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一 01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14.5.25 良因法師 隨筆

大覺曰:
「妙道之理,聖人嘗寓之於《易》。
至周衰,先王之法壞,禮義亡,然後奇言異術,間出而亂俗。
逮我釋迦入中土,醇以第一義示人,而始末設為慈悲,

以化眾生,亦所以趨於時也。
自生民以來,淳樸未散,則三皇之教,簡而素,春也。
及情竇日鑿,五帝之教,詳而文,夏也。
時與世異,情隨日遷,故三王之教,密而嚴,秋也。
昔商周之誥誓,後世學者,故有不能曉,比當時之民,

聽之而不違,則俗與今如何也。
及其弊而為秦漢也,則無所不至矣。故天下有不忍願聞者。
於是我佛如來,一推之以性命之理,冬也。
天有四時循環,以生成萬物;聖人設教,迭相扶持,

以化成天下,亦由是而已矣。
然至其極也,皆不能無弊。弊者,迹也。要當有聖賢者,世起而救之。
自秦漢以來,千有餘載,風俗靡靡愈薄;聖人之教,列而鼎立,互相詆訾,
大道寥寥莫之返,良可嘆也。 」
《答侍郎孫莘老書》

【演蓮法師譯文】
大覺懷璉禪師說:「大道深妙的義理,難以用語言表達,是以古代的聖賢如伏羲氏文王孔子等,把大道所包含精深的哲理,宇宙間千變萬化的景象,運用一部《易經》的卦象加以詮釋發揮,使人了知世事變化無常,吉凶禍福皆由心造,庶幾於無過,並可以窮理而盡性。
到了周朝幽王厲王之後,道德風氣逐漸衰落,先王以德治國的典章制度也隨之廢棄,人們多不遵行禮義。於是,便有種種詭異的言論和邪術應運而生,乘虛而入以擾亂民心風俗。當此之際,道統幾乎瀕危欲墜。
及至漢朝佛教印度傳入中國,以中道第一義的真理教示世人,並且自始至終以慈悲之道度化眾生。這也可說是順應時代的需要。
在遠古時代,那時的社會風俗淳樸,人民敦厚誠實,沒有機心。
所以三皇的教法簡略而質樸,不用制定法令,百姓也能和睦相處。
好比天時之春,蘊含著溫和氣象。
此後人的識情思緒逐漸開啟,人事的關係也比較複雜起來,所以五帝開始創立制度,教法詳備而文華,猶如天時之夏,以激勵人們向善的熱情。
隨著時代的遷移,人的性情也隨著改變,人心越來越乖張機巧,所以三王所制定的教法,就不得不細密而威嚴,有如天時之秋,帶著肅殺的氣氛。
就以從前二朝的各種誥文誓約來說,其內容大都是訓誡和勸勉的警語,理精而義備。後世的學者,雖也誦習,卻不能深明大義;而當時的人民,淳樸成風,只要聽過,便不敢違背,這樣比較起來,便知那時的風俗跟現在的風俗,已相差到怎樣的程度了。
其後流弊日甚,到了時代,亂臣賊子,殺父弑君,忤逆悖理的事,已達到無所不至,使天下賢人義士無不寒心,他們是多麼不願見到那些於心不忍、於理不容的事相繼發生。
在此時期,幸而佛教的教義已傳來中國,為人類揭示了佛性永恆與生命無常的道理。這種教法有如天時之冬,冬有收藏之義,意在告誡人們,了知生命之無常,應當有所警覺,有所收斂,從而改邪歸正,轉惡為善,以體證無生之佛性。
天有四時循環,周而復始,以生成萬物。聖人們隨著時代的演變施以不同的方式教化眾生,亦如同四時運行,含有迭相扶持之意。
然而,無論怎麼樣高明的教法,流傳時間久了,都不可能不產生弊端。弊是一種危害的跡象,所以,必須要有聖賢示現世間,極力拯救,才能挽回世道人心。
然而從到現在,已有千餘年了。原先純樸敦厚的風俗漸漸轉薄。三教聖人所施設的教法,已形成了鼎立局勢。本來是應該互相扶持,而今卻變成互相詆毀,互相攻擊,致使妙道至理寥落不振,重返無期,真是令人可嘆啊!」
良因贊曰:
大覺懷璉禪師以四季循環之理,

善巧地說明聖人教法,相互扶持之理。
如禪師所說:「簡而素,春也;詳而文,夏也;

密而嚴,秋也;一推之以性命之理,冬也」。
猶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聖人教化也是由簡至繁,

最後再會歸真如不生滅之理。
故三教各擅其美,雖說佛法究竟,卻也不必執一廢餘,各有因緣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禪林寶訓》 2014.5.24 良因法師 隨筆 大覺璉和尚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先,善者可以為法,惡者可以為戒。 曆觀前輩,立身揚名於當世者,鮮不學問而成之矣。」 《九峯集》 【演蓮法師譯文】 大覺懷璉和尚說: 就不能明白為人處世的種種道理。 良因贊曰:
《禪林寶訓》 2014.5.11 良因法師 隨筆 圓通謂大覺曰: 「古聖治心於未萌,防情於未亂。蓋豫則無患。 所以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而取諸豫也。 事豫為之則易,卒為之固難。 古之賢哲,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者,誠在於斯。」 《九峯集》 【演蓮法師譯文】 圓通居訥禪師對大覺懷璉禪師說:
《禪林寶訓》 2014.5.10 良因法師 隨筆 圓通訥曰: 「昔百丈大智禪師建叢林,立規矩,欲救像季不正之弊, 曾不知像季學者,盜規矩,以破百丈之叢林。 上古之世,雖巢居穴處,人人自律, 大智之後,雖高堂廣廈,人人自廢。 故曰:安危德也,興亡數也。 苟德可將,何必叢林;苟數可憑,曷用規矩。」 《野
《禪林寶訓》 2014.5.9 良因法師 隨筆 圓通訥和尚曰: 「躄者命在杖,失杖則顛。 渡者命在舟,失舟則溺。 凡林下人,自無所守,挾外勢以為重者, 一旦失其所挾,皆不能免顛溺之患。」 《廬山野錄》 【演蓮法師譯文】 圓通居訥和尚說: 「跛腳的人,他的行動全靠枴杖支撐著,一旦失去枴杖的支撐就會摔倒
《禪林寶訓》 2014.5.4 良因法師 隨筆 仁祖皇祐初,遣銀璫小使,持綠綈尺一書,召圓通訥住孝慈大伽藍。 訥稱疾不起,表疏大覺應詔。 或曰:「聖天子旌崇道德,恩被泉石,師何固辭?」 訥曰:「予濫廁僧倫,視聽不聰,幸安林下,飯蔬飲水, 雖佛祖有所不為,況其他也?」 先哲有言:「大名之下,難以久居。
《禪林寶訓》 2014.5.3 良因法師 隨筆 大覺璉和尚,初遊廬山。圓通訥禪師一見,直以大器期之。 或問:「何以而知之?」 訥曰:「斯人中正不倚,動靜尊嚴, 加以道學行誼,言簡盡理,凡人資稟如此,鮮有不成器者。」 《九峰集》 【演蓮法師譯文】 有人問居訥禪師:「何以一見面便知此人將成大器?」
《禪林寶訓》 2014.5.24 良因法師 隨筆 大覺璉和尚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先,善者可以為法,惡者可以為戒。 曆觀前輩,立身揚名於當世者,鮮不學問而成之矣。」 《九峯集》 【演蓮法師譯文】 大覺懷璉和尚說: 就不能明白為人處世的種種道理。 良因贊曰:
《禪林寶訓》 2014.5.11 良因法師 隨筆 圓通謂大覺曰: 「古聖治心於未萌,防情於未亂。蓋豫則無患。 所以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而取諸豫也。 事豫為之則易,卒為之固難。 古之賢哲,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者,誠在於斯。」 《九峯集》 【演蓮法師譯文】 圓通居訥禪師對大覺懷璉禪師說:
《禪林寶訓》 2014.5.10 良因法師 隨筆 圓通訥曰: 「昔百丈大智禪師建叢林,立規矩,欲救像季不正之弊, 曾不知像季學者,盜規矩,以破百丈之叢林。 上古之世,雖巢居穴處,人人自律, 大智之後,雖高堂廣廈,人人自廢。 故曰:安危德也,興亡數也。 苟德可將,何必叢林;苟數可憑,曷用規矩。」 《野
《禪林寶訓》 2014.5.9 良因法師 隨筆 圓通訥和尚曰: 「躄者命在杖,失杖則顛。 渡者命在舟,失舟則溺。 凡林下人,自無所守,挾外勢以為重者, 一旦失其所挾,皆不能免顛溺之患。」 《廬山野錄》 【演蓮法師譯文】 圓通居訥和尚說: 「跛腳的人,他的行動全靠枴杖支撐著,一旦失去枴杖的支撐就會摔倒
《禪林寶訓》 2014.5.4 良因法師 隨筆 仁祖皇祐初,遣銀璫小使,持綠綈尺一書,召圓通訥住孝慈大伽藍。 訥稱疾不起,表疏大覺應詔。 或曰:「聖天子旌崇道德,恩被泉石,師何固辭?」 訥曰:「予濫廁僧倫,視聽不聰,幸安林下,飯蔬飲水, 雖佛祖有所不為,況其他也?」 先哲有言:「大名之下,難以久居。
《禪林寶訓》 2014.5.3 良因法師 隨筆 大覺璉和尚,初遊廬山。圓通訥禪師一見,直以大器期之。 或問:「何以而知之?」 訥曰:「斯人中正不倚,動靜尊嚴, 加以道學行誼,言簡盡理,凡人資稟如此,鮮有不成器者。」 《九峰集》 【演蓮法師譯文】 有人問居訥禪師:「何以一見面便知此人將成大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八大人覺經乃是以古代波斯(現今伊朗)地區一個叫安息國的王子喚名安世高,放棄王位,來到東土,當時的東漢受到朝廷款待,遊走五湖四海並建立寺廟並潛修佛法時所譯的佛教經典,此八大人覺經是描述佛教八個菩薩大人的如教修行的經典。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六〈大神變會〉第二十二之一中記載,爾時商主天子白佛言:「世尊,如來常以幾種神變調伏眾生?」有一個商主天子問佛陀,佛常以幾種神變、幾種神變的方法,來調伏眾生?佛回答天子說:「我以三種神變調伏眾生,一者說法,二者教誡,三者神通。」
Thumbnail
法門起源 唐密根源於南印度的如來藏學派,強調人本有清淨本性,公元8世紀唐玄宗時代 (西元716年-720年),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與不空來到中國,合稱「開元三大士」。三位密宗大師,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於長安的大興善寺(位於今西安市)譯出大量密教經典,宏揚密法,成為唐密的開端。
Thumbnail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薩無量百千億那由他數——皆 是大智精進善巧,證無言法獲妙辯才,是處非處不相違反,善調身 心具諸解脫,常遊三昧不捨大悲,慚愧為身智慧為首,多所饒益如 大寶洲,了知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說,於真俗門洞達無 礙,深明實際
Thumbnail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為政第二)。 一世有三十年,十世就是三百年,百世就是三千年。『損』和『益』都是易經中的卦象。孔子晚年專注于注釋《易經》,相傳《易經》中的《易傳》即為孔子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八大人覺經乃是以古代波斯(現今伊朗)地區一個叫安息國的王子喚名安世高,放棄王位,來到東土,當時的東漢受到朝廷款待,遊走五湖四海並建立寺廟並潛修佛法時所譯的佛教經典,此八大人覺經是描述佛教八個菩薩大人的如教修行的經典。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六〈大神變會〉第二十二之一中記載,爾時商主天子白佛言:「世尊,如來常以幾種神變調伏眾生?」有一個商主天子問佛陀,佛常以幾種神變、幾種神變的方法,來調伏眾生?佛回答天子說:「我以三種神變調伏眾生,一者說法,二者教誡,三者神通。」
Thumbnail
法門起源 唐密根源於南印度的如來藏學派,強調人本有清淨本性,公元8世紀唐玄宗時代 (西元716年-720年),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與不空來到中國,合稱「開元三大士」。三位密宗大師,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於長安的大興善寺(位於今西安市)譯出大量密教經典,宏揚密法,成為唐密的開端。
Thumbnail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薩無量百千億那由他數——皆 是大智精進善巧,證無言法獲妙辯才,是處非處不相違反,善調身 心具諸解脫,常遊三昧不捨大悲,慚愧為身智慧為首,多所饒益如 大寶洲,了知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說,於真俗門洞達無 礙,深明實際
Thumbnail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為政第二)。 一世有三十年,十世就是三百年,百世就是三千年。『損』和『益』都是易經中的卦象。孔子晚年專注于注釋《易經》,相傳《易經》中的《易傳》即為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