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雕的質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吳曉樂,鏡文學,2023。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吳曉樂,鏡文學,2023。

 我很少幫認識的人寫讀後或書評,通常會是先寫了,後來才認識這個人。而吳曉樂是正好相反的。

 新書對談上她提到我是那種極度講究的人,會拿漂亮的小碟盛裝不同品種的青森蘋果試吃,一塵不染的空間,算計過的光線。不過,我想她才是那種真正細心的人,比方她的盆栽她的鳥,以及最近豢養的小貓,常常說「自己沒辦法處理這些東西啦」。其實,不是無法,而是因為知道承擔責任之重,如果照顧不好,就深怕會像她自己筆下的小說人物那樣,左邊一個缺口,右邊一道裂痕。

 對談前我在筆記本寫下:「女性在社會、子女在家庭,言語和敘事權力的嚴重不對等的狀況,吳的書寫似乎一直和這巨大的結構對壘著。」這是讀者熟悉的吳曉樂,以前的作品是臨軍對陣,但《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似乎削弱了這份特質,反而以一種「包覆」的狀態在容納有解與無解的狀態。

 《少女》一書的寫法很有趣,一切本應該是循著主角吳依光進行的故事,小說裡讀起來卻像是吳依光是個問號,被周遭的人和環境定義著,而她只是在配合演出與自我之間猶豫著:學生的輕生,學校的反應,丈夫的外遇,母親的榜樣人生,於是這個人物幾乎沒有作為推動小說核心最重要的東西:動機。在動機之前,她只能先接受現況。小說裡幾乎不出現吳依光很強勢的作為,反而讀到了那麼一點《異鄉人》裡主角莫梭那漠然幾近虛無的味道。但要說少女有沒有自己的冀求,也當然是有,只是當吳依光對那些想望付出行動時,到最後總是會變成不等價的交換,或總是在關係中認賠而不吭聲的精神帳面損失。不值與悔恨,安靜地填充在吳依光身上。而這些生命中來來去去的人,總像是筆刀一樣,從吳依光身上挖走一片又一片的自己。

 這樣的寫法似乎有別於以往的吳曉樂,在我片面的閱讀經驗裡,以前的作品似乎顯得比較直接銳利,而到了《少女》就緩步下來了(也許是大改好幾次的寫作猶豫所致),留下許多謎面而沒有謎底的描述。儘管以前處理的議題仍舊存在,家庭、教育、關係、性別,但這次深深觸動我的卻是對於死亡的推敲和思考。作為一中學教師的吳依光,面對學生的選擇,在眾說紛紜之間尋求一個說法。其實,她並不是/也不會知道死亡的真正理由,只是,當面對他者之死時,自己總在問:這跟我有什麼關係、生命之於我的意義是什麼。

 於是輔導老師簡均築的談話,遂成為一整片黯淡的小說中,幾個極為具有昇華性質的亮點:

我們最不敢面對的是,所有動機都有一個共同的元素:結束痛苦。感受痛苦,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設計,但若生命只剩下痛苦,容不下其他的情緒和事物,那麼,似乎也沒有別的出路了。我相信我的學姊獨自待在房間時,也是這樣想的,痛苦主宰了她全部的感受,她所能做的就是停止感受。就像吳老師的譬喻,蛹,停在這,不確定會不會變好,至少不會更壞了。
我不認為誰可以完全地理解一個人,到最後我們可以回答的只有自己的人生。

 如此就可以理解,小說何以從一位學生之死開始,吳依光身不由己地被別人推著走,卻因此也開始回想生命中那些被一片片割走的東西,他們的意義為何。比方曾經的幾段關係都各自有他們「交換」的隱喻:從補習班同學身上體驗現實殘酷是未成年的他們無可扭轉的,從打工的老闆身上知道也許關係可以只是銀貨兩訖的對價,從許立森(天啊我又要說我真是討厭這永恆少年)身上嘗到自己也當了一回母親的扮演,從謝維哲身上理解婚姻可能的觸礁與可能的永恆。

 又或者曉樂寫得最精彩的總是家庭,總是親子關係。我們很容易看出來母親與梅姨這一個「壞媽媽與好媽媽」的對照組之下,吳依光對於母女關係的想像,但吳依光原以為母親這把刀削走了她人生應該美好之處,卻不知道的是,看似神仙教母般的梅姨其實自己也擁有一份不美好的人生。轉過頭才理解母親那張牙舞爪的行事作風,其實,不僅僅抵禦掉了生命中的危險,也是總在收拾殘局的疲憊讓她不得不武裝自己——是呀,又是那個「整合」的老命題:我們何時認清自己其實不是投錯胎、只是鬼遮眼般總看見別人父母美好的那一個側影,藉此拒絕承認自己爸媽就是個普通人的事實罷了。

 小說裡寫到一個很迷人的詞,「質間」,是吳依光在回憶校園內還沒上課而能在教室外的地方閒晃,彷彿在那個不為人知、沒有管制的地方,像是一個真空的地帶,一切可能都在那裡發生。但長大後的吳依光討厭那種質間了,彷彿在說著那樣失去秩序和監督的狀況之下,有一些壞事會隱然蠢動著。我總在想,人年紀大了之後,因為害怕失序和浪費,遂把這樣的空間也拋棄了。但失去質間是很可惜的,好比他人之死,進入中陰的狀態時(彷彿還沒死透而這個名字仍留在人間),我可以隨時去問,什麼是生命?我為了什麼而活?那些困擾我的真的糾纏著我嗎?還是我自己糾纏著自己?

 如果這一切都不產生意義,我能夠如何重新開始?

 也許吳依光自己並不知道,那些從自己身上一片一片,看似被奪走的事物,在她重新開始思考意義之時,變成生命的鏤空,成為透光的花紋。

 在她勇敢回望傷害與剝奪之時,生命還給她一個美麗的剪影。



註1:在讀《可是我偏偏不喜歡》與此書時頗有一種卸甲歸田之感?講座上談及我眼中的吳曉樂是那種「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因為有想要保護的事情,才得把自己武裝起來的人,所以可以讀到這兩本,其實某種程度上是很接近她的吧。

註2:母女的難處請參閱斎藤環《弒母情結》。

avatar-img
55會員
70內容數
正職是家庭主婦,不專業書評,不專業作者。 座右銘是「喜歡吃白肉魚壽司的人,是謙虛的人」。 大家都愛紅肉魚,而我盡力嘗出白肉魚的花香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白肉魚壽司愛好者 的其他內容
 一個作家會隨著人生階段不同而關注不一樣的事物,但也有可能終其一生都在處理同一個/多個主題。比方當我們談到商禽就會想到各種禽類,提到張愛玲便是美麗與破敗的併軌,提到赫拉巴爾就是底層與珍珠。  文學作品裡的重複性很重要,同一件事情何以值得一寫再寫?
 一篇故事的開頭可能有千萬種寫法(相信我,絕對會有寫作者會耗費大量心力整理自己閱讀過的東西然後歸納出他覺得有用的幾類)
 在小說寫作裡,作者會決定小說敘事者的聲線光譜明顯或晦澀不明,有的作者會試圖隱去敘事者的身形,或是盡力保持一種冷淡疏離的口吻。
 〈需要我的時候給個電話〉可能是需要點歷練才能從那些平淡無奇的事件裡看出一些意義的——至少我念研究所時沒看懂,可能是比較蠢的關係。
《醉舟》所收短篇基底圍繞在兩戰時台灣與左翼運動,主要角色的原型在歷史中若非行蹤成謎,就是認知欠缺以致偏狹。但小說家寫作並非替失蹤的歷史作補綴、翻案或二創,較像是建立新圖層。
對我們所愛的人生氣,就像是腦子裡發生錯亂。 ——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
 一個作家會隨著人生階段不同而關注不一樣的事物,但也有可能終其一生都在處理同一個/多個主題。比方當我們談到商禽就會想到各種禽類,提到張愛玲便是美麗與破敗的併軌,提到赫拉巴爾就是底層與珍珠。  文學作品裡的重複性很重要,同一件事情何以值得一寫再寫?
 一篇故事的開頭可能有千萬種寫法(相信我,絕對會有寫作者會耗費大量心力整理自己閱讀過的東西然後歸納出他覺得有用的幾類)
 在小說寫作裡,作者會決定小說敘事者的聲線光譜明顯或晦澀不明,有的作者會試圖隱去敘事者的身形,或是盡力保持一種冷淡疏離的口吻。
 〈需要我的時候給個電話〉可能是需要點歷練才能從那些平淡無奇的事件裡看出一些意義的——至少我念研究所時沒看懂,可能是比較蠢的關係。
《醉舟》所收短篇基底圍繞在兩戰時台灣與左翼運動,主要角色的原型在歷史中若非行蹤成謎,就是認知欠缺以致偏狹。但小說家寫作並非替失蹤的歷史作補綴、翻案或二創,較像是建立新圖層。
對我們所愛的人生氣,就像是腦子裡發生錯亂。 ——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Thumbnail
故事始於一位名校女高中生跳樓輕生,主角吳依光是她的班導師。做為一位老師,吳依光認為自己有責任對學生的死調查真相,除了試圖撫平班上的其他女孩的傷痕與恐懼,更重要的是,為她自己的人生找出一個答案。
Thumbnail
那天讀了吳曉樂的「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突然想到書架上的另依本書 ~~少女不畢業(朝井遼/貓頭鷹) 以前讀過的小說, 朝井遼比較有名的作品應該是「聽說桐島退社了」 一樣是青春小說,一樣有淡淡哀愁 . 讀到「少女不畢業」裡面的話 1.重視打招呼與禮儀 2.擁有自己的目標 3
Thumbnail
吳依光之後回首,遲遲领悟,人跟命運的關係,就像魚跟水,魚明明澈底浸潤於水中, 却對水的存在不怎麽上心,非得等到有日,水濁了、温度不對勁了,鱼才會温吞地想,今天這水,真是怪啊。吳依光對父母的困惑,也她發現「命運」的過程。她怎麼會是這對父母的小孩,而不是其他父母的呢? 名叫吳依光的人,她的命運的毛
Thumbnail
  吳依光從未預期自己能活過十七歲,也從沒有想過現在會成為一位老師,更無法料到在放學鐘響的三十八分鐘後,她的學生會自頂樓一躍而下。待她趕赴現場,已不見女孩的身影,但圍觀的家長群眾、地上的大片血跡,與遠方漸弱的救護車鳴笛,讓吳依光相信──一場對她無形而嚴厲的審判,已然展開。
Thumbnail
  「活該。」章軒看著腳被包紮成一大捆木乃伊的悠悠。   「宵夜是什麼?」悠悠指著章軒手中的沉甸甸的塑膠袋。   「都這時候了你還想著吃?」章軒一臉不可思議。   「這不就是你去我家的目的嗎?」悠悠皺起眉,她不喜歡章軒太「正常」的反應。   「骨折嗎?」   懶得回答的悠悠只是輕輕點頭,她
Thumbnail
這是一本書中的故事,描述主角面對生活、工作和反抗的內在衝突,以及處理少女自殺事件所遭遇的心境變化。書中描寫了主角吳依光的掙扎和改變,透過溫柔的文筆來呈現生命的光芒。
Thumbnail
先說結論,《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很好看,但是也很沉重,畢竟此書要探討的主題是學生自殺,以及不同少女在成長過程中所能遇到的各種不快樂。 小說中的女主角是一所名校的中學老師,某天她的學生突如其來在校園跳樓自殺,在處理這宗突發事故期間,她不斷回顧自己的過去,她生長在一個中產家庭,母親極其嚴苛,從來沒有認真
Thumbnail
開始閱讀吳曉樂的《那些少年沒有抵達》。這是一本沉重的書,其實不適合在過年期間閱讀,不過借了回來總得看嘛。 我暫時只是看了不足20%,女主角是一個教師,除了面對學生突如其來跳樓身亡外,還被迫回顧自己悲傷的童年往事。 她的母親是一個控制狂,即使在女主角長大結婚依然受到母親控制,連婚姻對象也是母親
Thumbnail
《小曉》的故事講述一位患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學五年級生小曉,與其母親薇芳、班導師保羅之間的關係。本片故事以過動症孩童為主軸,討論家庭關係、女性掙扎與教育問題,有著良好的議題設定亦深入刻畫人物關係,不過因其敘事選擇卻出現故事主軸失焦的問題,模糊地徘徊於「人物關係建立」與「教育議題」之間。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Thumbnail
故事始於一位名校女高中生跳樓輕生,主角吳依光是她的班導師。做為一位老師,吳依光認為自己有責任對學生的死調查真相,除了試圖撫平班上的其他女孩的傷痕與恐懼,更重要的是,為她自己的人生找出一個答案。
Thumbnail
那天讀了吳曉樂的「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突然想到書架上的另依本書 ~~少女不畢業(朝井遼/貓頭鷹) 以前讀過的小說, 朝井遼比較有名的作品應該是「聽說桐島退社了」 一樣是青春小說,一樣有淡淡哀愁 . 讀到「少女不畢業」裡面的話 1.重視打招呼與禮儀 2.擁有自己的目標 3
Thumbnail
吳依光之後回首,遲遲领悟,人跟命運的關係,就像魚跟水,魚明明澈底浸潤於水中, 却對水的存在不怎麽上心,非得等到有日,水濁了、温度不對勁了,鱼才會温吞地想,今天這水,真是怪啊。吳依光對父母的困惑,也她發現「命運」的過程。她怎麼會是這對父母的小孩,而不是其他父母的呢? 名叫吳依光的人,她的命運的毛
Thumbnail
  吳依光從未預期自己能活過十七歲,也從沒有想過現在會成為一位老師,更無法料到在放學鐘響的三十八分鐘後,她的學生會自頂樓一躍而下。待她趕赴現場,已不見女孩的身影,但圍觀的家長群眾、地上的大片血跡,與遠方漸弱的救護車鳴笛,讓吳依光相信──一場對她無形而嚴厲的審判,已然展開。
Thumbnail
  「活該。」章軒看著腳被包紮成一大捆木乃伊的悠悠。   「宵夜是什麼?」悠悠指著章軒手中的沉甸甸的塑膠袋。   「都這時候了你還想著吃?」章軒一臉不可思議。   「這不就是你去我家的目的嗎?」悠悠皺起眉,她不喜歡章軒太「正常」的反應。   「骨折嗎?」   懶得回答的悠悠只是輕輕點頭,她
Thumbnail
這是一本書中的故事,描述主角面對生活、工作和反抗的內在衝突,以及處理少女自殺事件所遭遇的心境變化。書中描寫了主角吳依光的掙扎和改變,透過溫柔的文筆來呈現生命的光芒。
Thumbnail
先說結論,《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很好看,但是也很沉重,畢竟此書要探討的主題是學生自殺,以及不同少女在成長過程中所能遇到的各種不快樂。 小說中的女主角是一所名校的中學老師,某天她的學生突如其來在校園跳樓自殺,在處理這宗突發事故期間,她不斷回顧自己的過去,她生長在一個中產家庭,母親極其嚴苛,從來沒有認真
Thumbnail
開始閱讀吳曉樂的《那些少年沒有抵達》。這是一本沉重的書,其實不適合在過年期間閱讀,不過借了回來總得看嘛。 我暫時只是看了不足20%,女主角是一個教師,除了面對學生突如其來跳樓身亡外,還被迫回顧自己悲傷的童年往事。 她的母親是一個控制狂,即使在女主角長大結婚依然受到母親控制,連婚姻對象也是母親
Thumbnail
《小曉》的故事講述一位患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學五年級生小曉,與其母親薇芳、班導師保羅之間的關係。本片故事以過動症孩童為主軸,討論家庭關係、女性掙扎與教育問題,有著良好的議題設定亦深入刻畫人物關係,不過因其敘事選擇卻出現故事主軸失焦的問題,模糊地徘徊於「人物關係建立」與「教育議題」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