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願意嚐嚐長生不死的滋味嗎?:讀薩拉馬戈的《死神放長假》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第二天,沒有人死。這件事實在違反了生命定律,攪得人心惴惴不安,……一整日過去,足足二十四個小時的寬裕時間,從白晝到黑夜,從日出到日落,抱病而終的、失足墜亡的、如願自縊的,沒有,一個都沒有。
「如果永遠沒有人死,教會將怎麼辦」 「如果永遠沒有人死,國家將怎麼辦」 「陛下,如果不重新開始死人,我們沒有未來。」
原文作者:José Saramago  譯者: 呂玉嬋   出版社:時報出版

原文作者:José Saramago 譯者: 呂玉嬋 出版社:時報出版

🖋️🖋️🖋️

有道是「閻王要人三更走,絕不留人到五更」,但如果有天閻王想來個大膽的實驗,想給自己放個假,而你一早起來發現,原本該死的人現在全都不死,永遠留著半口氣吊在生死邊線,那會是什麼樣的世界?

一.讓你們嚐嚐不死的滋味 薩拉馬戈以文字進行了一場大膽的實驗,創造了一個死亡暫時停止的國度,用如夢如幻般的寓言敘事,讓死神現身,讓社會陷入一種喜悲交錯的荒謬處境,如同再次集體盲目。人的天性畢竟是惡死悅生,長生不死最初看起來多麼美好,但一旦真正發生,我們這個以生死有常為基本假設的社會,將受到極大動搖。死亡,終究不只是個人生命的預設值,也是整個社會隱而不宣的基礎。如果人永遠不死,國家的財政、醫療系統、長照服務、人壽保險乃至殯葬產業等種種環繞著生與死的社會制度,將走向崩塌毀滅,更重要的是,以死後復活和來世作為宣傳的教會,將徹底失去存在的理由。唉,這將會是什麼樣的地獄!該死的人一息尚存卻死不了也醫不好,活著的人於是背負著一個一個又一個難以計數的死不了的病人,進退兩難,根本難以好好活著。

幸運的是,在薩拉馬戈的世界裡,死神是有地域性的,這位小寫“d”的死神只負責這個奇幻國度裡人類的死亡,她的放假也只限於該國。「讓我們把快要掛掉的爺爺送到鄰國去死吧!」面對著一件又一件安樂死偷渡案,政府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最後只好透過和黑道合作來解決問題。黑守黨藉助跨國、跨政府、跨產業的合作,在死亡懸置的國度,創造了一種另類的「死亡產業鏈」。如同《投票記》,當某件突發意外搞得社會天翻地覆之時,你絕對可以在悲劇中發現喜劇元素,這就是人性,薩拉馬戈在《死神放長假》裡,透過死亡突然缺席所帶來的動盪,大大的嘲諷了官僚體制的狡詐與迂腐、教會的無知與巧言令色,以及人類無所不在、無事不能的投機能力。

也許死神發現自己惹了大禍,在七個月的假期後,她決定中止實驗,人又要開始死了,而這一次,她會先發送死亡預告書,讓人們在死前一周先收到通知信。就在她再度把人類社會搞得人仰馬翻之時,卻意外的發現,有一個人可以把信退回,他似乎在死神的掌控之外……


二.一場音樂會

跟《投票記》有著類似的架構安排,《死神放長假》的前半段,聚焦在死亡的社會層面,探討一個死亡不存在的世界將會面臨什麼樣的危機和挑戰。作家藉由角色之間的對話互動,狠狠的對官僚制度和資本主義大開嘲諷之餘,也許最重要的是讓人感覺到,死亡,還真的是不可或缺!當人類進入高齡化社會,各種先進的醫療科技可以緩和死亡、甚至未來真的能大大推遲死亡之際,我們的社會面臨的問題,跟寓言小說所呈現的,將會非常相似。

人類自知難免一死,卻又恐懼死亡、逃避死亡,這種矛盾的心理,該如何化解?永生,是如此吸引著人,成為各宗教的核心意象,但我們難道只能在死亡後才能追求它嗎?

小說的下半部,這位小寫“d”的女死神對於逃脫她魔掌的神秘人物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查、追索,不要到他的命誓不甘休,卻在「奪命」的過程中產生蛻變。這位不知道為什麼一直能逃過死亡預告的,是一位非常普通的大提琴家,然而,他演奏的巴赫和蕭邦樂曲,卻傳達出一股生命的力量,死神,在音樂面前,竟然產生了憐憫和柔情。死神也會想戀愛嗎?她似乎愛上了音樂,也愛上了人,於是她華麗變身,「第二天,沒有人死」,小說的頭尾相互呼應,死神卻不再是當初那個死神了。

我們不知道死神這次是否只是暫時放假,還是她打算離職、歇業、停更,我們也不知道這個故事如果再寫下去,大提琴家究竟會不會獲得不死之身,但至少,似乎有一種東西,可以暫時逃離小寫d死神的魔掌,甚至讓死亡動容靜默:那是音樂,是人類音樂藝術家代代相傳、永不止息的精神生命。

「夜深了,坐在這個女人的對面,狗躺在腳邊,在書籍、樂譜、樂曲的包圍下,他就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克騰創作日後命名為1012號作品的曲子,他的作品幾乎與上帝創造的一樣多。」

三.死亡與不朽

聽著巴赫的第六組曲1012號,聽著蕭邦短短的練習曲第25號第九首降G大調,我有時也會想像著,自己正在跨越時空,聆聽著音樂家演奏那表現意志的音符,它們將流淌過一個又一個世代,直到大寫“D”死神的到來,直到世界結束……

《鬼滅之刃》裡有長生不死、青春永駐的鬼,也有必死無疑的人,鬼舞辻無慘試著讓自己的身體獲得永生,但他或許忘了,普通人類雖然會死,但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永遠活著。這就是我們存在的方式,透過身體的、精神的連結和繼承,死亡雖然仍讓人恐懼,但並不意味著一切的終結。

也許在《死神放長假》裡,直視著生命對極的死,薩拉馬戈找到了慰藉,那是一種超越文字和語言的存在方式;正如讀著小說的我,也從他人生最後一部寓言故事裡得到安慰(以及許多的歡樂)。在小說與音樂面前,死神是否放假,人類能活多久,是的,這些都已無關緊要。

這是普通讀者的閱讀心得、閱讀隨筆,簡單來講就是閱讀後腦袋產生的那些東西。歡迎您有空來坐坐、來聊聊,讀讀我的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地下室,三不五時,也許就在某個晚上,你會發現你變成了地下室人。在這種時刻,我們該如何面對自己的陰影,要去哪尋找救贖? 《地下室手記》以及許多小說不會提供你答案的,但它們會讓你有機會重新看見,重新聽見。它們會是孤獨與夢想很好很好的陪伴。
我想,我們或多或少都是夢想者吧?如果你也是個擁有孩童般純真心靈的夢想者,仰望夜空,也會見到滿布的星子,以及一輪清秀的明月,正使得夜明亮起來…… 現實和幻想的界限在哪?夢想和生活的關係是什麼?杜斯妥也夫斯基透過小說,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他透過筆來駕馭夢,藉由小說來述說一個時代的群體之夢。
1991年,流行病學家David Snowdon展開了一項開創性的老化研究。他和美國各地的聖母學校修女會合作,以678位年齡在74到106歲的修女為對象,探討影響阿茲海默症和長壽的各種因素。為什麼這些修女可以活得比較久、比較健康?哪些因素可以抵抗阿茲海默症所帶來的傷害?
只要你/妳她在追求成長,對世界有疑惑,對自己身體和慾望非常敏感,是可以從喬伊斯/史蒂芬身上得到共鳴的。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裝著代達洛斯的翅膀,時不時想衝破社會和權威的壓制,當史蒂芬選擇了最孤獨的自我放逐時,我們也當自問:真正的我在哪裡,是怎麼走過來的?已經走了多遠?
把肉體與性,作為交換交易的工具,似乎跟付出勞力去換取金錢一樣合理,但另一方面,身體與性生活,又是一個人最隱秘、最獨特的部分,牽涉到一個人的「我」,一旦產生了連結,衍生的種種就無法只是單純的交易。你想買春,你要賣春,走進來的卻永遠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淚有故事的人。
孤軍的悲,不在於環境的惡劣、戰爭的殘酷,不在於反攻的無望,而是被祖國冷酷的拋棄了。他們不是兩萬個活生生、有血有淚的同胞,只是一支被用來作戰的部隊罷了。「壯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或許,在許多夜深人靜的時刻,鄧克保也會自問,究竟是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為祖國犧牲,值得嗎?
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地下室,三不五時,也許就在某個晚上,你會發現你變成了地下室人。在這種時刻,我們該如何面對自己的陰影,要去哪尋找救贖? 《地下室手記》以及許多小說不會提供你答案的,但它們會讓你有機會重新看見,重新聽見。它們會是孤獨與夢想很好很好的陪伴。
我想,我們或多或少都是夢想者吧?如果你也是個擁有孩童般純真心靈的夢想者,仰望夜空,也會見到滿布的星子,以及一輪清秀的明月,正使得夜明亮起來…… 現實和幻想的界限在哪?夢想和生活的關係是什麼?杜斯妥也夫斯基透過小說,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他透過筆來駕馭夢,藉由小說來述說一個時代的群體之夢。
1991年,流行病學家David Snowdon展開了一項開創性的老化研究。他和美國各地的聖母學校修女會合作,以678位年齡在74到106歲的修女為對象,探討影響阿茲海默症和長壽的各種因素。為什麼這些修女可以活得比較久、比較健康?哪些因素可以抵抗阿茲海默症所帶來的傷害?
只要你/妳她在追求成長,對世界有疑惑,對自己身體和慾望非常敏感,是可以從喬伊斯/史蒂芬身上得到共鳴的。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裝著代達洛斯的翅膀,時不時想衝破社會和權威的壓制,當史蒂芬選擇了最孤獨的自我放逐時,我們也當自問:真正的我在哪裡,是怎麼走過來的?已經走了多遠?
把肉體與性,作為交換交易的工具,似乎跟付出勞力去換取金錢一樣合理,但另一方面,身體與性生活,又是一個人最隱秘、最獨特的部分,牽涉到一個人的「我」,一旦產生了連結,衍生的種種就無法只是單純的交易。你想買春,你要賣春,走進來的卻永遠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淚有故事的人。
孤軍的悲,不在於環境的惡劣、戰爭的殘酷,不在於反攻的無望,而是被祖國冷酷的拋棄了。他們不是兩萬個活生生、有血有淚的同胞,只是一支被用來作戰的部隊罷了。「壯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或許,在許多夜深人靜的時刻,鄧克保也會自問,究竟是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為祖國犧牲,值得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了死後的世界,根據催眠師朵洛莉絲的觀察,靈魂在轉世過程中學習與成長。書中提出思想的能量與痛苦的教學,挑戰了傳統的宗教觀念,尤其對虔誠的教徒來說,可能會顛覆他們的信仰框架。作者強調人生的旅程是為了學習,不必過度關注死後的世界,並且提供了對靈界及其法則的深入分析,推薦給對靈性領域有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但凡是物質世界的生命,有生亦有死,有起點,必有終點,死亡是生命的必經之路。 死後到底會去哪裡?真的會有「靈界的嚮導」引導死者認識死後的世界嗎? 傳聞,人死去之後,都會看到一生中的重要片段,它會以全像方式,像跑馬燈似地顯現在眼前,這種能夠完整看到自己一生,在人間演出的影像,就是「人生的
Thumbnail
  死亡,是古往今來人類無法逃離的永恆困境,所有生命不管再如何長壽,最終都會走向乾癟、虛弱以至於腐敗。正因為死亡代表著對於在世的割裂,它大多時候都乘載著某種負面形象,陰森恐怖的骷髏頭、代表不祥的黑袍、可以將人攔腰斬斷的鐮刀……人們大多避談死亡,這事畢竟總帶著一些淚水和遺憾。
Thumbnail
死,從來就不是結束,卻永遠都是開始。死,是打開門,而不是關起來。 當你了解生命是永恆的,你就了解死是你的幻象,是為了讓你非常關切你的肉體,因而幫助你相信你是你的肉體。然而你不是你的肉體,因此,肉體的毀滅對你沒有關係。 死應該教你的是,生命才是真的;而生命應當教你的是,不可避免的不是死,而是無常(
Thumbnail
人死後的命運和去了哪裡,有關宗教、哲學和個人信仰問題,不同的文化和信仰都有不同看法。也因為每個人對死亡的看法不同,所以這些都沒有一個正確答案,也不分對與錯。無論是什麼信仰與觀點,勸人向善、發人省思,都是值得鼓勵的好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信仰,它會帶領我們到達目的地。即便狂風巨浪,也能乘風破浪。
Thumbnail
“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莎士比亞 神不在場發現一本突如其來、年代久遠的書,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每60分鐘才會開啟一次。 僅知道它一直在邀請不同的人進入,期待有人能改變什麼…這本書我們所知甚少,進去過的人,對它的說法眾說紛紜,你願意冒險進到魔書裡,接受它的邀請嗎?
Thumbnail
莎莉是一個普通的人,過著平淡的生活,卻對生命感到迷茫。她在進入教會後,發現了靈魂的存在,但同時也懼怕神的審判。她堅信遍體麟傷是生命的禮物,直到有一天,她發現這一切都是騙局...
最讓人感到害怕的是什麼。死亡?孤單?離別? 人死後的靈魂究竟會去哪裡,沒人知道。 是上天嗎?還是喝了孟婆湯後繼續當人類?又或者是變成靈魂,能自由穿梭任何地方。 世界上這些無法被科學定義的現象被稱為「靈異現象」。 這種現象大多出現在半夜時段,半夜通常不會有人工作,但有些人為了錢還是會選擇大夜班
Thumbnail
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薩拉馬戈的寓言小說,會選這本書是被書名和題材所吸引。 《死神放長假》一開始是一個很有趣的設定,一個國家在某天凌晨起再沒有人死亡,一開始覺得是一種恩典,但現實問題漸漸浮上面,再沒有死亡會製造很多社會問題,人口不斷老齡化,照顧老人的人力只會不斷減少,整個社會將會崩塌。 人類畏
作者:喬賽‧薩拉馬戈 陪小孩到寫期末考練習卷的周末,手不釋卷的看完了這本小說,從巨觀的人性到幽微的愛戀,這本小說充滿了謎,但又如此的合理,讓人無法不被說服。 人類總是追求長生不死和永垂不朽,但這兩者從來就不相等。提早預知死亡也不見得是憐憫,在虛無飄渺與無所不在的死神之前,處理人生最大的無常,不過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了死後的世界,根據催眠師朵洛莉絲的觀察,靈魂在轉世過程中學習與成長。書中提出思想的能量與痛苦的教學,挑戰了傳統的宗教觀念,尤其對虔誠的教徒來說,可能會顛覆他們的信仰框架。作者強調人生的旅程是為了學習,不必過度關注死後的世界,並且提供了對靈界及其法則的深入分析,推薦給對靈性領域有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但凡是物質世界的生命,有生亦有死,有起點,必有終點,死亡是生命的必經之路。 死後到底會去哪裡?真的會有「靈界的嚮導」引導死者認識死後的世界嗎? 傳聞,人死去之後,都會看到一生中的重要片段,它會以全像方式,像跑馬燈似地顯現在眼前,這種能夠完整看到自己一生,在人間演出的影像,就是「人生的
Thumbnail
  死亡,是古往今來人類無法逃離的永恆困境,所有生命不管再如何長壽,最終都會走向乾癟、虛弱以至於腐敗。正因為死亡代表著對於在世的割裂,它大多時候都乘載著某種負面形象,陰森恐怖的骷髏頭、代表不祥的黑袍、可以將人攔腰斬斷的鐮刀……人們大多避談死亡,這事畢竟總帶著一些淚水和遺憾。
Thumbnail
死,從來就不是結束,卻永遠都是開始。死,是打開門,而不是關起來。 當你了解生命是永恆的,你就了解死是你的幻象,是為了讓你非常關切你的肉體,因而幫助你相信你是你的肉體。然而你不是你的肉體,因此,肉體的毀滅對你沒有關係。 死應該教你的是,生命才是真的;而生命應當教你的是,不可避免的不是死,而是無常(
Thumbnail
人死後的命運和去了哪裡,有關宗教、哲學和個人信仰問題,不同的文化和信仰都有不同看法。也因為每個人對死亡的看法不同,所以這些都沒有一個正確答案,也不分對與錯。無論是什麼信仰與觀點,勸人向善、發人省思,都是值得鼓勵的好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信仰,它會帶領我們到達目的地。即便狂風巨浪,也能乘風破浪。
Thumbnail
“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莎士比亞 神不在場發現一本突如其來、年代久遠的書,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每60分鐘才會開啟一次。 僅知道它一直在邀請不同的人進入,期待有人能改變什麼…這本書我們所知甚少,進去過的人,對它的說法眾說紛紜,你願意冒險進到魔書裡,接受它的邀請嗎?
Thumbnail
莎莉是一個普通的人,過著平淡的生活,卻對生命感到迷茫。她在進入教會後,發現了靈魂的存在,但同時也懼怕神的審判。她堅信遍體麟傷是生命的禮物,直到有一天,她發現這一切都是騙局...
最讓人感到害怕的是什麼。死亡?孤單?離別? 人死後的靈魂究竟會去哪裡,沒人知道。 是上天嗎?還是喝了孟婆湯後繼續當人類?又或者是變成靈魂,能自由穿梭任何地方。 世界上這些無法被科學定義的現象被稱為「靈異現象」。 這種現象大多出現在半夜時段,半夜通常不會有人工作,但有些人為了錢還是會選擇大夜班
Thumbnail
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薩拉馬戈的寓言小說,會選這本書是被書名和題材所吸引。 《死神放長假》一開始是一個很有趣的設定,一個國家在某天凌晨起再沒有人死亡,一開始覺得是一種恩典,但現實問題漸漸浮上面,再沒有死亡會製造很多社會問題,人口不斷老齡化,照顧老人的人力只會不斷減少,整個社會將會崩塌。 人類畏
作者:喬賽‧薩拉馬戈 陪小孩到寫期末考練習卷的周末,手不釋卷的看完了這本小說,從巨觀的人性到幽微的愛戀,這本小說充滿了謎,但又如此的合理,讓人無法不被說服。 人類總是追求長生不死和永垂不朽,但這兩者從來就不相等。提早預知死亡也不見得是憐憫,在虛無飄渺與無所不在的死神之前,處理人生最大的無常,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