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價5%對獲利的影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彼得.杜拉克曾說:「獲利是企業生存的條件,它是未來的成本,是繼續留在這個產業的成本。」過去美國很多大企業的目標是在追求最大的市場佔有率,認為一旦在市場居於領導地位後,就可以主導市場的價格,到那時候再談獲利。但市場是動態的競爭環境,你的對手不會放由你侵蝕市場,他也會有相應的動作。因此當企業透過價格戰想要提升市場佔有率時,有可能會引發價格戰,造成市場內參與者的獲利變低,甚至於面臨虧損。因此,《精準定價》的作者Hermann Simon 認為,企業的目標應該是追求獲利,而非市場佔有率。

要增加獲利,我們必須要了解利潤的結構:

利潤=(售價-成本)* 銷售數量

過去要增加利潤,有三個獲利引擎:售價、成本與銷售數量。我們會放很多的努力在降低成本,或是增加銷售數量上面,我們通常不大敢,或是忽略掉「價格」這一部分的對於利潤的影響。會有這樣的情況,主要是我們擔心,一旦調高價格,顧客會因為我們價格較高而選擇別人,棄我們而去。Simon教授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假如某家公司製作工具的成本是60美元,然後以100美元賣給經銷商。固定成本(人員薪資、租金等固定支出)是3000萬美元,假設每年賣出100萬個工具,因此全年產生一億美元的營收(100美元* 100萬個工具),扣除9000美元的成本(製作成本60美元* 100萬個=6000萬,加上固定成本3000萬,總成本為9000萬),獲利1000萬美元,利潤可達到10%。接著,我們試著對價格、成本與銷售數量分別進行5%變動,來看看對整體利潤的影響:價格成長5%會推動獲利提高50%;相比之,銷售數量成長5%只會帶來20%的獲利增加;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減少5%會分別提高30%和15%的獲利。我們改善其中一個項目都將為獲利帶來顯著的影響,重點是,價格的改善對獲利的影響最大,這種力量最容易被經理人低估(如下圖)

資料來源:精準定價

資料來源:精準定價

反過來說:如果降價20%,我們需要賣出多少個工具才能達成和降價前相同的獲利水準?大多數人最常見的直接反應是「20%」,但真實的數據並非如此,下表為試算降價20%之後,銷售數量需要達到原本的2倍,也就是200萬台,才能達成原本100萬的獲利,並非我們的直覺反應20%(如下表)。

資料來源:精準定價

資料來源:精準定價

即使銷售團隊在降價後成功多賣出20%的工具(即銷售數量從100萬個變為120萬個),公司仍然是虧損600萬美元的。主要是降價後所產生的邊際貢獻marginal contribution(可以視為是「毛利」=售價80元-變動成本60元=20元)並不足以抵銷固定成本。當價格從100美元降到80美元時,將削減一半的邊際貢獻(原本是售價100元-變動成本60元=40元)。在此變動成本為生產一個工具的成本,不管售價多少,成本都是60美元。因此在降價5%之後,你的銷量必須翻倍(即銷售數量從100萬個變為200萬個)才能保持一千萬美元的獲利。


我們卻常常無形之間,為了促進銷售就降價5%,比如直接給顧客折扣,或是給予「免運費」的服務等,這對利潤的傷害都是相當大的。如何透過差異化提高產品或服務價值,而不要降價,甚至於提高價格,是確保獲利的重要關鍵。


avatar-img
19會員
42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我們有一個新的商品或是服務推向市場,必須面臨一個抉擇,是要採取高價策略?還是低價策略?影響我們下決策的因素有很多,包含產品與服務的成本、競爭的狀態,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等。但最終,我們還是得為這項產品或服務訂下價格,推出市場,然後消費者就會依據我們所訂的價格來「衡量」這個商品或服務的價值,以決定購
通常一項新的產品或服務剛進入市場時,會面臨定價策略選擇,應該採取高價策略,或是採取低價策略?這當然跟產品或服務的特色、定位以及商業模式有很大的關係。唯一不變的是,低價總是更容易吸引消費者的矚目與嘗試,因此過去在學習定價策略時,低價策略被稱為「市場滲透策略market penetration stra
今天上班時,你突然接到一通電話,通知你上個月在某間超商消費的發票中了特別獎100萬,錢在下個月會自動匯到你留在「雲端發票App」的指定帳戶,你不用做任何動作,也不用去操作ATM或匯任何稅金款項。當你正在計畫要如何好好的利用這筆意外之財時,你又接到一通電話,跟你說他們的系統有誤,他們打錯電話了,你並不
2023年11月5日,參加由我是老查主持的「大人轉型工作坊」。會注意到這個工作坊,主要是因為追蹤老查的臉書,發現他最近帶了幾次「資深工作者」,一起探索人生「第二曲線」的方向,我很有興趣,因此就留言詢問是否有公開班活動,想不到就讓我等到了,手刀報名參加。 老查是一個特別的人,過去看他的書評認為他是一
2023年11月4日參加商業思維學院的「讓知識有光」研討會,由游舒帆Gipi老師談知識萃取與經驗總結,這是一堂聚焦在如何透過盤點個人過去的經驗,淬鍊出可以讓他人受惠的產品或課程。其中談到一個非常基本,但常常被忽略的基本溝通邏輯:講者本人(自己)與溝通對象(對方)、以及溝通主題間的關聯。 這件事
在談定價策略時,有兩個利用人類不理性的定價策略,分別是安慰劑效應與錨定效應。 所謂的安慰劑,在醫學上是指醫師給與病人不具療效的藥物,但病人服用後仍覺得有治療效果。這在醫學上很常見,例如有些人長期依賴止痛藥,有時候醫師將止痛藥更換成外觀一模一樣的維他命,但病人吃了之後還是有效果。而價格的安慰劑效應也
當我們有一個新的商品或是服務推向市場,必須面臨一個抉擇,是要採取高價策略?還是低價策略?影響我們下決策的因素有很多,包含產品與服務的成本、競爭的狀態,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等。但最終,我們還是得為這項產品或服務訂下價格,推出市場,然後消費者就會依據我們所訂的價格來「衡量」這個商品或服務的價值,以決定購
通常一項新的產品或服務剛進入市場時,會面臨定價策略選擇,應該採取高價策略,或是採取低價策略?這當然跟產品或服務的特色、定位以及商業模式有很大的關係。唯一不變的是,低價總是更容易吸引消費者的矚目與嘗試,因此過去在學習定價策略時,低價策略被稱為「市場滲透策略market penetration stra
今天上班時,你突然接到一通電話,通知你上個月在某間超商消費的發票中了特別獎100萬,錢在下個月會自動匯到你留在「雲端發票App」的指定帳戶,你不用做任何動作,也不用去操作ATM或匯任何稅金款項。當你正在計畫要如何好好的利用這筆意外之財時,你又接到一通電話,跟你說他們的系統有誤,他們打錯電話了,你並不
2023年11月5日,參加由我是老查主持的「大人轉型工作坊」。會注意到這個工作坊,主要是因為追蹤老查的臉書,發現他最近帶了幾次「資深工作者」,一起探索人生「第二曲線」的方向,我很有興趣,因此就留言詢問是否有公開班活動,想不到就讓我等到了,手刀報名參加。 老查是一個特別的人,過去看他的書評認為他是一
2023年11月4日參加商業思維學院的「讓知識有光」研討會,由游舒帆Gipi老師談知識萃取與經驗總結,這是一堂聚焦在如何透過盤點個人過去的經驗,淬鍊出可以讓他人受惠的產品或課程。其中談到一個非常基本,但常常被忽略的基本溝通邏輯:講者本人(自己)與溝通對象(對方)、以及溝通主題間的關聯。 這件事
在談定價策略時,有兩個利用人類不理性的定價策略,分別是安慰劑效應與錨定效應。 所謂的安慰劑,在醫學上是指醫師給與病人不具療效的藥物,但病人服用後仍覺得有治療效果。這在醫學上很常見,例如有些人長期依賴止痛藥,有時候醫師將止痛藥更換成外觀一模一樣的維他命,但病人吃了之後還是有效果。而價格的安慰劑效應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正確的訂價策略能提升企業利潤。作者田中靖浩強調,營收與利潤並不等同,降價策略並非總能增加利潤,並提供了避免在數位時代中競爭的實用建議,包括如何理解價格結構與行銷心理,幫助以技能為主的行業專業人士獲得應有的報酬。此文適合想要提升產品價值及利潤的人士閱讀。
Thumbnail
微利的意思是指獲利非常少,甚至接近於沒有利潤。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市場競爭激烈、產品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企業所處的經營環境。 微利時代的特點: * 競爭激烈: 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同類產品,消費者選擇多樣化。 * 利潤薄弱: 企業為了爭取市場份額,往往不得不壓低價格,導致利潤空間縮小。 *
Thumbnail
提供價值高於價格的產品或服務,讓客戶感到物超所值,可以增加成交機會。除了提高價值、降低價格之外,提供一個折衷模式:由降低價格過渡到提高價值。另外也談到,客戶轉移服務的成本、削價競爭、對產品類別、行業差異的額外考量。
Thumbnail
商業的基本邏輯是相通的,但各種不同的要素產生了千變萬化的組合,也足以造成新創 企業99%的失敗以及1%的成功。 想想看,提高價值、降低價格以及彈性調整價格哪種適合你呢? 為了讓受眾感到物超所值,可以怎麼做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業者面臨的挑戰,以及如何在商戰中取得優勢。內容涵蓋了定位的重要性、經營管理的關鍵,以及品牌價值和價格差距的意義。文章引用了《孫子兵法》和知名設計師的語錄,鼓勵讀者在創業過程中覺醒與反思,並提出了兩個問題供讀者思考。
Thumbnail
門店經營的成功與失敗在於對錯的判斷,包括成本與費用的合理化,選擇參戰或棄戰外送平臺的決策。文章介紹了在決策過程中如何正確衡量機會成本,提供了帶有觀念更換的結尾警示。
Thumbnail
在選擇商品銷售區域及商品定價時需要謹慎,透過瞭解市場需求和競爭情況,以及掌握商品成本毛利,才能找到最適合你的商品銷售區域和甜蜜定價。
Thumbnail
你應該猜到了,是的,學完了毛利率!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什麼叫營業利益率?基本上營業利益率就可以來看一家公司會不會賺錢外,還可以檢視一下這家公司會不會經營的方法喔,而且毛利率高之外,營業利益率也是要高才是。   你一定很好奇?為什麼營業利益率可以看出經營能力,讓我們來看一下營業利益率的公
Thumbnail
自由市場實際上是一個追逐利潤和迴避虧損的體系,對經濟效率而言,虧損的訊息與利潤一樣重要,它告訴生產者該停止生產什麼產品,由於生產決策由價格引導,因此社會對稀有資源運用更有效率。 最簡單、基本的經濟學原理:人們喜歡在價格低時多買一點,價格高時少買一點;同樣的,生產商品或提供服務的人,喜歡在價格高時多
企業的單一必要條件是什麼? 就是要有會付錢的客戶。   這本【師父】第29頁 「永遠記得:毛利率很重要!」 對所有的新事業來說, 最重要的一個數字就是毛利。   它決定了你事業的其他項目: 資本、銷貨量、間接費用、事業可行, 甚至決定事業是否活得下去。   如何知道事業活得下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正確的訂價策略能提升企業利潤。作者田中靖浩強調,營收與利潤並不等同,降價策略並非總能增加利潤,並提供了避免在數位時代中競爭的實用建議,包括如何理解價格結構與行銷心理,幫助以技能為主的行業專業人士獲得應有的報酬。此文適合想要提升產品價值及利潤的人士閱讀。
Thumbnail
微利的意思是指獲利非常少,甚至接近於沒有利潤。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市場競爭激烈、產品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企業所處的經營環境。 微利時代的特點: * 競爭激烈: 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同類產品,消費者選擇多樣化。 * 利潤薄弱: 企業為了爭取市場份額,往往不得不壓低價格,導致利潤空間縮小。 *
Thumbnail
提供價值高於價格的產品或服務,讓客戶感到物超所值,可以增加成交機會。除了提高價值、降低價格之外,提供一個折衷模式:由降低價格過渡到提高價值。另外也談到,客戶轉移服務的成本、削價競爭、對產品類別、行業差異的額外考量。
Thumbnail
商業的基本邏輯是相通的,但各種不同的要素產生了千變萬化的組合,也足以造成新創 企業99%的失敗以及1%的成功。 想想看,提高價值、降低價格以及彈性調整價格哪種適合你呢? 為了讓受眾感到物超所值,可以怎麼做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業者面臨的挑戰,以及如何在商戰中取得優勢。內容涵蓋了定位的重要性、經營管理的關鍵,以及品牌價值和價格差距的意義。文章引用了《孫子兵法》和知名設計師的語錄,鼓勵讀者在創業過程中覺醒與反思,並提出了兩個問題供讀者思考。
Thumbnail
門店經營的成功與失敗在於對錯的判斷,包括成本與費用的合理化,選擇參戰或棄戰外送平臺的決策。文章介紹了在決策過程中如何正確衡量機會成本,提供了帶有觀念更換的結尾警示。
Thumbnail
在選擇商品銷售區域及商品定價時需要謹慎,透過瞭解市場需求和競爭情況,以及掌握商品成本毛利,才能找到最適合你的商品銷售區域和甜蜜定價。
Thumbnail
你應該猜到了,是的,學完了毛利率!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什麼叫營業利益率?基本上營業利益率就可以來看一家公司會不會賺錢外,還可以檢視一下這家公司會不會經營的方法喔,而且毛利率高之外,營業利益率也是要高才是。   你一定很好奇?為什麼營業利益率可以看出經營能力,讓我們來看一下營業利益率的公
Thumbnail
自由市場實際上是一個追逐利潤和迴避虧損的體系,對經濟效率而言,虧損的訊息與利潤一樣重要,它告訴生產者該停止生產什麼產品,由於生產決策由價格引導,因此社會對稀有資源運用更有效率。 最簡單、基本的經濟學原理:人們喜歡在價格低時多買一點,價格高時少買一點;同樣的,生產商品或提供服務的人,喜歡在價格高時多
企業的單一必要條件是什麼? 就是要有會付錢的客戶。   這本【師父】第29頁 「永遠記得:毛利率很重要!」 對所有的新事業來說, 最重要的一個數字就是毛利。   它決定了你事業的其他項目: 資本、銷貨量、間接費用、事業可行, 甚至決定事業是否活得下去。   如何知道事業活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