯」而有了先入為主的想法,讓我一度覺得我為什麼要讀它。 然而讀到後來,覺得對工作上的心態調整的確有些不錯的啟發
有時一個特別的人,比一顆星球更具意義。 這是一本好讀、簡潔的小書,故事有點荒謬,又有點可愛,能吸引人很快讀完。雖然篇幅不長,卻很情長。一個外星人不惜傾家蕩產、花費兩萬光年穿越宇宙,就為了和心愛的地球人韓亞在一起。韓亞是個環保女孩,開一間改造舊衣的小店,關心素未謀面的鯨魚、因為牛會排放甲烷而茹素...
我一向喜歡末日題材,但《地球盡頭的溫室》讀來卻沒有想像中的令人著迷,還一度覺得有點無聊。這本書有別於常見的末日題才,缺少了冒險、動作和刺激,而是以植物為主軸。並非故事寫得不好,相反地,它創意新穎、角度特別且結構完整,只是總感覺少了點什麼。也可能只是單純不是我的菜......
當我們做錯事時,是先「後悔」還是「反省」?書的開頭就先點出這兩者的幽微差異。為了闖禍而懊悔,是一般人第一時間常會出現的情緒。但其實這樣的情緒,並非對於我們造成困擾的對象感到抱歉,而是因為我們怕讓自己惹上麻煩,出發點還是為了自己。
這本書的文案寫著「富於抒情,又有趣得令人笑出聲來」,這是真的。作者唐納‧霍爾是美國的桂冠詩人,行文幽默、豁達,富有詩意,只是讀完之後,沒有得到預期中那麼多的療癒,但應該是我自己抱持錯誤期待。當初一看到書名《死亡不是問題,衰老才是》,平時不看散文的我居然立刻就買了。原以為能從中得到用以面對日漸衰老的心
這本書前半本非常冗,非常平淡沒有起伏,這位「匿名小說家」遲遲不失蹤;好不容易半本書過去了,才終於失蹤了,故事也如傳聞中的開始精彩起來。幸好看完後並沒有覺得浪費時間,確實很值得一讀。 雖然是個很機車的故事,但劇情設計非常天才,天才到讓人懷疑作者既然這麼有才華,為什麼前半本會寫得這麼拖沓累贅?
剛開始翻閱這本書,看到作者不斷歌頌工作對人生的價值和性靈的陶冶,以為是一本站在資方角度鼓吹社畜全心奉獻給工作的洗腦書,要不就是作者是個過度天真的工作狂異類。加上聽友人評論是「觀念過時的心靈雞湯」而有了先入為主的想法,讓我一度覺得我為什麼要讀它。 然而讀到後來,覺得對工作上的心態調整的確有些不錯的啟發
有時一個特別的人,比一顆星球更具意義。 這是一本好讀、簡潔的小書,故事有點荒謬,又有點可愛,能吸引人很快讀完。雖然篇幅不長,卻很情長。一個外星人不惜傾家蕩產、花費兩萬光年穿越宇宙,就為了和心愛的地球人韓亞在一起。韓亞是個環保女孩,開一間改造舊衣的小店,關心素未謀面的鯨魚、因為牛會排放甲烷而茹素...
我一向喜歡末日題材,但《地球盡頭的溫室》讀來卻沒有想像中的令人著迷,還一度覺得有點無聊。這本書有別於常見的末日題才,缺少了冒險、動作和刺激,而是以植物為主軸。並非故事寫得不好,相反地,它創意新穎、角度特別且結構完整,只是總感覺少了點什麼。也可能只是單純不是我的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探討青少年的內心世界與複雜的家庭關係,曾經也是少女的吳依光以為自己活下來了,然而真的活下來嗎?還是只是逃避現實免於再次受傷?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故事始於一位名校女高中生跳樓輕生,主角吳依光是她的班導師。做為一位老師,吳依光認為自己有責任對學生的死調查真相,除了試圖撫平班上的其他女孩的傷痕與恐懼,更重要的是,為她自己的人生找出一個答案。
Thumbnail
吳依光之後回首,遲遲领悟,人跟命運的關係,就像魚跟水,魚明明澈底浸潤於水中, 却對水的存在不怎麽上心,非得等到有日,水濁了、温度不對勁了,鱼才會温吞地想,今天這水,真是怪啊。吳依光對父母的困惑,也她發現「命運」的過程。她怎麼會是這對父母的小孩,而不是其他父母的呢? 名叫吳依光的人,她的命運的毛
Thumbnail
這是一名母親以遺族的身份,與在十二歲選擇自我了結的兒子,漫長並讓人心痛的無盡對話。
Thumbnail
  吳依光從未預期自己能活過十七歲,也從沒有想過現在會成為一位老師,更無法料到在放學鐘響的三十八分鐘後,她的學生會自頂樓一躍而下。待她趕赴現場,已不見女孩的身影,但圍觀的家長群眾、地上的大片血跡,與遠方漸弱的救護車鳴笛,讓吳依光相信──一場對她無形而嚴厲的審判,已然展開。
Thumbnail
這是一本書中的故事,描述主角面對生活、工作和反抗的內在衝突,以及處理少女自殺事件所遭遇的心境變化。書中描寫了主角吳依光的掙扎和改變,透過溫柔的文筆來呈現生命的光芒。
Thumbnail
先說結論,《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很好看,但是也很沉重,畢竟此書要探討的主題是學生自殺,以及不同少女在成長過程中所能遇到的各種不快樂。 小說中的女主角是一所名校的中學老師,某天她的學生突如其來在校園跳樓自殺,在處理這宗突發事故期間,她不斷回顧自己的過去,她生長在一個中產家庭,母親極其嚴苛,從來沒有認真
Thumbnail
開始閱讀吳曉樂的《那些少年沒有抵達》。這是一本沉重的書,其實不適合在過年期間閱讀,不過借了回來總得看嘛。 我暫時只是看了不足20%,女主角是一個教師,除了面對學生突如其來跳樓身亡外,還被迫回顧自己悲傷的童年往事。 她的母親是一個控制狂,即使在女主角長大結婚依然受到母親控制,連婚姻對象也是母親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探討青少年的內心世界與複雜的家庭關係,曾經也是少女的吳依光以為自己活下來了,然而真的活下來嗎?還是只是逃避現實免於再次受傷?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故事始於一位名校女高中生跳樓輕生,主角吳依光是她的班導師。做為一位老師,吳依光認為自己有責任對學生的死調查真相,除了試圖撫平班上的其他女孩的傷痕與恐懼,更重要的是,為她自己的人生找出一個答案。
Thumbnail
吳依光之後回首,遲遲领悟,人跟命運的關係,就像魚跟水,魚明明澈底浸潤於水中, 却對水的存在不怎麽上心,非得等到有日,水濁了、温度不對勁了,鱼才會温吞地想,今天這水,真是怪啊。吳依光對父母的困惑,也她發現「命運」的過程。她怎麼會是這對父母的小孩,而不是其他父母的呢? 名叫吳依光的人,她的命運的毛
Thumbnail
這是一名母親以遺族的身份,與在十二歲選擇自我了結的兒子,漫長並讓人心痛的無盡對話。
Thumbnail
  吳依光從未預期自己能活過十七歲,也從沒有想過現在會成為一位老師,更無法料到在放學鐘響的三十八分鐘後,她的學生會自頂樓一躍而下。待她趕赴現場,已不見女孩的身影,但圍觀的家長群眾、地上的大片血跡,與遠方漸弱的救護車鳴笛,讓吳依光相信──一場對她無形而嚴厲的審判,已然展開。
Thumbnail
這是一本書中的故事,描述主角面對生活、工作和反抗的內在衝突,以及處理少女自殺事件所遭遇的心境變化。書中描寫了主角吳依光的掙扎和改變,透過溫柔的文筆來呈現生命的光芒。
Thumbnail
先說結論,《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很好看,但是也很沉重,畢竟此書要探討的主題是學生自殺,以及不同少女在成長過程中所能遇到的各種不快樂。 小說中的女主角是一所名校的中學老師,某天她的學生突如其來在校園跳樓自殺,在處理這宗突發事故期間,她不斷回顧自己的過去,她生長在一個中產家庭,母親極其嚴苛,從來沒有認真
Thumbnail
開始閱讀吳曉樂的《那些少年沒有抵達》。這是一本沉重的書,其實不適合在過年期間閱讀,不過借了回來總得看嘛。 我暫時只是看了不足20%,女主角是一個教師,除了面對學生突如其來跳樓身亡外,還被迫回顧自己悲傷的童年往事。 她的母親是一個控制狂,即使在女主角長大結婚依然受到母親控制,連婚姻對象也是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