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LA青年國際經理人培訓計畫2023/11/18 講座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1. AI 共融力講座

講座當中,講師說到一個常聽到的觀點:「AI 取代人類職位的順序預計會是一般白領->高階白領->藍領」,課後,我由此提問:「那麼 AI 會把更多人擠壓到藍領工作,這是我們想要看到的方向嗎?」

一種美好的想像是 AI 能夠將重複、無聊的事務做完,而讓人類「發揮出創造力」、「做人類該做的工作」,我則難抱那樣天真的樂觀,事實上,重複而無聊的事務被取代,也就意味著「一般白領」的工作迅速減少,那麼「高階白領」的職位會隨之增加嗎?很可能不會,因為「管理下屬」裡人的成分少了,溝通的時間和心力成本減少,高階白領每個人的成果產出增加,短時間內,肯定會讓這個階層需求的人員總數也減少。

職位的薪資是由供需數量決定的,對於一般白領而言,供給(求職者)不減,需求(開出的職位)大減,薪水自然就降低,因為許多人願意接受原本不想折腰的低薪,只求一份擠破頭的基礎工作。

對於高階白領而言,先看供給方面,雖然因為原先企業內初級的職位總數減少了,很多年輕人必然想「越級打怪」,但是連初級職位的歷練都不具備,很可能出現一種能力的「斷層」,導致真正需要由人類來做的高階職位,其適任的供給反倒更加稀缺,那麼開出的職位少,不過能勝任的更少,大約能保持一種高薪的光環。

不能簡單根據高階職位仍然高薪,而低階職位減少,就代表人們快樂的走向「省去機械勞動」、「發揮人類價值」的美好未來。事實上,算算看低階職位的薪水(減少或大致不變)乘以人數(減少)、高階職位的薪水(不變或略微上漲)乘以人數(減少),就會發現人類白領階層的總收入是下降的,但是同時從經濟理論判斷,科技進步讓人均能發揮的生產力上升,那麼生產的總值會上升,多的部分,都跑到哪裡去了?

我覺得在幾十年內,AI 還沒有完全與人類無法區分的形體之前,這些多餘創造的價值,以及與其對應的報償,大約會往兩個方向,一即藍領階級,另一則是「AI 白領、AI 資本家」。

藍領階級的需求(招聘職位數)會大幅上升嗎?應該不會,但是撇除推動全民基本收入的那條路以外,要去搶藍領工作的人,也就是供給上升了,這樣一來,大概是薪水略微提升、從業人數也略為提升,至於從業人數為何會提升...或許是看到 AI 造成的失業潮,某些法規放寬製造了(不管我們今日或過去想不想看到的)一些就業機會吧。

不過這樣一看,藍領數量沒法大幅增長,薪水也不會飆升多少倍,整個族群似乎無法吸納多出的生產力的報償,這就帶來一種「AI 白領」的概念。這樣想,全體社會的總生產成果增加了,報償也相應增加,但是白領和藍領的薪水增幅卻沒辦法說明這些新報償的去處,那就代表「AI 賺走了一些錢」。可是短時間內,法規大概不會修改到讓 AI 具有法人身份,它(該用他還是它?會不會新出現一種偏旁是「電」的他?)就算有意識、能做出決策、表達,也不能自己決定花錢。這些 AI 賺走的錢不是經過某些個人,就是直接儲存在那些個人身上,這些人「聘用」了 AI(建置硬體、提供電力)去外面社會上工作,而自己賺取 AI 創造的收入,這群創造 AI 基礎建設的人就是「AI 資本家」,AI 像農奴一樣耕作,「領主」們則負責他們的「溫飽」,並且收取成果,不過 AI 資本家最後的總數很少,現在要成為這些資本家也稍嫌太晚(幾家巨頭正在爭搶,也可能最後是新出線的一兩家現在名不見經傳的公司佔據這個位置),他們吃剩的餅乾屑還會掉給「AI 白領」們,這些人像分封出來的小地主,驅使著 AI 去做東做西,滿足各行業的需求,他們一是 AI 基礎建設公司裡的中低階主管,另一是 AI 應用公司的所有者。

未來這個年代,我們以個人角度出發,或者下個年代「AI 原生代」的孩子們,該以什麼樣的定位作為自己的目標呢?是蜂擁著去爭搶比今日更加困苦的「一般白領」工作、唸書到四五十歲拿好幾個博士來彌補經驗缺乏,成為「高階白領」,或者拋棄今日的成見,走向「藍領工作」?

又或者,是走入 AI 象牙塔,成為 AI 的「管理者」甚至「衣食父母」?這樣的位子剩下幾個,現在像懞懂幼兒的 AI,又什麼時候會走到「叛逆期」呢?

  1. 創新思維力講座

創新思維力的講師主要介紹了三個工具:「心智圖」、「世界咖啡屋」、「團隊共創」,這些工具在我過去參加過的一些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工作坊裡面也大致有觸及到,不過這次我覺得相當有幫助的是講師明確指出他覺得這些工具的用途有別,他的習慣是把心智圖用於個人作業、世界咖啡屋用在團體協作的意見發散、團隊共創用在團體協作的意見收斂。

當然一個思考工具可以有很多種使用場景,比如心智圖可以一個人畫,用以協助自己思考,但也可以很多人畫,像過去我參加過的工作坊裡,也有很多要求我們要一直把自己的點子接在別人畫出的樹枝上,迭代擴張心智圖的方法。

不過當學習到很多種工具、各有很多種用法之後,真正想要知道的很自然就會成為「什麼時候該用什麼工具」,學習了很多工具的概念之後,遇到一個思考的任務,很快就會跳出大把過去接觸過的工具,但是這就造成了一種工具的「發散」,而如何為這個任務選出最適當的一些工具,並且正確的進行組裝,遇到釘子時找出錘子,遇到螺絲時找到螺絲起子,就是下一步重要的「收斂」任務。

過去我接觸到的一些介紹工具的講師,不知是因為自身學過的思維理論不多,還是對其中幾種有著強烈的「信仰」,總是避談工具的合適使用場景。介紹設計思考的講師很多就是如此,好像設計思考的方法論必須被用在所有生活、商業上的大大小小場景裡,變成好像煮飯、晾衣服等等任何任務都一定使用這個「錘子」,我在這些講座和工作坊裡面,總是有種疑問油然而生:過去在商學院裡面,我從來也沒有聽過一次「設計思考」的概念,在管顧業學的是 MECE、7 Step、假說思考,其他地方學了轉換漏斗、財務預測、質化和量化的一些分析方法,設計思考真的是畢業後才第一次聽到,但是我看到這些講師們把它當作基本邏輯一樣強加在所有的思考問題上,著實感到困惑,如果這真的是在「國際上」這麼「通用」又「萬用」的工具,我何以學了這麼多年的各種思考方法後,才第一次接觸到它(看了一下英文維基百科,果然不只是我這麼想,最主要的批評就是擁護者把它當作萬靈丹)。

所以,就結論而言,我想每個人都確實需要接觸一定數量的不同工具,因為花大把時間重新造輪子,並對著成果沾沾自喜,肯定不是什麼理想的做法,不過不要過度「擁護」自己常用、會用的那些工具,而能依據自己的經驗與工具的特性畫出使用邊界,把不同工具像部件一樣做成一個「無敵鐵金剛」,肯定更為重要。

心智圖雖然淺顯易懂,不過這次重溫,我就開始想它該用在哪裡、不用在哪裡,在我看來,什麼時候「不要」用什麼工具,是我下一步更要去探討的難題,因為商學院為了讓學生進去大公司工作所教的東西,和現在我在新創圈重新學的工具,已經讓我感到多少疊床架屋,再加上其餘來自設計界、藝術界的工具,簡直像一個裝滿各種文具的鉛筆盒,不管伸手進去要拿的是什麼,都害怕被其餘雜物刺傷。

真要哪天有個大師來講「何時不要用什麼工具」,我肯定馬上報名,這種組裝工具的工具,實在比各處散落的一堆工具來得難找多了。

期待下次講座:)

#ryla

#青年國際經理人

FB/IG:@rylayoung

avatar-img
0會員
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說AI會取代人類的工作,就像說有了網路或PowerPoint公司就不必聘請員工一樣荒謬。
Thumbnail
學習生成式AI,不僅僅是掌握幾個工具,而是從全方位了解AI的發展範疇及其潛力。我經常在企業教授AI課程時,會遇到HR詢問:某些工具用不上,可以不教嗎?當然可以,但如果同仁不了解生成式AI在「數位內容」上的廣泛應用,又如何掌握大語言模型的發展邊界?
Thumbnail
別怕被取代?專家:AI 將成 Z 世代求職、升遷利器 確實,隨著生成式AI的興起,許多人開始擔心這可能會對勞動市場造成影響。 然而,專家指出,如果Z世代能夠學會利用AI,這將有助於他們在求職和職業晉升方面獲得優勢。 根據CNBC報導,Slack的Workforce Lab進行的調查
Thumbnail
隨著AI技術的日益進步,我們即將步入一個新時代,這個時代將徹底顛覆傳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21世紀的21堂課》中提醒我們面對這些變化,我們需要重新考慮工作的意義。全民基本收入和服務可能是應對職業變革的一部分解決方案,但根本的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如何在這個被AI塑形的新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Thumbnail
我們正處在一個由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主導的新技術革命時代。如果我們我們想要瞭解這個影響,也許從『勞動經濟學』中『技術替代效應』與『』技術補充效應』兩個視角來分析,可以有一些有趣的收穫。
Thumbnail
人工智慧(AI)在當今社會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們應該關注的不僅僅是AI潛在可取代的工作,更重要的是AI能夠帶來怎樣人類無法達到的價值。本文深入探討AI的成本與發展潛力,並提出對於AI未來發展的看法。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及應對策略。隨著AI技術的進步,許多傳統職業面臨被自動化的風險,同時也創造了新的職業機會。文章強調了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以培養未來勞動市場所需的技能。必須積極擁抱變化,通過教育和政策創新,為未來的工作環境做好準備。
Thumbnail
高盛最新研究,人工智慧工具可能對全球三億工作產生影響,重塑就業市場。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專家強調必須謹慎應用人為判斷AI技術,避免錯誤和偏見,強調 AI 是提高生產力工具,非完全取代原有工作。儘管 ChatGPT 等技術引起擔憂,根據商業內幕的報告,列舉十項有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工作,探討未來可能的影響。
Thumbnail
2020年代AI產業迅速發展,與設計相關的領域可大規模節省人力,但也存在產業泡沫。技術進步可能影響白領工作。AI來源於全球網路積累的數據庫,因此創意可能缺乏獨創性。大公司利用AI降低人事成本,可能對大成本創作體系造成傷害。新的體系將影響未來至少二十至半個世紀的時間。
Thumbnail
本文延續先前刊登於《服務研究期刊》(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的論文《使用人工智慧執行服務》(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Service),該論文建立了四種AI類型的框架,包括機械型AI、分析型AI、直覺型AI和共鳴型AI。基於這個框架,我們將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說AI會取代人類的工作,就像說有了網路或PowerPoint公司就不必聘請員工一樣荒謬。
Thumbnail
學習生成式AI,不僅僅是掌握幾個工具,而是從全方位了解AI的發展範疇及其潛力。我經常在企業教授AI課程時,會遇到HR詢問:某些工具用不上,可以不教嗎?當然可以,但如果同仁不了解生成式AI在「數位內容」上的廣泛應用,又如何掌握大語言模型的發展邊界?
Thumbnail
別怕被取代?專家:AI 將成 Z 世代求職、升遷利器 確實,隨著生成式AI的興起,許多人開始擔心這可能會對勞動市場造成影響。 然而,專家指出,如果Z世代能夠學會利用AI,這將有助於他們在求職和職業晉升方面獲得優勢。 根據CNBC報導,Slack的Workforce Lab進行的調查
Thumbnail
隨著AI技術的日益進步,我們即將步入一個新時代,這個時代將徹底顛覆傳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21世紀的21堂課》中提醒我們面對這些變化,我們需要重新考慮工作的意義。全民基本收入和服務可能是應對職業變革的一部分解決方案,但根本的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如何在這個被AI塑形的新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Thumbnail
我們正處在一個由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主導的新技術革命時代。如果我們我們想要瞭解這個影響,也許從『勞動經濟學』中『技術替代效應』與『』技術補充效應』兩個視角來分析,可以有一些有趣的收穫。
Thumbnail
人工智慧(AI)在當今社會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們應該關注的不僅僅是AI潛在可取代的工作,更重要的是AI能夠帶來怎樣人類無法達到的價值。本文深入探討AI的成本與發展潛力,並提出對於AI未來發展的看法。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及應對策略。隨著AI技術的進步,許多傳統職業面臨被自動化的風險,同時也創造了新的職業機會。文章強調了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以培養未來勞動市場所需的技能。必須積極擁抱變化,通過教育和政策創新,為未來的工作環境做好準備。
Thumbnail
高盛最新研究,人工智慧工具可能對全球三億工作產生影響,重塑就業市場。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專家強調必須謹慎應用人為判斷AI技術,避免錯誤和偏見,強調 AI 是提高生產力工具,非完全取代原有工作。儘管 ChatGPT 等技術引起擔憂,根據商業內幕的報告,列舉十項有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工作,探討未來可能的影響。
Thumbnail
2020年代AI產業迅速發展,與設計相關的領域可大規模節省人力,但也存在產業泡沫。技術進步可能影響白領工作。AI來源於全球網路積累的數據庫,因此創意可能缺乏獨創性。大公司利用AI降低人事成本,可能對大成本創作體系造成傷害。新的體系將影響未來至少二十至半個世紀的時間。
Thumbnail
本文延續先前刊登於《服務研究期刊》(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的論文《使用人工智慧執行服務》(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Service),該論文建立了四種AI類型的框架,包括機械型AI、分析型AI、直覺型AI和共鳴型AI。基於這個框架,我們將