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8|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黃帝內經》:那些養生的概念(1)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作為中國醫學之創始,係以黃帝與其臣子岐伯講論醫學,記錄其答問而著作了素問與靈樞;《黃帝內經》為我國最早的一部醫書,全書非一人一時之作,一般認為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西 元前 770-前 221年),係以黃帝(約西元前 2700年)與其臣子岐伯講論醫學答問所成之醫學巨著,涵蓋臟腑經絡、陰陽五行、生理病理、針灸方藥、診斷治療等各方面,為中醫基礎理論的主要依據。《黃帝內經》至隋唐以後始有素問、靈樞之分;平素所講學問就是素問,有九卷八十一篇;神靈之樞要謂之靈樞,又稱針經,亦有九卷八十一篇,尤在經絡針灸方面有豐富敘述。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1.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于道。(無論是愚笨的還是聰明的,能力大的還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變化而焦慮,所以符合養生之道。)

2.外不勞行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在外,他不使形體因為事物而勞累;在內,沒有任何思想負擔,以清淨愉悅為本務,以悠然自得為滿足,所以它的形體不易衰憊,精神不耗散,壽命也可達到百歲)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3.春三月:
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

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補註】

(1)本篇前分別講春夏秋冬的四季四時養生法,這邊很重要,但是大家初看,會覺得沒什麼嘛,就是早睡早起之類的。其實裡面不只是這樣。

我會說很重要,因為這裡面是關係到如何才能達到「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方法,大家要慢慢耐心地把春夏秋冬四段看完,及本篇剩下的結論合併看完。

春天養生方法,有三個重點:
(A)第一個,春天的萬物特色是「發陳」,春夏秋冬萬物的生長特色分別是「發陳、蕃秀、容平、閉藏」,對這四個生長特色必須細心感受。

(B)第二個,四季的睡覺時間與起床時間是不同的,分別是:
 春三月​&夏三月:夜臥早起。
 秋三月:早臥早起。
 ​冬三月:早臥晚起。

在春天,是要晚睡早起,而起床後,要去戶外走走,讓太陽光照照你。

一年四季養生法,其實就是一日四時養生法,在《黃帝內經》裡面多處提到這兩個四季四時的用法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換言之,黃帝內經建議你,早上起床後,就要去戶外走走,曬曬太陽光,因為我們人類是物種進化的延伸,生物的生長都必須有太陽光這個觸媒予以激發體內的各種感受器,引起後續的荷爾蒙或生化反應,然後體內的所有細胞才知道原來現在已經白天,不要再睡覺了,應該起來作工,交感神經才能溫和且完整的運作。萬物都是這樣的,因為我們體內有被刻上這個基因,沒辦法,那是命運的安排,躲也躲不掉。

  到了晚上,只要不開燈,體內感受器發現陽光不見了,就會自動啟動另外一個狀態模式,讓身體修復,讓交感神經休息,讓副交感神經運作,這也是身體內的「白天養陽,夜晚養陰」的陰陽平衡模式,萬物都被這個模式控制。至於後面會提到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養生法,也是這個模式的進階版應用,那是聖人順應這個模式,再採用「調神志」的技巧,而達到養生並且長壽的結果。

  所以,黃帝內經很多篇章一直告誡大家,天黑後就不要再動筋骨了。但是反觀現代人,因為大家的工作型態都是朝九晚五,所以只能在天黑後去運動。若從黃帝內經的啟發,這樣子的行為是不被建議的,它一再告誡大家不可如此。

  (C).第三個,在春天或早上更要注意你心態的調控,要「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被髮,就是披髮,不綁頭髮的意思。

  被髮緩形,就是穿寬鬆衣物,不要束縛身體,雖然自在但卻要動作和緩舒緩。不但身體外在要不自我束縛且和緩,內心也是要如此。

  內心要順應春天或早晨的生發之氣,在無拘束中萌生意志,向外發展,但是過程中要和緩,對自己或對別人,都不打壓,而且要寬容,這是因為這個時令的天地之氣是生發舒暢條達的,是不肅殺的,是鼓勵激勵的,是寬容包容的。

  這個愉悅自在卻和緩包容的情志調控,不管對自己,對他人,對自己的事業,都是如此的態度。

  順應四季時令的情志調控,整個的大原則就是:春天要養「生」,夏天要養「長」,秋天要養「收」,冬天要養「藏」。

  不過,這裡還有個但書,尤其在春天與夏天(早晨與中午),雖然要長養陽氣,但是陽氣有容易爆衝躁動的特性,容易發生橫逆,造成陽氣不固不秘的缺失,所以《黃帝內經》還有個進階版補充,在《素問第三•生氣通天論》養生第三部曲,將會做專題報告,解說到底要如何調控,才能針對陽氣躁動的特性加以改善,以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境界。

4.預防醫學的概念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鬭而鑄錐,不亦晚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Nik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