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道德經緒論與第一章 閱讀筆記

    raw-image



    緒論

    參考羅大倫博士所出版的"人生有點難,老子幫你變簡單"一書中所探討的老子<道德經>中所分享的觀念。在羅大倫博士書中的解讀,老子並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用"出世"的狀態,做好"入世"的事。老子<道德經>的出發點是講管理法則,講領導者如何真正帶領團隊走向成功與幸福。

    第一章 "道"不是用說的,而是用做的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大道是可以遵循的,但不要執迷,因為它並不一定是永恆的"道"。不要執著於道是什麼,一定要了解道的內涵。在知道"道"的法則後,在生活中奉行並且在做的時候根據現實情況加以調整。 一條路走到黑,太過固執不知變通,只會讓自己吃虧。只要我們理解背後原理後,在依照我們生活中遇到的情況適當的調整就可以了。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指的是我們替它取的名字不是永恆的,這個名字只能反映這個事物的某個角度和特性,無法涵蓋它所有內涵。也就是說,人有分好人和壞人嗎?這個名稱固定不了一個人的特徵,因為人會變化,有時在一念之間的念頭轉換,沒有一個人是永遠的好人也沒有永遠的壞人。好壞人這些屬性,是隨著周圍環境的改變,而隨之變換的。其實也沒什麼形名之分,如果我們能夠在心中懷有這種念頭,去領悟事件的本質,然後順應自然之道,那麼你的世界就會發生改變。若一直執著於形名,往往就會作繭自縛,讓自己困於其中,覺得人生充滿了各種不順。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先提到無名,萬物之始也,老子在講萬物起源時,在萬物產生之前,這個世界沒有名之物,是一種"無名"的狀態,是一片混沌的狀態,在世界最初什麼物質都沒有,但它有後來萬物的訊息,這個絕對不是"無",而是"道"形成了萬物。

    有名,萬物之母也:是說當萬物開始形成的時候,道是生養、滋養、推動萬物發展的母親,是萬物發展的動力。自然界萬物為什麼能夠有四季可以遵循生長發展,那都是"天之道"所推動的,自然界按照天之道的設計來發展孕化。

    老子認為世界是在道的設計下產生的,是道在支配世界的運行,道是世界運行的法則。只要把這個法則弄明白了,你的人生就順暢了。

    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少:我們要經常保持"無欲"的狀態,以沒有欲望的、清靜的狀態來觀察,體會道的奧妙。 這是一種人生智慧,因為我們通常會從自己主觀的角度去觀察分析周圍的世界,這就是"有色眼鏡",老子要我們盡量摘下有色眼鏡去觀察事物。

    能以一種沒有主觀色彩,完全跳出自己角色的狀態去觀察身邊的事物,是一種智慧。

    老子認為,在保持安靜的狀態下,除了能對周圍的事物做出客觀判斷之外,還能與創立這個世界的本源力溝通,更能清晰地觀察它為我們帶來的靈感與啟發。

    道德經:致虛極也,守靜篤也,就是要保持虛空狀態。在現今的社會中,我們都一直忙於趕路,很少人能夠停下來。無論在道家或佛家,都會要求冥想、靜坐、打坐,這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為了讓人靜下來,感受接近創立這個世界的力量。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儌:我們在與世界萬物溝通時,如果可以保持一種沒有先入為主的、虛空思想的狀態,就能夠體會出"道"在萬物中的奧妙。另外,也要從自己的角度,保持自己的思想,保留自己的欲念,來觀察世界運行的規律。

    在做任何事,都要學會在直覺與理性之間切換自如。 遇到一件事,憑直覺去感知這個事物的本質,還要學會理性分析。在直覺與理性之間來回切換,學會有所取捨,將交織起來分析一個問題,這是一個智慧。

    老子提到的兩個智慧 一、我們要放空自己,學會觀察事物的本質,跳出原本思維來看問題。 二、我們也要透過自己的理智和客觀條件來分析、掌握事物運行的規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