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因為這個我們所處的體系之中有許多未開發、為發展成熟完全的地方
所以提供了有心人士「鑽漏洞」、利用極小極大策略應付了事、只求達到目標將其他如自我追求、理想遠負等蕩然拋喪的作為的機會
想欲在給定的制式固化範圍內剛剛好的滿足條件與最低的強制要求即可
因為做的目的是為了達成目的、達成目的是為了達成下一個更大、更遠的目的
(人生就是由無數個追尋不完的目標所交織組成,即便這些目的是服膺社會角色的期待、標準的,即便並非出自個人意願的理想追求,縱使自己連自己的理想都不清楚)
而這世界是開發不完的、永遠會有存在疑慮、含糊不成系統的地方
只是看人有沒有心去找到而已
而正是這些相對而言輕鬆、因為沒有明確規立擘劃所以標準較低的門檻
豢養了一群想查找最簡單、方便的手段、不需花費過多時間心力的操作的人
想盡方法尋覓最簡單輕鬆、好玩愉悅且同時能達成若干目的的選項、或逃避具挑戰性、相對難或自己不願意做的事物
想想這也是正常的
人本來就是趨向找對自己而言輕鬆、簡易的事務做
畢竟人都不想有壓力、不想遇到困難與瓶頸(除非踏入自己真心熱愛、感興趣的領域)
這使人扭曲了選擇的正確性、合理性
將堅持在意的點置放在錯誤的位置、不切要領
只求範圍內最低、門檻標準最放水、剛好頂到及格線驚險低空飛過
什麼自我理想、興趣取向的領域選擇、努力與抱負等都逐漸淡出消散、揮發殆盡
選擇出也許選擇後會自覺「特殊」的相對輕鬆的路程方向
但重點在於揀選後是否在真正浸入該空間、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開始做因為選擇而導致自己要做的事情時
是心滿意足的、享受其中的
若是
才是對你而言正確、甚至明智的選擇
若對於當初的選擇自身並無感受到比以往快樂、享受、甚至開始後悔、想逃離
就表示當初的決定根本不是自己「內在」的真實想法
是一部分的自己戰勝後主導話語權、決定權而擅自主張、驅使個體做出不是從內心出發的選擇
這「一部分的自己」當然是自己、也有自我意識與想法
但絕不是內心深處的真實自己
只是不同性格、看法與價值觀的許多「部分的自己」中的其中一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